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甄别阅读中的陷阱,引导学生绕开陷阱,另辟蹊径,是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个迫切任务。 B:其实,要弄清这些史实不用珍本密籍,翻翻《清史稿》之类就可以查到的。演讲中,不要因为讲得兴起,就信口开河,学问是件严肃的事。 C:据岛内媒体报道,法院的判决说,赵建铭利用身份及权力作内线交易,在被起诉后更作诡辨,既毫无悔意,态度也未见良好,因此重判入狱6年。 D:一条蜿蜒的小溪顺着山路爬行,周围山峦叠障,笼在如烟似雾的小雨中,如同一个朦胧的绿色神话世界。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它从高处倾泻下来,水声訇訇。这时孔子看见一位老者走了下去。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轻生,就急忙叫一名弟子去救他。可瞬间那老者竟又重现在百步之外。他白发飘飘边走边唱,神形潇洒。孔子赶上他,虚心请教:请告诉我,你有什么秘诀可以对付这样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随着漩涡进入,又随着漩涡出来,我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适应我。

看了以上故事,你有何感触?请把它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提示:和整体协调,跟整体移动。这是对“随波逐流”的全新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葛藤飘飘

余秋雨

一棵大树如果没有藤葛缠绕,就会失去一种风韵,连画家也不会多看它一眼。

  从这个意义上说,藤葛需要大树,大树也需要藤葛。

  前不久与一群香港朋友一起,读到一家杂志对一位著名作家的批判文章,口气非常严厉,但香港朋友们说,是不是他自己化名写的?他们不是怀疑他在炒作,而是觉得一旦有阴影出现,这位作家就立即显得立体,显得真实,甚至产生了藤葛缠绕般的风韵,而藤葛缠绕的总是大树。他们认为每一个聪明的现代人都应明白这个道理,因此那个作家有某种故意的嫌疑。我说服他们,这是不可能的,然后立即给这位作家写信,祝贺他,说你真是荣幸,接着,又将我遇到的一些难办小事,向他请教。不久我收到了他以大树的风姿写来的回信,真可谓高屋建瓴、气度华贵。

  这个感觉,我在读《学者追忆丛书》时又重新产生。

  这套书收集了人们回忆世纪初一群中国学者的各种文章,归还给这些学者以真实的生态,读起来很有味道。夏晓虹主编,陈平原写总序,我感谢他们为中国文化界做了一件好事,让更多的读者从各个角度进一步了解了这些很重要的前辈学者。

  很显然,这些回忆文章的作者,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真正懂得学者和他们的学问,哪怕有些作者还是学者的朋友。有一些,简直是以俗人的立场来看一个精雅天地,读后让人哑然失笑。对学者不恭的言词也时时见到,有的甚至有明显的记忆失误。这一些,丛书的编者都没有删掉,一是因为这些文章中常常保留着学者们的一些生活、工作细节,二是因为这些文章本身就反映了学者们当时所处的环境。

  那么,这些无法与学者们对位的文章,是否会损害学者们的形象呢?不会。时间过去那么久,历史已经筛选过了一切,文化的品格等级早已显现,对那些文章的定位,时间早已完成。有的文章,连遣字造句都停留在一个陈旧、低俗的方位上,几句话就表明了自己的品级。

  这就像前不久出了好几本鲁迅在世时报刊间批判鲁迅的文章汇编,读者读了,并没有因此损害鲁迅在心中的形象。相反,人们反而为鲁迅的喜怒哀乐找到了逻辑,鲁迅变得更可理解了。陈村先生有一次对我说,那些文章的作者今天看来确实是没有资格批鲁迅的,就像我们没有资格批判哪位桥梁专家和外科医生。但这样的书还应该出,鲁迅有了真实的环境,这像鱼有了水,活了。

  我们现在不少传记,把传主周围的琐屑污浊全都洗涤了,只留下学术活动和重大斗争。其实,即便是伟大的传主,最缠绕他生活和心理的往往也是琐屑的事情。为此,我觉得读这样的回忆汇编,比读那些过于光鲜的传记更有意思。

  刚读完,便被聘为香港文学奖评委到香港,遇到也是评委的董桥兄。与董桥兄谈话,每次都离不开书,他问我大陆最近有什么好书,我就推荐了这一套。告别董桥兄后回到旅馆,即接到陈平原先生的电话,原来他也在香港,于是就有了三人聚会。我们戏言,现在文化界争执、批评甚多,哪一位若有野心,真不如把批判自己的文章结集成书,销售行世,转眼就藤葛飘飘了,但现在谁也不敢这么自大。

  反过来,想到这套丛书中的有些被回忆的学者,不知怎么,一生没有遭到太多的非议,回忆文章多为恭敬美言,现在读来就缺少质感,丛书编者到处寻找也找不到“另类”话语文本,颇为遗憾。他们活着的时候被时人供奉,几乎不可能挨骂受气,这是他们的福气,但祸福相依,站远了看过去,他们那里不仅没有藤葛,连村干中的水分都蒸发了,光秃秃,干巴巴,多么乏味。

