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题)(5分)
(1)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据亿丈之城,__________,以为固。 (贾谊《过秦论》)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5)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吾师道也,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7)__________,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
(1)能谤讥于市朝(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临不测之渊(4)齐彭殇为妄诈(5)奚惆怅而独悲(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7)族秦者秦也(有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授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两首诗的主题有何相似之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歌内容,从抒情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都写了自己身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能开阔胸襟、系念国家、人民,予人激昂,情感强烈,感染力强。
(2)江总的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作者思乡心切,但全诗没有一言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怀。前两句言所见之景;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这样,对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__这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岑参的诗则直抒胸臆,作者赋陈其事,直接叙状自己的行动心理,表情达意,前两句先叙自己的节日无聊。“强欲登高”,“无人送酒”只是突现自己的孤寂、失落;后两句则袒露心迹,兵荒马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菊花无情,自开自谢,可鲜艳的花朵却硝烟笼罩,其景其情,何其悲哀!作者不只是因孤身在外,念起故乡的菊景,而是伤时感事,表露反对战乱,渴求和平的心迹。
[cd90a1b92f094c7a.gi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晒 客
杨暄
晒客,源自英文“Share(分享)”,无疑是2007年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8月份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里,就包括了“晒客”。现在,这个群体正异常活跃于晒客专业网站和各种各样的BBS之中。
最初的晒客是那群将自己的工资条拿出来展示的网友,他们往往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工资有多少、资金是多少、年贴是多少,福利有多少等信息,引来众多应和者。
一份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上海的一位热能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单,一长串的数字详实地罗列出了他8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况。其中最有名的“晒工资”,当属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自己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家老师收入的争论。
除了工资,晒客还热衷于“晒”衣服、“晒”孩子、“晒”感情、“晒”美食,甚至“晒”基金、“晒”股票……
2006年才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晒客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地从一小群人的词汇变成公认的新群体?一些网民认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晒”隐私不仅让自己压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和宣泄,有时候还能得到许多网友的真诚安慰,这种方式很好。专家认为,这就是“晒”的魅力。现代社会中,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一个平台,其自由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达渠道,晒客说出了现实中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将个人的情感,经历统统拿出来分享,“晒”出来的真实故事更容易引起旁观者共鸣,实现了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最近,晒客中的“晒黑”族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晒客中发展最快的人群之一。“晒黑”族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是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记者在一些“晒黑”论坛上发现,“晒黑”的内容各式各样。比如,一名叫“微笑女王”的网友“晒”出了某饭店后厨的一组照片,照片中,这家饭店的露天后厨西边是一个垃圾堆,东边是一个停车场,厨师们就在尘土飞场中洗菜、切菜。此外,哪家超市服务态度不好,哪家商场不给发票、哪家银行办事效率低下等,“晒黑”族都会将它们拎出来“晒晒太阳”。
针对“晒黑”,有人热烈支持,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就应该拿出来晒晒,揭露丑恶,促进社会进步,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担心网络言论缺乏监督。“晒黑”言辞会有偏颇,夸大事实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不利于社会和谐。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晒黑”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紧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
