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白颊长臂猿
白颊长臂猿的体长为45―62厘米,体重5―7千克。体毛长而粗糙,雄兽以黑色为主,混有不明显的银色,只是面颊的两旁从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块白色或黄色的毛,故由此得名。
白颊长臂猿几乎常年都在树上生活。两条灵活的长臂和钩形的长手,使它们穿林越树如履平地,无论觅食、玩耍、休息、求偶、生殖、哺育幼仔等全部在树上进行。行动的时候,能用单臂把自己的身子悬挂在树枝上,双腿蜷曲,来回摇摆,像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一次腾空移动的距离就有3米远,每次可以连续荡越8―9米。雌白颊长臂猿还让刚出生不久的幼仔把手脚抱在自己的胸前,带着它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飞速行进。它们的动作灵活、自然、轻松、优美,如同飞鸟一般,有时在半空中还能做出“鹞子翻身”、“苏秦背剑”、“蜻蜒点水”等高难动作,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称之为高空“杂技演员”。我国古代传说有一种叫做“通臂猿”的动物,神通广大,来去如飞,两臂相通,具有自由伸缩的能力,能够把一侧的臂缩短,而使另一侧的臂变长,武术家还以此为据,创造了一套“通臂拳”的拳法。这种传说的来历,可能就是由被神化了的长臂猿而想象出来的。不过,当它们偶尔到地上行走时,就显得非常笨拙、滑稽可笑了。夜里睡觉也很有意思,总是坐在一根又细又长的树枝的末端,差不多刚刚能够承受它的体重,给人一种随时都会跌下来的感觉。其实,这种奇特的睡觉方式对于它来说才是最安全的。因为如果有天敌入侵,只要树枝轻轻晃动,睡在上面的白颓长臂猿马上就会发觉,立即就会轻舒猿臂,扬长而去。
白颊长臂猿喜欢吃各种植物的果实、树叶、嫩枝、花朵,以及昆虫、乌卵等,但植物性食物占其食量90%以上。它们过着“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在一起的家庭式群居生活,常在树林的一L.层活动,有领域性,每群所占领地的面积大约为5平方千米,觅食、睡觉、活动的地点都较为固定,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温和,很少争斗。雌兽通常每两年生育一次。
白颊长臂猿的喉部长有喉囊,又叫音囊,喊叫的时候,喉囊可以胀得很大,使喊声变得
极其嘹亮。它是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特别喜欢鸣叫,形式有雄兽的“独唱”、雄兽和雌
兽的“二重唱”和雄兽及其家庭成员的“大合唱”等等。特别是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一般是成年雄兽首先发出引唱,然后成年雌兽伴以带有颤音的共鸣,以及群体中的亚成体单调
的应和,“呜喂,呜喂,呜喂,哈哈哈”,音调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动山谷,几千米之外都能听到。每天至少鸣唱1―2次,有时多达3―4次,一般与天气变化有关,主要是在清晨和傍晚,每次鸣唱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2―3分钟,长则在20分钟左右。它们的这种习性,既是群体内互相联系,表达情感的信号,也是对外显示存在,防止入侵的手段。遗憾的是,它们高昂悦耳的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偷猎者正是根据歌声寻找到它们的。
白颊长臂猿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仅限于云南南部的勐腊、江城、绿春和建水等几个县境内,在国外还见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白颊长臂猿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云南勐腊县尚有一定数量,甚至在县城中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它们的叫声,总数约有500―600只。从70年代起就已经逐渐绝迹,目前仅剩70只左右,即使在森林中,也很难听到白颊长臂猿的叫声了。
(《百科知识》2008年第1期,作者:李湘涛)
6.下列对文中“歌唱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颊长臂猿特别喜欢鸣叫,而且形式多样:有雄兽的“独唱”、雄兽和雌兽的“二重唱”和雄兽及其家庭成员的“大合唱”等。
B.白颊长臂猿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常由成年雄兽领唱,然后成年雌兽伴以带有颤音的共鸣,以及群体中亚成体单调的应和。
C.白颊长臂猿这种鸣叫的习性,既是群体内部互相联系、表达情感的信号,也是对外显
