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主题,使得金庸的小说具有大气、深沉。 B:新千年到来后,互发短信的沟通方式成了人际交流的新宠,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风行开来。 C:把孩子逐出校门,实质上等于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把他们变成社会的边缘人甚至可能一辈子进不了主流社会。 D:尽管我怎么发问,怎么催促他指出我可能存在的错误,可是他还是闭口不开。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我校成绩较为理想, 与上届持平。 ②去 不去北京?我到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 ③今天在书店 发现了我寻找近半年的《悲惨世界》,真是喜出望外。

A:大致 还是 偶然 B:大致 或者 偶然 C:大概 还是 偶尔 D:大概 或者 偶尔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yǔ)弊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zhǒng)。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婉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B:这些舶来品虽小,然而在她们身上蕴含着的文化内涵却不可小觑(qù),这也是世界文明相互传播中一个饶(ráo)有兴味的话题。 C:周家在年三十晚上赶走侍萍,强(qiáng)迫留下长子,让她带走刚出生三天而病得奄(yǎn)奄一息的次子。侍萍走头无路,跳河自尽。 D:你到那边的紫杉树底下直躺下来,把你的耳朵帖着中空的地面,地下挖了许多墓穴 (xuè),土是松的,要是有踉跄(qiàng)的脚步走到坟地上来,你准听得见。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春景桃花,夏日红莲,是静态的风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态的风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大自然造就的风景;独钓寒江,同醉琊是人造就的风景。我们生活在风景中,我们也成为风景的构成者。

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⑥不得抄袭

为下面的消息拟一个简洁而有文采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3分)

黄山俗称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但山峰的确切高度一直没有定论。1月25日前完成的“黄山风景区航测数字化测图及入库数据制作测绘工程”项目,精确测出黄山有88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最高峰莲花峰新测定的海拔高度为1864.7米,相比过去“长高”了0.7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山群峰测“身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壮美的印江

聂鑫森

①嵌在黔东北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未与其晤面之前,我常把她想象成湖南湘西的凤凰:玲珑的城廓,宁静的村寨,山如黛眉,水似眼波,歌舞翩跹,银饰丁当,说不尽的秀润与妩媚。

②我与几位文友应邀去了印江。先到贵阳,再乘车近7小时始达,真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③几天来,我们走访印江县城,街市井然,新楼亮丽,澄碧的印江水,窄窄,款款,穿城而过;到处绿树蓊郁,清凉可人,那枝丫间无意中便会绾住一段少男少女的歌谣;杜鹃花红红粉粉,肆意地开得正盛。我们踏勘山环水绕的村寨,茶园、果园、稻田,一片接一片,绿意盈盈,而在结构精美的吊脚楼、桶子屋,燃着灿若红莲的火塘,奇瑰的传奇故事,在口口相传中繁衍生长。我们在紫薇园,观赏土家族婀娜多姿的摆手舞;在合水镇木黄河边的古作坊,看薄如蝉翼的白皮纸如何诞生;在梵净山半山腰的护国禅寺方丈室,听年过九旬的高僧细说因缘……印江,你是如此静穆,如此娟丽,如此纤柔。

④不,这不应是印江全部的内蕴,当采风活动日渐深入,兀地触摸到印江强烈而雄劲的脉跳时,我眼中的印江分明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壮美,喷涌出震撼心脾的伟力和热情。

⑤到印江不可不去梵净山,它绝不是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而是充满着无羁的野性,山峰陡峭,断崖如削,沟谷幽晦深邃,泉瀑奔涌呼啸掷出万钧沉雷。与之相配的怪石嶙峋狰狞,奇树傲岸挺拔,翠竹剑戟横空,连四时开放的杜鹃花也凝重如血。到了梵净山,不可不飞身登绝顶,日出或日落,霞云簇拥,山顶铸金,这“红云金顶”何其气象万千。当一番潇潇春雨过后,天兀地晴亮,金顶会出现巨大的环状佛光,登临者的身影镶嵌环中,何等壮观啊!

⑥“似痴如醉弱还佳,露厌风欺分外斜”,宋人杨万里所描绘的紫薇花,不过是一种小型灌木,袅袅婷婷,与病美人何异?但在印江永义的紫薇园,却屹立着一株历千余年风霜,高30余米的紫薇树,属第三纪残遗植物,在神州大地仅此一株。一年开花一次,脱皮一次,但种子落地不生,枝条嫁接不活,与园中各类紫薇科植物迥然不同。多少紫薇在无尽的劫难中,从外形到内质,不断虚化和蜕变,成为纤弱的种群,顾影自怜。而这株千年神树,永远保持硕大的体魄和刚毅不屈的品格,在开花和脱皮中不断新陈代谢,以恪守坚贞不渝的信念,如一面猎猎飞扬的旗帜,昭示着生命的真谛。不可再生,不可嫁接,正如一种壮美的精神气质不可复制,不可克隆。

