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暴躁 协迫 轻歌曼舞 沓无音信 B:告罄 赌博 曲水流觞 功亏一篑 C:宵汉 散慢 闲云野鹤 浑然天成 D:蠕动 陷阱 万马齐喑 电影角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中学生在上体育课跑步时不慎跌倒造成骨折。有人主张状告学校索赔,因为学校有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也有同学说,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学校都不敢开展体育活动,更不用说组织学生郊游或参加社会活动了,我们要成为有强健的体魄、能吃苦耐劳的人才,也不能在温室中生长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这样看来,灭绝现象没有达尔文想得那么简单。以恐龙为例,如果达尔文关于生物为生存环境而竞争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物种形成的速率将如他所料,与物种的灭绝达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龙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了。迄今为止,从未在比马斯特里奇白垩新的地层中发现恐龙化石。是哺乳动物杀死了恐龙?几乎没有人真的这样想过。当时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它们的生活环境与霸王龙或角龙之类互不相扰,当然也无力挫败那些庞然大物。
所以我们该探究的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生存竞争。根据化石记录和动物的选择性繁殖,达尔文深知生物的演化是缓慢的。生物个体在生命期限内不能发生大的变化。比如说,一种生物无法因为气候日趋干旱而变成骆驼,只有在经历了许多代的干旱之后,生物才能忍受缺水的环境生存下来。或者形成某种防止失水的功能,或者拥有某种繁殖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因为即使是现实环境中连续发生的缓慢变化,对生物的适应能力而言,也太迅速了。
但是,依事实看来,地质记录也反映出两种相当不同的演化速率。有一段时间是平静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物种保持不变,演化形成的新物种与灭绝的物种数量大致达到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时期,物种形成速度极快,或者生物的灭绝更快。这些事件并不是同时发生的。首先,历史上存在着诸如恐龙灭绝那样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然后是一个间歇期。这时期生物按照马尔萨斯的说法,像兔子一样成倍地增长。然后分化形成新的物种。有时演化速度之快,谓之“爆炸”实非夸大其词。如果我们注意到环境可能与上述生物演化形式有关的变化,那就会发现一种显而易见的有趣联系。快速的环境变化,必将加速生物灭绝的速率,使后者超过物种的形成速度。因为任何生物通过演化而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都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旧种属的灭绝与新种属形成所引起的竞争风马牛不相及,达尔文却反过来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
有鉴于此,环境变化速率理应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环境变化速率越快,生物灭绝的速率也愈快。沿着这条线索思考,近一个世纪来,古生物学家四处挖掘所发现的奇珍异兽大规模灭绝,很可能是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如果有一种灾变能够证明对这种或那种生物灭绝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达尔文的“规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如果我们不能透过鉴定古生物遗骸和现代物种的研究,预言何种生物将幸存,何种生物将灭绝,那么“适者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呢?
5. 作者认为“环境变化速率理应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下列不属于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 迄今为止,从未在比马斯特里奇白垩新的地层中发现恐龙化石,而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与霸王龙或角龙之类互不相扰。
B. 依事实看来,地质记录也反映出两种相当不同的演化速率。
C. 快速的环境变化,必将使生物的灭绝速度超过新物种的形成速度。
D. 近一个世纪来,古生物学家四处挖掘所发现的奇珍异兽大规模灭绝,可能是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
6.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 达尔文认为,某种生物的灭绝是在与新种属的竞争中失败的结果,生物之间生存的竞争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
B. 面对变化的环境,生物要想生存下来,要么经过许多代的选择而形成某种适应环境的功能,要么繁衍后代的能力比其他物种强。
C. 即使现实环境中连续发生的缓慢变化,也能导致一些生物个体的灭绝。
D. 作者认为,研究生物灭绝现象应该研究环境变化,而“生存竞争”与生物灭绝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7.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恐龙的灭绝原因是它们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快速的变化。
B. 如果事实能够证明新物种的形成与旧物种的灭绝永远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学说就有现实意义。
C. 在环境快速变化时期,伴随着物种形成速度的加快,生物的灭绝也就更快。
D. 研究已灭绝的物种及现存的物种,分析它们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较之“生存竞争”更有意义。
5.D 6.D 7.C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打开电视机,美容、整形广告扑面而来,让人感到今日正是一个爱面子的时代;曾有一位大学教师写信给慈善歌手丛飞,要求设法帮他删去网上一篇记者写的关于丛飞热心助学并提到他的名字的文章,认为靠资助读完大学的事让自己学生知道就很没有面子;姚明拿面子打赌,发誓男篮不进八强就半年不刮胡子;梅兰芳大师抗战时期长时间蓄须拒演,不给日本人面子……
面子,给每一个人太多的回忆、联想和感慨。请以“面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情感等。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所提供的特定情境,用谐音的办法在文中横线处填上一个得体的词语,帮助高青天完成对老婆由叹息到赞叹的转变。(2分)
话剧《雷雨》中,作家曹禺设计了这样一处令人拍案叫绝的台词:“你是萍……萍
……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用谐音的办法,巧妙写出了侍萍由对儿子的母爱亲情向对恶少
的痛恶仇恨的感情挪移。
古装喜剧电视片《明镜高悬》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县令高青天是个秉公办事、深得民心的好官,怎奈其妻蛮不讲理。一次,他被老婆噼
里啪啦地训斥了一通,老婆刚离去,他忍不住叹气说:“真是个母……”还没说完,老婆就跑回来追问:“你说我是个母什么?母老虎,还是母夜叉?”面对怒气冲冲的老婆,高青天深知,如果真枪实弹,锋芒毕露,定会闹得不成体统,不可收拾。高青天摇头否定了老婆的两个答案,灵机一动,说她是“_______”。这一下,老婆玉颜大展,乐不可支。其实她何尝不知道真实的答案呢!
