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4题。

电子垃圾被丢弃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找到处理方法的速度,到今天,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是一般家庭垃圾的三倍。

让我们看看电子垃圾处理情况:一个普通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中含有1到4公斤铅,而电子垃圾,包括废弃的阴极射线管电视,是这种有毒重金属元素在市政垃圾中最主要的来源。电路板上星罗棋布的金属连接点包含锑、银、铬、锌、锡和铜等金属。电脑在垃圾处理中心被碾压成碎片,再掩埋进地下,但其中的金属元素可能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如果进行焚烧处理,它们又会产生有毒的气体,气体中不但含有有毒的金属化合物,还包含了塑料燃烧后产生的一系列致癌物质。尽管处理厂的过滤设备和除尘设备会捕捉到这些有毒物质中的大部分,但哪怕是一点点,只要扩散到大气当中,也会对人类构成巨大的威胁。

 聚氯乙烯(PVC)通常被用作导线的包裹材料。它是有毒的塑料,燃烧聚氯乙烯会产生含氯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的燃烧温度范围内,它甚至可能产生臭名昭著的致癌物质――二恶英。

 生产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的过程同样引起人们的注意。对美国来说,开采用于制造电子零部件的稀有金属已经成为对这个国家环境危害最大的工业产业,美国环境保护委员会列出的对环境有严重危害的企业中,大部分是金属矿石开采企业,而这些矿石基本用做生产电路板中必须的稀有金属。美国有自己的环境保护法,这些法律非常严格,于是其他国家成为替罪羊。为了满足对铜、金、银和钯日益扩大的需求,为了满足美国人“电气化的生活方式”,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撕裂了自己的国土。在刚果(金)的密林部落中生活的土著人口已经减少到原来的一半,因为他们的家园被砍伐清理出来,为了在那些土地上开采含有铌和钽的矿石,这两种金属是生产移动电话不可或缺的原料。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几家移动通讯设备生产厂商已经宣布它们会在未来几年中尽量避免使用刚果(金)生产的金属原料,以此来保护热带雨林,并让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节选自《读者》2006年第12期)

3.下列对电子垃圾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垃圾的电脑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和阴极射线管电视是市政垃圾中有毒重金属元素铅的主要来源。

B.废弃电路板上金属连接点之中的锑、银、铬、锌、锡、铜等金属元素在处理中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会产生危害。

C.焚烧处理电子垃圾会产生有毒气体,其中含有毒金属化合物、致癌物质,一旦扩散到大气中,就会给人类构成巨大威胁。

D.电子垃圾当中的有毒塑料含有氯等有毒物质,燃烧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二恶英。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垃圾主要指的是被丢弃的电脑和其它电子设备,对于这些电子垃圾处理的不当,将导致它们对于环境的威胁。

B.美国生产的电子产品所使用的稀有金属大多是来自非洲和亚洲国家,这些国家的百姓因此而饱受环境破坏引发的生态灾难之苦。

C.开采铌、钽两种稀有金属原料,使刚果(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出于保护热带雨林,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目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几家移动通讯设备生产厂商开始拒绝使用那里生产的金属原料。

D.电子产品在生产当中的生态灾难集中体现在原料的开采上。在美国,对国家环境危害最大的工业产业是开采用于制造电子零部件的稀有金属的矿业。

3.D (文中是说“燃烧聚氯乙烯会产生含氯”,不是“聚氯乙烯中含氯”)

4.C(文中是“会在未来几年中尽量避免使用”不是“开始拒绝使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者。”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及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雨温柔,缠绵诽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节选自赵伯陶《宋词的文化品格》)

1.以下不属于宋词市井文化品格的一项是

A.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

B.句法参差错落,有多种词牌可供选择。

C.能充分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D.语言通俗化,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词之所以又称“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耳听和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最终会使词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

C.“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

D.词一般只宜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对于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题材则不相宜。

1.C(错在“充分”)  

2.C  (A、错在“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B、应为“否则,词……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D、错在“则不相宜”,应为“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4分)

颜 庙

从曲阜向北走不远,就到了规模不小的颜庙。那里供奉着被称为“复圣”的孔子的学生颜回。庙里有块石碑,上书“陋巷故址”;有眼古井,称“陋巷井”。望着井下幽幽绰绰的黯黯水影,心里不由响起那句千载盘旋的苍老的喟叹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那么,颜回“一瓢饮”,饮的便该是这井里的水了。井因人而成为圣物;为了保卫圣物,明代嘉靖年间建起了一座亭子。平地垒起的石基,六根木柱撑起一个形制朴素的六角檐顶。亭中井旁立一石碑,正面书“陋巷井”三字,北面镌着有关建亭的文字。

