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菰米:一种生长在水泽中的草本植物,嫩茎叫茭的,果实叫菰米,均可吃。莓苔:泛指苔藓一类潮湿地带生长的植物,是大雁喜欢吃的。

(1)第二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请结合此联上下两句中“孤影过”“数声来”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1)答:描写出了一幅月明灯暗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

(2)答: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此诗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寓深切的同情。

9、D (说的是怎样才能“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案”应通“按”,为“凭借”“掌握”之意。

10、C(焉:那里/语气词  之:周之先/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为:把什么作为什么  因:由于/趁机  

11、B (听了刘敬的分析后,刘邦还是犹豫不决,最后定都关中,与张良的话有很大关系。 

12、(1)译文:在周朝兴盛的时候,天下平和融洽,四方的外族都向往它的声名,仰慕它的道义,怀念它的恩德,依附而且共同侍奉天子。     

(2)译文:陛下进入函谷关而在那里建立国都,崤山以东地区即使出现叛乱,秦国的旧地还能够完整地保留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 -8题。

环法自行车赛可谓世界上最艰苦的极限耐力运动之一,车手们要经历23天、行程3500多公里的考验。这一超凡体能壮举是如何实现的呢?

有些人认为,这些极限耐力运动员都是依靠药物才可挑战体能极限。去年环法自行车赛冠军兰迪斯正是由于药检呈阳性,使他丢掉了冠军头衔。

然而,对于某些运动员的超凡体能难道就没有一种更加合情合理的解释吗?一种可能是他们天生与众不同。训练也许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获得竞赛最终优势的关键也许隐藏在基因的背后。

这不是说他们的腿比常人更长,或者肌肉更坚实,而是说许多顶尖运动员都拥有能够产生不可置信的有效能量的细胞组织。

以7次夺得环法自行车大赛冠军的美国名将阿姆斯特朗为例,他天生具备一种与众不同的生理机能。出生时,阿姆斯特朗的心脏和肺部就比常人大,这也是许多著名车手和马拉松运动员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这些人每一次呼吸所获取的氧气比其他人多。

为了成为极限耐力运动员,身体产生能量的效率要高,血液的含氧水平也是关键。细胞以两种方式产生能量。为了力量的迅速爆发,细胞可在无氧呼吸的情况下消耗掉碳水化合物。这是一个可以产生乳酸的不充分呼吸过程。这种呼吸方式是举重和短跑运动员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通常,细胞进行的是有氧呼吸,这样可以更加缓慢地利用氧气和葡萄糖产生能量。极限耐力运动员就是运用这种呼吸方式获取大部分能量。

肌体把氧气输送到肌肉并将其转化为能量的最大速度称为“最大耗氧量”(VO2max),用VO2max可以衡量每分钟每公斤体重内的氧气含量。一个健康男子的VO2max平均为每分钟每公斤40毫升至50毫升,在经过长时间训练后可以达到60毫升至65毫升。

阿姆斯特朗的VO2max为每分钟每公斤83.8毫升。美国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人类行为实验室的爱德华・科伊尔指出,即便阿姆斯特朗保持静止状态,他的VO2max水平也不会低于60毫升。他认为,这与后天的体能训练无关,而是天生超出平均水平。

但是,还有一个因素导致阿姆斯特朗不同于其他环法冠军:阿姆斯特朗在运动之后肌肉中的乳酸含量远远低于其他车手。

乳酸一直被认为是有害的,因为它可导致肌肉痉挛和酸痛。但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如果身体懂得如何运用它,那乳酸就是获取能量的另一途径。

去年,美国加州大学的乔治・布鲁克斯证实,肌肉细胞在把乳酸从细胞质运送到负责产生能量的线粒体的过程中可以对它加以二次利用。
布鲁克斯指出,耐力训练可以帮助提高线粒体产生能量所需的乳酸的含量,阿姆斯特朗的例子证明他体内的乳酸得到了有效利用。阿姆斯特朗的身体就是一个加工乳酸的场所,这既是一种天生能力,也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选自《参考消息》2007年9月8日)

5、以下对“超级基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级基因使许多顶尖运动员都拥有能够产生不可置信的有效能量的细胞组织。

B.超级基因使许多顶尖运动员的心脏和肺部比常人大,每一次呼吸所获取的氧气比其他人多。

C.超级基因使许多顶尖运动员的腿比常人更长,肌肉比其他人更坚实,跑动起来更有耐力。

D.超级基因使许多顶尖运动员天生具备一种与众不同的心理机能,使他的VO2max水平高于常人。

6、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肌肉细胞在运送乳酸的过程中可以两次利用乳酸,使乳酸产生能量。

B.乳酸在从细胞质被运送到线粒体的过程中,能被肌肉细胞二次利用。

C.肌肉细胞在运送乳酸的过程中,能够二次利用线粒体,使其产生能量。

D.在细胞质把乳酸运送到线粒体的过程中,肌肉细胞可以对乳酸二次利用。

7.以下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姆斯特朗保持静止状态,他的VO2max水平不会低于60毫升,这与常人经过长时间训练后的水平差不多。