一个小小的机智,一下子就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了。
示例性答案:牡丹仙子
用一个恰当的问句作为下段文字的标题。(12字内)(2分)
令人颇感吃惊的是,被预测到死亡率最高的哺乳动物中有10%并非生活于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例如巴西的热带雨林;相反,这些即将被列入“红色名单”的哺乳动物生活于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岛屿上。而刊登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最新一期上的研究报告也表明,北美洲北部到北极的冻土和森林带、南太平洋诸群岛、塔斯马尼亚岛、马哈马群岛和南美洲的巴塔戈尼亚地区等,可能灭绝的物种高达1500个,其中有北美驯鹿、麝牛、狐蝠和狐猴等,目前它们存在完全是因为它们的居住地尚没有遭到破坏。
死亡率最高的物种会在哪里?(“死亡率最高”“会”是关键词)
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的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4分)
如果你是大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而叹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何必为一朵浪花的消逝伤心(或: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 如果你是果树(或:如果你是种子) 每句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21分)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绝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入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的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赘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冤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18.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6分)
答:
19.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6分)
答:
20.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6分)
答:
21.“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请鉴赏这段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3分)
18.①小时候(或物质生活匮乏时),雨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的无奈。
②长大后(或物质生活丰裕时),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③如今,身居闹市,听雨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或答“如今听雨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情感。”)
19.内容上①强调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②丰富了雨(或雨声)的文化内涵。
结构上:①引出下文“我”对雨的好恶,为写对雨的不同感受作铺垫。
20.说“难得”是因为:客观上,身居闹市,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层顶使雨声少了美的韵致。主观上,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少了平和安详,回归自然的心境(或答“使人们很难平心静气地倾听雨声”也可),说“奢侈”是因为有一种热情而又平和的心态,就可以尽情享受雨声带来的美妙情思。(意思对即可)
21.用比喻的手法,把“风声”比作 “大幕揭开的前奏”,把“雨声”比作“大自然的赞美诗,新颖生动传神,表达作者对雨的赞美之情。”
11.B(通“餍”,饱。)
12.A(A表修饰, B代词,代指武王伐纣,“以暴易暴”的行 为;表祈使语气,C词尾;“……的样子”;兼词,于之。D副词,将要;连词,尚且)
13.D(②是伯夷、叔齐仰慕西伯昌仁爱;③写武王的”不义”行为。)
14.B(反证“天道不公”,未“与”善人)
15.(见翻译)
附文言文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心想:“何不去归附他呢?”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王车栽着灵牌,说是奉了文王的遗命,东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要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孝子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等到武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个西山啊,去采些薇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依这样看来,伯夷、叔齐是怨恨呢,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是常常帮助好人。”而像伯夷、叔齐可以称得上是好人了!难道不是吗?这样地聚积仁德、修养品行,竟然饿死了!再说七十二位贤人里,孔子特别赞美颜回好学,可是颜回常常闹穷,连最粗糙的食物都吃不饱,而最后早死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怎么是如此的呢?盗跖常常杀死无辜的人,烤人肉来吃,放纵暴戾,聚集朋党几千人横行天下,反而能够长寿以终。这又是依循何种德行的啊!这些都是很显明的例子了,像到了近代,行为不循法度,专作犯法坏事的,却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丰厚,几代不断。而有的人居住都要选择地方,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不走歪门邪道,不是公正的事不奋发去做,然而遭遇灾祸的,简直数也数不清、我实在觉得很迷惑,倘若这就叫做天道的话,那么,天道到底是对呢,还是错的呢?
