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下列这则消息拟一个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活,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须参加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A:北大自主招生出新招 B:高考招生出现新亮点 C:北大招生考试 题目活题型新 D:北大教授组成招生面试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组是
A:布莱尔在清华大学座谈时说,未来几十年,10 多亿人口的中国将面临更多的发展。 B:近日在互联网上,全球华人大签名反对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此举也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C:__表们期盼卫生部尽快制定措施,尽量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和药品价格,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 D: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的《内经》一书中,就有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记载。
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悬梁刺骨 毕竟 坐落 金碧辉煌 B:含饴弄孙 圆满 邦交 心驰神往 C:河道堙塞 贯性 叩门 绿草如荫 D:察言观色 预照 煤炭 手屈一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演说家高举100元人民币对会议室里的入问:“谁要这100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把钞票扔到地上,并用脚碾它,而后拾起钞票,问:“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请根据上述材料,以“人生的价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白颊长臂猿
白颊长臂猿的体长为45―62厘米,体重5―7千克。体毛长而粗糙,雄兽以黑色为主,混有不明显的银色,只是面颊的两旁从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块白色或黄色的毛,故由此得名。
白颊长臂猿几乎常年都在树上生活。两条灵活的长臂和钩形的长手,使它们穿林越树如履平地,无论觅食、玩耍、休息、求偶、生殖、哺育幼仔等全部在树上进行。行动的时候,能用单臂把自己的身子悬挂在树枝上,双腿蜷曲,来回摇摆,像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一次腾空移动的距离就有3米远,每次可以连续荡越8―9米。雌白颊长臂猿还让刚出生不久的幼仔把手脚抱在自己的胸前,带着它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飞速行进。它们的动作灵活、自然、轻松、优美,如同飞鸟一般,有时在半空中还能做出“鹞子翻身”、“苏秦背剑”、“蜻蜒点水”等高难动作,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称之为高空“杂技演员”。我国古代传说有一种叫做“通臂猿”的动物,神通广大,来去如飞,两臂相通,具有自由伸缩的能力,能够把一侧的臂缩短,而使另一侧的臂变长,武术家还以此为据,创造了一套“通臂拳”的拳法。这种传说的来历,可能就是由被神化了的长臂猿而想象出来的。不过,当它们偶尔到地上行走时,就显得非常笨拙、滑稽可笑了。夜里睡觉也很有意思,总是坐在一根又细又长的树枝的末端,差不多刚刚能够承受它的体重,给人一种随时都会跌下来的感觉。其实,这种奇特的睡觉方式对于它来说才是最安全的。因为如果有天敌入侵,只要树枝轻轻晃动,睡在上面的白颓长臂猿马上就会发觉,立即就会轻舒猿臂,扬长而去。
白颊长臂猿喜欢吃各种植物的果实、树叶、嫩枝、花朵,以及昆虫、乌卵等,但植物性食物占其食量90%以上。它们过着“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在一起的家庭式群居生活,常在树林的一L.层活动,有领域性,每群所占领地的面积大约为5平方千米,觅食、睡觉、活动的地点都较为固定,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温和,很少争斗。雌兽通常每两年生育一次。
白颊长臂猿的喉部长有喉囊,又叫音囊,喊叫的时候,喉囊可以胀得很大,使喊声变得
极其嘹亮。它是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特别喜欢鸣叫,形式有雄兽的“独唱”、雄兽和雌