B.天生能力加上后天训练使阿姆斯特朗的身体成为一个加工乳酸的场所,即他体内的乳酸得到了有效利用。

C.细胞可以在无氧呼吸的情况下消耗掉碳水化合物,从而促使力量的迅速爆发,但这会在运动员的体内产生乳酸。

D.极限耐力运动员运用有氧呼吸获取大部分能量,这种呼吸方式不会产生乳酸,更有利于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8、根据文意,以下推测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认为极限耐力运动员都是依靠药物才可挑战体能极限的说法,是不太合情合理的。

B.某些运动员具有超凡体能,是因为他们天生与众不同,他们获得冠军与后天的体能训练无关。

C.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乳酸是一种无害的物质,它是获取能量的另一途径。

D.耐力训练可以帮助提高线粒体产生乳酸的能力,并使肌肉细胞更好地利用乳酸。

5.C  6.B  7.D  8.A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碗窑的瀑布上下相叠,首尾相接。泉从岩生,瀑向林出, 从天而降。(1)翩翩跹跹 (2)宛如一队白马银甲的骑兵(3)摇旗呐喊,俯冲山谷 (4)又好似一群上穿素衣下系绿裙、仰慕人间烟火的仙女

A:(2)(3)(1)(4) B:(4)(1)(2)(3) C:(2)(3)(4)(1) D:(2)(1)(3)(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综合《广州日报》《兰州晨报》《大河报》等消息,持续一周的柴油供应紧张未得到有效缓解,各地政府和有关方面正积极采取措施,保证油品供应。 B:《电锯惊魂4》轻而易举地将3210万美元收入囊中,第三次蝉联了同档期北美票房冠军的宝座。 C: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将开启太阳风高能离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卫星变轨成功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 D:美国科学家发现,冰冻了数百万年的南极大陆并非纯洁无瑕,里面包含有许多史前细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有融化之势,将迟早有一天会释放病原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B:女人的衣服往常是和珠宝一般没有年纪的,随时可以变卖,然而在民国的当铺里就不复受欢迎了,因为过了时就一文不名 C:当日,阿根廷女子曲棍球队以3:1战胜日本队,赛后,阿根廷队员弹冠相庆 D: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始作俑者,他以淳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背道而驰 金璧辉煌 计日程功 暮霭沉沉 B:脉搏微弱 层见叠出 暗渡陈仓 斐然成章 C:食不裹腹 连篇累牍 洗耳恭听 天翻地覆 D:和盘托出 张皇失措 山清水秀 既往不咎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螃蟹的责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800字左右)

题意分析: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话题造句。(5分)

例句: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朵朵浪花;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翻滚的无边云海……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答:

例1:愿读小说,喜欢那情节跌宕的精彩;愿读散文,喜欢那感悟人生的真挚;愿读诗歌,喜欢那体察心灵的敏感……读书之乐,在体味,在感悟,更在那阅读中的种种共鸣。

例2:愿踢足球,喜欢那绿茵场上奔跑的舒展;愿打篮球,喜欢那蓝板前腾飞的畅快;愿打乒乓,喜欢那桌前灵动的身姿……运动之乐,在参与,在体验,更在那过程中的各种磨砺。(前面三句共3分,写对一句给1分,最后一句总说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黄河一掬

(台湾)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荒旷的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

③我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④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⑤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

⑥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⑦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他的情人灵箫怕龚自珍耽于儿女情长,甚至用黄河来激励须眉: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

⑧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⑨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17.这篇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纵贯全文,作者的观察点有哪些?请按先后顺序列出。(4分)

18.本文语言细腻生动,富于表现力,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6分)

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

19.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的理解。(6分)

20.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诗句,或自己的,或别人的。说说作者引用民歌的目的是什么。(6分)

17.大坝――河岸――田埂――黄河    (各1分)

18.运用白描(刷)和拟人(欺负)手法,(2分)准确地描绘出黄河风沙迎面刮来的情景,(2分)含蓄地表现出黄河文化粗狂雄浑的特点,寄托着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礼赞和挚爱之情(2分)

19.本句是说,每当夜深人静,作者总会想起探访黄河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黄河身边,聆听黄河滔滔的水声(2分)。黄河,是祖国母亲的象征,作者珍藏的,是炎黄子孙对祖国故土的一颗赤子之心。(2分)作者以融成了黄河一分子,感情执著质朴深厚。言犹尽意无穷。(2分)

20.引用《民歌》,一方面表达自己对黄河、对故土的深切牵挂和日思夜想,表达自己回到黄河怀抱的激动情怀。(3分)另一方面也说明对黄河的深厚情感,不是作者个人的情感,而是一个民族的固有的情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共同情感。(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