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2分)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3分)
(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一点1分,两点2分)
(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3)“点”或“破”(1分);突出了青山的高峻(2分,言之成理即可)

8. C(急:急迫)
9. A(均为指示代词,那里;B、表反问语气,难道;C、指示代词,其中的;D、人称代词,他)
10.C(错在“大大减轻了下级官吏的负担”,应是“下级官吏不能在漕运方面肆意妄为了”)
11.(1)当时偷贩茶叶和盐的人很多,(王鼎)全都打棍子发配他们,监司屡次替他们说话,王鼎不为此而改变。(盗,偷,1分;杖遣,打棍子发配,1分;数,屡次,多次,1分,句意2分)
(2)(王鼎)所到之处不扰民,只买一些饮食日用物品,并且加价来补偿他们。(所至:所到之处,1分;市,买、购买,1分;增直,加价,“直”通“值”,1分,句意2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同学们在“你扔下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美德”的主题大讨论后,学校的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B:《义务教育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因为它强化了对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的保护意识,为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C:前些时间,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的河南焦作矿业集团职工谢延信几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岳父一家人,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D:医药生产、经销企业和个人以回扣等商业贿赂手段,向医疗机构推销假冒伪劣甚至质次价高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导致医药服务价格不断攀升,严重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之一,它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坚定顽强和不卑不亢。 B:第七届“中原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中学师生为主。 C:难道能够否认《黄山记》是一篇热情奔放、大开大合、色彩缤纷、语言华美的优秀散文吗? D:诚信的缺失不仅败坏了校风,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而且也扭曲了一部分学生,诱发了道德上的堕落或变质。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一个叫马丁的神父写了一首悔恨诗:起初他们追杀共产者,我不是共产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tiān zhǔ jiāo 徒,我不是tiān zhǔ jiāo 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为我说话了。
人是社会的人,世间除了我们自己之外,还有别人的存在。我们怎样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呢?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甚至灾难,对此我们该怎样对待呢?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立足材料;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
据《中国青年报》4月7日报道,我国每天约有300人丧生于车祸;2003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7万多起,死亡约1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3亿元。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
现在,要在某交通事故多发区竖一块警示牌,请从以下角度为这块警示牌拟一句话,要求语言简练,表意清楚。
(1)从直言警示的角度:___________ ____
(2)从委婉警示的角度:__________ ____
(3)从幽默警示的角度:___________ ____
示例: (1)危险!这里是车祸多发区! 或:请放慢速度,这里是事故高发区!
(2)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减速慢行!
(3)附近没有急救中心!
或超速行驶,欢迎光顾本地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
(满分4分,每句1分,计3分,有新意者另加1分。)
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个字)(5分)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这些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和树枝,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供植物吸收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内而不能参与到植物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整片森林乃至整个地球才能保持盎然的绿意。
细菌能分解枯枝败叶,并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地球的盎然绿意。
下面的语段在表述上有多处毛病,请找出其中的四处并修改。(4分)
①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②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③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中国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④但这些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国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迅速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⑤现状令人堪忧。
序号 修改意见
①在“悠久历史”前面加“具有”或将“悠久历史”改为“历史悠久”
②“形成”改为“构成”
③去掉“由于”或“使”
④“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调到“使我国”后
⑤去掉“令人”或将“堪忧”改为“忧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改法的只需说明一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染绿的声音
徐 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中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的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吧!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让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卟卟”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柯,在我听来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的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与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源泉……若能轻轻地襄在这染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1999年第4期)
14.作者在第一段中说:“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山居环境的宁静为什么对作者有震慑作用?(不超过40字)(6分)
15.第二段写道:“更多的是鸟声……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6.第三段写了哪几种作者听出的“染绿的声音”?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6分)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通过描写山居的宁静和各种各样的“染绿的声音”,表现了作者对尘世喧嚣生活的厌倦、唾弃和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
B.“染绿的声音”这个题目很美,它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使读者想到了茂密的绿色森林里充满了神奇的生命活动。
C.第二段写“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是为了表现人与自然构成了和谐之美。
D.第三段不仅写了“染绿的声音”,还写了皑皑白雪化为潺潺流泉的“白色的声音”和从春花秋菊的凋谢里听出的“艳红和鹅黄的声音”,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是为了表现森林的丰富多彩。
E.第四段(最后一段)先写作者听不到“染绿的声音”而夜不能寐,接着写听到绿色声音的活动与狂喜,最后是议论和抒情,点明题旨。
14.作者受尘嚣侵扰的心灵回归大自然的宁静之中,心中像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一样惬意和愉悦。
15.写鸟声衬托了大森林的宁静(答“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也可);写小鸟的跳荡、栖落既是以动衬静,又表现大森林充满了生命的活动。
16.①晨露滴落的轻柔凝重的声音;②森林茁壮生长的蓬勃的声音;③松涛咆哮的悲壮和磅礴的声音;④阳光变化下的森林的恬淡而平和的声音。
17.BE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这首诗写到的“莺”诗人称之为“流莺”,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4分)
(2)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比喻(或象征)是其主要手法。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4分)
(1)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2分)
(2)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