示它们存在,防止敌人入侵的特殊手段。
D.白颊长臂猿合唱的音调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动山谷,几千米之外都能听到;但
没有想到这往往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7.对“白颊长臂猿几乎常年都在树上生活”一句理解最合理的一项是
A.白颊长臂猿有两条灵活的长臂和钩形的长手,凭借着它们穿林越树如履平地,无论跳跃觅食、玩耍、休息、求偶、生殖、哺育幼仔等几乎都在树上进行。
B.白颊长臂猿行动的时候,能用单臂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像荡秋千一样在空中荡越向前;雌猿有时还能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幼仔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飞速行进。
C.我国古代传说“通臂猿”神通广大,来去如飞,两臂相通,具有自由伸缩能力,能使一臂缩短另一臂变长,武术家以此为据,创造了一套“通臂拳”拳。
D.白颊长臂猿动作灵活、优美,有时在半空中还能做很多高难动作,如同飞鸟一般,使
人惊心动魄,甚至睡觉都在树枝的末端,被称之为高空的“杂技演员”。
8.下列对原文信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颊长臂猿体毛长而粗糙,雄兽以黑色为主,混有不明显的银色,只是面颊的两旁从
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块白色或黄色的毛,故由此得名。
B.白颊长臂猿喉部长有喉囊,可以胀得很大,这使喊声变得极其嘹亮;其鸣唱一般发生
在清晨以及傍晚.每次鸣唱持续时间的长短则视情况而定。
C.白颊长臂猿过着“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在一起的家庭式群居生活,觅食、睡觉、活动地点都较为固定,群体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温和,很少争斗。
D.白颊长臂猿现在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仅限于中国西南部的勐腊、江城、绿春和建水等几个县境内;其他还见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几个国家。
9.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根据被神化了的长臂猿想象出一种叫“通臂猿”的动物,它神通广大,来去如飞,两臂相通,《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许跟这有着某种关联。
B.偷猎者正是根据白颊长臂猿的歌声找到并偷猎它们,如果希望白颊长臂猿不被灭绝,那么逐渐改变白颊长臂猿这种因天气变化而鸣唱的习性就有必要。
C.白颊长臂猿喜欢吃植物的果实、树叶、花朵,以及昆虫、鸟卵等,但植物性食物占其食量90%以上,要保护白颊长臂猿,保护森林就应该放在首位。
D.从白颊长臂猿甘愿冒着跌下的危险,选择又细又长,差不多刚能承受它体重的树枝末端来睡觉这一事实来看,白颊长臂猿也许有着不一般的思维能力。
6.B 7.A 8.C 9.D
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心灵的守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或记叙文。
略
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李自成归宿之谜
遍览明清两朝官方历史文献以及诸多私家著述,太都对李自成的人生结局作过这样的记载:兵败九宫山,最终被当地乡勇围困,死干乱军之中。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有关李自成的下落,几百年来众说纷争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宗历史悬案,“李自成归宿”成为学界热门话题。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启动了一个课题组,攻克李自成归宿问题。可由于参与者观点不一,时至今日,仍在争论。
1981年元月,湖南省石门县考古工作者在当地夹山寺大路西陂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但是挖开之后,墓葬的形制却让他们感到迷惑不解:这种葬俗很少发现,与本地葬俗迥然不同,而极似陕北民俗。此后,出土的碑刻再一次引起考古学家的注意,这是一块名为《中兴夹山祖庭私律奉天玉大和尚塔铬》的石碑,通过碑文,他们第一次获知了墓主人的身份:第一,这个和尚是顺治九年来到夹山的;第二,他的弟子门徒有数千之众,他不是一般的和尚。
