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同川。 , 。
(李白《蜀道难》)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经・周南・关雎)
衔远山,吞长江, , ; ,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1)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阅读杜莆的《宾至》,按要求答题。(8分)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这首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草堂:诗题一作“有客”。诗题里的“宾",当指事先通报“车马”而至的“贵介之宾”,有别于“花径”不扫,“不速"而来的“相知之客”)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诗歌意思(4分)
“幽柄地瓣经过少”是说
“老痫人扶再拜难”是说
(2)从此诗的标题与内容的关系上看,你认为此诗所写的重点是什么?诗人对“来宾”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就以上两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每一空各2分)(2)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1分),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2分)。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
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2分)(意思对即可)

9.B(“朝”在文中应是“使……朝拜”的意思)
10.C(介词,用。A项均为代词,但分别指代“你的” “我”。 B项分别是句末语气助词,不译;疑问副词,译作“怎么,哪里”。D项均为介词,其意义分别是“对于”“在”)
11.B(“同时认为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不能谈论文章”错误,引文中的“者”是者字结构,不能译为“的人”,“言”由“说”引申为“称为”)
12.①承您写信来,言辞很客气,并且称赞我太过分,真是不敢当极了。(注意“辱”“见”)
②观看了那文章,朗读出那声音,那么写文章之人的性情形状,都不一样啊。
(注意“讽”“举”)
③令郎和令甥都是有天才的人,不可限量,随他们的喜好,做他们的文章,不要拘束他们的途径为好。(注意“听”“恣”“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佩特拉:中东的玫瑰红
隐藏于死海和亚喀巴湾之间的群山中的古城佩特拉已经默默地见证了2600多个寒暑。城名源自希腊语“岩石”,因为整座城市就是从悬崖峭壁上雕凿而出的。朝阳斜晖将古城染成了绚丽的玫瑰色,也让每一个在城中漫游的人体味到生命中的玫瑰园。
谁也想不到,在沙漠峡道内,会有一座浩然壮大的洞穴都城。纳巴泰人会往高耸巨岩的天然屏障中,开始东、西贸易的活动。佩特拉当时的繁荣昌盛,引起罗马帝国的觊觎,但要进入佩特拉,除了险峻狭隘的谷中峡道,并无任何入口,所以罗马帝国屡攻不克。罗马军队意外发现,供给佩特拉城的水源竟在地峡的外面,罗马人切断了城中的水源。致命的一击,逼使纳巴泰人迅速投降。佩特拉于公元106年遭罗马帝国吞并。
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廷(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jī dū jiāo 城市,是拜占廷(或称dōng zhèng jiāo )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纪,yī sī lán jiāo 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让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此时的佩特拉几乎处于被遗弃的地步。几个世纪后,为了争夺近东控制权,伊斯兰势力与欧洲jī dū jiāo 各国间战争不断。佩特拉这座石城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再次兴旺起来。欧洲十字军在该地建立起短命王国,把佩特拉作为他们的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公元12世纪后,曾经担负东、西方商业贸易重镇的佩特拉,由于海运的发现与兴起,逐渐被人遗忘,而成为一座死城。直到1812年被瑞士一位探险家约翰・贝克哈特发现,才得以重现光彩。
迷人壮观的景色固然是佩特拉的一绝,然而繁华盛世突然又从文明视线中消失,传奇般的历史更增添了它的神秘。佩特拉的迷人之处与其说在于它险峻、幽深的峡谷,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奇石怪峰的壮观和绚丽夺目的岩石色彩,不如说在于它传奇般的历史更让人唏嘘不已。曾经极度繁华却又如同人间蒸发,沉寂竟长达1000多年,直到1812年瑞士探险家贝克哈特发现它为止。众多的游客悠哉游哉地漫步在奇境之中时,绝不曾想到,1812年以前,任何外人对佩特拉的接近会招来杀身之祸。
追溯历史,佩特拉的建造者纳巴泰人在现代人的眼中,始终是一个充满了迷惑的民族。他们好像在一夜之间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间的重要商路,一夜之间建立起了佩特拉。鼎盛时期,纳巴泰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却始终将都城定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的佩特拉。
然后,似乎一夜之间他们又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在这一点上,纳巴泰文明很像印加文明,来也突然去也突然。据说印加文明的消失,主要是因为西班牙探险家带去的疾病。而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只有一整座石城让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抓耳挠腮。
摘自2005年12月30日国际在线(J-07)
5.下面对佩特拉历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佩特拉是一座中东的古城,整座城市是从悬崖峭壁上雕凿而出的。
B.纳巴泰人是佩特拉的建造者,把佩特拉作为他们的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