兽的“二重唱”和雄兽及其家庭成员的“大合唱”等等。特别是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一般是成年雄兽首先发出引唱,然后成年雌兽伴以带有颤音的共鸣,以及群体中的亚成体单调
的应和,“呜喂,呜喂,呜喂,哈哈哈”,音调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动山谷,几千米之外都能听到。每天至少鸣唱1―2次,有时多达3―4次,一般与天气变化有关,主要是在清晨和傍晚,每次鸣唱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2―3分钟,长则在20分钟左右。它们的这种习性,既是群体内互相联系,表达情感的信号,也是对外显示存在,防止入侵的手段。遗憾的是,它们高昂悦耳的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偷猎者正是根据歌声寻找到它们的。
白颊长臂猿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仅限于云南南部的勐腊、江城、绿春和建水等几个县境内,在国外还见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白颊长臂猿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云南勐腊县尚有一定数量,甚至在县城中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它们的叫声,总数约有500―600只。从70年代起就已经逐渐绝迹,目前仅剩70只左右,即使在森林中,也很难听到白颊长臂猿的叫声了。
(《百科知识》2008年第1期,作者:李湘涛)
6.下列对文中“歌唱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颊长臂猿特别喜欢鸣叫,而且形式多样:有雄兽的“独唱”、雄兽和雌兽的“二重唱”和雄兽及其家庭成员的“大合唱”等。
B.白颊长臂猿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常由成年雄兽领唱,然后成年雌兽伴以带有颤音的共鸣,以及群体中亚成体单调的应和。
C.白颊长臂猿这种鸣叫的习性,既是群体内部互相联系、表达情感的信号,也是对外显
示它们存在,防止敌人入侵的特殊手段。
D.白颊长臂猿合唱的音调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动山谷,几千米之外都能听到;但
没有想到这往往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7.对“白颊长臂猿几乎常年都在树上生活”一句理解最合理的一项是
A.白颊长臂猿有两条灵活的长臂和钩形的长手,凭借着它们穿林越树如履平地,无论跳跃觅食、玩耍、休息、求偶、生殖、哺育幼仔等几乎都在树上进行。
B.白颊长臂猿行动的时候,能用单臂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像荡秋千一样在空中荡越向前;雌猿有时还能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幼仔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飞速行进。
C.我国古代传说“通臂猿”神通广大,来去如飞,两臂相通,具有自由伸缩能力,能使一臂缩短另一臂变长,武术家以此为据,创造了一套“通臂拳”拳。
D.白颊长臂猿动作灵活、优美,有时在半空中还能做很多高难动作,如同飞鸟一般,使
人惊心动魄,甚至睡觉都在树枝的末端,被称之为高空的“杂技演员”。
8.下列对原文信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颊长臂猿体毛长而粗糙,雄兽以黑色为主,混有不明显的银色,只是面颊的两旁从
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块白色或黄色的毛,故由此得名。
B.白颊长臂猿喉部长有喉囊,可以胀得很大,这使喊声变得极其嘹亮;其鸣唱一般发生
在清晨以及傍晚.每次鸣唱持续时间的长短则视情况而定。
C.白颊长臂猿过着“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在一起的家庭式群居生活,觅食、睡觉、活动地点都较为固定,群体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温和,很少争斗。
D.白颊长臂猿现在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仅限于中国西南部的勐腊、江城、绿春和建水等几个县境内;其他还见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几个国家。
9.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根据被神化了的长臂猿想象出一种叫“通臂猿”的动物,它神通广大,来去如飞,两臂相通,《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许跟这有着某种关联。
