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选项中不含的通假字的一项( )

A: 道之斯行,绥之斯来 B: 居则曰:‘不吾知也!’ C: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D: 无欲速,无见小利

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这个“知”,就是了解、理解的意思。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克己知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第二,自强有为。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先进》)

3.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

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现实生活,以“从孔子的‘理解观’谈起”为副标题,自拟一个正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宗庙之事,如会同 ②千乘之国 B: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C:①亦各言其志也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D: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②唯赤则非邦也与

5.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洎牧以谗诛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④莫之夭阏者 ⑤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⑥居则曰:不吾知也。 ⑦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A:①③/②④⑥/⑤⑦ B:①③/②⑥/④⑤⑦ C:①⑦/②③⑥/④⑤ D:①③⑤/④⑥/②⑦

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惟兄嫂是依 ④得双石于潭上 ⑤居则曰:不吾知也 ⑥竖子不足与谋 ⑦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⑧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卮酒

A:①⑧/②⑦/③⑤/④/⑥⑩/⑨ B:①⑤/②⑦/③⑥/④⑨/⑧⑩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本段文字是《<论语>选读》中《沂水春风》的节选。

“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

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

(答对3点给满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言之成理给2分)


解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

对曰:“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7.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且知方也 ④方六七十

A.①②不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同,③④也同

18.对文中加点的四个“以”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毋吾以也 ③则何以哉 ④加之以师旅

A.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B.①②③④全相同 C.①③同,②④不同 D.①②同,③④不同

19.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③非曰能之,愿学焉:

20.这段文字中,孔子表现出什么样的形象?他为何“哂”子路?

17.B

18.D

19.①你们平时总是说:“世上没人了解我呀!”

②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它的老百姓富足起来

③我不敢说我一定能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20.孔子是一个平易和蔼、思想开明、胸怀开阔、教育有方的师长,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因为孔子主张“为国以礼”,而子路的回答未注重“礼”,轻率而且毫不谦让。


解析:

17.乎:①介词,于,比;乎:②介词,于,在;③方:义,名词;④方:纵横,方圆,动词。

18.①②连词,因为;③动词,用,做;④介词,用,拿。

19.考查对文言语句的准确翻译能力,要征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

20.考查对文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纳,本题可结合孔子的语言概括解答。

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国军队加以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划线句子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A:果哉!末之难矣 B:居则曰:不吾知也 C:彼且奚适也 D:有是哉,子之也

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这个“知”,就是了解、理解的意思。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克己知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第二,自强有为。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先进》)

3、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

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现实生活,以“从孔子的‘理解观’谈起”为副标题,自拟一个正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