C.佩特拉曾经是纳巴泰人的都城;也曾经是拜占廷的一部分,成为一座jī dū jiāo 城市;还被阿拉伯人变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D.佩特拉在公元12世纪后,曾经担负东、西方商业贸易,由于海运的发现与兴起,又逐渐被人遗忘,而成为一座死城。直到1812年才得以重现光彩。
6.下面对人们研究和发现佩特拉古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佩特拉在沉寂长达1000多年之后,1812年被瑞士探险家贝克哈特发现。
B.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佩特拉的研究与发现,只有通过对遗留下来的一整座石城的考查进行。
C.因为1812年以前,任何外人对佩特拉的接近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瑞士探险家贝克哈特才会在1812年之后去发现它。
D.隐藏于死海和亚喀巴湾之间的群山中的古城佩特拉,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位置,人们对它的研究与发现比较困难。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险峻狭隘的谷中峡道,既保护了佩特拉,又使佩特拉受困。
B.鼎盛时期,纳巴泰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却始终将都城定在佩特拉,是因为佩特拉的险峻、幽深的峡谷,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奇石怪峰的壮观和绚丽夺目的岩石色彩,
C.佩特拉于公元106年遭罗马帝国吞并,就是因为罗马人切断了城中的水源。
D.纳巴泰人在一夜之间建造了佩特拉,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间的重要商路。
5答案:B(把佩特拉作为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的是欧洲十字军。)
6答案:C(文中无此因果关系)
7答案:A(B纳巴泰王国始终将都城定在佩特拉,是因为佩特拉群山环绕、易守难攻。C罗马人切断了城中的水源,是逼使纳巴泰人迅速投降。D这只是想像的,并非事实。)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萃 谛听 天网灰灰 唉声叹气 B:惯性 防害 责无旁待 良辰美景 C:通牒 旗杆 虚度光阴 关怀备至 D:布署 彗星 老声常谈 心胸狭隘
读下面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2007年9月祭孔大典上,“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揭晓,分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这五句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精华的经典名句,将被推荐给北京奥组委作为迎宾语,以体现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念。
可结合五个名句,也可任选其中一个名句,根据你的感受和认识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800字以上。
参照2008年安徽卷作文评分标准
不改变原意,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句,每句均以“静”字开头。(6分)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独特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静” ;
“静” ;
“静” 。
“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具备的中国古典园林自己独特的韵律:
“静”能使全部构建组成一种占筝独奏的淡雅清丽;
“静”一旦失去,园林的整体风致就不可寻找。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熟语常常用“人体部位”作比喻,表达形象生动,喻义通俗易懂,很有情趣。请参照下面的示例1、2,完成题目。(5分)
示例1: 取紧闭着嘴不讲话,像瓶口塞紧了一般之意。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守口如瓶
示例2:“唇亡齿寒”:取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寒冷之意,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取把眼睛望得要坏了的意思。形容盼望的殷切。
(2)
答案(1)望眼欲穿(2)迫在眉睫,口若悬河等等,注意意思解释要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不是一句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把戚夫人双眼挖去,舌头割掉,四肢吹掉,衣服扒光,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选自《写作》2008年第3期)
14.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15.你如何理解“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似乎矛盾的话?这反映了阿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中?(5分)
16.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4分)
17.作者理解的“凄”与“悲”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结合另外的例子加以说明。(7分)
[58c1b76607e6d238.gif]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表述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2)东隅已逝, 。(王勃《滕王阁序》)
(3)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6)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1)千载准堪伯仲间 2)桑榆非晚 3)觉今是而昨非 4)齐彭觞为妄作 5)哀吾生之须臾 6)落霞与孤鹜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