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大洋传送带”

“大洋传送带”是一种全球性的温度、盐度循环系统。又称为“温盐环流”。高盐度的低温海水在北大西洋北部下沉,自深海向南流动返回赤道,一直到达环南极,它在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上升至海水表层,流向北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太平洋,汇合成一支温暖且盐度低的洋流,自然带太平洋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部,最后到达大西洋一直向北,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流。其中,在北大西洋海域,海水表层向北,深层向南的传送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断地将低纬度地区赤道附近的热量和盐度低的海水带到中高纬度的海域,从而缓和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变化,维持着全球气候系统的平衡。

“大洋传送带”的循环依赖于海水中温度和盐度的差异,而全球变暖将会威胁到它的运转。因为全球变暖会直接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冰川融水和降水的大量增加,并使得北大西洋海水暖化,这就削弱了北大西洋与赤道海水之间的温度和盐度差别,进而使得“大洋传送带”衰减,甚至可能停滞。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庞大的洋流循环系统就会崩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将急剧变冷,并导致整个地球气候发生紊乱。

古气候学家认为,在地质史上,“大洋传送带”的停滞影响全球气候的情况早有先例。约12900年前,当时正值冰期后期,全球气候逐渐回暖,但这一变化趋势却被突如其来的持续1300年的寒冷期打断,后称这一时期为“新仙女木”时期。研究发现,在”新仙女木”时期初,北半球大陆地区的平均温度曾剧降7℃,而在此时期末又陡升10℃。科学家普遍认为,正是因为“大洋传送带”的停滞,才导致北半球陆地的降温,从而延长了整个地球的冰期。

至于“大洋传送带”的停滞是否会引发“冰期来临”尚无定论。目前科学研究的确表明,“大洋传送带”消亡会导致地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下降,甚至达到冰期的程度;但是同时它也会使赤道地区进一步变暖。这“一冷一热”两个矛盾因素较量的最终结果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虽然速度缓慢,这些气候变化正在逐渐发生着,若人类仍旧持续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谁又能保证灾难不会真的发生呢?

8.根据文意,下列对“大洋传送带”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北大西洋南部海域表层是高盐度低温海水。

B.北大西洋南部海域深层是高盐度低温海水。

C.北大西洋海水表层从中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海域。

D.北大西洋海水深层从低纬度流向中高纬度海域。

9.对“全球变暖”现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由于冰川融化和降水量大幅增加,使得全球变暖。

B.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使得“大洋传送带”崩溃,并导致北半球部分地区急剧变冷。

C.全球变暖使得“大洋传送带”运行失常,最终必然导致“温盐环流”完全停滞。

D.全球变暖将会使海水中温度和盐度受到影响,洋流循环系统受到破坏,而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10.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气候学家把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冰期时代也称作“新仙女木”时期。

B.在长达1300年的“新仙女木”时期,全球气温持续上升,这是“大洋传送带”运行停滞造成的。

C.远古时期,“大洋传送带”的停滞,使洋流循环系统崩溃,导致欧洲地区温度下降,使冰期延长。

D.在地质史上,曾有过长达12900年的冰期,由于气候变化,随后又有1300年的寒冷期。

8. (文中第二行“高盐度的低温海水在北大西洋北部下沉,自深海向南流动”;A理由见B句;C文中“在北大西洋海域,海水表层向北,深层向南”;D同上)

9. D(见文中第二段首句、末句;A因果倒置;B是“未然” 不是“已然”;C文中说“可能停滞”)。

10.C(见第二、三段末句;A“新仙女木”时期在冰期后期;B期初降温,期末陡升;D冰期是在距今12900年前。)