B.偷猎者正是根据白颊长臂猿的歌声找到并偷猎它们,如果希望白颊长臂猿不被灭绝,那么逐渐改变白颊长臂猿这种因天气变化而鸣唱的习性就有必要。
C.白颊长臂猿喜欢吃植物的果实、树叶、花朵,以及昆虫、鸟卵等,但植物性食物占其食量90%以上,要保护白颊长臂猿,保护森林就应该放在首位。
D.从白颊长臂猿甘愿冒着跌下的危险,选择又细又长,差不多刚能承受它体重的树枝末端来睡觉这一事实来看,白颊长臂猿也许有着不一般的思维能力。
6.B 7.A 8.C 9.D
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心灵的守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或记叙文。
略
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李自成归宿之谜
遍览明清两朝官方历史文献以及诸多私家著述,太都对李自成的人生结局作过这样的记载:兵败九宫山,最终被当地乡勇围困,死干乱军之中。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有关李自成的下落,几百年来众说纷争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宗历史悬案,“李自成归宿”成为学界热门话题。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启动了一个课题组,攻克李自成归宿问题。可由于参与者观点不一,时至今日,仍在争论。
1981年元月,湖南省石门县考古工作者在当地夹山寺大路西陂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但是挖开之后,墓葬的形制却让他们感到迷惑不解:这种葬俗很少发现,与本地葬俗迥然不同,而极似陕北民俗。此后,出土的碑刻再一次引起考古学家的注意,这是一块名为《中兴夹山祖庭私律奉天玉大和尚塔铬》的石碑,通过碑文,他们第一次获知了墓主人的身份:第一,这个和尚是顺治九年来到夹山的;第二,他的弟子门徒有数千之众,他不是一般的和尚。
1892年9月.在重修夹山寺大悲殿的时候,维修工人在大殿中部地基里突然又发现了一个刻着“敕印”二字的石龟。“敕”是皇帝专用的一个名司。那么这个敕印应该是皇帝专用的。根据鉴定,这个石龟也是明末清初的东西,查阅夹山寺历史的记载,当时唯有奉天玉大和尚德高望重,门下有弟子门徒教千之众。看来,这个石龟只有奉天玉大和尚才能领受。
1994年2月,石门附近的一个农民在挖菜窖时偶然挖到一块铜牌,上面写着“奉天玉诏”四个字,经过鉴定,这块铜牌同样是明末清初的,而它显然应该是奉天玉大和尚使用的物品。如此浓重的皇权色彩竟然集中在奉天玉这样一个和尚身上,不禁令人疑窦丛生。
种种迹象表明,奉天玉大和尚极有可能就是闯王李自成。也许李自成并没有死在九宫山,而是出家为僧了。
那么,李自成为何禅隐夹山?面对无法抗衡的满清八旗兵,早在太顺军从北京撤退之时,李自成就有了希望能与南明联合抗清的想法。但由于自已是朱明王朝的死敌,南明朝廷以“报君父仇”、“联清讨贼”为举国大纲,所以李自成的想法一直无法实现。当他遭遇了武昌战役的失败、面对大顺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如何决断已经是刻不客缓的事情了。
学者刘重日推测:可能有些谋士给他出主意,让他退隐,并且让部下去联络南明。跟南明谈判、合作。只有这两股势力结合,才可能在当时有力量跟清朝敌对。
也许李自成的确采纳了谋士的意见,选择退隐。在这样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怎样才是一个最为稳妥的退身之策呢?李自成选择了出家,这在当时也许确实是一种明智之举,而另一个原因似乎和李自成幼年的经历也有一定的关系。李自成小时候,从6岁到l0岁,出家4年当和尚,被命名为黄来僧。有一些佛学研究者认为这也是还原,还他的本来面貌。
就在这一切看似水到渠成的推论背后,却又有着诸多无法解释的疑点,首先就是关于奉天玉太和尚从何处抵达夹山以及抵达的时间。一种说法是奉天玉大和尚是顺治九年到的夹山,可是在顺治二年的五月,历史上就没有李自成的记载了,没有他的踪影了,那么二年到九年之间他到哪里去了?在奉天玉夹山出家的历史中,他与当地官员的交往极为密切,而这显然与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特别重要的是,如果李自成果真退隐出家暗中指挥大顺军余部继续作战的话,必然是调度有方,行动统一,事实却并非如此。从他的余部来看,很混乱:有降清的,有降明的,有降明后又降清的,降清后又降明的。从这种混乱的局面来看,大顺军正是“树倒猢狲散”,李自成要在的话绝不会出现这种局面。
那么,奉天玉大和尚究竟是否就是隐遁出家的李自成?史学界最终没有定论,所有的研究推理终究只是一种猜测。如果当年的李自成没有身死九宫山,也没有选择出家为僧,那么关于他最终的命运结局,又有谁能真正知晓呢?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董风秋、于敏)
