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90a1b92f094c7a.gi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晒 客

杨暄

晒客,源自英文“Share(分享)”,无疑是2007年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8月份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里,就包括了“晒客”。现在,这个群体正异常活跃于晒客专业网站和各种各样的BBS之中。

最初的晒客是那群将自己的工资条拿出来展示的网友,他们往往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工资有多少、资金是多少、年贴是多少,福利有多少等信息,引来众多应和者。

一份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上海的一位热能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单,一长串的数字详实地罗列出了他8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况。其中最有名的“晒工资”,当属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自己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家老师收入的争论。

除了工资,晒客还热衷于“晒”衣服、“晒”孩子、“晒”感情、“晒”美食,甚至“晒”基金、“晒”股票……

2006年才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晒客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地从一小群人的词汇变成公认的新群体?一些网民认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晒”隐私不仅让自己压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和宣泄,有时候还能得到许多网友的真诚安慰,这种方式很好。专家认为,这就是“晒”的魅力。现代社会中,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一个平台,其自由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达渠道,晒客说出了现实中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将个人的情感,经历统统拿出来分享,“晒”出来的真实故事更容易引起旁观者共鸣,实现了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最近,晒客中的“晒黑”族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晒客中发展最快的人群之一。“晒黑”族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是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记者在一些“晒黑”论坛上发现,“晒黑”的内容各式各样。比如,一名叫“微笑女王”的网友“晒”出了某饭店后厨的一组照片,照片中,这家饭店的露天后厨西边是一个垃圾堆,东边是一个停车场,厨师们就在尘土飞场中洗菜、切菜。此外,哪家超市服务态度不好,哪家商场不给发票、哪家银行办事效率低下等,“晒黑”族都会将它们拎出来“晒晒太阳”。

针对“晒黑”,有人热烈支持,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就应该拿出来晒晒,揭露丑恶,促进社会进步,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担心网络言论缺乏监督。“晒黑”言辞会有偏颇,夸大事实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不利于社会和谐。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晒黑”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紧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

山__家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分析,网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有利于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起来,形成更大的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晒黑”族的做法表示担扰,认为“晒黑”最后容易演变成一场愤怒情绪的集体宣泄,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9月25日第11版,有删改)

5.从原文看,下列对“晒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工资到股票,参“晒”内容繁多,说明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单一的网民群体开始分化,出现了新“网客”。

B.“晒客”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

C.“晒”可以成为网民之间传递情感的渠道,许多在生活中不便与同事朋友交流的话题可以贴到网上和也有陌生人交流。

D.晒客中的“晒黑”族,就是将社会中的“黑色现象”详细__在网络上,以警醒网民或政府部门,推动问题的解决。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晒客借助网络面“晒”出来的隐私内容和真实故事,容易引起网友共鸣,实现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B.“晒客”内容丰富多彩,但要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

C.“晒黑”族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成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这反映了“晒黑”族团结的力量

D.人们对“晒黑”族褒贬不一。这说明“晒客”作为新兴的网络群体,应具备最基本的自律意识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晒客晒“私”,只要自己愿意、不去伤害别人,并且不违背法律,要“晒”什么,当然自己可以做主

B.晒客晒“公”,只要自担责任,也可以依法包容;但“晒”过头了,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法律纠纷。

C.晒客晒“黑”,须慎重对待,因为这既涉及法律责任,也涉及隐私,机构形象和社会和谐等问题。

D.晒客不能什么都“晒”,须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网民们应理智地对所“晒”信息进行客观分析。

5.A(A项“说明……出现了新‘网客’”文中无依据。B项是对“晒客”的定义;C项是对第五段内容的正确理解,D项是对“晒黑”的正确概括)

6.D(A项“隐私内容”和原文中的“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不相符;B项“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无中生有”;C项应该是“反映了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

7.B(“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法律纠纷。”是对晒“黑”后果的推断)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两宋之交以禅喻诗或以妙悟论诗已成风气,这股以妙悟论诗的思潮,超越当时流行的江西诗派,旁通禅门参(cān)悟。 B:当摆脱了凡俗的喧嚣与__,屏(píng)气凝神地阅读他的作品时,人们便会感到心田得到了滋润,灵魂得到了净化。 C:古代造园家取法山水画“咫尺万里”的写意手段,将奇峰叠岫、崇山深壑(hè),高愈万仞、绵延千里的景观移入园林。 D:要继承、借鉴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就要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廓(kuò)清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赋于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走在大街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减肥瘦身的广告,确实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有必要清除身体中过多的脂肪。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在这个喧嚣的文化迷乱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同样面临着困惑和痛苦,有些精神脂肪(指的是各种各样价值低俗的思想观念、人生追求)的堆积也在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更有必要关注这种精神脂肪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一位作者说得很好:“物质的脂肪臃肿着我们的身体,精神的脂肪锈蚀着我们的灵魂。”

