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灯》为题,写一篇字数超过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兼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下面一段话中的词语,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有哪四处的词语可以删除?把可以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②大都有这样的体验:③常常有④那么一些文化产品,由于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⑤而被人们拒绝接受,难以发挥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健康而积极的内容与新颖而独特的形式达到完美结合并⑦由此产生强烈吸引力和巨大感召力的文化产品,⑧才能在大众欣然接受的过程中起到传播先进思想和进行审美熏陶的积极作用。
可以删除部分: 、 、 、 。
①④⑤⑥(①是介词,这里可省略;④“那么”就是指“一些文化产品”,也可删;⑤“而”连词,删去,句子更紧密;⑥“其”指代“一些文化产品”,删去它,意思没有变化。其他几个词语如果删去,便影响原意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①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赏析短文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②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④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⑤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⑥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⑦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12.作者在第①段中提到的“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与“有秋虫的地方”相比,有什么特点?(4分)
13.作者在第②段中用虚笔写“鄙野乡间的虫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4.作者在第③段中提到,秋虫声会让“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为什么?(4分)
15.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分)
12.深夜儿啼人闹弦歌杂作、清晨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地方。噪杂、喧闹,枯燥无味,令人窒息。(第一问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13.向往清风明白、虫声唧唧、生机勃勃、乡情浓郁的乡村生活,表达了对淡漠生活的厌倦之情和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14.因为秋虫音响容易引起人们的感伤情绪,素来是秋愁的怨曲
15.象征手法,对比,衬托(渲染)
简答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
(1)简述“通灵宝玉”的来历。
(2)简述“煮酒论英雄”。
[fd6b94c90043e6dc.gif]
默写。(6分)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
(2)唯草木之零落兮, 。
(3)云青青兮欲雨, 。
(4) ,隔叶黄鹂空好音。
(5)沧海月明珠有泪, 。
(6)二十四桥仍在, , 。
(1)静女其姝,搔首踟蹰 (2)恐美人之迟暮 (3)水澹澹兮生烟
(4)映阶碧草自春色 (5)蓝田日暖玉生烟 (6)波心荡,冷月无声
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2)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3)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4);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2)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3)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4)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母唯其疾之忧。
②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孔子认为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
(1)①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②(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2)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5.C(“慢”根据文意应作“怠慢”讲,文中无“诋毁”意。)
6.D(A项两个“者”为代词,相当于“的人”;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之意;C项中两个“辄”,都是“就”,用法也相同。D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意思都是“因为”)
7.B(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乡邻”说法并不错,只是语序或者说逻辑上有不恰当之处,应当是释放在先,晓以利害在后)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3―4题。(6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之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在美学上园境和诗境、画境是共通的,有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就是“境生于象外”。“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而是在有限中见出无限。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孤立的一座建筑,不是有限的一片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叶朗)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能使孤立、静止的物象生动丰富起来,给予浏览者更充分的美的感受,并能激发观赏者心灵意趣的释放,唤起审美邈思,促成意偕境生。
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则要借助实物来构成。以具体的实物来营造意境容易产生滞碍于物的弊端,妨碍了意境中虚灵之气的生发,限制了“境生于象外”自由。所以就要寻找一种既有具象之美,又富抽象之意的造园要素。它既是具体之物,又兼具艺术的灵魂抽象,富于意义的阐发空间。能够以有形沟通无形,从有限跨越无限,创造出于“境生于象外”的意境空间。
石就是具备了这种特性的理想材料。无石不成园,石头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基本的造园要素之一,正是因为具备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生发能力,从而也成为园林意境营造的最佳要素。它既是古典园林的工程建筑材料,也是重要的造景材料、装饰材料。通过建筑与造景又在园境营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古代造园家通过对石头的巧妙利用和设置体现出中国园林独特的山水自然情趣,也营造出了独具华夏审美特色的园林意境。
“石”在具体的意境营造过程中,其作用可分两方面:实用和虚用。“实用”是指“石”在个体的园林环境中,依凭其物质形态所起的造景功能。这主要是指石在“意境”中作为审美客体的功用。“虚用”是由于“石”本身所具有的隐喻意义在审美主体身上引发的联想和意义生成。实用依凭着石的物质属性及物态形式,重于实境的营建。虚用阐发了寄寓在“石”身上抽象的文化含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审美遐思,重于虚境中“意”的营造。
3.下面的表述不能说明“在美学上园境和诗境、画境是共通的”的一项是
A.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之美。
B.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而是在有限中见出无限。
C.园林的意境,也不是有限的一片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D.园林意境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能使孤立、静止的物象生动丰富起来,能给予浏览者更充分的美的感受,能激发观赏者心灵意趣的释放,促成意偕境生。
4.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
B.园林的意境要借助实物来构成,所以它容易产生滞碍于物的弊端,妨碍了意境中虚灵之气的生发,限制了“境生于象外”自由。
C.石头既是具体之物,又兼具艺术的灵魂抽象,富于意义的阐发空间,所以它既是古典园林的工程建筑材料,也是重要的造景材料、装饰材料。
D.“石”在具体的意境营造过程中,依凭其物质形态所起的造景功能以及本身所具有的隐喻意义,既实用又虚用。
3.A(讲述的是古典园林美的特点,而非与诗境、画境共通之处)
4.D(句中所表述的“实用”与“虚用”的含义分别是“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和“无实际使用价值的”,不是文中所表达的美学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