1892年9月.在重修夹山寺大悲殿的时候,维修工人在大殿中部地基里突然又发现了一个刻着“敕印”二字的石龟。“敕”是皇帝专用的一个名司。那么这个敕印应该是皇帝专用的。根据鉴定,这个石龟也是明末清初的东西,查阅夹山寺历史的记载,当时唯有奉天玉大和尚德高望重,门下有弟子门徒教千之众。看来,这个石龟只有奉天玉大和尚才能领受。
1994年2月,石门附近的一个农民在挖菜窖时偶然挖到一块铜牌,上面写着“奉天玉诏”四个字,经过鉴定,这块铜牌同样是明末清初的,而它显然应该是奉天玉大和尚使用的物品。如此浓重的皇权色彩竟然集中在奉天玉这样一个和尚身上,不禁令人疑窦丛生。
种种迹象表明,奉天玉大和尚极有可能就是闯王李自成。也许李自成并没有死在九宫山,而是出家为僧了。
那么,李自成为何禅隐夹山?面对无法抗衡的满清八旗兵,早在太顺军从北京撤退之时,李自成就有了希望能与南明联合抗清的想法。但由于自已是朱明王朝的死敌,南明朝廷以“报君父仇”、“联清讨贼”为举国大纲,所以李自成的想法一直无法实现。当他遭遇了武昌战役的失败、面对大顺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如何决断已经是刻不客缓的事情了。
学者刘重日推测:可能有些谋士给他出主意,让他退隐,并且让部下去联络南明。跟南明谈判、合作。只有这两股势力结合,才可能在当时有力量跟清朝敌对。
也许李自成的确采纳了谋士的意见,选择退隐。在这样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怎样才是一个最为稳妥的退身之策呢?李自成选择了出家,这在当时也许确实是一种明智之举,而另一个原因似乎和李自成幼年的经历也有一定的关系。李自成小时候,从6岁到l0岁,出家4年当和尚,被命名为黄来僧。有一些佛学研究者认为这也是还原,还他的本来面貌。
就在这一切看似水到渠成的推论背后,却又有着诸多无法解释的疑点,首先就是关于奉天玉太和尚从何处抵达夹山以及抵达的时间。一种说法是奉天玉大和尚是顺治九年到的夹山,可是在顺治二年的五月,历史上就没有李自成的记载了,没有他的踪影了,那么二年到九年之间他到哪里去了?在奉天玉夹山出家的历史中,他与当地官员的交往极为密切,而这显然与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特别重要的是,如果李自成果真退隐出家暗中指挥大顺军余部继续作战的话,必然是调度有方,行动统一,事实却并非如此。从他的余部来看,很混乱:有降清的,有降明的,有降明后又降清的,降清后又降明的。从这种混乱的局面来看,大顺军正是“树倒猢狲散”,李自成要在的话绝不会出现这种局面。
那么,奉天玉大和尚究竟是否就是隐遁出家的李自成?史学界最终没有定论,所有的研究推理终究只是一种猜测。如果当年的李自成没有身死九宫山,也没有选择出家为僧,那么关于他最终的命运结局,又有谁能真正知晓呢?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董风秋、于敏)
6.下列说法不属于“奉天玉大和尚极有可能就是闯王李自成”迹象的一项是
A. 崇桢十六年,李自成曾经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与太和尚奉天法号相合。
B. 从《中兴夹山祖庭私律奉天玉大和尚塔铭》碑文可知墓主人即奉天玉太和尚。
C. 奉天玉墓葬违背僧规却以陕北民俗埋葬,而李自成的家乡就在陕北米脂县。
D. 与奉天玉大和尚关联的敕印、“奉天玉诏”铜牌,暗含李自成大顺皇帝身份。
7.下列表述,属于“李自成归宿之谜”难解谜团的一项是
A. 石门夹山古墓墓葬的形制特别,且浓重的皇权色彩集中在这样一个和尚身上。
B. 李自成“消失”与奉天玉大和尚到达夹山留有时间空白,六七年的时间不短。
C. 奉天玉大和尚与当地官员的交往极为密切,而这显然与李自成身份有些不符。
D. 李自成消失后大顺军余部形同“树倒猢狲散”,不像暗中有强有力的调度指挥。
8.依据原文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自成与南明联合抗清的想祛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南明朝廷不愿与大顺军合作。
B. 如果李自成禅隐夹山说成立,那么其采纳谋士意见选择出家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C. 李自成小时候曾出家4年,这段经历或许也是李自成选择禅隐夹山的另一个原因。
D. 李自成在遭遇武昌战役的失败后,如何正确决断已经不只是个人生死存亡的事了。
9.依据原文信息,在奉天玉大和尚可能就是李自成的前提条件下,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自成有可能特意安排了―个和自己极像的亲随在九宫山被杀,让他的消失变得更加合理。
B. 李自成夹山禅隐后,存在与大顺军余部保持经常联系,并继续在幕后调度指挥部下的可能。
C. 李自成出家的地点选在湖南夹山寺,是他在时局背景下既基于安全考虑也基于战略考虑的。
D. 李自成禅隐夹山,当有一批所带随从宫女,石门人现在发音卷舌音很多当是受这些人影响。
6.B 7.B 8.B 9.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缺憾的长度
钟成才
缺憾,有长度吗?
