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认真学习口腔保健知识,自觉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不断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是我们获得口腔健康的有力保证。 B:在美国共和党中期选举彻底失败后,引发了布什总统重新思考伊拉克战略。拉姆斯菲尔德辞去国防部长一职,就是美国在伊拉克行动要发生变化的信号。 C: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仅包括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D:我国政府将医疗体制改革委托给了包括国内著名高校、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6个机构,每个机构将各自为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提出一套方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暄 优柔寡断 披沙捡金 战战惊惊 B:沧桑 蛛丝马迹 无尚光荣 尾大不掉 C:文身 皇天后土 牙牙学语 指手画脚 D:树阴 一诺千斤 嘘寒问暖 唉声叹气
以《灯》为题,写一篇字数超过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兼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下面一段话中的词语,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有哪四处的词语可以删除?把可以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②大都有这样的体验:③常常有④那么一些文化产品,由于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⑤而被人们拒绝接受,难以发挥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健康而积极的内容与新颖而独特的形式达到完美结合并⑦由此产生强烈吸引力和巨大感召力的文化产品,⑧才能在大众欣然接受的过程中起到传播先进思想和进行审美熏陶的积极作用。
可以删除部分: 、 、 、 。
①④⑤⑥(①是介词,这里可省略;④“那么”就是指“一些文化产品”,也可删;⑤“而”连词,删去,句子更紧密;⑥“其”指代“一些文化产品”,删去它,意思没有变化。其他几个词语如果删去,便影响原意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①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赏析短文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②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④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⑤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⑥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⑦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12.作者在第①段中提到的“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与“有秋虫的地方”相比,有什么特点?(4分)
13.作者在第②段中用虚笔写“鄙野乡间的虫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4.作者在第③段中提到,秋虫声会让“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为什么?(4分)
15.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分)
12.深夜儿啼人闹弦歌杂作、清晨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地方。噪杂、喧闹,枯燥无味,令人窒息。(第一问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13.向往清风明白、虫声唧唧、生机勃勃、乡情浓郁的乡村生活,表达了对淡漠生活的厌倦之情和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14.因为秋虫音响容易引起人们的感伤情绪,素来是秋愁的怨曲
15.象征手法,对比,衬托(渲染)
简答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
(1)简述“通灵宝玉”的来历。
(2)简述“煮酒论英雄”。
[fd6b94c90043e6dc.gif]
默写。(6分)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
(2)唯草木之零落兮, 。
(3)云青青兮欲雨, 。
(4) ,隔叶黄鹂空好音。
(5)沧海月明珠有泪, 。
(6)二十四桥仍在, , 。
(1)静女其姝,搔首踟蹰 (2)恐美人之迟暮 (3)水澹澹兮生烟
(4)映阶碧草自春色 (5)蓝田日暖玉生烟 (6)波心荡,冷月无声
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2)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3)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4);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2)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3)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4)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母唯其疾之忧。
②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孔子认为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
(1)①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②(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2)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