我在亭里默坐许久,觉得它很有些意味。

想起孩子时候,听爷爷讲过孔夫子和他弟子的故事,童真无邪,当时最感兴趣的是公冶长,传说他能听懂鸟儿说话;最动心同情的算闵子骞,他体贴孝敬父母;对颜回呢,只知道他家里穷,却好学不倦,此外并没有留下多少深的印象。后来书读得多了些,知道孔子最器重的弟子是颜回。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

后来看到台湾柏扬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者在批评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弊端,即“不思改造社会,轻视竞争”,提倡“安贫乐道”时,讥讽说:“只把穷得叮叮当当的颜回先生,当作活宝,努力赞扬他的安贫气质。”柏扬似乎也把颜回的作为当作中国人的“丑陋”之一例加以指责,我看了不大舒服,这种指责有失公允。

其实孔子从来没有一味地劝人安贫,号召大家一起过苦日子。孔子很欣赏的另一大弟子端木赐,就下海经商,成了春秋时期很有名的大款。孔子和他的不少弟子器重颜回,主要因为他特异的意志和操守。为了钻研治国安邦的学问,或者说潜心于学术吧,颜回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等所__,这是多么值得赞佩的精神境界!历史上以如此专攻不旁骛的心态钻研科学技术的人被认为精英,以同样心态钻研人文学问,为“天下归仁”的理想而献身,不同样应当被视为人类的民族的精英吗?纵观20世纪痛揭中国人的丑陋,即国民劣根性,有谁可同鲁迅先生相比拼?而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历史掩不住他们的光辉,先生盛誉他们堪称“中国的脊梁”。颜回不正属于这一“脊梁”的行列吗?他是美好的中国人。

陋巷、陋巷井、陋巷井亭,这里标识的“陋”,只在于指不尽如人意的物质条件。不厌其陋,不惧其陋,而为了改变这陋,以坚忍精神去进取的人,永远有资格成为人群的楷模。
后来我又有机会拜谒颜庙,特意为井亭拍了照片,很出乎意料,这一次我知道一件事。有位自称是颜回第七十五代孙,在该市的“颜氏联谊会”担任着职务的老者,对归国“寻根”的一位颜姓先生说,他们颜姓要高于孔姓五百多年。孔子的母亲叫颜征在,那么细论起来,孔圣人还是颜家的外甥哩。他还矜夸:颜姓人自六十一代开始经皇上诏准,行辈排名依次用30个字,轮转至今。这位老者又说,颜回帮助过孔子治《春秋》,编《周易》,连儒学界的人也承认颜回学问高过孔子。

我不禁想,“不幸短命死矣”的颜回,果若有灵,听到20世纪他的第七十五代孙有人在孔圣诞生地大发如此高论,他会怎样想呢?恐怕跑到陋巷井跳下去,再死一回。

我照了几张颜回井亭照片,我愿铭记这座简朴的亭,只是为了牢牢记住一句话:巷陋,井陋、亭陋,全没有关系,不须在乎;只是心灵――人的灵魂,绝然不能安于其陋!

(吴继路《颜回井亭新记》,有改动)

16.作者说童年时代听爷爷讲故事,“最感兴趣”的是公冶长,“最动心同情”的是闵子骞;对颜回却“并没有留下多少深 的印象”,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第三段写道:“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请结合下文,具体说明还有什么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①请说说第五段划线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划线句中“专攻不旁骛的心态”是一种怎样的心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多次写“巷陋、井陋、亭陋”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欲扬先抑或衬托(反衬)。进一步强调自己书读得多了以后,才对颜回有了更深印象,认识到颜回的精神境界值得赞佩。

17.主要是因为他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等__的特异的意志和操守。

18.①意思是研究精神世界和研究物质世界同样重要(2分)(答“钻研人文学问的人与钻研科学技术的一样值得肯定”,也给2分)②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等__的心态。(2分)

19.文中多次写“巷陋、井陋、亭陋”,既扣住了颜回物质条件差而精神生活丰富,又不断地告诫人们,人的灵魂绝不能安于丑陋。

文学名著阅读(第①为必做题,②③④任选一题,每题不少于100字,不超过120字)

①简述体现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的相关情节。

②请简述《家》的时代背景。

③请依次指出这三个女子是谁,并选择其中一个人简述其身世与命运。

①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③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④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①简述体现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的相关情节。

【答案】吴荪甫利用父亲的丧事,跟另外两个老板联合起来准备建立一个托拉斯,__“没见识,没手段,没胆量”“ 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吴荪甫看着企业合并的草案,“他脑子里已经出现一个想象: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他不由得微微笑了。”

