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绿蝉的歌唱
一座莲花似的山,以“周八百里”的幅员和“四万八千丈”的高度矗立云端。华顶山,莲花之顶,俯视群山,昂首天外。因其高,华顶又有避暑胜地之称。汽车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穿行,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青松、翠柏、云杉、秀竹一路看不足,触目皆为浓绿、深绿,又有绿荫匝地,太阳明显失却了它的威力,与山下的炎热难当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是,没有想到,耳膜中却钻进几声蝉鸣。起先,多少有点想法,觉得那蝉“热啊――热啊!”的鸣叫真是多余的话。辛稼轩曰“为赋新词强说愁”,华顶之蝉怕是“强说热”了。
午睡很深。
醒来,又闻枝头蝉鸣,静心一听,却与山下的不同。“滴铃铃――”响得好清好亮好悦耳,似轻风掠过庙宇的屋顶,檐下风铃摇曳的音韵;也似满山流淌的清泉,流过石上,淙淙的喧响。寂然无声的环境里,满山满坡的绿荫,因为有了蝉的歌唱,使得华顶之静变得更加幽深而且曲折。
忽然有两句古诗涌上心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王籍的句子吧,感悟正与我此刻的感触相同,猜想诗人也曾经走在深山老林,于蝉噪、鸟鸣中偶然得之。然而,我却另有纳闷:山上天气一点都不热,这蝉为什么还要噪?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后来,有机会读了《昆虫记》,这才知道缘于它歌唱的天性。
蝉是季节的歌手。整个夏天,它都在歌唱,只要有树。就像风掠向屋顶,泉流在石上,鸟鸣在绿树……自然而又动听。
以悉心观察昆虫生命而自豪的法布尔还有一个发现:“夏天,蝉儿在歌唱之余,就用尖细的嘴插在树皮上,打出一眼汁液饱满的井,滋润自己的歌喉。”――这个发现不属偶然,而是悉心观察的结果。
如果华顶山没有这满眼装不下的绿色,也许就没有了蝉噪,没有了鸟鸣,我们也许就无法体会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了。
那天傍晚在华顶山,有人在树林间捉到几只憩息于枝头的蝉儿,拿来让我看了,压根儿不会想到,通体竟是绿色的,个头也比山下的小了许多。我蓦然觉得,那躯体、那蝉翼,是让山上的绿色染就的;还有,那歌声,也是让山上的绿色染得动听了。于是,我想送它一个名字,从此叫它“绿蝉”,好么?
这蝉原本是属于山林与绿色的,或者说华顶山就是它的家园。适者生存,不适者迁徙乃至死亡。曾几何时,一群群燕雀不是从我们的屋檐下、树林间飞走了吗?汗血马不是离开了曾经拥有的草原而濒临绝种的吗?于是,我决定放归它于山林,好再听听它的歌唱。
暮色苍茫里,晚霞像火一样地燃烧。落日的余晖,在林中编织万道金线,又给西向的每一片绿叶镀上了一层金子一样的亮色。晚风吹动枝叶,绿光摇曳,绿波荡漾,薄暮中的华顶山显得更美了!听!还有更美的绿蝉的歌唱。“临风听暮蝉”一一声声轻吟曼唱,此起彼伏,就像是一曲唱给这山林与绿色的晚歌。倘懂蝉语,必然听懂众蝉醉鸣里,除了赞美,还有一些爱恋,一些叮嘱。说不定,还有一些希望――希望所有的山头都变得绿了――山涧里的水都变得清了――连吹来的风也沁人心脾地凉爽了。听着听着,我的感觉又好像走进了秋天。
秋天到了的时候,华顶山赤橙黄绿色彩缤纷,绿蝉谢幕一曲的歌唱应该是:却道天凉好个秋!
19. 为什么作者会有“华顶之蝉怕是‘强说热’了”的感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写法布尔悉心观察昆虫生命有什么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写蝉,为什么要提到“燕雀”“汗血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如何理解“听着听着,我的感觉又好像走进了秋天”?(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分)①华顶绿荫地,并不炎热。
②作者并不知道,歌唱是蝉的天性。
20.(4分)①用以强调没有观察,也就没有真知灼见。
②引出下文对蝉及其它的生活环境的观察。
21.(4分)①借以表达“适者生存,不适者迁徙乃至死亡”的想法。
②也为自己的放归蝉于林找到依据。
22.(6分)①视觉:眼前的景色色彩缤纷犹如秋天。
②听觉:薄暮时的晚唱有绿蝉谢幕的秋歌般的感受。
③感受:与作者希望山更绿,水更清,世界更美好的愿望产生共鸣。
默写。(只选三小题)(3分)
(1) 孔子曾对“学”与“思”的关系做过辩证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姜夔《扬州慢》词序中有“寒水自碧”一句,意在反衬。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3)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听此凋朱颜。(李白《蜀道难》)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②迟日:春日。③造次:匆忙。
(1) 请具体解说诗中“边愁”与“客愁”。(2分)
“边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边愁:是因个人的不幸遭遇而产生的悲思愁绪,今昔对比,思念京国客愁:则为诗人客居他乡的游子之愁
(2)(4分)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第二首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感造其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宣王问曰 / 汤放桀 / 武王伐纣 / 有诸 / 孟子对曰 / 于传有之 / 曰 / 臣弑其君可乎 / 曰 / 贼仁者谓之贼 / 贼义者谓之残 / 残贼之人 / 谓之一夫 / 闻诛一夫纣矣 / 未闻弑君也

11.C 12.A 13.D 14.B
15.(1) 难道不是因为活着能抵御大灾祸,抵抗人的忧患,他们死后则被人们祭祀(血食:屠宰牲口作祭祀,所以称血食)。
(2) 百姓应当供奉的东西,如果有一天怠慢,就派出凶悍的吏卒,滥用残酷的刑罚,强迫他们去完成这些任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技术专家认为,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富煤、贫油、少气”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在未来30年至50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煤变油”技术的利用及推广被提上日程。日前,世界上唯一拥有商业规模煤制油工厂的南非沙索公司与我国神华集团合作,利用其世界领先的煤炭液化工艺,开始了在陕西榆林和宁夏宁东投资两座煤制油工厂的可行性研究。
所谓“煤变油”,是指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煤炭是一种碳含量高,但氢含量只有5%的固体。与液体燃料相比,煤炭也不便于处理和运输。除此考虑之外,“煤变油”技术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煤多油少的结构性缺点。利用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新型的煤液化工艺技术,加快煤制油产业化,不仅有利于中国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也有利于缓解我国石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
“煤变油”是上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两位科学家发明的。由于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美、日、苏、荷兰等国都加入了煤炭液化新技术的研究行列。但因这些发达国家煤价过高,劳动成本又十分昂贵,虽然取得技术上的进步,却难以提升至产业化日程,致使“煤变油”丧失市场。