6.下列说法不属于“奉天玉大和尚极有可能就是闯王李自成”迹象的一项是
A. 崇桢十六年,李自成曾经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与太和尚奉天法号相合。
B. 从《中兴夹山祖庭私律奉天玉大和尚塔铭》碑文可知墓主人即奉天玉太和尚。
C. 奉天玉墓葬违背僧规却以陕北民俗埋葬,而李自成的家乡就在陕北米脂县。
D. 与奉天玉大和尚关联的敕印、“奉天玉诏”铜牌,暗含李自成大顺皇帝身份。
7.下列表述,属于“李自成归宿之谜”难解谜团的一项是
A. 石门夹山古墓墓葬的形制特别,且浓重的皇权色彩集中在这样一个和尚身上。
B. 李自成“消失”与奉天玉大和尚到达夹山留有时间空白,六七年的时间不短。
C. 奉天玉大和尚与当地官员的交往极为密切,而这显然与李自成身份有些不符。
D. 李自成消失后大顺军余部形同“树倒猢狲散”,不像暗中有强有力的调度指挥。
8.依据原文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自成与南明联合抗清的想祛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南明朝廷不愿与大顺军合作。
B. 如果李自成禅隐夹山说成立,那么其采纳谋士意见选择出家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C. 李自成小时候曾出家4年,这段经历或许也是李自成选择禅隐夹山的另一个原因。
D. 李自成在遭遇武昌战役的失败后,如何正确决断已经不只是个人生死存亡的事了。
9.依据原文信息,在奉天玉大和尚可能就是李自成的前提条件下,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自成有可能特意安排了―个和自己极像的亲随在九宫山被杀,让他的消失变得更加合理。
B. 李自成夹山禅隐后,存在与大顺军余部保持经常联系,并继续在幕后调度指挥部下的可能。
C. 李自成出家的地点选在湖南夹山寺,是他在时局背景下既基于安全考虑也基于战略考虑的。
D. 李自成禅隐夹山,当有一批所带随从宫女,石门人现在发音卷舌音很多当是受这些人影响。
6.B 7.B 8.B 9.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缺憾的长度
钟成才
缺憾,有长度吗?
缺憾的长度是多长呢?一杆秤,秤锤与重物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如果秤锤移动五毫米,那么矛盾便立即激化,不可调和。平衡是一种美,缺憾便是短短的五毫米,那么一点点而已。
一点点,接近于忽略不计,用来表示少之又少。五毫米微不足道,但足以造成莫大的悲剧。缺憾似乎是一种意外,不,应当属于必然。小时候,看电影《桥》,工程师伸手去拉从绳子爬上来快到桥面的勇士,但就差那一点儿,五毫米吧,桥上的与桥下爬升的都付出了最后的努力,可恨手臂太短了,就五毫米,幽明两分的距离有时就那么短,成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也许删除缺憾,也就死了震撼。
或许人世间越大的缺憾长度越短。在夜晚,漫步于原野花径,皓月悬空,云丝飘拂,离得很远,很美丽,如果靠得近探看冷宫,遂发现它不过是清寂寒虚之境而已;日间的太阳更远,更美丽,但是,除了夸父逐日,没有谁渴望舍命造访,好让自己靠近它,立刻化作灰烬。极致,有时更接近于虚无缥缈,算不得缺憾,充其量是多情的幻想。能被人感知动人心魄的大凡是寻常的事物。在艺术方面,缺憾便是常客。长度便是一毫,看得见,摸不着,即所谓添一毫嫌多,减一毫嫌少。一毫,成了美丑的分界,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看似透明的长度,可以促使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终生,也可以引诱科学家废寝忘食迷茫不醒。
我早年去垂钓,钓具不良,钓技不精,经常发生线断钩折的事,只能望鱼兴叹。后来,钓具良好,钓具精进,可是时过境迁,旧梦难圆,河流湖泊或污染或干涸,没有鱼可钓了,不快之意如鲠在喉。这种缺憾,在外界是一派浅浅的迷蒙,在内心是一层郁郁的失落。人类有可能借助科技在星际间旅行,却一定难以利用科技来描述和纠正感觉上存在的似有若无的长度。这是缺憾萦怀不化的魅力所在。
缺憾使荆轲赌命功亏一篑,使楚霸王在乌江边留下千古叹息,使孔明六出祁山落魄丢魂。如此才有英雄气短,泪流满襟的遗恨。
缺憾使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而无切肤之亲,使宝玉与黛玉生死相许而姻缘不致,使牛郎与织女遥空相对,遗恨终天。如此才有情人咫尺成为天涯,永不聚头的感伤。
这便是缺憾。
大概,宇宙诞生之时,缺憾也随之降临。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缺憾不讲情面,不可抗拒地存在。面对缺憾,哭不顶用,笑一笑或许能感受缺憾之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中体味到的缺憾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心性也就越澄明,慧根就越稳固。
