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鸟啼

[英] 劳伦斯

严寒持续了好几个星期,鸟儿很快地死去了。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鸟儿的肉已被隐秘的老饕吃净了。

突然间,一个清晨,变化出现了。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黄昏时,从河床的蔷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的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

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早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它从哪儿来呀?那歌声?在这么长的严酷后,鸟儿们怎么会这么快就复生?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

当冬天抑制一切时,深埋着的春天的生机一片沉默,只等着旧秩序沉重的阻碍退去。冰消雪化之后,顷刻间现出银光闪烁的王国。在毁灭一切的冬天巨浪之下,蛰伏着的是宝贵的百花吐艳的潜力。有一天,黑色的浪潮精力耗尽,缓缓后移,番红花就会突然间显现,胜利地摇曳。于是我们知道,规律变了,这是一片新的天地,喊出了崭新的生活!生活!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

即使当我们凝视那些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怕的景象时,屋外也会飘来一阵阵鸽子的咕咕声,那从灌木丛中发出的微弱的啼鸣。那些破碎不堪的毁灭了的生命,意味着冬天疲倦而残缺不全的队伍的撤退。我们耳中充塞的,是新生的造物清明而生动的号音,那造物从身后追赶上来,我们听到了鸟儿们发出的轻柔而欢快的隆隆鼓声。

世界不能选择。我们用眼睛跟随极端的严冬那沾满血迹的骇人的行列,直到它走过去。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它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那些强者将跟随冬天从大地上隐遁。春天来到我们中间,银色的泉流在心底奔涌,这喜悦,我们禁不住。在这一时刻,我们将这喜悦接受了!变化的时节,啼唱起不平凡的颂歌,这是极度的苦难所禁不住的,是无数残损的死亡所禁不住的。

多么漫长漫长的冬天,冰封昨天才裂开。但看上去,我们已把它全然忘记了。它奇怪地远离了,像远去的__。看上去那么不真实,像长夜的梦。新世界的光芒摇曳在心中,跃动在身边。我们知道过去的是冬天,漫长、__。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我们知道生命的肉体被撕裂,零落遍地。所有的毁害和撕裂,啊,是的,过去曾经降临在我们身上,曾经团团围住我们。它像高空中的一阵风暴,一阵浓雾,或一阵倾盆大雨。它缠在我们周身,像蝙蝠绕进我们的头发,逼得我们发疯。但它永远不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是这样,是银色晶莹的泉流,先前是安静的,此时却跌宕而起,注入盛开的花朵。

生命和死亡全部不相容。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继而,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死亡攫住了我们,一切残断,沉入__。生命复生,我们便变成水溪下微弱但美丽的喷泉,朝向鲜花奔去。当炽烈而可爱的画眉,在荆棘丛中平静地发出它的第一声啼鸣时,怎能把它和那些在树丛外血肉模糊、羽毛纷乱的残骸联系在一起呢?在死亡的王国里,不会有清越的歌声,正如死亡不能美化生的世界。

鸽子,还有斑鸠、画眉……不能停止它们的歌唱。它们全身心地投入了,尽管同伴昨天遭遇了毁灭。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现在生命鼓舞着、摇荡着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在那里,它们禁不住放声歌唱,似乎从来就这般炽烈。

从鸟儿们的歌声中,听到了这场变迁的第一阵爆发。在心底,泉流在涌动,激励着我们前行。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它从陌生的地方来,降临在我们身上,使我们乘上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柔风,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

16、第11段中说,“我们就是这样”,句中的“这样”指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有许多比喻,说说下面两个比喻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内涵。(4分)

(1)“它像高空中的一阵风暴,一阵浓雾,或一阵倾盆大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缠在我们周身,像蝙蝠绕进我们的头发,逼得我们发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开头的两个自然段,作者把鸟啼安排在怎样的环境之中?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鸟啼带给人类什么样的启示,试分条陈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耐得住漫长的寂寞与__,永远不会被冬天征服,一到春天就会洋溢着蓬勃的生命活力。

