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骸骨 懈怠 剑拔驽张 按部就班 按途索骥 B:燥 报销 变本加厉 各行其是 繁弦急管 C:抵销 含混 棉里藏针 若即若离 一泄千里 D:泄露 安祥 事必恭亲 披星戴月 弱不经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感受,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 ,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2)盖余所至,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祥山记》)
(3) ,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 。(《离骚》)
(4)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
(1)夫人之相与 , 俯仰一世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3)日月忽其不淹兮 恐美人之迟暮
(4)生人作死别
10、【解析】D(曲:曲折处,变曲的地方)
11、【解析】A(A.以:连词,用法相当于“而”,表修饰;以:表时间、空间的界限。B.之:动词,往,到。C.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乎:相当于“于”。)
12、【解析】A(范养民未被挟持,被挟持的是“东宫二王”。)
13、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互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是为了说明范养民具有与伯夷叔齐相类的志节;写介子推是为了通过他的功成身退而引出范养民现在的“有志而不遂”,黄冠而隐,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惋惜。(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14、(1)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始,才;克,能够;得以;结庐于西峰之左,介词结构后置。)
(2) 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且,将要:其,第一个为他们,第二个为自己;走,逃,跑;厥,他的。)
(3)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华,华山;或,有人;以,因此)。
现代文(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
“人造太阳”的原因
“人造太阳”,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的核聚变。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的过程。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这意味着质量的亏损。根据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质量的亏损意味着能量的释放―――两氢同位素的聚变大约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各国对核聚变多途径的研究完成了“原理性探索”,到70年代末,苏联专家制造的托卡马克装置成为磁约束聚变的主流,国际核聚变研究开始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美、欧、日、中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装置进行实验。然而,托卡马克建堆需要三个要素:“高温度、高密度和足够的能量约束时间。”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些条件才逐渐接近或达到这三个要素,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1938年,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这甚至早于核裂变模型的提出。然而,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这是因为当两个带正电的氢原子核靠近的时候,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相互间的斥力将阻碍聚变的发生。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然而,地球上并不具有太阳那样强大的引力场。因此,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
不过,这又带来了新麻烦:如此高温下,核聚变燃料就成为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状态下,物质微粒的运行更难以捉摸。而实现可控制的核聚变,就必须约速这些“乱跑”的等离子体。那么,怎样在高温下约束等离子体的运行?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提出了“磁约束”概念,即通过强大的磁场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绕型磁力线,让等离子体沿磁力线运行。根据这一原理,苏联科学家于1954年制造了第一个“环形磁约束容器”装置―托卡马克(Tokamak)。
新的总是又出了:要约束这些能量巨大的等离子体,就必须要强大的磁场;而强大的磁场需要强大的电流。根据电学方程,电流遇到电阻会产生热量。事实上,以往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大多是因为这一过程产生大量热量而只能脉冲运行,并且耗电巨大。怎样避免这一缺陷?1912年,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在偶然间发现,他的水银样品在低温4.25K左右时电阻消失。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这一发现。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物理领域。在解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散热问题时,科学家们想到了超导。
6、下列关于“核聚变”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就是发生了核聚变。
C.核聚变发生时会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出现质量亏损。
D.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发生核聚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强大的引力和上亿度的高温。
7、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造太阳”的基本原理,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核聚变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C.超导电性是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于1912年间偶然发现和命名的。
D.直到上世纪90年代,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8、下列说法不属于实现人工可控核聚变的难题的一项是
A.怎样克服原子核之间同性相斥的阻力。
B.怎样的高温下约束成为等离子体的核聚变燃料的运行。
C.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存在的散热和耗电巨大的问题。
D.怎样让核聚变像核裂变一样在室温下就可以发生。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基是
A.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欧、日、中对核聚变的研究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
B.魏茨泽克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是研制“人造太阳”最初的理论基础。
C.“人造太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研制成功,可为人类带来巨大的能量和持续的温暖。
D.从1912年起,各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核聚变,并设法研制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
6、【解析】D(由“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可知,不需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
7、【解析】B(“两个氢同位素的聚变大约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8、【解析】D(“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核聚变不可能在室温下发生。)
9、【解析】D(“1938年,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核聚变的研究只能在有这一最初的理论基础后开始进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做得好不如说得好,会说的往往比会做的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实惠。对此,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只看他说得怎样,而应该看他做得怎样,要让那些踏踏实实干实事的人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实惠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7―21题。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座在沙发上抽烟,香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怕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喧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这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一九四一年一月
17.“老气横秋”一般是个贬义词,但作者在文中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解释。(4分)
答:
18.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请具体阐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答:
19.抽烟本来是不良的嗜好,对此我们暂且不谈。就全文来看,作者多次写到抽烟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0.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请具体概括作者笔下的秋天有哪些“况味”(5分)
答: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简析《秋天的况味》中的作者形象
(2)简析《秋天的况味》的行文思路
17.(1)作者认为“老气横秋”表现了秋林古色的滋味,古气磅薄。
(2)招牌“老气横秋”表现出一种古老和纯熟。
18.(1)邓肯认为秋天比春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秋天给人的感觉更快乐;秋天赠赐给人们更多的爱。(3分)
(2)作者和邓肯有同样的感受,非常赞同他的观点。(1分)
19.(1)文章开头以秋天黄昏抽烟的闲适与温暖引发作者的思绪,引出下文。
(2)形象地表达作者感悟到的秋天的况味――静寂、温煦,有无穷的意味。
20.(1)作者认为最有意味的不是晚秋,而是初秋。
(2)秋天的况味体现在温和,在成熟,在给人古色苍茏的感觉。
(3)秋天的况味还在于生活的自由闲适。(第一点1分,其余每点2分)
21.提示:(1)《秋天的况味》中的作者是一个远离现实生活苦难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见多识广,好古而不守旧;圆融通达,心境平和,生活自由闲适,很会懂得享受生活。
(2)《秋天的况味》开篇就是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秋天的黄昏,独自一人在轻松、自由的情绪中,一边抽着烟,一边看缕缕烟丝的飘飞。这好像是在纵意而谈,即兴而作,在消磨闲云般的生活,但是,作者笔锋很快一转,由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引出自己对“秋天”的偏爱。作者把自己心目中的秋和“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加以对比,指出秋并不是只有萧杀和凄凉,它代表的是成熟,是收获,甚至是平和。在此基础上,作者上升一步,谈到人生亦有“秋”这样的纯熟时期,人应该珍惜“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这是在描写“秋”,其实也是在论述一个值得人们细细回味的哲理。
按要求填空。(6分,每空1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侵之愈急。
(苏洵《六国论》)
(3)嗟呼!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杜牧《阿房宫赋》)
(2)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村行
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是王禹于宋太宗淳化二年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诗歌用大部分的篇幅描写山村之行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本诗景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
(1)运用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
(2)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
(3)运用了对比手法,景物颜色对比鲜明。
(4)以乐景写哀情。(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景物描写的作用:勾勒出秋日山林特有的美丽,表现了山村的和谐宁静;前面三联描绘了山村美丽的自然景物,但看到“村桥原树”,想到自己的处境,顿生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2分)
10.C 11.D 12.B
13.(1)大概高祖的智慧,在大事方面精明,在小事方面暗昧。
(2)刘氏的天下已经安定了,周勃又将使谁的天下安定呢?
(3)但是趁着高祖没死的时候,他们都相继因为叛逆而被诛杀。
14.用吕后遏制大臣,保护惠帝。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