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不尽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那时,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末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进了民族的最深层。
到了肖邦之家,会亲眼看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①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们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促膝谈心。
22.肖邦之家四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
24.面对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和肖邦是在“促膝谈心”?试联系文章内容分条回答。(4分)
答:
24.作者对肖邦、肖邦之家以及肖邦的音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25.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语言优美,感情深邃,真挚感人。作者仿佛为我们演奏一首格调铿锵的乐曲,
描绘一幅色彩浓烈的田园风景画。
B.“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一描写,写出了肖邦之家夏
天景色的悠扬和清丽,使人心荡神怡。
C.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分别描写肖邦之家四季的景致,从整体上能给读
者一种直观、立体、综合的阅读感觉。
D.作者写冬天的风雪与寂静,是为了突出肖邦的孤独以及肖邦音乐的曲高和寡。但只
要你理解了肖邦,就会感受到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E.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之家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
音乐融合在一起,如歌如画,让人回味。
22.春季娇嫩、温柔、夏季成熟、清丽(悠扬),秋季寂静、忧伤、冬季孤独。
23.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
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
秋天,使人理解了肖邦中最深沉的郁闷;
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寂静,但你却并不孤独,因为有肖邦的音乐,你会感觉与肖邦在一起。
24.作者对肖邦是抑慕、崇敬;对肖帮之家是带着惊讶和柔情;对肖邦的音乐是热爱和理解
25.BE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题)(5分)
①但见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 ,愁空山。(《蜀道难》)
②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纵有健妇把锄犁, 。
(《兵车行》)
③ ,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④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齐桓晋文之事》)
⑤ ,千金散尽还复来。 ,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
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登月阳楼》)
⑦ ,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句漫兴
杜甫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处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1)从头两句诗看出诗人当时具有怎样的心情?(2分)
答:
(2)《杜臆》中评此诗“是达生语,亦是遣愁语,”你认为这个评说有道理吗?(4分)
答:
(1)从“已破”“渐老”“能几回”看出诗人对时间流逝,年华渐老的忧虑和伤感。
(2)达生未必,遣愁则为真。“莫思”劝慰自己莫管“无穷事”,流露出无可奈何的苦涩。“且尽”似乎要抓住眼前的时间及时行乐,到底难掩放不下“无穷事”的情怀。
15.B(举:成功)
16.C(两个“而”均表转折,“却”。A、两个“以”均为介词,分别为“因为”“用”;B前者“用来……的”,后者表原因;D均为副词,分别是“是”“才”。)
17.C(②表现袁枚办事尽力,③表现袁枚能奖掖后进。)
18.D(“无意于仕”说法无根据)。
19.①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来,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比得上袁君的。
②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 (甲) ;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便没有坏处。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史传文学 (乙) ;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另外,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催残,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也更可以感觉到那些古典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11.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文字,最恰当的一组是
A.描绘人物 不是流,而是源 B.描绘人物 不是源,而是流
C.展示技法 不是源,而是流 D.展示技法 不是流,而是源
12.下列句子中“首先”一词含义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A.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B.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
C.“小说”一词首先出自《庄子・外物》,其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
D.小说的特点,首先是塑造鲜明的,立体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13.文中引用的“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证明文章观点上有何作用。
答:
14.请就划线句所论的规律举一实例,并加以简单的分析。(50字以内)
答:
11.A
12.C(ABD中的首先重在强调“最重要”;是首要之意;C则是强调次序上“最早”。
13.意思是: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他要明白他的长处,缺点长处都必须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纪录。作用: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承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14.见课文。
“大洋传送带”
“大洋传送带”是一种全球性的温度、盐度循环系统。又称为“温盐环流”。高盐度的低温海水在北大西洋北部下沉,自深海向南流动返回赤道,一直到达环南极,它在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上升至海水表层,流向北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太平洋,汇合成一支温暖且盐度低的洋流,自然带太平洋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部,最后到达大西洋一直向北,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流。其中,在北大西洋海域,海水表层向北,深层向南的传送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断地将低纬度地区赤道附近的热量和盐度低的海水带到中高纬度的海域,从而缓和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变化,维持着全球气候系统的平衡。
“大洋传送带”的循环依赖于海水中温度和盐度的差异,而全球变暖将会威胁到它的运转。因为全球变暖会直接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冰川融水和降水的大量增加,并使得北大西洋海水暖化,这就削弱了北大西洋与赤道海水之间的温度和盐度差别,进而使得“大洋传送带”衰减,甚至可能停滞。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庞大的洋流循环系统就会崩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将急剧变冷,并导致整个地球气候发生紊乱。
古气候学家认为,在地质史上,“大洋传送带”的停滞影响全球气候的情况早有先例。约12900年前,当时正值冰期后期,全球气候逐渐回暖,但这一变化趋势却被突如其来的持续1300年的寒冷期打断,后称这一时期为“新仙女木”时期。研究发现,在”新仙女木”时期初,北半球大陆地区的平均温度曾剧降7℃,而在此时期末又陡升10℃。科学家普遍认为,正是因为“大洋传送带”的停滞,才导致北半球陆地的降温,从而延长了整个地球的冰期。
至于“大洋传送带”的停滞是否会引发“冰期来临”尚无定论。目前科学研究的确表明,“大洋传送带”消亡会导致地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下降,甚至达到冰期的程度;但是同时它也会使赤道地区进一步变暖。这“一冷一热”两个矛盾因素较量的最终结果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虽然速度缓慢,这些气候变化正在逐渐发生着,若人类仍旧持续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谁又能保证灾难不会真的发生呢?