②请简述《家》的时代背景。

【答案】《家》写作于1931年,但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20年至1921年间的社会生活。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斗争更加激烈。

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三个女子的命运。

③请依次指出这三个女子是谁,并选择其中一个人简述其身世与命运。

①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③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答案一】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因为是庶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抄检大观园时尽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严。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面对贾府大厦将倾的危局,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又身逢末世,“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答案二】贾惜春:因母亲早逝,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诸事不管,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她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答案三】贾迎春: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丈夫孙绍祖忘恩负义、险恶狠毒,迎春出嫁后不久就被虐待而死。

④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案】(1)黄盖行苦肉计。

(2)为了让曹操上当,以便火攻曹军,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愿行此计,并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随后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题1分,错一字不得分)

①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写诗极尽夸张之能事,如在《蜀道难》中诗人就以“青泥何盘盘, ”极写山路之弯曲,以“ ,枝松倒挂倚绝壁”极写山峰之高远。

②杜甫诗中在对自然景色进行描写的时候,常常是近景与远景、细微之景与宏大之景并存,如《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就是近景、细微之景,而“ ”则是远景、宏大之景。

③孟子是我国战国时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他实施“仁政”的具体方法之一就是统治者学会“推恩”,即由己及人。用他的话说:“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⑤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

⑦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⑧人固有一死, ,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归去来兮辞》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①“百步九折萦岩峦”“连峰去天不盈尺”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③“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⑤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⑧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⑩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诗的题目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的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2分)

答:

(2)本诗颈联、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3分)

答:

(1)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2)①(2分)思乡之情: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向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回答。(2分)

(2)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3分)

(1)诗人是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一个“且”字就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好的一句“莫叫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的表明了诗人的心态――周围的管弦乐队演奏的离别曲子,将要打破诗人自控防线,迫使诗人失态流露真情了,所以诗人带着恳切的请求:“莫叫弦管作离声”。(意思对即可)

(2)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就在这样的时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为诗人饯行的。和谐的。这叫做以“乐景写哀情”,实质上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意思对即可)

5. D(送、打发)

6. D(代词,的人)

7. D(名动/名状/使动/意动/形动)

8. C(②写赵奢善于理财④写赵奢严肃军纪⑥写赵奢雷厉风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著名的声乐家帕瓦罗蒂在成名前经常四处巡回演唱,有一天夜晚,他在旅馆里正准备就寝,一阵“呜……哇!”的哭闹声从隔壁房里传来,一哭就是三四个小时,吵得他心烦意乱,好不苦恼!想到第二天的演唱会,一股压力不由得涌上心头。刹那间,他忽然想到:“奇怪?我平常唱歌一个小时就没力气了,怎么这个婴儿哭了这么久中气还如此十足?”

于是,他仔细揣摩这个婴儿的哭声,他惊讶地发现:原来婴儿哭时不单是用丹田在发声,还会在快破声的时候把声音拉回来,所以才能连哭许久不间断。

从那天开始,他尝试学习婴儿的发声功夫,经过很久才找到了其中的窍门,终于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声乐家。

有人评论这件事情时说,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必须要有好的心态,才能“变噪音为乐音”;要善于观察;还要能把握机会,善于学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的材料对“开平碉楼”作了介绍。请根据此段文字内容,为碉楼拟一则宣传语,向游客推介。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

在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之历史上开平一带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碉楼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将之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让人叹为观止。开平碉楼现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答:

【解析】碉楼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种中西文化的融合。从表面上看,碉楼只是华侨文化的展现;放大看来,碉楼是世界移民文化的集中。在中国,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但开平举目皆是,随便走到一座碉楼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迹。这种文化的相异与相融,对于游人具有深刻吸引力。

    答:示例(1)碉楼是一幅幅立体的画,镌刻了开平人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凝聚了祖祖辈辈悠久的精神文化,走进碉楼,仿佛走进了侨乡的历史画卷。

    示例(2)碉楼是童年的歌谣,飘荡在游子的梦里;碉楼是家乡的剪影,镂刻在人们心头;碉楼是岁月的遗痕,承载着历史的变迁。

    示例(3)开平碉楼,你是饱经辛酸的归根游子,沧桑的眉宇间透着坚毅;你是乡野阡陌中的巨人,风雨里笑傲百年变迁;如今,你更是纯朴热情的开平人民的骄傲,你敞开宽阔的怀抱,笑迎八方宾客!

   示例(4)品味碉楼,如同品味一幅活的画。中西建筑风格,高雅舒适,独具诗情画意。造型设计独特,防盗、防水功能齐全;美丽碉楼,我爱你,更爱你艰苦奋斗、保家护国的历史。(任选其一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