17、答:(1)残暴的冬天曾给我们带来沉重的毁灭般的打击。

(2)冬天曾使我们遭受难以摆脱的痛苦。

18、答:作者把微弱的显得有些吃力的鸟啼,放置在一个严寒持续、鸟尸横陈的冬天里。(2分)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用反衬的手法证明生的强大,鸟啼,是作者对顽强的生命的礼赞。(2分)

19、答:(1)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

(2)春天不能抑制,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3)生死无法共存,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

(4)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古诗文默写。(6分,每句1分)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③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⑥屈平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①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②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

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⑥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子夜吴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⑴结合诗境分析“玉关情”的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关于此诗结尾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评说。清人田同之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含浑无尽(《西圃诗说》)。”沈德潜说此诗后两句“不言朝廷之黩武,而言胡虏之未平,立言温厚”(《唐诗别裁集》)。你认为此诗末二句可否删去?你赞成谁的看法?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玉关情”三字明点良人服役的地点和思妇的相思苦情,实乃蕴蓄深厚:思妇对久别丈夫的思念,对征人冷暖的关切,对早日团聚的盼望,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诸般情意尽在其中。

⑵①赞成田氏的看法,末二句可删,以“玉关情”作结,留下悠悠余韵,诗风含蓄,耐人寻味;②赞成沈氏的看法,末二句不可删,诗歌末二句借助一个思妇盼望“良人”早日归来的心愿揭示了埋藏在万千捣衣女子心底的共同愿望,表现了战争给无数家庭带来的痛苦,抒发了人民大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删去此二句,势必会削弱诗歌的思想性。

9、解答:选A。典:动词,作为准则,句意是“心里想着从始至终把学习作为行动准则”。

10、解答:选C ,两个“于”都是介词,均译为“在”。A 项“其”,前者是表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后者是代词“他的(教师)”。B项“以”,前者是介词“用、拿”;后者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D项“之”,前者助词,取消独立性;后者是第一人称代词“我”。

11、解答:选B。含②和⑥的不能选,文中没有论述“用心专一”和“勤奋学习”这两点,其他的都有。如“念终始典于学”这一句讲的是学习要持之以恒。如文中的第(5)节讲的是教师要了解学生,也就是要因材施教。如“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逊’即‘顺’的意思)”讲的就是循序渐进。文中的第(6)节主要论述了“善问”和“不善问”。文中的第(4)节“道”“开”讲的就是启发引导。

12、解答:选C。“从容”的古今义相同,都是“从容不迫,镇静,不慌不忙”的意思。“知道”句中意思是明白道理,今义是懂得;“学者”句中意思是求学的人,今义是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节目”句中意思是交叉有结的地方,今义是文艺演出或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送的项目。

13、①解答:译为:教书的人,是使(学生)发扬长处并纠正他们的失误的人(或“教育,就是增长学生的知识并且挽救他们的失误”)。要点:判断句1分;“长善”:译为“使好的更好”“发扬长处”“增长知识”等均可,1分;“救”译为“挽救,纠正”,1分。

②解答:译为:“(教)不善于学习的人,师长很辛苦,而效果反而减半,学生们又都归怨于师长。”要点:“而”:表转折,但,1分;“从而”:随后、接着,就,1分;“怨之”:归怨(埋怨)师长,1分。

③解答:译为:知道困惑,然后才能加强自己。“知困”1分,“自强”1分,句意连贯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保护性耕作背后的环境压力

有关专家指出沙尘暴的源头主要是尘源,它主要来自农田和退化的草地,而不是沙漠。传统耕作方式一般需要通过翻耕、耙蘑将土地整得细碎、平整,令地表干净整洁。这种地块下雨时容易产生径流,冬春季节遇到大风时容易发生风蚀,成为沙尘暴的主要尘源。

