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A写
9.A(连词,因为。B.前“其”,指示代词,那,那些;后“其”,代词,自己 C.前“之”,代词,代反叛的人;后“之”,代词,放在动词后,意义虚化,可不译 D.前“乃”,副词,才;后“乃”,如此)10.D(发生事情的时候应是文帝曹丕)
11.(1)这不是全营都反叛,一定是有人想__,想用骚动来扰乱人心。
(2)因此信上指示我们在敌人还没有集合前给以迎头痛击,挫败他们的锐气,来安抚众心,然后才能守住城池。成败的关键在此一战。
(3)张辽、李典率领八百步兵,打败敌人十万,自古用兵,没有过这种情况,使敌人至今丧失勇气。真可以是国家的武臣。
文言文附译文:
张辽,字文远,雁门郡马邑县人。 东汉未年,并州刺史丁原因张辽武力超过常人.征召他任从事。曹操在下邳打败吕布,张辽率领他的部众归顺了曹操,被授予中郎将,屡立战功。
张辽与夏侯渊一起在东海围攻昌稀,数月不克,军中粮尽,众议撤军退回。张辽对夏侯渊说:“好几天来,我每次巡视东海城,昌稀就在城上注视我,而且他们射的箭又越来越少,这必是昌稀对是战是降还迟疑不决,因此不拼力交战。我想挑明,与他对话,或许能诱降吧?"于是,派人对昌稀喊话说:“曹公有命令,派张辽转达。”昌稀果然下城与张辽谈话,张辽劝他说:“曹公神明威武,正以德安抚天下,先归顺的受重赏”。昌稀于是答应投降。
曹操责备张辽说:“这不是大将的做法。”张辽谢罪,并说:“因您的威信,名扬天下,我又奉了您的命令,这是昌稀一定不敢加害于我的原因吧。”
当时,荆州尚未平定,曹操又派遣张辽屯驻长社,临出发前,军营中有人__,趁夜里放火,军营一时惊乱,全军遭受侵扰。张辽对左右的人说:“不要出动,这不是全营反叛,必定有作乱的人,想以此扰乱军心罢了。”于是传令军中,那些不反叛的安坐营内。随后,张辽率亲兵几十人,站在阵营中央,一会儿军中安定下来,随即找出主谋杀了他。
曹操征讨孙权回来,让张辽与乐进、李典等率七千余人屯驻在合肥。后来,曹操西征张鲁时,留下密令交给护军薛悌,在密令信封旁边写着“敌至才能启封”的字。不久,孙权率领十万之众围攻合肥,于是众将一起拆看密令,密令上说:“如孙权到达的话,张辽、李典二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城,护军不得参战。”众将都迷惑不解。张辽说:“曹公远征在外,我们等待援军赶来的话,孙权一定打败我们了,所以曹公的密令指出,趁敌人尚未完全包围我们时,迎战他们,挫其锐气,以安众心,然后能守住合肥。成败的关键在此一战,诸君何必犯疑呢?”第二天,天亮,张辽披甲执戟,带头冲锋,突入敌阵,连杀敌兵数十人,斩敌将两名,冲入敌人大营,直达孙权的帅营。孙权的人马全都溃败,无人敢抵挡张辽。孙权围攻合肥十多天,城没有攻破,只得率军撤退。
张辽退回雍丘屯驻,得病。曹丕派侍中刘晔带了太医给张辽看病,病未痊愈,孙权又再次背叛,曹丕让张辽乘船,与曹休一起赶到海陵,到达长江边。孙权很害怕,告诫各将说:“张辽虽然有病,仍然永不可挡,大家千万谨慎!”张辽与诸将打败孙权的将领吕范。后不久,张辽的病就更重了,在江都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儒家“仁学”在文化共存中的意义
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 。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个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克己和扬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 “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才会和谐安宁。
孔子的这套儒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孔子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准则。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5.对文中下列概念的内涵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礼”作为儒家“仁学”的行为准则,指的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礼仪制度。
B.“克己复礼”是指通过克制自己的私心,使“爱人”之心出乎内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C.“文明的共存”指的是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再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
D.“和而不同”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它对于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纷争有积极意义。
6.以下不属于儒家“仁学”思想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亲亲”扩大到“仁民”,把自己的爱心推及天下百姓。
B.“复礼”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的前提条件。
C.社会要和谐安宁,需要人们有对“仁”的自觉追求,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把“仁爱”实现于日常社会中。
D.“仁爱之心”人人都有,而最爱的是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是不可能推己及人的。
7.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则应该成为当今社会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B.一旦“仁学”理论为当今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所了解,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
C.儒家“仁学”理论的建立虽然距今久远,但依然对世界实现文明共存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D.要把“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必须“推己及人”,由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爱天下的百姓。