缺憾的长度是多长呢?一杆秤,秤锤与重物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如果秤锤移动五毫米,那么矛盾便立即激化,不可调和。平衡是一种美,缺憾便是短短的五毫米,那么一点点而已。
一点点,接近于忽略不计,用来表示少之又少。五毫米微不足道,但足以造成莫大的悲剧。缺憾似乎是一种意外,不,应当属于必然。小时候,看电影《桥》,工程师伸手去拉从绳子爬上来快到桥面的勇士,但就差那一点儿,五毫米吧,桥上的与桥下爬升的都付出了最后的努力,可恨手臂太短了,就五毫米,幽明两分的距离有时就那么短,成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也许删除缺憾,也就死了震撼。
或许人世间越大的缺憾长度越短。在夜晚,漫步于原野花径,皓月悬空,云丝飘拂,离得很远,很美丽,如果靠得近探看冷宫,遂发现它不过是清寂寒虚之境而已;日间的太阳更远,更美丽,但是,除了夸父逐日,没有谁渴望舍命造访,好让自己靠近它,立刻化作灰烬。极致,有时更接近于虚无缥缈,算不得缺憾,充其量是多情的幻想。能被人感知动人心魄的大凡是寻常的事物。在艺术方面,缺憾便是常客。长度便是一毫,看得见,摸不着,即所谓添一毫嫌多,减一毫嫌少。一毫,成了美丑的分界,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看似透明的长度,可以促使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终生,也可以引诱科学家废寝忘食迷茫不醒。
我早年去垂钓,钓具不良,钓技不精,经常发生线断钩折的事,只能望鱼兴叹。后来,钓具良好,钓具精进,可是时过境迁,旧梦难圆,河流湖泊或污染或干涸,没有鱼可钓了,不快之意如鲠在喉。这种缺憾,在外界是一派浅浅的迷蒙,在内心是一层郁郁的失落。人类有可能借助科技在星际间旅行,却一定难以利用科技来描述和纠正感觉上存在的似有若无的长度。这是缺憾萦怀不化的魅力所在。
缺憾使荆轲赌命功亏一篑,使楚霸王在乌江边留下千古叹息,使孔明六出祁山落魄丢魂。如此才有英雄气短,泪流满襟的遗恨。
缺憾使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而无切肤之亲,使宝玉与黛玉生死相许而姻缘不致,使牛郎与织女遥空相对,遗恨终天。如此才有情人咫尺成为天涯,永不聚头的感伤。
这便是缺憾。
大概,宇宙诞生之时,缺憾也随之降临。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缺憾不讲情面,不可抗拒地存在。面对缺憾,哭不顶用,笑一笑或许能感受缺憾之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中体味到的缺憾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心性也就越澄明,慧根就越稳固。
历史上,孔子不为诸侯所用而授徒三千,孙膑中奸计而有兵书,司马迁受酷刑而作巨著,李白命途多舛而溢诗情万丈,苏轼仕途不进而开一代宗风,叹惋唏嘘披盖百代,不能说与缺憾毫无关系。
这么说来,缺憾并不可怕,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是未竟的艺术品,是完美的前兆。要相信天无绝人之境,叶吐而燕子归来,花尽而硕果满枝,阴尽预示阳生之必然性。怎见得?南朝的吴均《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此即滴水映__之态,星火具燎原之势。一种感叹,一种豪气,前景光明。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
(选自2006年第5期《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缺憾”原本只是一种感觉上的存在,但作者却说缺憾是有“长度”的。这样写能收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18.作者说,缺憾“应当属于必然”,理由有哪些?(4分)
19.作者擅长运用比喻表情达意。请结合语境,谈一谈下面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
20.“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从全文内容看,缺憾与完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试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17.化抽象为具体,使“缺憾”这种感觉上的存在变得具体可感。
答:18.①没有缺憾,就缺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②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③缺憾,从宇宙诞生之时就不可抗拒地存在。
19.(1)缺憾看起来微不足道,接近于忽略不计,但它与完美之间的分界却往往难以逾越。
(2)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
(2)缺憾不是完美,但缺憾本身却蕴涵着完美。
20.缺憾能促使人们对真善美不懈地追求;体味缺憾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从而使人心灵纯洁、智慧明达。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⑴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⑵ 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⑶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⑷ 渺沧海之一粟。 , 。 (苏轼《赤壁赋》)
⑸ 但愿长醉不复醒。 , 。 (李白《将进酒》)
⑹ 花径不曾缘客扫, 。 (杜甫《客至》)
⑴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
