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默写。(6分,按要求给分,错一个字就扣分)
(1) ,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分)
(2)实迷途其未远, 。(1分)
(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2分)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
。(2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觉今是而昨非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4)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请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宋有澄子者,亡其缁衣,求之涂。
见妇人衣缁衣,援之而弗舍,欲取其衣,曰:“而以是偿我也。”妇人曰:“公虽亡缁衣,然此吾所自为也。”橙子曰:“而弗如速以偿我矣!昔吾所亡者, 纺缁也;今子之所衣者,禅缁也;以禅缁而当我之纺缁,而岂有所不得哉。”
宋国有个叫澄子的人,遗失了他的黑衣服,就沿着路(1分)去寻找。
他看见一个妇人穿着黑色的衣服(1分),就上前去扯住不肯放手(1分),想拿走她的衣服。澄子说:“你把这件(1分)黑衣服还给我呀。”妇人说:“你虽然丢了黑色的衣服,但这件却是我自己做的(1分)呀。”澄子又说:“你不如快点把衣服(1分)归还我吧!我原来遗失的,是黑色的夹衣,现在你所穿的,是黑色的单衣,用黑单衣来抵(1分)我的黑夹衣,你难道还有什么划不来吗(2分)!”(画线的为给分点)
9、 C(咎:罪过,过失,应该是名词)
10、C((1)“所”字结构;(2)地方,名词。A,都是定语后置标志;B,都是“用”的意思,介词;D,都是“于是”“就”。)
11、D(A,“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是奸佞之人对望之的诬陷;B,“望之以师傅见尊重”说明望之被尊重的原因是曾为皇上之师;C,“望之奏言:‘三公非其人,则三光为之不明,今首岁日月之光,咎在臣等’”是望之对丞相丙吉的议论。)
12、B(“皇帝听信谗言逼迫萧望之自杀”错,皇帝没有想到有此结果。)
电浆电视是轻、薄型家电产品下代的首选,它的大画屏、高画质、色彩逼真、画面动作流畅、不闪烁等特点,给人们带来了家庭影院的高级享受。同时,它还有数据端子,能外接计算机,除了看电视听音乐外,还可以上网。
据专家介绍,电浆电视是应用日光灯的发光原理制造出来的大型电视荧屏,因为日光灯在通电后,灯内的气体呈电浆状态,其实就是一种电浆照明器。在电浆电视中,装有数十万个细小灯泡,小灯泡内装有惰性混合气体,外在涂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荧光特质。那些类似日光灯的小灯泡就是一个个像素,在电流的作用下,显示出色彩画卷。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由小日光灯组成的显示器,就是电浆显示器。
当然,电浆显示器与日光灯有所不同,日光灯是以常温液态的少量水银所放出的254mm紫外光照射荧光物质而发光,电浆显示器内的小灯泡并不装水银,只填充氖气之类的惰性气体。在常温下,惰性气体释放出147mm的紫外线,照射荧光物质而发光。由此可见,与传统笨重的显像管电视相比,电浆电视不但显得轻盈了许多,另外还有画面大、全平面且不受磁场干扰等优点。
以常规的尺寸为例,29英寸的显像管电视,机身厚度已超过50厘米,重量超过30公斤,如果画面加大,重量越大。而42英寸的电浆电视,重量仅30公斤,厚度在10厘米以内,同尺度的体积,只有传统显像管电视的1/10,重量只有1/6。不过,对于小尺寸荧屏来说,现在的液晶电视也能达到,只是大尺寸方面是液晶电视所不能及的。况且液晶受到了视角较窄的限制;电浆电视的视角达到了,可供多人从各个角度一同观看。
目前市面上电浆电视最多的是42英寸,更大的有50~60英寸。它的画质优点是高亮度,适合在明亮的室内观看,色彩对比清晰,动态范围大,真实而不闪烁。而且景像切换的时间快、减少讯号干扰,画面的动作流畅。多数电浆电视还增设数据端子,可以外接计算机作为输出工具,在计算机专用宽输出适配卡的作用下,让计算机4:3的画面输出到电视16:9的画面也不产生变质。
遗憾的是,目前的电浆电视还没有扬声器,且音响接口设备都没有,所以要搭配家庭影院的使用者都要自行添置。虽然电浆电视可以外接计算机,但不是所有的计算机都有转接端子,而且其内建的接收器大多是日本规格,如果购买水货或者直接从日本进货,就要买外接的转频器。此外,电浆电视的价格非常惊人,介于1~2万美元之间,显然足以让大多数人打消购买念头。预计在2006年后将全面改为数字节目播出,届时电浆电视的价格就不会很高了。
5、下列对“电浆电视”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电浆电视是有别于传统晶体管电视的最新一代超轻、超薄型家电产品。
B.、电浆电视是根据日光灯的发光原理研制成功的大尺寸荧屏的电视。
C.、电浆电视是由日本发明和制造的能连接计算机上网的家用电器。
D.、电浆电视是具有大画面、高画质、色彩真、不闪烁等特点的家庭影院。
6、下列对第二段加横线的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电浆电视的显示器实际上就是一种由小日光灯组成的电浆照明器。
B.、在电浆电视的显示器里,装有数万个类似日光灯的小灯泡,它们就是一个个像素。
C.、电浆显示器内的小灯泡,内装有氖气、氙气之类惰性混合气体在通电后呈电浆状态。
D.、电浆显示器里的小灯泡,外涂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荧光物质,用以显示色彩图像。
7、下列对电浆电视优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浆电视重量轻,体积薄,能耗小,且具有抗磁性,不受磁声干扰。
B.、电浆电视画面大,全平面,视角达到,人们可以不同角度同时观看。
C.、电浆电视画质好,亮度高,色彩清晰,动态范围大,景像切换快、画面动作流畅。
