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位代表激动地说,党的干部要敢于碰硬,要有为民造福的远大抱负,不能只想自己加官进爵。 B:某医院以周末为由拒为孕妇实施剖腹产置男婴死亡,法院一审判决医院赔偿人民币7万余元。婴儿夭折,是无论用多少金钱都不能弥补的,医院应当引以为戒。 C:斯巴达人是以要言不繁见称的。公元前四世纪的时候,称霸希腊的马其顿国王致函斯巴达说:“贵邦宜及早来附。设若联挥军入境,将掠汝农田,戮汝丁壮,毁汝城池也。”斯巴达人的回信只有两个字:“设若!” D:五色纸门笺用色彩浓重的紫色纸刻制,五张图案相同,均为传统纹样,寓有阖家欢乐、福寿双全、子孙繁衍的意思。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6―9小题。

跨入二十世纪以来,传统文化普及日益发展,民众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增长。据国际儒联的一份报告,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的以诵读蒙学与四书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活动方兴未艾,估计有一千万少年儿童参加,在这一千万人背后,至少还有两千万家长和老师。这些活动主要是民间的力量分散、自发地组织开展的。这些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以养成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美德为中心,着眼于道德建设和人格成长,追求积极的人生,受到了社会的积极的关注。其中如北京的了耽学堂,天津的明德国学馆等普及儒学的民间团体,以“公益性”为宗旨,组织志愿身体力行,颇爱好评。这些被称为草根性的儒学普及活动,在新一波的国学热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在教育文化界,素被人为以坚持意识形态优先而著称的人民大学,在二OO二年率先成立了孔子研究院,此后大学的儒学中心遍地开花,《论语》等儒家经典的令人角说,更是俯拾皆是。据估计,二OO七年将有上百种解读《论语》的新书问世,印刷量将创历史纪录。企业界的精英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一直以来有增无减,大学举办的以企业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国学班正四处发展,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经济形成了配合的态势,同时也出现了由企业界人士出资创办的非盈利性的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的学堂和书院。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网站目前已有几十个,互联网博客的出现更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的嘉年华展场,进一步激发了民间性的文化力量。所有这些,无疑都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所谓“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民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增强。另一方面,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所体现出的人们精神的迫切需求,根源于旧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灵的隐退所造成的巨大虚空,这种空间要求得到弥补,特别是民族精神与伦理道德的重建,成为社会公众的强烈需求。

民间的草根性的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热情成为这一波中国文化热的巨大推动力量,它的出现和规模,完全超出了知识精英的预期,其力量也远不是学院知识分子可以相比的。其中虽然有些盲目的成分,但无可怀疑地显示出,“文化场”不再是学者的一统天下,从而,社会和民间的文化价值取向将成为知识精英必须重视的因素。民间大众最少洋教条、土教条的束缚,他们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经验,表达他们自己的文化偏好,在文化民主的时代,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应当看到,国民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会是短暂的,将持久的,可惜我们还缺少这一文化现象的有深度的社会学研究。

今天,“孔子学院”已经把孔子的符号带往世界各地。在某种意义上,孔子被恢复了他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地位。这标志着,在后“__”时代以来对孔子及其思想的__进程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看起来对于儒家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然而,在我看来也更是一个挑战。我在这里指的还不是一些人出于不同的动机而利用这种变化,而是指,近几十年来为了__对它的不合理的批判,儒家学者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在文化上的自我辩护。而今天,当不再需要把主要力量置于文化的自我辩护的时候,儒家的社会实践,除了坚持其一贯在文化教育、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努力之外,如何面对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现实处境(包括扩大民主、社会正义和公共福利等)而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态度,不能不成为新的考验。

6.下列关于“传统文化普及活动”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普及活动都是民间的力量分散、自发地组织开展的。

B.一些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因为以养成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美德为中心,着眼于道德建设和人格成长,追求积极的人生,所以受到了社会的积极关注。

C.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以“公益性”为宗旨,组织志愿者身体力行,颇受好评。

D.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也就是儒学普及活动。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促进“传统文化普及”的因素

A.大学举办的以企业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国学班。

B.新的传播媒介尤其是互联网博客的出现。

C.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所谓“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民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D.旧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灵的隐退所造成的巨大虚空。

8.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由于上百种解读《论语》的新书问世,企业界精英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也表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

B.民间的草根性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显示出“文化场”不再是学者的一统天下。

C.今天,孔子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得到了恢复。

D.作者认为随着对孔子及其思想的__进行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儒家学者也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他们的研究重点也要作相应改变。

9.下列根据原文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波国学热的兴起将决定着中国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B.在推动这一波中国文化热方面,民间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学院知识分子的力量。

C.对国民心理变化这一文化现象作有深度的社会学研究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

D.在近几十年来,儒家学者在如何面对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现实处境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方面较少研究。