⑦在灯影交织的严家祠堂,我们观赏过遒劲古拙的傩戏,那充满诡秘的一招一式,将远古初民的遗风流韵,肆无忌惮地渗入现代生活的图景,激腾起都市一族对大自然的由衷拜服。在庙会的开幕式上,土家族的长号唢呐向天而吹,其声沉宏峭拔,穿空裂云,让闻者心胆俱壮。在木黄河边生产白皮纸的作坊里,粑窝冲绒,粗重的木杵撞击石臼所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声音,揭示着传统文明不竭的张力。

⑧那个夜晚,星月交辉,印江城“火树银花触目红”。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的各路好汉赤膊赤脚,和着雄浑的锣鼓声、长号唢呐声,舞着龙灯呼啸而来。于是壮汉们举着缠绕鞭炮的长竹竿,捧着填满硝药的大竹筒,蓦地“杀”入龙阵“打火炮”和“打花”。鞭炮点燃了,烟花点燃了,一声声的炸响,一团团的火焰,在舞龙汉子的身前身后翻腾喷溅,于是欢声更高,龙影更疾。我看见火光在赤脚下流淌,火焰在古铜色的脊背上滚动,没有人稍有怯色,没有人略显彷徨。只听见舞龙汉子齐刷刷呼喊:“呵嗬―――呵嗬―――”

⑨他们曾这样踏着火光走过漫长的历史,他们曾这样呼喊着塑造印江的山山水水。在火光和呼喊声中,我看见跨在龙背上的印江,如此壮怀激烈,如此意气飞扬,如此威风八面!

⑩印江啊,壮美的印江!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30日 第三版)

14.文章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真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请结合文意体味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15.文章第三段,写出了作者对印江的哪些印象?(3分)

答:

16.从第五段起,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写印江的“壮美”的?(8分)

答:(1)

(2)

(3)

(4)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文章第四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2分〕

答:

(2)文章第九段,是虚写还是实写?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跨在龙背上的印江”有何象征意义?〔5分〕

答:① 。〔1分〕

。〔2分〕

。〔2分〕

14.在未与印江晤面之前,对之充满了想象,无数次的想象之后,有机会得到邀请,想象一下子变成了现实。引用辛弃疾的词(或:王国维的“境界”说),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15.印江,你是如此静穆,如此娟丽,如此纤柔。  

16.①梵净山的壮观。②永义的千年紫薇树永远保持硕大的体魄和刚毅不屈的品格。③严家祠堂的傩戏充满诡秘的一招一式;庙会的开幕式上土家族的长号唢呐其声沉宏峭拔,穿空裂云;在木黄河边生产白皮纸的作坊里,粑窝冲绒,粗重的木杵撞击石臼所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声音。④印江城“火树银花触目红”。

17.(1)过渡,并点出了“壮美“的主题。

   (2)①虚写。

②升华主题,为文章结尾蓄势。

③“龙”已经虚化,象征着壮美。“龙”又是中国的象征,用在这里象征壮美的印江与壮美的祖国同行。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同川。

(李白《蜀道难》)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周南・关雎)

衔远山,吞长江, ,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1)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阅读杜莆的《宾至》,按要求答题。(8分)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这首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草堂:诗题一作“有客”。诗题里的“宾",当指事先通报“车马”而至的“贵介之宾”,有别于“花径”不扫,“不速"而来的“相知之客”)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诗歌意思(4分)

“幽柄地瓣经过少”是说

“老痫人扶再拜难”是说

(2)从此诗的标题与内容的关系上看,你认为此诗所写的重点是什么?诗人对“来宾”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就以上两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每一空各2分)(2)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1分),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2分)。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

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2分)(意思对即可)

9.B(“朝”在文中应是“使……朝拜”的意思)

10.C(介词,用。A项均为代词,但分别指代“你的” “我”。 B项分别是句末语气助词,不译;疑问副词,译作“怎么,哪里”。D项均为介词,其意义分别是“对于”“在”)

11.B(“同时认为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不能谈论文章”错误,引文中的“者”是者字结构,不能译为“的人”,“言”由“说”引申为“称为”)

12.①承您写信来,言辞很客气,并且称赞我太过分,真是不敢当极了。(注意“辱”“见”)

②观看了那文章,朗读出那声音,那么写文章之人的性情形状,都不一样啊。

(注意“讽”“举”)

③令郎和令甥都是有天才的人,不可限量,随他们的喜好,做他们的文章,不要拘束他们的途径为好。(注意“听”“恣”“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佩特拉:中东的玫瑰红