孔子说:“志向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同谋划。”也只好各自遵从自己的意志去做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一)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的魅力就是它的生命力。因为它能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并能感动和影响人,发挥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古典诗词包括格律诗词等我国传统诗歌,能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经久不衰,成为民族文化宝藏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原因正在于此。
(二)格律诗词和其他古诗的强大生命力首先来自民族语言。他充分发挥了汉语的长处,具有鲜明的汉语特色。我们日常生活用语就很有韵味,有时同样一句话,可以说得抑扬顿挫,音韵铿锵,也可以说得佶屈聱牙。比如说“海南春早”,听起来非常悦耳;如果换成“春到宝岛早”,仅从声韵来说,就反映不出汉语的长处和特色。“海南春早”是四声四韵,两平两仄,而“春到宝岛早”是三声两韵,一平四仄,后四个不仅同一韵母,而且都是仄韵,缺乏音乐感和节奏感,与前者比就相去甚远了。
(三)汉语日常用语中稍加锤炼就具有诗意的例子是很多的。__同志是伟大诗人,又是语言大师。他的许多思想,就是运用汉语这一特点,高度概括成诗一样的语言而益加增添其光彩。比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等,都用极其精炼的韵语,表达了光辉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到古典诗词同民族语言的关系。可以说,诗词正是运用了汉语的这个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格律诗词和其他古诗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清人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的第一二首就是民歌童谣。诗歌源于人民,最早最大量的诗人是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这是沈德潜都承认的。而且他认为“韵语”就是诗之源,或者说就是最早的诗。风雅、杨柳枝、竹枝以及山歌童谣,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成了古典诗歌产生发展的基础,成了诗人词客吸收营养的重要源泉。这又是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看不到这一点,对诗词的生命力就会估计不足,甚至抱不正确的态度。这对我国诗歌运动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__同志指出新诗要借鉴于古典诗词和民歌。
(五)格律诗词和其他古典诗词的强大生命力,还由于它经过前人精雕细琢,付出了巨大的创造性劳动而臻于上层。璞玉要经过高超的艺术加工才能成为无上珍品,诗词也如此。南朝梁氏沈约撰写了《四声谱》,使声韵学有了一个大发展。此后众多诗人把四声用到诗词上,并使之规范化。这样陈隋以前的古体诗便逐步向格律诗发展。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我国古典诗词,完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式的创造,格律严谨,音韵锵锵,用字凝练,意味深长,成了艺术瑰宝。它不仅流传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而且超越国界,影响着亚洲东部,在世界诗坛也占有重要位置。
7.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划横线的两个“它”字指代的是文学艺术形式。
B.第一段末划横线的“此”字指代的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并能感动和影响人,发挥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C.第二段鲜明的汉语特色指的是四声分明,抑扬顿挫,音韵铿锵。
D.从第二段可知,汉字有四声,并不意味着汉语就必然有音韵,还需要运用音韵知识加以组织。
8.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引用毛__的话是为了证明汉语日常用语稍加锤炼就具有诗意,从而说明古典诗词是植根于汉民族语言特点的。
B.文段是从哲学方面、军事方面、经济方面、学术文艺方面引用毛__的语言作例 子的,体现出举例的技巧。
C.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最早最大量的诗人是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
D.第四段再次引用毛__的话是为了证明:古典诗词和民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9.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隋以前的古体诗向格律诗发展的前提是包括四声在内的音韵学的发展,南朝梁氏沈约撰写的《四声谱》具有重要意义。
B.沈约撰写的《四声谱》,使声韵学有了一个大发展,并运用到诗词上,到唐朝终于创造了格律诗这种艺术形式。
C.格律诗是由古体诗发展而来的,所以格律诗比古体诗更高级,古体诗就逐渐退出了诗歌的形式。
D.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是格律严谨,音韵铿锵,运字凝练,意味深长。
10.不属于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我国古典诗词来自民族语言,并充分发挥了汉语的长处,具有鲜明的汉语特色。
B.我国古典诗词源于人民群众,它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
C.我国古典诗词经过前人精雕细琢,付出了巨大的创造性劳动而臻于上层。
D.我国古典诗词源于人民,最早最大量的诗人是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
7、A 8、C 9.C 10.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