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篇十三》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3分)

②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4分)

(2)孔子对定公提出的“兴邦”和“丧邦”的看法怎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1)①倘若了解为君之难,那不近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3分)

    ②我对做国君不觉得有什么快乐,唯一感到快乐的是我说话没有人敢违抗。(4分)

(2)孔子认为“兴邦”和“丧邦”取决于国君能否勤政爱民。(3分)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__,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__吗?”

5. C (信:准确)  

6. 传曰 / 行前定则不困 / 平居而讲之 / 他日处之裕如也 /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 / 而又与吾徒游 / 岂苟然哉

7. D(《礼记・中庸》的注书上是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另外,在作者看来,黄中立正是这样的)

【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好玩罢了?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否则)又能拿什么崇尚竹吗?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6分,每小题3分)

据英国《新科学家》报道,为尽可能减少飓风带来的损失,科学家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消除飓风或降低飓风强度的方法。

有人提出,用核武器摧毁热带气旋。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并没有什么效果。核爆炸物会产生冲击波或者__脉冲,这种冲击波从爆炸现场以比声速还快的速度传播开来。在震动通过后,这种活动不会提高大气压力。正常的大气压力,相当于每平方米的表面上承受10吨的空气。在最强大的飓风中,只有9吨空气。如果要把5级飓风变成2级飓风的话,必须在风眼(强烈的热带气旋最中心是下沉的空气,将形成一个风眼)里为每平方米增加半吨空气,或者说在半径20公里的风眼里增加总共5亿吨空气,移动这么多的空气是难以想象的。

还有一种设想是,在微弱的热带海浪和低气压形成飓风前对其进行摧毁。但科学家认为这也是不可能的。在大西洋附近,每年约有80个这样的大气扰动产生,但每年也就有5个这样的扰动最后成为飓风。在形成飓风前,无法预测哪一个会发展成飓风,盲目干预只会付出毫无意义的代价。

数十年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及其前身曾利用飞机在飓风内部最高、最冷处投撒碘化银,试图减少飓风的威力。碘化银能够产生过冷水(保持在凝结点以下温度的液态水)来冷却内部云层,这样,就能够释放潜在的热量,并且使得外部降雨云增多,从而削弱了风眼墙(包围风眼的是圆桶状的风眼墙,风眼墙内对流非常强烈,亦是热带气旋风力最强的地方)的强度。但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过冷水气。观测结果显示,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飓风没有获得足够的过冷水气。

另一种策略是,在飓风到来之前将薄薄的一层鱼油覆盖在海洋表面,阻止海水与空气的“交流”,减少海水蒸发,从根本上减缓飓风的生成。但麻省理工学院飓风专家凯利・伊曼纽尔2002年进行的实验表明,强风会令鱼油层分散,使它无法发挥作用。他说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利用气候系统的混乱特征去改变飓风行进的路线,令其远离人口众多的城市,这也是美国“大气与环境研究”研发公司的研究人员罗斯・霍夫曼所提出的主意。这一想法建立在“蝴蝶效应”理论之上:对诸如飓风等混乱的气候系统进行轻微的改变,最终产生足以改变其行进路线的巨大影响。

3.根据文意,下列与飓风形成的原因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A.强烈的热带气旋最中心空气的下沉。

B.微弱的热带海浪和低气压。

C.海水蒸发而形成的海水与空气的“交流”。

D.大西洋附近的大气扰动。

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巨大破坏力的核武器奈何不了飓风的生成和发展,人类的力量永远不可能影响大自然。

B.“蝴蝶效应”理论仅适用于为科学家们研究飓风这种自然现象提供某种依据。

C.飓风的威力巨大,必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损失,对发达国家而言损失会更大。

D.面对飓风可能造成的灾难,人类完全有可能运用科学手段来保护自己。

3. A (原文“强烈的热带气旋最中心是下沉的空气,将形成一个风眼”并非说飓风形成的原因) 

4. D (A项“人类的力量永远不可能影响大自然”的说法过于绝对。从文章末尾看,人类的力量还是有可能对飓风产生某种影响的。B项“仅……”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表述不严密且脱离文意)  

请从下面三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钥匙(2)家(3)值与不值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7分)

山窗下

杨 牧

①记忆里有许多青山。

②山涧的悠冷,瀑布的激越,手掌大的绿叶,粉颊似的红花。从一座深山走出来的那种失落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的惆怅,惟啼鸟知晓。

③有一天下楼推开后院的纱门,迎头是一阵寒雨;那时我正想步行去校园听音乐会。马路一片湿寒,雪融了以后,春天正蹑足行来,西边的教堂正有人在唱诗,不知道他们在赞美什么。也许是赞美一千个湖泊,也许是赞美一万重青山,也许是哭泣,也许是平凡的忧郁而已。