山__家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分析,网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有利于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起来,形成更大的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晒黑”族的做法表示担扰,认为“晒黑”最后容易演变成一场愤怒情绪的集体宣泄,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9月25日第11版,有删改)
5.从原文看,下列对“晒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工资到股票,参“晒”内容繁多,说明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单一的网民群体开始分化,出现了新“网客”。
B.“晒客”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
C.“晒”可以成为网民之间传递情感的渠道,许多在生活中不便与同事朋友交流的话题可以贴到网上和也有陌生人交流。
D.晒客中的“晒黑”族,就是将社会中的“黑色现象”详细__在网络上,以警醒网民或政府部门,推动问题的解决。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晒客借助网络面“晒”出来的隐私内容和真实故事,容易引起网友共鸣,实现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B.“晒客”内容丰富多彩,但要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
C.“晒黑”族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成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这反映了“晒黑”族团结的力量
D.人们对“晒黑”族褒贬不一。这说明“晒客”作为新兴的网络群体,应具备最基本的自律意识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晒客晒“私”,只要自己愿意、不去伤害别人,并且不违背法律,要“晒”什么,当然自己可以做主
B.晒客晒“公”,只要自担责任,也可以依法包容;但“晒”过头了,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法律纠纷。
C.晒客晒“黑”,须慎重对待,因为这既涉及法律责任,也涉及隐私,机构形象和社会和谐等问题。
D.晒客不能什么都“晒”,须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网民们应理智地对所“晒”信息进行客观分析。
5.A(A项“说明……出现了新‘网客’”文中无依据。B项是对“晒客”的定义;C项是对第五段内容的正确理解,D项是对“晒黑”的正确概括)
6.D(A项“隐私内容”和原文中的“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不相符;B项“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无中生有”;C项应该是“反映了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
7.B(“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法律纠纷。”是对晒“黑”后果的推断)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两宋之交以禅喻诗或以妙悟论诗已成风气,这股以妙悟论诗的思潮,超越当时流行的江西诗派,旁通禅门参(cān)悟。 B:当摆脱了凡俗的喧嚣与__,屏(píng)气凝神地阅读他的作品时,人们便会感到心田得到了滋润,灵魂得到了净化。 C:古代造园家取法山水画“咫尺万里”的写意手段,将奇峰叠岫、崇山深壑(hè),高愈万仞、绵延千里的景观移入园林。 D:要继承、借鉴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就要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廓(kuò)清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赋于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走在大街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减肥瘦身的广告,确实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有必要清除身体中过多的脂肪。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在这个喧嚣的文化迷乱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同样面临着困惑和痛苦,有些精神脂肪(指的是各种各样价值低俗的思想观念、人生追求)的堆积也在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更有必要关注这种精神脂肪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一位作者说得很好:“物质的脂肪臃肿着我们的身体,精神的脂肪锈蚀着我们的灵魂。”
请以“精神的脂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鹤
刘鸿伏
写下这个字,耳边便有一声长唳来自旷野,让心陡然一震。
久违了的生物,潇洒出尘又与水天浑融一体的美丽生物,一声长唳,便破开尘世的烟云,现出极澄澈的世界。
鹤,从仙与佛的虚空御风而来,丹顶、白羽;鹤,从隐士文豪的无弦琴里,从“梅妻鹤子”的往事以及月夜的水浦曳翅而来,不染一点尘埃。
我默坐在东洞庭湖一个小小草亭之上,四周有望不断的碧如湖水的芦苇和艾蒲。一壶酒,已饮了过半,湖上烟云也仿佛带着微微醉醺。风声细细密密响在水天之间,如遥远的箫声。孤独的篷船泊在草亭不远处,随水浪起伏抑扬,篷顶翠羽的水鸟不时啼一两声,悠长且锐利。好浑融辽阔的静啊。
我在草亭,凝望无有际涯的湖水,期望某种奇迹的降临。
鸟类学教授拨弄着她的二胡,断断续续、悠悠荡荡地从弦索上滑落《平沙落雁》的曲调,那曲调因了风和水浪的作用而传得很远。
当一切归于宁静时,芦苇荡已升起银白浑圆的月亮了。
年轻且美貌的女教授忽然轻声说:“鹤要现身了!”
鹤真的要出现了吗?像故友或红颜知己一样蓦然出现在我的期待里?
一盏茶工夫,月色中果然有一只洁白的大鹤,优雅且神秘地飞落在薄雾弥漫的洲渚上。
那洲渚,在湖水与芦荡之间恍如一弯玲珑的月牙。
鹤,轻轻地拍打着大翅,在月光的湖边幽幽地照自己的影子。它用喙啄了一下水中的月亮,月亮便柔柔细细地荡开、荡开,直至于无……
望着沙渚上悄然徘徊的鹤影,鸟类学教授的眼里竟盈满泪水,露珠一样滴落在小亭的栏杆上。微凉的湖风吹拂着她的长发,她像个孩子。
我的心里忽然有了一种感动。因为月下美丽的鸟类学教授和她的鹤。
“鹤就是我的情人。”她握着我的手喃喃自语,“我从少女时代就爱恋它了。”
我在心里发一声感叹:能让这么美丽且聪慧的女人痴迷的,竟然只有鹤啊。
也许鹤不会明白,虽然它们是天地间最有灵性的生物。它们离人类很远,离自然很近,流云有它们的路,水泽有它们的影。它们永远都在朝温暖、和平的地方飞翔。
“只有人才懂得爱恋。”我有些怅惘地说。女教授却告诉我:“鹤比人更懂得爱恋,它们不喜欢群居,平常仿佛独往独来的样子,其实它们终其一生都和伴侣形影不离,直至生命结束为止。”
望着不远处依然在徘徊的大鹤,我有点担心起来:“这只鹤为什么会形单影只啊?”