隐藏于死海和亚喀巴湾之间的群山中的古城佩特拉已经默默地见证了2600多个寒暑。城名源自希腊语“岩石”,因为整座城市就是从悬崖峭壁上雕凿而出的。朝阳斜晖将古城染成了绚丽的玫瑰色,也让每一个在城中漫游的人体味到生命中的玫瑰园。

谁也想不到,在沙漠峡道内,会有一座浩然壮大的洞穴都城。纳巴泰人会往高耸巨岩的天然屏障中,开始东、西贸易的活动。佩特拉当时的繁荣昌盛,引起罗马帝国的觊觎,但要进入佩特拉,除了险峻狭隘的谷中峡道,并无任何入口,所以罗马帝国屡攻不克。罗马军队意外发现,供给佩特拉城的水源竟在地峡的外面,罗马人切断了城中的水源。致命的一击,逼使纳巴泰人迅速投降。佩特拉于公元106年遭罗马帝国吞并。

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廷(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jī dū jiāo 城市,是拜占廷(或称dōng zhèng jiāo )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纪,yī sī lán jiāo 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让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此时的佩特拉几乎处于被遗弃的地步。几个世纪后,为了争夺近东控制权,伊斯兰势力与欧洲jī dū jiāo 各国间战争不断。佩特拉这座石城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再次兴旺起来。欧洲十字军在该地建立起短命王国,把佩特拉作为他们的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公元12世纪后,曾经担负东、西方商业贸易重镇的佩特拉,由于海运的发现与兴起,逐渐被人遗忘,而成为一座死城。直到1812年被瑞士一位探险家约翰・贝克哈特发现,才得以重现光彩。

迷人壮观的景色固然是佩特拉的一绝,然而繁华盛世突然又从文明视线中消失,传奇般的历史更增添了它的神秘。佩特拉的迷人之处与其说在于它险峻、幽深的峡谷,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奇石怪峰的壮观和绚丽夺目的岩石色彩,不如说在于它传奇般的历史更让人唏嘘不已。曾经极度繁华却又如同人间蒸发,沉寂竟长达1000多年,直到1812年瑞士探险家贝克哈特发现它为止。众多的游客悠哉游哉地漫步在奇境之中时,绝不曾想到,1812年以前,任何外人对佩特拉的接近会招来杀身之祸。

追溯历史,佩特拉的建造者纳巴泰人在现代人的眼中,始终是一个充满了迷惑的民族。他们好像在一夜之间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间的重要商路,一夜之间建立起了佩特拉。鼎盛时期,纳巴泰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却始终将都城定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的佩特拉。

然后,似乎一夜之间他们又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在这一点上,纳巴泰文明很像印加文明,来也突然去也突然。据说印加文明的消失,主要是因为西班牙探险家带去的疾病。而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只有一整座石城让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抓耳挠腮。

摘自2005年12月30日国际在线(J-07)

5.下面对佩特拉历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佩特拉是一座中东的古城,整座城市是从悬崖峭壁上雕凿而出的。

B.纳巴泰人是佩特拉的建造者,把佩特拉作为他们的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

C.佩特拉曾经是纳巴泰人的都城;也曾经是拜占廷的一部分,成为一座jī dū jiāo 城市;还被阿拉伯人变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D.佩特拉在公元12世纪后,曾经担负东、西方商业贸易,由于海运的发现与兴起,又逐渐被人遗忘,而成为一座死城。直到1812年才得以重现光彩。

6.下面对人们研究和发现佩特拉古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佩特拉在沉寂长达1000多年之后,1812年被瑞士探险家贝克哈特发现。

B.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佩特拉的研究与发现,只有通过对遗留下来的一整座石城的考查进行。

C.因为1812年以前,任何外人对佩特拉的接近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瑞士探险家贝克哈特才会在1812年之后去发现它。

D.隐藏于死海和亚喀巴湾之间的群山中的古城佩特拉,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位置,人们对它的研究与发现比较困难。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险峻狭隘的谷中峡道,既保护了佩特拉,又使佩特拉受困。

B.鼎盛时期,纳巴泰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却始终将都城定在佩特拉,是因为佩特拉的险峻、幽深的峡谷,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奇石怪峰的壮观和绚丽夺目的岩石色彩,

C.佩特拉于公元106年遭罗马帝国吞并,就是因为罗马人切断了城中的水源。

D.纳巴泰人在一夜之间建造了佩特拉,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间的重要商路。

5答案:B(把佩特拉作为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的是欧洲十字军。)

6答案:C(文中无此因果关系)

7答案:A(B纳巴泰王国始终将都城定在佩特拉,是因为佩特拉群山环绕、易守难攻。C罗马人切断了城中的水源,是逼使纳巴泰人迅速投降。D这只是想像的,并非事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