传统农业对秸秆的处理一般采取焚烧、收割或打碎秸秆后再翻地耙平等方法。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也是对资源的浪费,而将秸秆收割或打碎都要使用机器,耗费大量能源。收割过后,地表失去作物的保护,进入“裸露休闲”状态。而农田土壤表面几厘米的土是最肥的,干燥的土壤很容易被风刮走,这不仅白白浪费资源,也造成环境污染。

把秸秆卖给造纸厂或作为燃料,这样做从经济效益上看比堆在地里好。秸秆不还田会使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为了保证产量,就只好增加化肥使用量,导致我国农业生产中单位面积的化肥用量是世界上最多的。过多地施用化肥还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因此,从全局、长期考虑,治理沙尘暴的花费要比利用秸秆带来的效益多得多。

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叫做保护性耕作的方法。核心是不翻耕土地,地表有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所以,保护性耕作无须做耕地、耙地、清理秸秆这些工作,节省了耕地耙地所消耗的成本。在产量方面,采用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增加10%左右。虽然产量增长在地区之间、作物种类之间存在差异,但至少不会减产。

实施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增加产量、节约成本,按每个农户7亩地、每亩地能增产节本100元计算,一年能够增加的收入为700元。“最大的好处还是在环境效益上。实施这一技术后,水分利用率平均增加12%,农田扬尘减少50%以上。”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在山西省进行系统的保护性耕作试验。2002年,农业部在西召开全国第一次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启动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目前,示范县数量已经发展到167个,面积超过了1000万亩。

为改善北京市生态环境、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2006年到2008年,北京市所有耕地都将逐步使用保护性耕作法。

然而,即使在现在,让农民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仍然有难度。免耕播种后,种子已经发芽出苗,而且长得很好。可是有的农民仍然会把秸秆拣出来烧掉。问起原因,他们也答不上来,只是说“放在地里难看”。

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老百姓从接触到接受并且自觉实施保护性耕作,一般需要5到7年甚至更长一些的时间。

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应该有政策的引导和扶持。首先要转变农民的思想意识,而这需要较长时间的政策引导;第二,我们要解决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手段,也就是机器的问题,因为保护性耕作将大量秸秆留在地表,如果没有机器作业,最终很难被农民接受,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农村地块小、拖拉机动力小、农民经济条件差的现实,创新设计方法,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免耕播种机;第三,国家还应鼓励农机大户购买保护性耕作所需的机器。

5.下面对“传统耕作方式”的缺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土地整得细碎平整,冬春季节容易发生风蚀,成为沙尘暴的主要尘源。

B. 导致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程度增加;而增加化肥使用量,降低了粮食品质。

C. 把秸秆卖掉或作为燃料,虽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容易造成土地贫瘠。

D. 将秸秆焚烧、收割或者打碎后再翻地,都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源耗费。

6. 面对“保护性耕作法”本质特点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耕种,可以增加粮食产量10%左右,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B.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节约处理秸秆、购买化肥、灌溉用水的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C. 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求不翻耕土地,地表有秸秆覆盖,免耕播种。

D.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水分利用率增加,农田扬尘减少,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7.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将秸秆留在地里,能很好地保护土壤,使土壤不致进入“裸露休闲”状态,并有助于保持土地的肥力。

B.采用保护性耕作法耕种,可以使作物产量增加,虽然产量增长因各地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C. 在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出现农民觉得“秸秆放在地里难看”而要把它们拔掉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不容易接受新事物。

D. 采用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价值在于大量减少农田扬尘,截断沙尘暴部分尘源,从而降低沙尘暴的强度和频率。

8.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北京市将用三年时间逐步使所有耕地都使用保护性耕作法,到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将得到根本性提升。

B. 我国保护性耕作法的研究已经走过由试验到有167个示范县的历程,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全国大部分耕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法已是指日可待。

C. 如果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扶持、推广保护性耕作法,并扶持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研究、生产和购买,将使农民逐步自觉实施保护性耕作。

