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退居二线,摆脱了繁忙的事务,可没过几天 的日子,他又闲不住了。 ②在充分利用原有水利设施的同时,还自力更生 新水源,采取人力、畜力换班,机器不停的办法,昼夜抗旱灌水。 ③ 发展得这样快,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加倍工作,才不至于落后啊!
A:清静 开拓 时势 B:清净 开辟 时势 C:清净 开辟 时事 D:清静 开拓 时事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鄙夷 备受青睐 出奇不意 于我心有戚戚焉 B:联袂 气喘吁吁 竭泽而渔 闲话休题言归正传 C:删略 素不相能 明火执仗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D:通谍 刮目相看 察言观色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路逢尽处还开径,水到穷时再发源。”
《易・系辞下》有言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陆游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探究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陷于困境,此时往往有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的惊喜。请以“穷尽处的发现”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仿照下面的句式和辞格,从“春”“夏”“秋”中任选一个季节,写一句话。(3分)
冬天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虽默默无语,却思想深邃,在冷峻的思考中,静静地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
答:
参考示例:
春天像一位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虽懵懂幼稚,却活力四射,在温暖的呵护下,尽情地展现生命的多彩绚烂。
夏天像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虽充满激情,却变化无常,在风雨的洗礼中,淋漓的描绘着人生的跌宕起伏。
秋天像一位饱尝风雨的成功者,虽硕果累累,却含蓄深沉,在丰收的喜悦中,默默地演绎着感人的奉献之歌。
(本题考查句式仿写和修辞。句式基本一致,修辞运用得当即可得分。)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新浪科技讯:近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在撒哈拉沙漠中发掘到一个有着16英尺翼展的能够飞翔的爬行类动物化石,并将其确定为翼龙的一个新物种。科学家是在尼日尔一条远古河流沉积物中的白垩纪岩石中发现这个奇怪的化石的。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出一个翅膀主体和一个长满小牙齿的剪刀式的喙。
科学家尚未对这个新物种进行命名。他们表示,这只非洲恐龙属于翼龙的一个物种,生活于1.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白垩纪是恐龙生活的最后一个纪。
翼龙大约在2.15亿年前的三叠纪开始出现,1.5亿年前处于繁荣时期,直到白垩纪末期走向灭绝。翼龙化石,最早在1700年被发现,当时被误认为是海生物,以至于在化石的妥善保存问题上存在着严重不足。
关键词:
发现、翼龙、新物种、化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生活的诗意
西川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zōng jiāo ,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它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的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已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于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使,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18.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又是什么意思?
19.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如何?请结合②③两段做简要概括。
20.文中画线的“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一句,其含义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中国读者读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没有诗意。
B.作者批评了当今中国的青年诗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错误倾向。
C.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
D.诗歌创作中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
E.“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自己无法予以表现。
18.(4分)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使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之力。
19.(4分)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形成一种陈词滥调,只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
20.(6分)含义: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作用:批评了许多诗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没有勇气切入生活的现象。
21.(4分)A、E(A项“已经没有诗意”错。E项“自己无法予以表现”错。)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6分)
①但以刘日薄西山, , , 。(李密《陈情表》)
②唐代诗人 诗歌《山居秋暝》的颔联是: , 。
③离愁总能触动多愁善感的心灵,成为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李白在《赠汪伦》中高唱着“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柳永在《雨霖铃》中吟咏出“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的伤感;而苏轼则在《水调歌头》中感悟出“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哲理。
①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②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③桃花潭水深千尺 多情自古伤离别 人有悲欢离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6分)
诉衷情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赊,空阔。
(1)词中哪几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旨意?这首词写景有什么特点?
(2)“分付杨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分付杨花什么?