④有一次驱车东下去芝加哥,黄昏时分过一条小河,石桥下是蓊郁的树木,那时还是秋深时节,红叶在暮光里罩着一重白雾;桥边立了一块木牌,写道“野狼河”,一份孤寂蛮荒的情调。等我从芝加哥回来的时候,重过“野狼河”,心里撞击的感觉却轻得多,我几乎忘了第一次经过“野狼河”时的恐惧和寂寥。生命原是可以改变的,情景的感觉更可以改变。每一秒钟我们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毁旧有的印象。

⑤后来我几次听见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都很自然想到黑夜的寒风、细雨和院子里等待抽芽的两棵大榆树。我现在来记述这些,来纪念这块土地。一年来的默想,使我觉悟到原来异乡风月、春秋、风雪使我惊讶的,不仅是那种陌生的满足而已,而是对于另一块土地、另一段岁月的回忆和思念。这使我想起二十岁那年,初从一位剑桥毕业的英国先生读希腊悲剧的那回事。那是有一年的秋天,冷沁的上午,我们读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当那位先生高声念到俄狄浦斯王目盲后的呼唤――啊命运,命运!――我仿佛是一刹那被造物拍醒。现在我才了解,那原来也不是文学或古典的力量,那是记忆的力量,一切悲惨的想象确实在一瞬间被诗句剥得坦然,鲜血淋漓。最近再读希腊悲剧,感受便已经不同了。

⑥这是失落了什么呢?抑是获得了什么呢?岁月和路程把心灵磨得苍老;思维和沉默把万重青山抹上一层白雾,盖上许多可怕的声响。有一位批评家说福克斯的小说是荒凉的,带着号角的声响。――其实生命整个都相当荒凉,带着号角的声响。

⑦而人的思想每分钟每秒钟都在错乱,都在转变;有时自以为定型了的浪涛,也会像梦魇一般化为暴雨,像暴雨似的卷来。若是你曾经独自在家乡一条熟悉的山路里行走,若是你曾经想过到深涧里去洗濯你的身体,若是你曾经为一片漂流在谷底的败叶悲悼,你驻足哀伤,忽然一场暴风,你逃到一个山洞里等待天晴――你若也曾经有过那种经验,你就会觉得生命的充实和空虚。

⑧生命的充实和空虚原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冬天的时候,假期里,爱荷华城静极了,有一天中午,我在门口等一位教授接我去他家参加圣诞餐会。那时是十一点半,雪已经下了三个钟头了,我推开门时,雪仍在下,街上静得没有一丝声音,路上铺着一条厚棉絮,没有汽车,没有行人。雪无声地落,覆盖在一切物体上,小学校的体育场,河岸的树林,都静默得像死亡。我那时就说不出那种死寂到底应该是自然万物的充实抑是自然万物的空虚。我甚至不知道那种死寂到底应该是一种静谧抑是另一种嘈杂――这正和我小时候看海一样。

⑨你能够说大海是喧哗的吗?即使你站在沙滩上,你听见大海的喧哗吗?也许你什么也没听见,也许那隆隆的幻象只是你心灵的冲击,也许是爱的呼唤,也许是憧憬的翻腾……

⑩我只知道记忆里有许多青山,通过了时间和空间的迷雾,不知道失落了或获得了什么。我不能不低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节选自《叶珊散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杨牧:台湾作家,笔名叶珊。②《第五交响曲》:以命运为主题。③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出自唐朝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怜”意为“爱”。

12.为什么说“生命原是可以改变的”?(4分)

答:

13.第⑤段写到几次听见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有何目的?(4分)

答:

14.第⑧段描写雪景,有何作用?(4分)

答:

15.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意在悲叹“人生无常”、“人生如梦”,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5分)

答:

12.因为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我们对生命的感觉、理解和态度是可以改变的。(4分,照抄原文“情景的感觉……旧有的印象”得2分)

13.为了引出对逝去岁月的追思,对人生经历的不同体验和感悟,对命运的思考。(3分)

14.渲染雪后自然界静寂的氛围,触发对自然万物静寂的感悟,进而引发人们对生命是充实还是空虚的思考。(4分)

15.答案示例:不同意。因为作者从对“失落”与“获得”、“空虚”与“充实”的辨悟中,感悟到有“失落”就有“获得”,人不应在“失落”时悲叹,而应“带着号角”与命运抗争;生命的“充实”和“空虚”是“不容易说清楚的”,但人不应陷入“悲悼”“哀伤”之中,在惆怅忧郁的背后,应拥有对人生、对生命的憧憬与追求。(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最新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的影响

为什么谈“什么是考古学”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呢?目前在社会上人们存在一个误解,就是大家都认为考古学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学科,我想在这里澄清一下。

历史学确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学科,所以人们认为考古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说法最多只对了一半,或甚至可说是不对。因为我们今天所说的考古学是指现代考古学。现代考古学是本身有一整套理论、学说、方法和技术的现代科学。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并没有很悠久的历史。从国际范围来看,现代考古学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初年建立的,标志是,在那个时期,北欧的博物馆里开始按照新的观点整理研究古物,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时代法,就是人类可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所以说现代考古学无论如何是一个还不满200年历史的新的科学。现代考古学的观念传入中国是在1900年前后,当时一些先进学者根据国外的书籍报刊,从而把这些观念带入中国。比如梁启超,他就曾写过有关考古学的文章,把考古学观念和基本方法介绍到了中国。