D.、电浆电视与计算机联接,能使计算机4:3的画面输出到电视16:9的画面,而画质保持不变。
8、根据文意,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电浆机具有传统电视无可企及的优点,在未来的几年内,它将完全取代传统电视。
B.、电浆电视大多配有数据端子,可以外接计算机,上网查阅各种资料,从而达到信息共享。
C.、电浆电视的内建接收器大多是日本规格,现在,我国还没有国产的产品。
D.、据专家预测,电浆电视价格在2006年后会降到与一般电视相当的水平。
5、 B( A,“最新”“超轻、超薄”文中并未肯定;C ,文中没有说“电浆电视”是日本发明制造的;D ,“电浆电视”不是“家庭影院。
6、A(显示器不是照明器)
7、A(文中未提及“能耗小)
8、B(A,“完全取代”无据; C ,文中未提及“没有国产的产品”;D ,“会降到与一般电视相当的水平”无据。)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前,记者走访了四个湖南省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请他们谈谈对今年高考“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看法。 B:第四届百事音乐风云榜28日在深圳罗湖体育馆举行,众多明星出席,搜弧娱乐频道进行了全程跟踪图文直播报道。 C:近几年,非法职业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猖獗之时。 D:到2007年,我们将在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一个非常光荣,同时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正在为此不懈的努力。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虽然太阳能量的总和每秒都在递减,然而远在它的熵达到最大值之前,地球上的能源就早已告磬了。 B:所谓得体并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虚伪,说些言不由衷的话,那样根本谈不到得体不得体。 C: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不论王公贵族,学术泰斗,还是奴隶百姓,瘪三小偷,都得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谁都不能垄断。 D: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追求现代生活的人们,向往城市灯红酒绿,渴望住上摩天大楼。但长期穿行于城市水泥森林中,备感冷漠、压抑,故转而回归自然,向往蓝天碧水,清风明月,追求质朴简单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什么传统,规矩,限制,都被破除得差不多了,什么新潮,时尚,眼花缭乱,令人目眩,该追的新式样也追过了。人们在迷茫之时,又觉得曾被我们冷落了的,丢弃了的东西弥足珍贵,于是,几十年前的流行又成了今天的时尚。
当年因种种原因离家的人,走过了天涯路,叶落归根,又回来了,或者人未归,心早已回归了。
请以“回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一方阳光
王鼎钧
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围成天井,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这样的家宅是关防严密的碉堡,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挡住了寒冷和偷盗,不过,住在里面的人也因此牺牲了新鲜空气和充足的阳光。
我是在“碉堡”里出生的。依照当时的风气,那座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窗棂、桌椅、门板、花瓶、书本,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
北面的一栋房屋,是四合房的主房。主房的门窗朝着南方,有机会承受比较多的阳光。中午的阳光像装在簸箕里,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早用一层棉纸、一层九九消寒图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是每一个家庭的胜地。
现在,将来,我永远能够清清楚楚看见,那一方阳光铺在我家门口,像一块发亮的地毯。然后,我看见一只用麦秆编成、四周裹着棉布的坐墩,摆在阳光里。然后,一双谨慎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停在墩旁,脚边同时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生着褐色虎纹的狸猫,咪呜一声,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用心翻弄针线筐里面的东西,玩弄古铜顶针和粉红色的剪纸。那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如果当年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喜欢冬季晴天这门内一方阳光。她坐在里面做针线,由她的猫和她的儿子陪着。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棉絮膨胀起来,轻软无比。我清楚记得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无须再为了抵抗寒冷而收缩戒备,一切烦恼似乎一扫而空。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心满意足的红润。
母亲常常刺破手指。正在绣制的枕头上面,星星点点有些血痕。据说,刺绣的时候心烦虑乱,容易把绣花针扎进指尖的软肉里。母亲的心常常很乱吗?