(1)喜还家。(1分)这首词的写景有“以情带景”的特点,诗人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写景,因此,“小雨新霁”,“双燕舞”无不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心情。(2分)
(2)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归家前的思家怀人的伤感情味,统统交给杨花去发落。(2分)

11.B(惭:感到对不起)
12.D(第一个“其”为代词,第二个“其”为副词)
13.C(②说的是庭中旧花。⑤是假设,而非主人做法。)
14.D(A项“宜在春季”错,原文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B项“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错。C项“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错。)
15.①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
②(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
③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以往我们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是黄河、长江流域。所以当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重见天日的时候,其内涵之丰富,发展水平之高,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它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一元的,相反,它是多元化一体的,辽河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位于辽宁西部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红山文化遗址,其中心位置有一座女神庙,在女神庙发现的泥塑像残块中,人物像最多。她们的形体有大有小,年龄有老有少,或张臂伸手,或曲肘握拳,组成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女神像群。这些形象有的可能象征当时社会上的权势者,有的或许就是受到崇敬的祖先。如果说秦始皇兵马俑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艺术高峰,那么,牛河梁女神像群可以看作我国文明黎明时期的艺术高峰。
尤为让人振奋的,便是“金字塔”式大型红山文化建筑遗址的发现。这座金字塔建筑的范围有近万平方米,结构为夯土石砌圆形台阶式,规模宏大,基部直径100余米,残存高度20余米,顶部堆积大量坩锅片,中央夯土内埋有骨架。庞大的巨型建筑,仅夯土就达10万立方,还有难以计算的巨石,很难想像当时人们是怎样从远山搬运来的。以至于一些外国学者,实地考察后,惊叹红山文化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河莫亨佐达罗古文化相比的世界性发现。牛河梁发现的这座金字塔,堪称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最庞大的金字塔。
这里出土的精美的玉雕,同样赢得了世人不断的喝彩。特别是玉猪龙形饰,作兽首形,体卷曲如环。整体扁圆,厚重,光洁,体现了红山人独特的玉器制作水平。从考古资料来看,玉猪龙形饰并非仅在牛河梁遗址中发现。早在1971年,在古蒙古自治区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中就出土过一件大型的碧玉龙。龙体呈C.字形,高26厘米,具有猪首的特征。过去对龙的形成,学术界根据文献记载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以蛇为主体的多种动物组合说等。红山文化的玉器,从发现的实物看,似乎是猪首蛇身的结合体。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发现,才使人们把猪和龙的形成联系在一起。有专家认为,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等,是当时社会某种等级、权力观念的象征。
从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的发现来看,我们能够感觉到燕山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水平即便是与黄河、长江流域相比,也毫不逊色。这些文物的出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7.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看法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是黄河、长江流域。
B.重见天日的红山文化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一元的。
C.中华文明的起源尽管不止一处,但共同构成中华文明。
D.中华文明就是起源于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
8.下列说法,不属于说明红山文化“发展水平之高”的一项是
A.女神像有的可能象征当时社会上的权势者,有的或许就是受到崇敬的祖先。
B.牛河梁女神庙中的泥塑像,人物像最多,且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C.“金字塔”建筑遗址所用巨石,令人很难想像当时人是怎样从远山搬运来的。
D.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精美的玉雕,赢得了世人不断的喝彩。
9.关于红山文化玉猪龙形饰,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玉猪龙形饰,呈环形,根据其质地及大小等,可以分辨出佩戴者当时的社会地位。
B.玉猪龙形饰不是独一无二的,文章介绍说在红山文化遗址以外的内蒙古也发现过。
C.玉猪龙形饰整体扁圆、厚重、光洁,体现出红山人独特的玉器制作水平。
D.玉猪龙形饰的发现,使龙的形成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否定了过去的种种说法。
10.根据文章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牛河梁女神像因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而被看作我国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艺术高峰。
B.红山金字塔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河莫亨佐达罗古文化相比,说明红山文化受到了埃及和印度古文明的影响。
C.文章介绍1971年在内蒙古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碧玉龙,就是为了说明红山文化中玉猪龙并非个例。
D.从红山文化金字塔的建筑面积、建筑规模和使用的建筑材料看,它就是中国最古老、最庞大的金字塔。
7.D(“就是”错,原文是“主要是”“同样是”)
8.A(解释女神像的象征意义,而非其“发展水平”)
9.C(A项无中生有。B项“红山文化遗址以外”错。C项“否定了过去的种种说法”错。)
10.C(A.“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错,它的出现在秦兵马俑之前;B.“说明红山文化受到了埃及和印度古文明的影响”错;D.“它就是”错,应为“目前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