  真为这些学者可惜。我永远尊敬他们,没有任何撕破心中偶像的反叛欲望,只是觉得天地对他们不公,给了他们一个经过太多卫护、太多过滤的环境,他们过早地被“脱氧”了。

  幸好,时至今天,不会再有什么卫护和过滤,这种悲剧结束了。

  我们爬山会踩到很多碎石,我们游泳会碰到很多水藻,我们夜行会遇到种种惊吓,我们独坐会听到种种异音。这才是人世的美丽、生活的魅力。真好。

――读《学者追忆丛书》

17.作者认为,《学者追忆丛书》一书的价值何在?(不超过25个字,4分)

答:

18.“香港之会” 一段,写得随意洒脱,作者用意,是在哪两件事情上呢?(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

19.“这是他们的福气,但祸福相依…”一句中,“祸福”具体指什么?(4分)

答:

20.请分析“葛藤飘飘”这个标题的妙处(5分)

答:

17.归还一群中国学者的真实生态,供人从各个角度了解他们。

18.向董桥推荐《学者追忆丛书》,戏言要将批判自己的文章集结成书。

19.福:未遭非议,被人供奉,多得恭维语。

祸:人生被卫护和过滤,显得单薄乏味。

20.(1)意思是非议、批评、批判等,更显出人生的立体、真实,显出人世的美丽,生活的魅力。(2)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吸引人。(3)是行文的线索。

古诗文默写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

丞相祠堂何处寻? 。映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

(2)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

①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出。 ,隔离天日。

。(杜牧《阿房宫赋》)

②曰:“ ,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锦官城外柏森森 隔叶黄鹂空好音

(2)①蜀山兀,覆压三百余里。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放辟邪侈。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补全赏析。

过分水岭南(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潺一夜声。

分水岭(宋・黄公度)

呜咽流泉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

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

唐宋诗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唐诗主情,宋诗重理。上述两诗均以过分水岭为题材,温庭筠的诗纪行,寓情于景,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三日同行,相依相伴,有情有意。岭头夜宿,拂晓分别。溪水潺潺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诗人殷殷话别,依依难舍,曲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黄公度的诗

咏志,寓理于景,(1分)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并无多久又相逢海中的情景,(2分)参悟出一种人生哲理,即不因眼前的挫折困苦而沮丧,而是心平气和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放开眼光,充满信心,终于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或表明了作者坚忍奋发的生活态度,或随缘自适,以塞翁失马的态度对待生活的变故亦可;发散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0.B(说出,表达)

11.A(前者是动词,做,干;后者是介词,对。(此句译为“渔人一一对桃花源人详细叙说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 B “于”均表被动  C “而”均表递进,并且  D “虽”均表假设,即使。)

12 . D(A并非推崇滕君,“贤君”不是指滕君;“恶得贤”予以了否定。B  应理解为“最后逼得陈相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道理”。 C 前者指“劳心”,后者指“劳力”。)

13.(1)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是”,“自养”,“恶”)

(2)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且”,“身”,“所为”)

(3)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岂”。“用其心”,“亦”)

14.孟子要“破”的(1分):君臣并耕而食; 要“立”的(2分):“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劳力”社会必须要有分工。
译文: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

孟子说;“这样说来,那末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汝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且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李平,今天怎么又迟到啦?你这已是第三次啦,古话说得好‘响鼓不要重锤’,希望你以后再也不要迟到了。”王老师说。 B:某同学去参加小语种招生考试,好友送别时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紧张。” C:“请同学们注意,明天记得带五元钱来交班费,否则,后果自负!”生活委员布置说。 D:小明晚上9点才回到家里,父亲问他,他回答说:“放学后,同学约我到书店买书了,你晓得不?”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几天以后,__将完全退休。荧屏上很难再有她忙碌的身影斩钉截铁的声音。 B:政府既然以执政为民为崇高使命,那就不要怕人民监督。人民监督有利于政府及其官员时刻避免犯错或遭到误解。 C:加斯科因在鼎盛时期曾被誉为足球天才,不过他的坏脾气也随着他的年龄与日俱增。 D:我们对__出尔反尔、背弃承诺、不放弃“台湾法理独立”,破坏两岸关系和平稳定,表示坚决反对。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曾经叱咤赛场的那支铿锵玫瑰已经不见踪影,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遭受耻辱的鱼腩__。 B:此前充盈于日本食品超市货架上的中国产冷冻食品已统统下架,销声匿迹;连各大连锁超市常年供应的饺子皮都已断货,令客居东瀛的华人叫苦不迭。 C:随着日本经济实力持续提高,政治野心开始发酵,美日在经贸、科技甚至国防上明争暗斗层出不穷,美国因此不断加强对日本的情报搜集力度。 D:估计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振荡,债券型基金较为稳健的作风就能引来更多的市场亲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阳光,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却赋予了它许多新的内涵。现在“阳光”以成了流行用语,如“阳光工程”“阳光通道”“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教育”,还有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等。可见人们对阳光的热爱与渴望。

面对如此多的“阳光”,你一定也有自己关于“阳光”的故事,一定有对“阳光”的看法。试以“阳光”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