不刺绣的时候,母亲也会暗中咬牙,因为冻伤的地方会突然一阵刺骨难禁。
她的脚是冻伤的。当年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不见阳光。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从室外渗进室内,首先侵害她的脚,两只脚永远冰冷。
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才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
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很显然,她希望在那令人留恋的几尺干净土里,她的孩子,她的猫,都不要分离,任发酵的阳光,酿造浓厚的情感。她享受那情感,甚于需要阳光,即使是严冬难得的煦阳。
芦沟桥的炮声使我们眩晕了一阵子。母亲的世界也测到一些震波。
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许多故事。
那年冬天,我们最后拥有那片阳光。
她讲了一个梦,对我而言,那是她最后的梦。
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站在一片昏天黑地里,不能行动,因为她的双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好像一个琉璃做成的世界完全毁坏了,堆在那里,闪着磷一般的火焰。而母亲是赤足的,几十把琉璃刀插在脚边。
我躺在母亲怀里,睡得很熟,完全不知道母亲的难题。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不知道自己能支持多久。母亲想,万一她累昏了,孩子掉下去,怎么得了?想到这里,她又发觉我根本光着身体,没有穿一寸布。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她咬牙支撑,对上帝祷告。
就在完全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这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谢天谢地,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我依然睡得很熟。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是一个斜坡,像是又陡又长的滑梯,长得可怕,没有尽头。我快速的滑下去,比飞还快,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在难以测度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的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母亲知道她的儿子绝不能和她永远一同围在一个小方框里,儿子是要长大的,长大了的儿子会失散无踪的。
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
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问:“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勉强离开。我没有思念过母亲,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同时,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伤感留恋的母亲。
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17、文章的开头描写了四合院什么特点?从全文看,这种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文中说,“母亲的心常常很乱吗?” 结合全文,怎么理解这句话中包含的深刻含义?(4分)
19、母亲对我讲了一个梦,“对我而言,那是她最后的梦。”这个梦反映了母亲的什么感情?请综合文意,分条简述。(4分)
20、文章为什么要以“一方阳光”为标题?(5分)
17、答案:四合院闭锁、阴暗、黯淡。(1分)。反衬了后文的“一方阳光”的温暖珍贵。(1分)也象征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封闭和阴暗(1分),母亲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承担了很多的苦难。(1 分)
18、作者此时回忆往事,才体会到母亲当年的心情。(1分)作者此时才深刻理解母亲当年承受的苦难,(1分)他为母爱的伟大而感动,(1分)也为当年少不更事而感到自责和悔恨。(1分)
19、1、 焦虑,恐惧。碎琉璃世界象征着被战乱毁灭的世界。母亲担心在这个世界当中无法保护我。(1分)
2、 希望、安慰。母亲希望我能在“一方阳光”的净土中迅速地健康地成长,不作__奴。(1分)
3、 牵挂、不舍。儿子要长大,就要离开母亲,母亲心中对儿子有很多不舍和牵挂(1分)
4、 果断、决绝。深明大义的母亲为了民族大义,绝不会羁绊儿子。(1分)
20、“一方阳光”和开头、结尾的阴暗、惊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它象征着母爱的珍贵和温暖,能深刻表现出文章主旨。(2分)也是作者回忆母爱及母子之情的线索。(2分)
⑴古诗默写。(必须默写)
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⑵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默写)
①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呜呼!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负栋之柱, ; ,多于机上之工女…… (杜牧《阿房宫赋》)
⑴①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⑵①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师道之不复 君子不齿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霜 天 晓 角
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 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韩元吉,时任吏部尚书,主战派。
(1)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2分)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3分)
(1) “凝”字(与“蹙”同义)是紧锁双眉的意思,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愁苦凝眉的形态特征(1分),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有志不能报国的无限忧虑与激愤(1分)。(意思相同即可)
(2)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风鼓潮势、潮助风威的景象(1分),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关苍凉悲壮的笛声(1分)。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融情于景,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的故国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理想无法实现的忧虑与激愤之情(1分)。
或理解为“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写天近傍晚、风鼓潮势、潮助风威,酒醒之际又闻边关苍凉悲壮的笛声之实景(1分),以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的故国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融情于景(1分),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理想无法实现的忧虑与激愤之情。(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