对下列文学赏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最早的历史著作《左转》《国语》《战国策》、学术思想著作《孟子》《庄子》《韩非子》等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B:《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由西汉刘向搜集整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集录而成。 C:小说作品中,《阿Q.正传》《围城》《镜花缘》的作者分别是现当代的鲁迅、钱钟书和清代的李汝珍。 D: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间喜剧》是他所有的作品集,《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世界文学长廊中“四大吝啬鬼”之一。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据北京飞探中心主任朱民才介绍,所谓近月制动;就是让在地月转移轨道高速飞行的卫星减缓速度,完成“太空刹车减速”,建立正常姿态,进行环月飞行。 B:是什么导致盛大从巨亏到巨赢?业界和媒体普遍认为,是盛大对于商业模式上的大胆创新,也就是采用“免费”的“CSP模式”。 C:“如果他懂我们的话。”父亲重复说并通过闭上双眼接受妹妹认为这事不可能的邪念,“那么倒也许可能和他达成一个协议。可是这……” D:尽管如此,还有更多的苏北地方官员跑到苏南、浙江,央求那里的工厂赏脸,他们已经准备了土地、开通了道路,甚至为前来投资办厂的老板摆平了不满的群众。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出人意料地,今年的3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 B:为了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部长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大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 C:这首极写生离死别的作品,从词人的创作动机到词的内容,都充满着梦幻和现实的矛盾。 D:科技世界的同志对这一问题表示出了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退居二线,摆脱了繁忙的事务,可没过几天 的日子,他又闲不住了。 ②在充分利用原有水利设施的同时,还自力更生 新水源,采取人力、畜力换班,机器不停的办法,昼夜抗旱灌水。 ③ 发展得这样快,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加倍工作,才不至于落后啊!

A:清静 开拓 时势 B:清净 开辟 时势 C:清净 开辟 时事 D:清静 开拓 时事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鄙夷 备受青睐 出奇不意 于我心有戚戚焉 B:联袂 气喘吁吁 竭泽而渔 闲话休题言归正传 C:删略 素不相能 明火执仗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D:通谍 刮目相看 察言观色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路逢尽处还开径,水到穷时再发源。”

《易・系辞下》有言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陆游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探究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陷于困境,此时往往有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的惊喜。请以“穷尽处的发现”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仿照下面的句式和辞格,从“春”“夏”“秋”中任选一个季节,写一句话。(3分)

冬天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虽默默无语,却思想深邃,在冷峻的思考中,静静地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

答:                                   

               

参考示例:

    春天像一位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虽懵懂幼稚,却活力四射,在温暖的呵护下,尽情地展现生命的多彩绚烂。

   夏天像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虽充满激情,却变化无常,在风雨的洗礼中,淋漓的描绘着人生的跌宕起伏。

    秋天像一位饱尝风雨的成功者,虽硕果累累,却含蓄深沉,在丰收的喜悦中,默默地演绎着感人的奉献之歌。

    (本题考查句式仿写和修辞。句式基本一致,修辞运用得当即可得分。)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新浪科技讯:近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在撒哈拉沙漠中发掘到一个有着16英尺翼展的能够飞翔的爬行类动物化石,并将其确定为翼龙的一个新物种。科学家是在尼日尔一条远古河流沉积物中的白垩纪岩石中发现这个奇怪的化石的。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出一个翅膀主体和一个长满小牙齿的剪刀式的喙。

科学家尚未对这个新物种进行命名。他们表示,这只非洲恐龙属于翼龙的一个物种,生活于1.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白垩纪是恐龙生活的最后一个纪。

翼龙大约在2.15亿年前的三叠纪开始出现,1.5亿年前处于繁荣时期,直到白垩纪末期走向灭绝。翼龙化石,最早在1700年被发现,当时被误认为是海生物,以至于在化石的妥善保存问题上存在着严重不足。

关键词:

发现、翼龙、新物种、化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生活的诗意

西川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zōng jiāo ,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它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的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已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于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使,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18.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又是什么意思?

19.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如何?请结合②③两段做简要概括。

20.文中画线的“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一句,其含义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中国读者读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没有诗意。

B.作者批评了当今中国的青年诗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错误倾向。

C.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

D.诗歌创作中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

E.“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自己无法予以表现。

18.(4分)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使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之力。

19.(4分)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形成一种陈词滥调,只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

20.(6分)含义: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作用:批评了许多诗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没有勇气切入生活的现象。

21.(4分)A、E(A项“已经没有诗意”错。E项“自己无法予以表现”错。)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