D. 在保护性耕作示范县,作物产量增加,农田扬尘减少,农民生活质量和当地空气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5.D.“都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源耗费”以偏概全。

6.C.其他三项都是运用保护性耕作法的结果。答非所问。

7.C.主要原因是农民观念没有跟上。能用保护性耕作法耕种,说明他们能接受新事物。

8.C.(A.“北京的空气质量将得到根本性提升”夸大结果; B.“全国大部分耕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法已是指日可待”夸大结果。D.“农民生活质量和当地空气质量都有明显提高。”无中生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青年作家残雪认为鲁迅的作品实现了一种“突破”,而《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则使这种创造达到了登峰造极。 B:网络运作的自如、开放,使得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共鸣。 C:现在的医学理论着实让人震惊:不仅可以给患不治之症的人移植胎儿细胞,不久的将来,胚胎移植还能创造奇迹――医治帕金森综合症、中风、糖尿病等疑难病症。 D:航空公司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后,飞机的油耗不仅大大减少了,而且飞行速度也有所提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陈润儿对《长沙晚报》当前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他说,报社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怎么改?万变不离其宗,党的喉舌作用不能改,媒体的主流作用不能变。 B:此君最近被捕,警方发现他私藏军火,其规模可媲美一个小型军火库。 C:我的父亲1963年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出身不好,便榜上无名,只能成为高等学府的门外汉 D:他这些年如天马行空般在国内国外四处游历,见识增长了不少,对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甄别阅读中的陷阱,引导学生绕开陷阱,另辟蹊径,是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个迫切任务。 B:其实,要弄清这些史实不用珍本密籍,翻翻《清史稿》之类就可以查到的。演讲中,不要因为讲得兴起,就信口开河,学问是件严肃的事。 C:据岛内媒体报道,法院的判决说,赵建铭利用身份及权力作内线交易,在被起诉后更作诡辨,既毫无悔意,态度也未见良好,因此重判入狱6年。 D:一条蜿蜒的小溪顺着山路爬行,周围山峦叠障,笼在如烟似雾的小雨中,如同一个朦胧的绿色神话世界。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它从高处倾泻下来,水声訇訇。这时孔子看见一位老者走了下去。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轻生,就急忙叫一名弟子去救他。可瞬间那老者竟又重现在百步之外。他白发飘飘边走边唱,神形潇洒。孔子赶上他,虚心请教:请告诉我,你有什么秘诀可以对付这样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随着漩涡进入,又随着漩涡出来,我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适应我。

看了以上故事,你有何感触?请把它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提示:和整体协调,跟整体移动。这是对“随波逐流”的全新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葛藤飘飘

余秋雨

一棵大树如果没有藤葛缠绕,就会失去一种风韵,连画家也不会多看它一眼。

  从这个意义上说,藤葛需要大树,大树也需要藤葛。

  前不久与一群香港朋友一起,读到一家杂志对一位著名作家的批判文章,口气非常严厉,但香港朋友们说,是不是他自己化名写的?他们不是怀疑他在炒作,而是觉得一旦有阴影出现,这位作家就立即显得立体,显得真实,甚至产生了藤葛缠绕般的风韵,而藤葛缠绕的总是大树。他们认为每一个聪明的现代人都应明白这个道理,因此那个作家有某种故意的嫌疑。我说服他们,这是不可能的,然后立即给这位作家写信,祝贺他,说你真是荣幸,接着,又将我遇到的一些难办小事,向他请教。不久我收到了他以大树的风姿写来的回信,真可谓高屋建瓴、气度华贵。

  这个感觉,我在读《学者追忆丛书》时又重新产生。

  这套书收集了人们回忆世纪初一群中国学者的各种文章,归还给这些学者以真实的生态,读起来很有味道。夏晓虹主编,陈平原写总序,我感谢他们为中国文化界做了一件好事,让更多的读者从各个角度进一步了解了这些很重要的前辈学者。

