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墙
①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
②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的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天空,溶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③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的生命音符。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活着究竟为了些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让我把一切郁闷幻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④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
⑤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⑥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感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地区。墙越多的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⑦在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有时,你认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的眼中充满瑕疵。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去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最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⑧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墙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筑起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会不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⑨墙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在这怪僻静的小径里,无须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选自《梅苑作品选》)
14.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就说:“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有什么作用?(6分)
答: 。
15.文章的第⑥⑦两段写“有形体”之“墙”的利弊,文章写了它的哪些利弊?写这些利弊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
16.作者写“有形体”的“墙”是为了过渡到写“无形体”的“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无形体”的“墙”?(6分)
答: 。
17.文章要抒发的是对“墙”的感叹,却又从“路”写起;写“墙”的利弊,又不折中,调和。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6分)
答: 。
14.作者这样开篇,意在让读者明白“我”漫步在无“墙”的小径上的感受,即“小径”能让人融入没有烦恼的“纯净”的境界,心旷神怡,表达对无“墙”之美的赞赏,为引出对“墙”的评议张本。(6分)
15.“墙”既是“自然的破坏者”,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即“庇护人类”,又“纵容罪恶”。写“墙”利弊的目的在于劝人跃过“墙”去追寻“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4分)
16.作者写“无形体”的“墙”是要表达对它的深恶痛绝,表达自己对消除人类隔膜、实现人类亲善的强烈愿望。(6分)
17.①从反面写出了对无“墙”世界的呼唤;②避免评论的绝对或片面;③使文脉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回答任意两点即可)(6分)
默写(5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4)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5)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⑴ 门衰祚薄 ⑵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⑶ 渺沧海之一粟 ⑷ 纵一苇之所如 ⑸ 潦水尽而寒潭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1)这首词上下两阕所写内容有什么明显不同?(4分)
答: _________ _。
(2)有人说“做个闲人样”一句“立改前文之境”,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⑴上阙写采药、饮酒以及眼前所见实景,侧重叙事和描写;下阙以心理活动为主,侧重抒情。
⑵前文以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
“作个闲人样” 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
8.D 9.C 10.D
11.⑴他奉命出使我国,不屈不挠,是个贤明的人才,为什么要难为和羞辱他呢?
⑵忘掉亲人是不孝,抛弃君王是不忠。我虽然抽身逃回去,但心中想着陛下,所以我又回来了。
⑶改任南府宰相,设置政事省,从设立到管理完善,可以说是用尽了心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如今,淡水供应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20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今天所知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相反,1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三分之二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类的健康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四分之一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5.第三段中说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三分之二具有合作性质。
C.1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D.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类的健康等。
C.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D.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减少、人口数量增加导致全球淡水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7.下列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解决世界性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已迫在眉睫,它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安全和发展。
B.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表明历史的记录证明“一些人”的观点是正确的。
D.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境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虽是一种规范,但也未必能完全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5.A 6.B 7.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对群众举报春节前夕发生在武功县的见死不救、哄抢外地客商柑橘的案件,公安人员感到非常气愤。 B:“诉说”热线给处于激烈竞争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窗口,使他们能够尽情一吐心中的苦衷。 C:诚然,社会在对青少年正确对待“自我”的宣传教育上也负有重大责任,但家庭在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D: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大腕云集,节目精彩纷呈,尤其是杨丽萍的舞蹈《梅・兰・竹》 获得了一致好评。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和研究对规模庞大的事业单位进行______,此举涉及几千万靠政府支付工资的公共服务领域人员。 ②新年伊始,各地就频频传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的信息,各种与此有关的措施也在推出。这______一个良好的开端, ______实践服务政府的重要举措。 ③有关专家指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式很好,经济______中出现了许多亮点。
A:变革 是/也是 运作 B:改革 是/也是 运行 C:变革 不仅是/而且是 运行 D:改革 不仅是/而且是 运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山中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不往往在不同的时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迥然不同。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请你以未来四十或五十的你,给现在的你写一封信,谈谈你那时的欣慰和遗憾,不少于800字。
提示:要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审视今天的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是,人又难以自知之明。之所以难,就是因为我们不能把今天的一切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和更广阔的背景下来思考,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客观的立场上来评价自己。由于未来自己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这时候来观察今天的自己,就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番思考和感慨。作为父亲或母亲,你会怎样看待今天你的任性?作为教师,你会怎样看待今天你的学习?作为一个渴求甜美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你会怎样评价你今天的早恋和其他放纵自己的行为?最后。最重要的是,以未来的角色和成熟评价了今天之后,今天的你应该怎样从现在开始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
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4分)
①当年兵荒马乱,丽江古城在茶马古道上时时有百姓离散经过。
②一层层消落着无尽的感伤……
③但几百年没有人间的美好幸福,却屡屡遭受着践踏与凄惨。
④古城建在近八百年前的宋元时期,很上层次。
⑤亲人们举头望明月,
⑥乱军过后淹没了万物的尘土烽烟,
⑦盼望着世道平和,家兴月圆,
正确顺序是 。
④①⑤⑦③⑥②(4分)(连续三个正确给1分,连续5个正确给2分)
由④中的“宋元朝”和①中的“当年”可断定④①相连;由①中的“百姓离散”和⑤中的“亲人们举头”可断定①⑤相连;由⑤中的“亲人们”与⑦中的“盼望着”的主语一致可断定⑤⑦相连;则⑦中的“世道不和,家兴月圆”和③中的“人间的美好幸福”可断定⑦③相连;则③中“遭受着践踏与凄惨”和⑥中的“乱军过后”可断定③⑥相连,由⑥中的“淹没了万物的尘土烽烟”和②中的“一层层消落”可断定⑥②相连
(1)为该漫画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2)试分析此漫画的寓意。(4分)
明确要求 特点:漫画是对生活的曲线折射,然而却并不是对生活的扭曲,而是将生活浓缩了以后,又夸张变形,幽默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因而,漫画才能如此深刻地提示众生世相的本质。漫画常用的表现手法:变形、比拟、象征、夸张等。
解题方法:
1.仔细阅读漫画,分清漫画的主体和背景,思考漫画各部分之间联系;
2.分析漫画形象在生活中的典型意义,理解其寓意;
3.根据题干要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
(1)参考:学问(1分)
(2)这幅图的寓意可理解为批评某些不学无术,却喜欢摆架子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赞扬具有真才实学,却谦虚谨慎的人;也可理解为批评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不学无术之徒反倒饱学谦恭之士颐指气使。(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