请以“精神的脂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刘鸿伏

写下这个字,耳边便有一声长唳来自旷野,让心陡然一震。

  久违了的生物,潇洒出尘又与水天浑融一体的美丽生物,一声长唳,便破开尘世的烟云,现出极澄澈的世界。

  鹤,从仙与佛的虚空御风而来,丹顶、白羽;鹤,从隐士文豪的无弦琴里,从“梅妻鹤子”的往事以及月夜的水浦曳翅而来,不染一点尘埃。

  我默坐在东洞庭湖一个小小草亭之上,四周有望不断的碧如湖水的芦苇和艾蒲。一壶酒,已饮了过半,湖上烟云也仿佛带着微微醉醺。风声细细密密响在水天之间,如遥远的箫声。孤独的篷船泊在草亭不远处,随水浪起伏抑扬,篷顶翠羽的水鸟不时啼一两声,悠长且锐利。好浑融辽阔的静啊。

  我在草亭,凝望无有际涯的湖水,期望某种奇迹的降临。

  鸟类学教授拨弄着她的二胡,断断续续、悠悠荡荡地从弦索上滑落《平沙落雁》的曲调,那曲调因了风和水浪的作用而传得很远。

  当一切归于宁静时,芦苇荡已升起银白浑圆的月亮了。

  年轻且美貌的女教授忽然轻声说:“鹤要现身了!”

  鹤真的要出现了吗?像故友或红颜知己一样蓦然出现在我的期待里?

  一盏茶工夫,月色中果然有一只洁白的大鹤,优雅且神秘地飞落在薄雾弥漫的洲渚上。

  那洲渚,在湖水与芦荡之间恍如一弯玲珑的月牙。

  鹤,轻轻地拍打着大翅,在月光的湖边幽幽地照自己的影子。它用喙啄了一下水中的月亮,月亮便柔柔细细地荡开、荡开,直至于无……

  望着沙渚上悄然徘徊的鹤影,鸟类学教授的眼里竟盈满泪水,露珠一样滴落在小亭的栏杆上。微凉的湖风吹拂着她的长发,她像个孩子。

  我的心里忽然有了一种感动。因为月下美丽的鸟类学教授和她的鹤。

  “鹤就是我的情人。”她握着我的手喃喃自语,“我从少女时代就爱恋它了。”

  我在心里发一声感叹:能让这么美丽且聪慧的女人痴迷的,竟然只有鹤啊。

  也许鹤不会明白,虽然它们是天地间最有灵性的生物。它们离人类很远,离自然很近,流云有它们的路,水泽有它们的影。它们永远都在朝温暖、和平的地方飞翔。

  “只有人才懂得爱恋。”我有些怅惘地说。女教授却告诉我:“鹤比人更懂得爱恋,它们不喜欢群居,平常仿佛独往独来的样子,其实它们终其一生都和伴侣形影不离,直至生命结束为止。”

  望着不远处依然在徘徊的大鹤,我有点担心起来:“这只鹤为什么会形单影只啊?”

  “它有伴的。它的伴侣很快就会到了。”饱含泪水的女人忽然灿烂、妩媚地笑了。

  草亭上已有了凉意。草亭的灯是粉红的,在莹白的月光里,草亭就像开放在天地间的一朵红色蓓蕾,抑或就像一颗心。

  我独自饮着壶中的残酒,让教授轻拨弦索,忽然就有了想哭的感觉。我想告诉教授:许多时候,人是不如鹤的。鹤是优雅的,人是世俗的;鹤是自在的,人是疲累的;鹤是相知相守的,人心却是寂寞孤独的;鹤是有情的,人有时是无情的。我还想说,鹤总是飞向温暖、美丽的地方的地方,而人却经常身不由已地迷失了方向。

  “快看啊,鹤的爱侣来了呢!”女教授拍着我的肩,激动得满脸绯红。

  月色朦胧的洲渚上,一双鹤影正头颈相交,缠绵不已,不时发出欢快的鸣叫。

  痴痴地望着不远处的双鹤,她的脸上幻起一片近乎圣洁的光辉,美得让人心痛。

  此时,宁静柔和的湖上夜色,弥漫在人与鹤之间,仿佛诗与音乐的韵律,水__融。

夜渐渐深了,鹤影已经朦胧了。我在想:是什么力量让鹤的爱侣凭着神秘的感应,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能如约而来,生死相守?我想请教年轻的女教授,但她似乎很累了。宇空有微风拂过,一切都已安睡。只有心还醒着,醒在蓓蕾一样开放的草亭以及草亭以外的世界。

选自《散文》2006年第7期

19.在第3自然段的描述中,作者化用了几个典故,请写出与文中典故有关的两个人物姓名,并分析其化用典故的意义。(6分)