  很显然,这些回忆文章的作者,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真正懂得学者和他们的学问,哪怕有些作者还是学者的朋友。有一些,简直是以俗人的立场来看一个精雅天地,读后让人哑然失笑。对学者不恭的言词也时时见到,有的甚至有明显的记忆失误。这一些,丛书的编者都没有删掉,一是因为这些文章中常常保留着学者们的一些生活、工作细节,二是因为这些文章本身就反映了学者们当时所处的环境。

  那么,这些无法与学者们对位的文章,是否会损害学者们的形象呢?不会。时间过去那么久,历史已经筛选过了一切,文化的品格等级早已显现,对那些文章的定位,时间早已完成。有的文章,连遣字造句都停留在一个陈旧、低俗的方位上,几句话就表明了自己的品级。

  这就像前不久出了好几本鲁迅在世时报刊间批判鲁迅的文章汇编,读者读了,并没有因此损害鲁迅在心中的形象。相反,人们反而为鲁迅的喜怒哀乐找到了逻辑,鲁迅变得更可理解了。陈村先生有一次对我说,那些文章的作者今天看来确实是没有资格批鲁迅的,就像我们没有资格批判哪位桥梁专家和外科医生。但这样的书还应该出,鲁迅有了真实的环境,这像鱼有了水,活了。

  我们现在不少传记,把传主周围的琐屑污浊全都洗涤了,只留下学术活动和重大斗争。其实,即便是伟大的传主,最缠绕他生活和心理的往往也是琐屑的事情。为此,我觉得读这样的回忆汇编,比读那些过于光鲜的传记更有意思。

  刚读完,便被聘为香港文学奖评委到香港,遇到也是评委的董桥兄。与董桥兄谈话,每次都离不开书,他问我大陆最近有什么好书,我就推荐了这一套。告别董桥兄后回到旅馆,即接到陈平原先生的电话,原来他也在香港,于是就有了三人聚会。我们戏言,现在文化界争执、批评甚多,哪一位若有野心,真不如把批判自己的文章结集成书,销售行世,转眼就藤葛飘飘了,但现在谁也不敢这么自大。

  反过来,想到这套丛书中的有些被回忆的学者,不知怎么,一生没有遭到太多的非议,回忆文章多为恭敬美言,现在读来就缺少质感,丛书编者到处寻找也找不到“另类”话语文本,颇为遗憾。他们活着的时候被时人供奉,几乎不可能挨骂受气,这是他们的福气,但祸福相依,站远了看过去,他们那里不仅没有藤葛,连村干中的水分都蒸发了,光秃秃,干巴巴,多么乏味。

  真为这些学者可惜。我永远尊敬他们,没有任何撕破心中偶像的反叛欲望,只是觉得天地对他们不公,给了他们一个经过太多卫护、太多过滤的环境,他们过早地被“脱氧”了。

  幸好,时至今天,不会再有什么卫护和过滤,这种悲剧结束了。

  我们爬山会踩到很多碎石,我们游泳会碰到很多水藻,我们夜行会遇到种种惊吓,我们独坐会听到种种异音。这才是人世的美丽、生活的魅力。真好。

――读《学者追忆丛书》

17.作者认为,《学者追忆丛书》一书的价值何在?(不超过25个字,4分)

答:

18.“香港之会” 一段,写得随意洒脱,作者用意,是在哪两件事情上呢?(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

19.“这是他们的福气,但祸福相依…”一句中,“祸福”具体指什么?(4分)

答:

20.请分析“葛藤飘飘”这个标题的妙处(5分)

答:

17.归还一群中国学者的真实生态,供人从各个角度了解他们。

18.向董桥推荐《学者追忆丛书》,戏言要将批判自己的文章集结成书。

19.福:未遭非议,被人供奉,多得恭维语。

祸:人生被卫护和过滤,显得单薄乏味。

20.(1)意思是非议、批评、批判等,更显出人生的立体、真实,显出人世的美丽,生活的魅力。(2)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吸引人。(3)是行文的线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