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⑶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⑷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⑸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⑹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阅读下面一首唐五代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1)词的第一句写的是喜景,这与全词的情感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2)词最后一句与整首词似断非断,并没有多少内在联系。你怎么看这一问题。(3分)
(1)答:( 1分)不矛盾。(1分)首句写出了蓼花盛开,清风徐徐,橘柚芳香扑鼻的喜悦,所描绘的美丽景致,为第二句陡然转入写江边凄清、楚天幽远的迷茫之景,做好铺垫和衬托。令人喜悦的景象,只写一句,在刹那之间,便转入抒发惜别之情,这种构思,恰到好处。
(2)答:(1分)其实并非如此。(2分)在构思上,与第一句遥相呼应,密切关合,笔法照应极其周密。在写景上,第一句写“蓼岸风多橘柚香”是以喜景开头;结句写翌年红兰盛开,江水碧波荡漾,亦是写令人欣喜的景象,又以喜景作结。写得如此含蓄雅致,优美动人,富于诱人的艺术魅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向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汉语“新词”漫议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__与连__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为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Benz”是驰名世界的德国名车,以前曾译作“苯茨”,有音无义,如同化工产品,“感情零度”。现在改译为“奔驰”,音义俱有,汽车奔驰之状跃然欲出。
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船停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Parking 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以“泊”字译英文停车“Parking”,音义皆备,且有独特生动之感。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19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雷颐文 有删改)
6.对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B.指能接纳其它方言并处于通用语言的主流地位。
C.指商埠首开、风气先得之地。
D.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的核心地位。
7.不属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力’,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现象的一项是
A.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
B.上海方言“滑头”、“盯梢”、“出风头”等是“普通话”中的一部分。
C.广东的“买单”、“搞定”、“生猛”等也渐渐成为“普通话”。
D.大陆将“体认”、“愿景”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因而“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
8.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外国产品要想占领中国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译名,比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B.将“出租汽车”改为“的士”、“乘出租汽车”称为“打的”是汉语退化的表现。
C.有的翻译新词还丰富了汉语的含义,如“泊”原来只有停船的意思,而现代还有停车的意思。
D.“港台腔”十足的“耶――!”“哇――!”与“打的”一样,都是殖民地语言。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就是“自我次殖民地”化。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势利”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接受它,利用它,而非人为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应持坦然接受心态,因此我们应主动吸收一切有生命力的外来词汇。
C.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定时代的语言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D.语言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典籍,既有一定难度,又是非常必要的。
6.B(从第2段可以看出,“中心”是相对于“边缘”而言的,指的是方言或语言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7.D(非因果关系,而是不同语言相互交流、渗透的表现)
8.C(A只是好的译名被汉语吸收的论据,原文不谈经济 。B不是退化的表现,而是汉语自身时时在吸收、发展的表现,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 D,原文反对这样的看法。)
9.D(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情味,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常使人觉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作为高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人情味”?你有过这方面的真切体验吗?