答:

20.文中这样描述,“望着沙渚上悄然徘徊的鹤影,鸟类学教授的眼里竟盈满泪水”,“我独自饮着壶中的残酒,让教授轻拨弦索,忽然就有了想哭的感觉”。请你说说文中人物流泪或想哭的原因。(4分)

答:

21.文中末句作者这样写道:“宇空有微风拂过,一切都已安睡。只有心还醒着,醒在蓓蕾一样开放的草亭以及草亭以外的世界。”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寓意。(6分)

答:

19.(1)丁令威(“驾鹤升仙”的传说)、陶潜(陶渊明)(无弦琴)、林逋(林和靖)(梅妻鹤子)、史湘云或林黛玉(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写出两个人名即可,2分)(2)此处用典,赋予了鹤形象以一种“不染一点尘埃”的高洁精神;(2分)同时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2分)

20.是因为鹤的精神感动了文中人物,鹤不仅仅是天地间最有灵性的生物,而且优雅、自在、相知相守、有情,总是飞向温暖、美丽、和平的地方。(2分)这与现实中有时显得世俗、疲累、寂寞孤独、无情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在人物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波动。(2分)

21.运用了对比和比喻修辞手法,使得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而富有意味;(2分)月下湖上美丽优雅的鹤影以及鹤生死相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和唤醒了文中“我”的心灵,激发起“我”对爱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人性的追求。(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4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屈原列传》)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李白《蜀道难》)

(4)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但寒烟衰草凝绿。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纳兰性德《长相思》)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举类迩而见义远

(3)剑阁峥嵘而崔嵬

(4)六朝旧事随流水

(5)晓来谁染霜林醉

阅读下面文段,用“/”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__,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明・方孝孺《深虑论》)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11.B(趣:催促)

12.B(A于,从;被。B且,并且。C其,其中;那些。D为,替;为了)

13.D(③,晋和诸侯的图谋。⑤,尊卢沙在情势逼迫下的所谓对策,只是无奈的敷衍。 ⑥,尊卢沙惨痛的教训)

14.D(“沉痛之心”有误,作者更多的是调侃和讽刺)

15.(1)先生不小看我们这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将使我们的楚国强盛。(注意“鄙夷”“远”“康”三个词语的翻译)

   (2)不久,晋侯率领诸侯的军队到了楚国国境,楚王害怕极了,召见尊卢沙让他定退敌的计策。(注意“已而”“帅”“却”词语的翻译)

(3)如果晋国军队不是很快就到达,或许他还能稍稍施展一下他吹牛的本领;而他没有过多少时候就败露,这也是很不幸的了!(注意“使”“售”“妄”“败”词语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半坡梦

杜爱民

遗址考古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考古学的分类方法、对现场清理发掘的注重、以及放射性断代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对发现实施谱系化的步骤和方法。近些年,考古发现的目的越来越多样化。对考古的期待也像是对消费的期待一样,成了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考古发现被拿出来展示的东西,不外乎是一些质地、工艺、规制的性价比。这是一种奢华的倾向,物质的崇拜,具有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明显特征。

在这样的语境里,半坡的沉落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典型的聚落,被考古界称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实际包括了半坡和姜寨两个遗址,所出土器物主要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建筑和设施多为房屋,窑穴、陶窑、墓葬;器物除了取自天然的石、骨之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粗砂者居多。

可以用单纯来描述半坡的一切。陶罐、小口尖底瓶、钵、盆、碗,甑的器表,只是绳、线、指甲、弦的纹型。色彩也是单一的,是陶本身的红褐和天然的墨黑线描。圆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刻划有二十二种不同的符号,就像是呼吸自然沉落在上面,不着丝毫的痕迹,它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其后东方伟大的杰作概源于此。

惊人的东西无比单纯。半坡的彩纹只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图案,它们是形式最基本的元素。就连环、璜、珠、坠,以及耳饰,发饰、镶嵌饰,都是石、骨、陶、蚌磨制而成的。用来鞣制兽皮的工具,是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尖底瓶印证出了重心原理。瓶子只要一接触水面会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中心移动而自然竖起。这些器物是心和体温的结晶,由大地的元素泥土制成,而不是技术、工艺和机巧堆砌成的块垒。知识技术的缺位,丝毫不影响和减损价值的含量。风吹过粗砂的陶罐嗡嗡有声。这是制陶人的响应。心灵的体温在这里需要的是对心灵和体温的挽留、回应。

彩陶上描绘最多的动物是奔走的鹿,爬行的鼋和伫立的鸟,浅翔的鱼。均是劳动中的所见。平展的侧面形象,直线造型,比例准确,形象写实。人面纹是一种特例。有两种鱼与人面的奇特结合:一为与寓鱼于人面的复合形象。人面的嘴,两旁对称,各衔一鱼,人嘴外轮廓与鱼头构成共鱼形;另一为人面寓于鱼的复合,鱼纹头圆框中植入适合形的人面图像。所谓的“高级”造型艺术,现如今也莫过如此。