我国的煤制油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近年来,中国先后引进了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煤炭液化技术,进行了建设煤炭液化示范厂的可行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使用煤间接液化技术生产石油的现代工业化经验。
以我国目前掌握的“煤变油”技术,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开发。但是,其解决方案及技术推广从摸索形成到正式投入商业运作可能需要数年之久。这让众多拥有“煤变油”技术的国外企业得到了机会。今年7月,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宣布利用其煤炭间接液化核心技术,与我国最大能源企业之一――神华集团合作,在神华的宁夏宁东煤炭基地共同研究建设一座日产油品及化工品7万桶的煤炭间接液化工厂。
诚然,高昂的技术转让费和巨大的前期投入曾使得各国企业对“煤变油”项目持审慎态度。一般来说,一家世界级的间接煤液化工厂每年需要1500万-1900万吨煤来生产约450万吨柴油、石脑油及液化石油气。如此规模的煤制油工厂建设成本将在400亿元到500亿元人民币之间。但据神华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煤液化除了能满足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需求,同时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据介绍,在煤变油效益的估量上,主要参考欧佩克23美元至28美元一桶的石油指导价格。以23美元测算,回报率在11%左右。目前石油价格在60美元左右一桶,照此标准计算,“煤变油”项目就更有竞争力。此外,在还贷、税收、地方能源供应方面给我国带来的可量化的收益将相当于投入的1.3倍。
7. 下列关于“煤变油”技术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煤变油”技术是将碳含量高、氢含量低的固体变为液体的一项技术。
B.“煤变油”技术就是将煤变成油的技术。
C.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技术叫“煤变油”技术。
D.上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两位科学家发明的一项新型的煤液化工艺技术叫“煤变油”技术。
8. 下列关于“煤变油”技术的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煤变油”技术研究是为了解决煤多油少的结构性缺点,在短期内会使我国能源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B.“煤变油”技术的利用有利于我国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缓解我国石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
C.煤油化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其收益将相当于投入的1.3倍。
D.“煤变油”项目在今天更有竞争力,在煤变油效益的估量上,回报率远远超过11%。
9.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世界上只有南非拥有商业规模煤制油工厂,我国还没有实质性的工业化生产。
B.因为“煤变油”丧失了市场,所以人们对“煤变油”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技术上。
C.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将与我国神华集团合作,共同研究建设煤炭间接液化工厂。
D.尽管各国企业对“煤变油”项目持审慎态度,但“煤变油”技术的前景广阔。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固体燃料的煤炭在处理和运输上极不方便,因此,未来的燃料将趋向液体化。
B.一旦解决了煤价过高、劳动成本昂贵等问题,“煤变油”技术的利用会更普遍。
C.数年之后,我国将解决“煤变油”的技术问题,彻底解决石油的供需矛盾。
D.“煤变油”技术在我国市场巨大,国外企业都将与我国合作进行煤炭间接液化生产。
7. C 8. A 9. B 10.B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作者“放浪形骸”“杂优伶中,时演剧以为乐”。上述两项内容与清代同一位大文学家有关。 B:老舍是我国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其代表作,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茶馆》《龙须沟》。 C:世界名著《复活》《巴黎圣母院》《浮士德》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法国的巴尔扎克和德国的歌德。 D:“古体诗”相对“近体诗”而言,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古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古诗,以及杂言古诗、乐府诗及辞、赋等。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 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______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② 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______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③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______教条______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A:终身 精练 以及 / 或 B:终生 精练 及其 / 或 C:终生 洗练 及其 / 和 D:终身 洗练 以及 / 和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huán)进去,里应(yìng)外合,一涌而入,将阿Q.抓出来。 B:偌(ruò)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nìng)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C:孟子开始游说(shuì)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和纵连横之际。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sī)杀。 D:那时欧也妮正捧了那口精美的梳装匣放到母亲床上,趁葛朗台不在家,母女俩很高兴地在查理母亲的肖(xiāo)像上咂(zā)摸一下查理的面貌。
下列各项填在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3分)有人说 使文句整齐, 使文意流动; 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 ,文章自有活泼之趣, ,文章会有古雅之风。①巧用口语 ②排比 ③多用些文言成分 ④散句 ⑤对偶句 ⑥反复
A:②③⑤①⑥④ B:⑤③④⑥①② C:②④⑤①⑥③ D:⑤④②⑥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