5.C(A.规范的只是"行为",不包括"思想"B.只讲了"克己",没有讲"复礼";D最后一句讲的是作用而非内涵 )
6.D(原文中"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的意思不是"最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爱自己的亲人是起点、 是基础")
7.A(B.因果关系不当。只"了解"是不能产生"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的结果的C.儒家理论尚未被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D. 因果关系不当。前后内容颠倒了)
填入下面横线上,搭配合理,与上下文意衔接恰当的一项是戏剧脸谱之妙,不在于那图案造型的精美诡异,而在于传神。尤为奇绝者,莫过于曹操的那张白脸。 , , ,他有鲲鹏之志,又怀狐鼠之心。机智和狡猾,盛情和虚伪,慷慨和卑劣,豪爽和阴毒,这一切截然相反的东西,在他身上竟然难以找出明确的界限;曹操性格的“色彩”是多么复杂纷纭,多么深不可测,只有一张白脸,才能包容这无数色彩。①他的超人的宽容 ②他的非凡气概 ③他的天才的谋略a掩盖着绝顶的私心 b包裹着无比的猜忌 c伴随着无底的奸诈
A:①c②b③a B:②a①c③b C:③a②c①b D:③c①b②a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认真学习口腔保健知识,自觉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不断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是我们获得口腔健康的有力保证。 B:在美国共和党中期选举彻底失败后,引发了布什总统重新思考伊拉克战略。拉姆斯菲尔德辞去国防部长一职,就是美国在伊拉克行动要发生变化的信号。 C: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仅包括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D:我国政府将医疗体制改革委托给了包括国内著名高校、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6个机构,每个机构将各自为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提出一套方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暄 优柔寡断 披沙捡金 战战惊惊 B:沧桑 蛛丝马迹 无尚光荣 尾大不掉 C:文身 皇天后土 牙牙学语 指手画脚 D:树阴 一诺千斤 嘘寒问暖 唉声叹气
以《灯》为题,写一篇字数超过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兼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下面一段话中的词语,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有哪四处的词语可以删除?把可以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②大都有这样的体验:③常常有④那么一些文化产品,由于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⑤而被人们拒绝接受,难以发挥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健康而积极的内容与新颖而独特的形式达到完美结合并⑦由此产生强烈吸引力和巨大感召力的文化产品,⑧才能在大众欣然接受的过程中起到传播先进思想和进行审美熏陶的积极作用。
可以删除部分: 、 、 、 。
①④⑤⑥(①是介词,这里可省略;④“那么”就是指“一些文化产品”,也可删;⑤“而”连词,删去,句子更紧密;⑥“其”指代“一些文化产品”,删去它,意思没有变化。其他几个词语如果删去,便影响原意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①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赏析短文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②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④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⑤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⑥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⑦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12.作者在第①段中提到的“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与“有秋虫的地方”相比,有什么特点?(4分)
13.作者在第②段中用虚笔写“鄙野乡间的虫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4.作者在第③段中提到,秋虫声会让“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为什么?(4分)
15.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分)
12.深夜儿啼人闹弦歌杂作、清晨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地方。噪杂、喧闹,枯燥无味,令人窒息。(第一问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13.向往清风明白、虫声唧唧、生机勃勃、乡情浓郁的乡村生活,表达了对淡漠生活的厌倦之情和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14.因为秋虫音响容易引起人们的感伤情绪,素来是秋愁的怨曲
15.象征手法,对比,衬托(渲染)
简答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
(1)简述“通灵宝玉”的来历。
(2)简述“煮酒论英雄”。
[fd6b94c90043e6dc.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