在半坡绘画中,看不到标榜与卖弄。内心的反映是什么,便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就是什么。这种鱼人结合的形象,是人和自然有灵之物的相互寄寓和转借,是与自然的交融与共同。被人格化的鱼类图像和各式鱼类图纹是半坡先民的图腾。是氏族的保护神。是惧怕、担忧和敬畏。这些也许就是写意和抒发吧!竟然可以来得如此厚道和平易近人,足以让艺术的洋奴心态,无地自容。

半坡绘画,最初并不是被当作艺术品创作出来的,它们只是劳动中感觉和劳作者的想法,是一种自然状态必然形成的结果,不是自为的有意制作。艺术根本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够得来的。艺术是天性,是身体自身固有的授予。学习可以积蓄,可以启示和萌发、擦亮艺术的天性,但不是天性本身,不可替代天性。在半坡,这天性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尊贵的智性,贵族或什么东西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优越感觉。这天性是人人皆有的厚道本身,是平易亲近的感觉。在半坡,有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都是知识分子,前提是你要愿意,并且持续不断地去做。

没有黄金的材质,没有等级,也不见欲望。半坡只有遗梦。只有梦,才能让身体和心灵安睡。

(原载2007年第3期《美文》,有删改)

7.对“半坡的沉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半坡的沉落”指的是相对于其他考古发现,半坡所出土的文物大都是简单而粗糙的,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B.“半坡的沉落”是现代语境中出现的文化现象,现在不少人对考古的期待更注重一些质地、工艺、规制的性价比,半坡出土的文物少有那些奢华的贵重的东西,少有某种所谓的技术含量。

C.“半破的沉落”既有时代价值取向方面的原因,也同半坡文物本身因知识技术的缺位所导致的价值含量减损的客观原因有关。

D.我们认为,随着更多考古文物的发现,“半坡的沉落”将会成为过去。

8.有关“半坡绘画”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半坡绘画当初并不是当作艺术品创制出来的,是一种自然状态必然形成的结果。

B.半坡绘画中的各类有特色的图形,其实也充分地体现半坡先民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C.半坡绘画中有各式鱼类图纹,可想而知,渔猎是当时半坡先民一种很重要的生产活动。

D.半坡彩陶中最多的动物均是劳动中的所见,半坡彩陶的作品都是真实朴素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半坡遗址出土的器物主要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器物除了取自天然的石、骨之外,便是以红色、红褐色为主的陶器。

B.圆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刻划有二十二种不同的符号,它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

C.鱼人结合的形象,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在半坡绘画上的反映,也从一个侧面真切表现了半坡先民当时的心灵感受。

D.在半坡,只要你有平易亲近的感觉,就有可能成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发现尽管是一项很严谨的科学活动,但是一般来说,任何活动都会带有该时代的某些特征,因此考古发现也就有了考古工作者所处时代的印记。

B.尽管半坡绘画不是自为的有意制作,但是恰恰这些艺术品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可见有些经典的艺术品是在不经意中成就了伟大和永恒。

C.半坡绘画有些可能是半坡先民的写意和抒发,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哪怕在生活再艰苦的时代,艺术也是滋润心灵的重要的精神空间。

D.知识技术的缺位,丝毫不影响和减损价值的含量,因为知识技术和艺术价值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必然关系,在缺乏知识技术的时代里同样可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品。

7.B(A“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误,只不过是在很功利的价值取向者的眼里或许这样认为,半坡的文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简单粗糙”也不妥。C“因知识技术的缺位所导致的价值含量减损的客观原因”有误。D前后句没有内在的联系,更多的倒不是“考古文物的发现”,而是“同时代的价值取向”有关。)

8.D(“都是真实朴素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有误,并不都是,有些作品就有‘写意’和现代的意味”。)

9.C(A“器物除了取自天然的石、骨之外,便是以红色、红褐色为主的陶器”有误,原文是“最具代表的是……”。B应该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D少了个前提条件,即“你要愿意,并且持续不断地去做”)

10.C(后半句推断有误,半坡先民当初绘画不是自为的有意的艺术制作,更不是什么“滋润心灵的精神空间”。)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又称《国策》,是先秦时期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 B:《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这些作品所涉及的人物分别是红娘、杜丽娘、李香君、杨贵妃,其中后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清朝人。 C:《唐璜》的作者是拜伦,《致大海》的作者是普希金,《草叶集》的作者是惠特曼,《双城记》的作者是狄更斯,他们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D: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郭沫若的《炉中煤》、闻一多的《死水》、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是新诗中的优秀作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