请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6个字。(5分)
《语文的诗意》让我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教育”给学生以“真”,“人格教育”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教育”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语文“人技”、“人格”、“人生”三重教育,教给学生真善美。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22分)
生若直木
张承志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块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__”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涮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压力和逆旅,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发,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者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2000年10月
14.请简要说明“镇纸”这一线索是怎样贯穿全文的。(6分)
15.分析画线句子“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的含义。(4分)
16.我的唱和“生若直木,不语斧凿”与老者的题字“直木顶千斤”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分)
17.文中多处描写镇纸,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14.见镇纸、买镇纸、得镇纸、用镇纸、悟镇纸。(6分,可能繁锁,意思对即可;可不答“买镇纸”,其它缺一项扣2分)
15.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忍受心灵的创痛和情感的折磨,尽管我们灵魂已经饱受伤害。(4分,意思差不多酌情给分)
16.二者都在赞颂人的正直坚强、能承重压、不折不屈的品格;(3分)而我的唱和之作又含有虽然我们在十年动乱中饱受__,但要“不去炫耀自家的伤痕”的意思。(3分)
17.象征。(2分)作用:形象地说明了不要陷入历史的创痛不能自拔,而要重新振作精神,团结一致向前看。(或: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己的伤痕,心宽意广,干净漂亮地活下来)。(3分)突出主题。(1分)
填空(5分)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
, 。出师一表真名世, !
(陆游《书愤》)
(2)山不厌高, 。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 。 (白居易《忆江南》)
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①楼船夜雪瓜州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②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春来江水绿如蓝 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大约是大和六年秋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1)简要说说“晓清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4分)
(1)“寒”字写出来了风雨过后,深秋气候的寒冷,交待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4分,意思贴近即可)
(2)颔联: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谈的情怀。颈联: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来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悠然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淡泊。(4分,任答两点即可,意思贴近即可)

8.C 9.A 10.B
11.(1)“我不是爱惜车马,实在是不想让皇上知道这件事后,认为我平时没有管教左右,希望江先生宽恕他!”
(2)在太子宫中找出的木头人最多,还有写经丝帛上的文字,内容大逆不道。
(3)在先离间你们国王父子,还嫌不够吗?(如今)竟然又来离间我们父子!
从句式先用看,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应填的句子是的确,作为国家教委首批派出的中德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孙逢春最让他的导师――著名的柏林大学汽车研究所专家魏鲁特吃惊的是, 。
A:孙逢春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干完了别人五年的研究工作 B:这个中国青年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别人五年的研究工作都完成了 C:别人五年的研究工作孙逢春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干完了 D:别人五年的研究工作被这个中国青年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干完了

9.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B项中贸,卖。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平时不注意实词的积累,或者没有掌握正确推断词义的方法。
10.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都作“因而”、“于是”讲;于,上一个作“给”讲,下一个作“从”讲‘以,都是表目的;乃,都是表肯定。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平时不注意积累虚词的基本用法,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11.A 解析:本题考查对有关信息的筛选能力。第①句,前一分句写韦丹报告需要的费用,后一分句与韦丹无关。第⑤句写韦丹追查粮食去向所得到的结果,前⑥句表现韦丹为政宽仁。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句意,不能正确判断选项表现了什么内容,不能正确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12.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项中“为百姓盖瓦房并非全部免费”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疏通文意,不能正确判断选项的正误。
13.答案:(1)百姓中有因贫困将自己卖身为奴的,将他们赎出来让他们回家,并发出禁令,官吏不得再掳掠去作奴仆。
(2)这一年大旱,就招募人去完成这些工程,多多地给予报酬,并供给吃喝。
(3)你们依仗权热从官仓里拿走粮食,是犯罪行为,给你们一个月期限归还回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失分警示:造成本题失分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句意,不能译出重点词,不能以直译为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
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大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jī dū jiāo 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罗马帝国的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392年,jī dū jiāo 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zōng jiāo 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zōng jiāo 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zōng jiāo 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jī dū jiāo 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jī dū jiāo 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6.下列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
A.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B.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zōng jiāo 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
C.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文化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而是呈现文化多元的特质。
B.长安文化崛起时间短、速度快、内容少、空间大,所以才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C.罗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没有,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D.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zōng jiāo 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B.在欧洲,如果没有jī dū jiāo 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zōng jiāo 统治欧洲,没有中世纪zōng jiāo 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C.罗马城的形成发展,其脉络应是“先经济文化,后政治军事”,所以其发展是漫长而缓慢的。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6.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能力。A项表述的是城市发展脉络。题干要求是“长安文化范畴”。原文将都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列,而不是包含。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错误的原因是对原文内容的不理解,或者对选项内容不理解,或者没有看清题干要求。
7.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项“罗马帝国时代”应包括公元392年到罗马帝国解体这一段,而此时jī dū jiāo 已成为至尊一元的zōng jiāo 文化。这一史实与项表述相违。B项,强加因果,长安文化广泛吸取其他文化成分,是因其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并且“内容少”也错误,文中说长安文化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C项“长安文化则没有”错误,它继承的是儒家文化。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错误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原文内容,不能判断选项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8.C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推断和想象能力。C项错在“所以其发展是漫长而缓慢的”一句,前后无因果关系。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误答的原因是没有真正读懂文意,因而还不能真正理解论述对象,造成推断错误。
hj
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