以“人情味”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鸟啼
[英] 劳伦斯
严寒持续了好几个星期,鸟儿很快地死去了。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鸟儿的肉已被隐秘的老饕吃净了。
突然间,一个清晨,变化出现了。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黄昏时,从河床的蔷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的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
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早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它从哪儿来呀?那歌声?在这么长的严酷后,鸟儿们怎么会这么快就复生?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
当冬天抑制一切时,深埋着的春天的生机一片沉默,只等着旧秩序沉重的阻碍退去。冰消雪化之后,顷刻间现出银光闪烁的王国。在毁灭一切的冬天巨浪之下,蛰伏着的是宝贵的百花吐艳的潜力。有一天,黑色的浪潮精力耗尽,缓缓后移,番红花就会突然间显现,胜利地摇曳。于是我们知道,规律变了,这是一片新的天地,喊出了崭新的生活!生活!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
即使当我们凝视那些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怕的景象时,屋外也会飘来一阵阵鸽子的咕咕声,那从灌木丛中发出的微弱的啼鸣。那些破碎不堪的毁灭了的生命,意味着冬天疲倦而残缺不全的队伍的撤退。我们耳中充塞的,是新生的造物清明而生动的号音,那造物从身后追赶上来,我们听到了鸟儿们发出的轻柔而欢快的隆隆鼓声。
世界不能选择。我们用眼睛跟随极端的严冬那沾满血迹的骇人的行列,直到它走过去。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它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那些强者将跟随冬天从大地上隐遁。春天来到我们中间,银色的泉流在心底奔涌,这喜悦,我们禁不住。在这一时刻,我们将这喜悦接受了!变化的时节,啼唱起不平凡的颂歌,这是极度的苦难所禁不住的,是无数残损的死亡所禁不住的。
多么漫长漫长的冬天,冰封昨天才裂开。但看上去,我们已把它全然忘记了。它奇怪地远离了,像远去的__。看上去那么不真实,像长夜的梦。新世界的光芒摇曳在心中,跃动在身边。我们知道过去的是冬天,漫长、__。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我们知道生命的肉体被撕裂,零落遍地。所有的毁害和撕裂,啊,是的,过去曾经降临在我们身上,曾经团团围住我们。它像高空中的一阵风暴,一阵浓雾,或一阵倾盆大雨。它缠在我们周身,像蝙蝠绕进我们的头发,逼得我们发疯。但它永远不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是这样,是银色晶莹的泉流,先前是安静的,此时却跌宕而起,注入盛开的花朵。
生命和死亡全部不相容。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继而,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死亡攫住了我们,一切残断,沉入__。生命复生,我们便变成水溪下微弱但美丽的喷泉,朝向鲜花奔去。当炽烈而可爱的画眉,在荆棘丛中平静地发出它的第一声啼鸣时,怎能把它和那些在树丛外血肉模糊、羽毛纷乱的残骸联系在一起呢?在死亡的王国里,不会有清越的歌声,正如死亡不能美化生的世界。
鸽子,还有斑鸠、画眉……不能停止它们的歌唱。它们全身心地投入了,尽管同伴昨天遭遇了毁灭。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现在生命鼓舞着、摇荡着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在那里,它们禁不住放声歌唱,似乎从来就这般炽烈。
从鸟儿们的歌声中,听到了这场变迁的第一阵爆发。在心底,泉流在涌动,激励着我们前行。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它从陌生的地方来,降临在我们身上,使我们乘上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柔风,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
16、第11段中说,“我们就是这样”,句中的“这样”指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有许多比喻,说说下面两个比喻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内涵。(4分)
(1)“它像高空中的一阵风暴,一阵浓雾,或一阵倾盆大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缠在我们周身,像蝙蝠绕进我们的头发,逼得我们发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开头的两个自然段,作者把鸟啼安排在怎样的环境之中?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鸟啼带给人类什么样的启示,试分条陈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耐得住漫长的寂寞与__,永远不会被冬天征服,一到春天就会洋溢着蓬勃的生命活力。
17、答:(1)残暴的冬天曾给我们带来沉重的毁灭般的打击。
(2)冬天曾使我们遭受难以摆脱的痛苦。
18、答:作者把微弱的显得有些吃力的鸟啼,放置在一个严寒持续、鸟尸横陈的冬天里。(2分)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用反衬的手法证明生的强大,鸟啼,是作者对顽强的生命的礼赞。(2分)
19、答:(1)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
(2)春天不能抑制,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3)生死无法共存,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
(4)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古诗文默写。(6分,每句1分)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
② ,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③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
④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
⑥屈平 ,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①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②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
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⑥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