历史上,孔子不为诸侯所用而授徒三千,孙膑中奸计而有兵书,司马迁受酷刑而作巨著,李白命途多舛而溢诗情万丈,苏轼仕途不进而开一代宗风,叹惋唏嘘披盖百代,不能说与缺憾毫无关系。
这么说来,缺憾并不可怕,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是未竟的艺术品,是完美的前兆。要相信天无绝人之境,叶吐而燕子归来,花尽而硕果满枝,阴尽预示阳生之必然性。怎见得?南朝的吴均《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此即滴水映__之态,星火具燎原之势。一种感叹,一种豪气,前景光明。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
(选自2006年第5期《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缺憾”原本只是一种感觉上的存在,但作者却说缺憾是有“长度”的。这样写能收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18.作者说,缺憾“应当属于必然”,理由有哪些?(4分)
19.作者擅长运用比喻表情达意。请结合语境,谈一谈下面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
20.“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从全文内容看,缺憾与完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试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17.化抽象为具体,使“缺憾”这种感觉上的存在变得具体可感。
答:18.①没有缺憾,就缺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②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③缺憾,从宇宙诞生之时就不可抗拒地存在。
19.(1)缺憾看起来微不足道,接近于忽略不计,但它与完美之间的分界却往往难以逾越。
(2)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
(2)缺憾不是完美,但缺憾本身却蕴涵着完美。
20.缺憾能促使人们对真善美不懈地追求;体味缺憾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从而使人心灵纯洁、智慧明达。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⑴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⑵ 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⑶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⑷ 渺沧海之一粟。 , 。 (苏轼《赤壁赋》)
⑸ 但愿长醉不复醒。 , 。 (李白《将进酒》)
⑹ 花径不曾缘客扫, 。 (杜甫《客至》)
⑴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
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⑶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⑷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⑸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⑹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阅读下面一首唐五代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1)词的第一句写的是喜景,这与全词的情感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2)词最后一句与整首词似断非断,并没有多少内在联系。你怎么看这一问题。(3分)
(1)答:( 1分)不矛盾。(1分)首句写出了蓼花盛开,清风徐徐,橘柚芳香扑鼻的喜悦,所描绘的美丽景致,为第二句陡然转入写江边凄清、楚天幽远的迷茫之景,做好铺垫和衬托。令人喜悦的景象,只写一句,在刹那之间,便转入抒发惜别之情,这种构思,恰到好处。
(2)答:(1分)其实并非如此。(2分)在构思上,与第一句遥相呼应,密切关合,笔法照应极其周密。在写景上,第一句写“蓼岸风多橘柚香”是以喜景开头;结句写翌年红兰盛开,江水碧波荡漾,亦是写令人欣喜的景象,又以喜景作结。写得如此含蓄雅致,优美动人,富于诱人的艺术魅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向往。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