8.根据文意,下列对“大洋传送带”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北大西洋南部海域表层是高盐度低温海水。
B.北大西洋南部海域深层是高盐度低温海水。
C.北大西洋海水表层从中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海域。
D.北大西洋海水深层从低纬度流向中高纬度海域。
9.对“全球变暖”现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由于冰川融化和降水量大幅增加,使得全球变暖。
B.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使得“大洋传送带”崩溃,并导致北半球部分地区急剧变冷。
C.全球变暖使得“大洋传送带”运行失常,最终必然导致“温盐环流”完全停滞。
D.全球变暖将会使海水中温度和盐度受到影响,洋流循环系统受到破坏,而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10.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气候学家把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冰期时代也称作“新仙女木”时期。
B.在长达1300年的“新仙女木”时期,全球气温持续上升,这是“大洋传送带”运行停滞造成的。
C.远古时期,“大洋传送带”的停滞,使洋流循环系统崩溃,导致欧洲地区温度下降,使冰期延长。
D.在地质史上,曾有过长达12900年的冰期,由于气候变化,随后又有1300年的寒冷期。
8. (文中第二行“高盐度的低温海水在北大西洋北部下沉,自深海向南流动”;A理由见B句;C文中“在北大西洋海域,海水表层向北,深层向南”;D同上)
9. D(见文中第二段首句、末句;A因果倒置;B是“未然” 不是“已然”;C文中说“可能停滞”)。
10.C(见第二、三段末句;A“新仙女木”时期在冰期后期;B期初降温,期末陡升;D冰期是在距今12900年前。)
对下列文学赏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最早的历史著作《左转》《国语》《战国策》、学术思想著作《孟子》《庄子》《韩非子》等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B:《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由西汉刘向搜集整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集录而成。 C:小说作品中,《阿Q.正传》《围城》《镜花缘》的作者分别是现当代的鲁迅、钱钟书和清代的李汝珍。 D: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间喜剧》是他所有的作品集,《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世界文学长廊中“四大吝啬鬼”之一。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据北京飞探中心主任朱民才介绍,所谓近月制动;就是让在地月转移轨道高速飞行的卫星减缓速度,完成“太空刹车减速”,建立正常姿态,进行环月飞行。 B:是什么导致盛大从巨亏到巨赢?业界和媒体普遍认为,是盛大对于商业模式上的大胆创新,也就是采用“免费”的“CSP模式”。 C:“如果他懂我们的话。”父亲重复说并通过闭上双眼接受妹妹认为这事不可能的邪念,“那么倒也许可能和他达成一个协议。可是这……” D:尽管如此,还有更多的苏北地方官员跑到苏南、浙江,央求那里的工厂赏脸,他们已经准备了土地、开通了道路,甚至为前来投资办厂的老板摆平了不满的群众。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出人意料地,今年的3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 B:为了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部长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大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 C:这首极写生离死别的作品,从词人的创作动机到词的内容,都充满着梦幻和现实的矛盾。 D:科技世界的同志对这一问题表示出了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退居二线,摆脱了繁忙的事务,可没过几天 的日子,他又闲不住了。 ②在充分利用原有水利设施的同时,还自力更生 新水源,采取人力、畜力换班,机器不停的办法,昼夜抗旱灌水。 ③ 发展得这样快,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加倍工作,才不至于落后啊!
A:清静 开拓 时势 B:清净 开辟 时势 C:清净 开辟 时事 D:清静 开拓 时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