“它有伴的。它的伴侣很快就会到了。”饱含泪水的女人忽然灿烂、妩媚地笑了。
草亭上已有了凉意。草亭的灯是粉红的,在莹白的月光里,草亭就像开放在天地间的一朵红色蓓蕾,抑或就像一颗心。
我独自饮着壶中的残酒,让教授轻拨弦索,忽然就有了想哭的感觉。我想告诉教授:许多时候,人是不如鹤的。鹤是优雅的,人是世俗的;鹤是自在的,人是疲累的;鹤是相知相守的,人心却是寂寞孤独的;鹤是有情的,人有时是无情的。我还想说,鹤总是飞向温暖、美丽的地方的地方,而人却经常身不由已地迷失了方向。
“快看啊,鹤的爱侣来了呢!”女教授拍着我的肩,激动得满脸绯红。
月色朦胧的洲渚上,一双鹤影正头颈相交,缠绵不已,不时发出欢快的鸣叫。
痴痴地望着不远处的双鹤,她的脸上幻起一片近乎圣洁的光辉,美得让人心痛。
此时,宁静柔和的湖上夜色,弥漫在人与鹤之间,仿佛诗与音乐的韵律,水__融。
夜渐渐深了,鹤影已经朦胧了。我在想:是什么力量让鹤的爱侣凭着神秘的感应,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能如约而来,生死相守?我想请教年轻的女教授,但她似乎很累了。宇空有微风拂过,一切都已安睡。只有心还醒着,醒在蓓蕾一样开放的草亭以及草亭以外的世界。
选自《散文》2006年第7期
19.在第3自然段的描述中,作者化用了几个典故,请写出与文中典故有关的两个人物姓名,并分析其化用典故的意义。(6分)
答:
20.文中这样描述,“望着沙渚上悄然徘徊的鹤影,鸟类学教授的眼里竟盈满泪水”,“我独自饮着壶中的残酒,让教授轻拨弦索,忽然就有了想哭的感觉”。请你说说文中人物流泪或想哭的原因。(4分)
答:
21.文中末句作者这样写道:“宇空有微风拂过,一切都已安睡。只有心还醒着,醒在蓓蕾一样开放的草亭以及草亭以外的世界。”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寓意。(6分)
答:
19.(1)丁令威(“驾鹤升仙”的传说)、陶潜(陶渊明)(无弦琴)、林逋(林和靖)(梅妻鹤子)、史湘云或林黛玉(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写出两个人名即可,2分)(2)此处用典,赋予了鹤形象以一种“不染一点尘埃”的高洁精神;(2分)同时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2分)
20.是因为鹤的精神感动了文中人物,鹤不仅仅是天地间最有灵性的生物,而且优雅、自在、相知相守、有情,总是飞向温暖、美丽、和平的地方。(2分)这与现实中有时显得世俗、疲累、寂寞孤独、无情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在人物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波动。(2分)
21.运用了对比和比喻修辞手法,使得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而富有意味;(2分)月下湖上美丽优雅的鹤影以及鹤生死相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和唤醒了文中“我”的心灵,激发起“我”对爱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人性的追求。(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4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司马迁《屈原列传》)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李白《蜀道难》)
(4)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但寒烟衰草凝绿。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
(纳兰性德《长相思》)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举类迩而见义远
(3)剑阁峥嵘而崔嵬
(4)六朝旧事随流水
(5)晓来谁染霜林醉
阅读下面文段,用“/”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__,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明・方孝孺《深虑论》)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11.B(趣:催促)
12.B(A于,从;被。B且,并且。C其,其中;那些。D为,替;为了)
13.D(③,晋和诸侯的图谋。⑤,尊卢沙在情势逼迫下的所谓对策,只是无奈的敷衍。 ⑥,尊卢沙惨痛的教训)
14.D(“沉痛之心”有误,作者更多的是调侃和讽刺)
15.(1)先生不小看我们这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将使我们的楚国强盛。(注意“鄙夷”“远”“康”三个词语的翻译)
(2)不久,晋侯率领诸侯的军队到了楚国国境,楚王害怕极了,召见尊卢沙让他定退敌的计策。(注意“已而”“帅”“却”词语的翻译)
(3)如果晋国军队不是很快就到达,或许他还能稍稍施展一下他吹牛的本领;而他没有过多少时候就败露,这也是很不幸的了!(注意“使”“售”“妄”“败”词语的翻译)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