现代考古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我自己认为,它是在进化论的哲学观点之下,借鉴了地质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从而建立的新的学科。它并不古老,古老的古物研究不会有进化论的观点。现在的考古学由两个基本观点组成:层位学和类型学。田野发掘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以文化堆积确定时代的先后,同时文化遗物都可以根据类型排队,两者结合就成为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层位学和类型学是根据进化论观点形成的。层位学首先是在地质学上实现。地质可分为种种地层,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来排列。生物学上,可以把生物分为多种类型,比如说多少科,多少属,多少种,这些都是在进化论的哲学观点指导之下,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生物学上植物分类贡献最大的是瑞典人林奈。北欧的学者把这些观点扩展到人类历史文化的范围,从而奠定了现代考古学的基础。

(《新华文摘》2006年第23期第55页)

1.下列对“现代考古学”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考古学出现得迟,是因为一些书籍报刊和思想界介绍引进这一概念较迟。

B.、文化堆积确定时代先后,再根据文化遗物进行类型排队,这就是现代考古学。

C.、作者在文中阐明现代考古学必须有现代的哲学思想和相应的方法技术。

D.、林奈是植物学分类贡献最大的人,因而可以说现代考古学的基础就是由他奠定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梁启超把现代考古学观念和基本方法最早带入中国, 因而是他奠定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基础。

B.、中国虽产生现代考古学观念较迟,但仍有人类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C.、虽然古物研究时间很早,但因缺少现代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那些研究也不能称为现代考古学。

D.、历史学主要研究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文化,而考古学可以研究人类没有文字之前数万年的历史文化,这是人们产生考古学是一个非常古老学科这一误解的主要原因。

1.       C(A出现得迟不是因概念引进迟,是因缺少相应的哲学思想方法和技术。B、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D、林奈没有把这些观点扩展人类历史文化范围。)   

2.       D(文中没有这一推断的根据)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自拟题目,自选文体,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母亲在全家聚餐时,将一套非常珍贵的细瓷餐具摆上了桌面。

邻居说:“这么有价值的瓷器怎么能随便摆出来使用呢?万一磕出个碴来,那就……”

母亲说:“餐具的碰缺与用餐过程的快乐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每一个碴都有来历呢!”

下面的一段文字有三处错误,请加以修改。(3分)

像这些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我们的人,每年总想做点独创性的工作。不但我们自己,而且希望青年人也都能发挥创造素质。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这是我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所以,科学家要想发挥独创性,干点出色的工作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在长期研究生活中,能做到这点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

(1) 处: 原句 修改为:

(2) 处: 原句 修改为:

(3) 处: 原句 修改为:

“像这些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我们的人”改为“像我们这些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的的人”  “而且希望青年人也都能发挥创造素质”改为“而且希望青年人也都能发挥创造精神” “所以”改为“但是”或者“然而”

请根据下面材料,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3分)

在1月25日于新德里举行的海啸专家会议上,科学家认为,在海岸地区种植红树林和木麻属植物可以有效地减轻海啸的灾难程度。与会科学家认为,红树林和木麻属的树木可以起到生物“盾牌”的作用,减缓海浪的速度,同时还可以保护海岸地区减轻遭受飓风、海岸暴雨袭击的程度。此外,科学家认为,这些树木还可以帮助当地居民获得木材和其他原料。科学家正在考虑帮助印度海岸地区的渔民建立生态村。

在海岸地区种植红树林和木麻属植物可减轻海啸危害。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5―18题。

逃 离 郭静娟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__,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__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5.联系全文看,“逃离”的含义是什么? (4分)

16.作者在文中写了几次的“逃离”,请依次概括出每次的经过及结果。

17.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树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以“逃离”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活中的几次“逃离”,说明了“与其逃离,不如归来”的道理。

B.文章引用米兰・昆德拉小说《玩笑》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生活的本质:遥想它是美的,置身其中却会有诸多的不满。

C.“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们在生活中的尴尬与无奈。

D.王维的诗《竹里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消极遁世的懦弱的诗人形象。

E.“生活的网无处不在”,文意在末尾告诉人们: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要用心去感悟。

15.(4分)摆脱世俗的羁绊和喧嚣,获得理想的快乐、自由和幸福。

16.(4分)①逃离学校生活走上社会,结果快乐只是短暂的。②不断改变现实环境,结果处处都一样。③以旅行调剂生活,结果兴味盎然而去,失落而回。

17.(4分)①拙朴而奇异,勇敢地承受刺痛和寂寞。 ②A.引发思考,领起下文;B.为末尾的感悟作铺垫。

18.(4分)B、D (B只是生活的一个表象而不是本质;D是一个面对孤独却能自得其乐的敢于逃离者形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