6、B(A项中“都是”应改为“主要是”。同时,A项阐述的对象应该是“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小池开展的以诵读蒙学与四书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活动;”C项中“以‘公益性’为宗旨,组织志愿者身体力行,颇受好评”说的是一部分民间团体,而不是传统文化普及活动;D传统文化闪烁照相术及活动包含了儒学普及活动。)

7、A(这项属于传统文人普及的表现。)

8、A(“新书问世”与“学习热情”构不成因 果关系,热情有增无减一直如此。)

9、A(文中讲“大学举办的以企业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国学班下在四处发展,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经济形成了配合的态势”,所以“决定”的说法没有根据。)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是啊,”他扭过头看看我吃惊的样子,“不可以吗”?我烧的烙饼是我们那一片最好的,生意好得不得好,烧烙饼的人不能去旅行去摄影吗? B:“三十难立”族遍布全球:在美国,加拿大,他们被称为“归巢小孩”,在英国,他们是“口袋小孩”,在法国,他们是“赖巢族”,在意大利,他们是“妈妈的小孩”。 C:作为物候学的专门研究者,他总是认真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唱了? D:在今年的“3.15”来临之际,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六大电信运营离开始出台电话卡余额解决办法,修正话霸行为(电话卡“霸王条款”)。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针对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到农村占用耕地或农村建设用地,搞房地产开发从而形成所谓“小产权房”,通知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租用、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搞房地产开发。 B:通过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知道古代的人们对神的敬畏与叛逆,对超乎人力之上的命运的挣扎、幻想、希望与__。 C:自由诗并不是要韵律,而且是“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且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D:英国《自然-生物工艺学》杂志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方面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优秀科学家、企业家的回归。

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骸骨 懈怠 剑拔驽张 按部就班 按途索骥 B:燥 报销 变本加厉 各行其是 繁弦急管 C:抵销 含混 棉里藏针 若即若离 一泄千里 D:泄露 安祥 事必恭亲 披星戴月 弱不经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感受,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2)盖余所至,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祥山记》)

(3) ,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 。(《离骚》)

(4)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

(1)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3)日月忽其不淹兮   恐美人之迟暮

(4)生人作死别

10、【解析】D(曲:曲折处,变曲的地方)

11、【解析】A(A.以:连词,用法相当于“而”,表修饰;以:表时间、空间的界限。B.之:动词,往,到。C.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乎:相当于“于”。)

12、【解析】A(范养民未被挟持,被挟持的是“东宫二王”。)

13、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互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是为了说明范养民具有与伯夷叔齐相类的志节;写介子推是为了通过他的功成身退而引出范养民现在的“有志而不遂”,黄冠而隐,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惋惜。(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14、(1)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始,才;克,能够;得以;结庐于西峰之左,介词结构后置。)

(2)  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且,将要:其,第一个为他们,第二个为自己;走,逃,跑;厥,他的。)

(3)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华,华山;或,有人;以,因此)。

现代文(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

“人造太阳”的原因

“人造太阳”,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的核聚变。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的过程。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这意味着质量的亏损。根据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质量的亏损意味着能量的释放―――两氢同位素的聚变大约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各国对核聚变多途径的研究完成了“原理性探索”,到70年代末,苏联专家制造的托卡马克装置成为磁约束聚变的主流,国际核聚变研究开始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美、欧、日、中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装置进行实验。然而,托卡马克建堆需要三个要素:“高温度、高密度和足够的能量约束时间。”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些条件才逐渐接近或达到这三个要素,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1938年,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这甚至早于核裂变模型的提出。然而,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这是因为当两个带正电的氢原子核靠近的时候,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相互间的斥力将阻碍聚变的发生。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然而,地球上并不具有太阳那样强大的引力场。因此,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

不过,这又带来了新麻烦:如此高温下,核聚变燃料就成为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状态下,物质微粒的运行更难以捉摸。而实现可控制的核聚变,就必须约速这些“乱跑”的等离子体。那么,怎样在高温下约束等离子体的运行?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提出了“磁约束”概念,即通过强大的磁场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绕型磁力线,让等离子体沿磁力线运行。根据这一原理,苏联科学家于1954年制造了第一个“环形磁约束容器”装置―托卡马克(Tokamak)。

新的总是又出了:要约束这些能量巨大的等离子体,就必须要强大的磁场;而强大的磁场需要强大的电流。根据电学方程,电流遇到电阻会产生热量。事实上,以往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大多是因为这一过程产生大量热量而只能脉冲运行,并且耗电巨大。怎样避免这一缺陷?1912年,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在偶然间发现,他的水银样品在低温4.25K左右时电阻消失。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这一发现。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物理领域。在解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散热问题时,科学家们想到了超导。

6、下列关于“核聚变”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就是发生了核聚变。

C.核聚变发生时会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出现质量亏损。

D.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发生核聚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强大的引力和上亿度的高温。

7、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造太阳”的基本原理,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核聚变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C.超导电性是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于1912年间偶然发现和命名的。

D.直到上世纪90年代,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8、下列说法不属于实现人工可控核聚变的难题的一项是

A.怎样克服原子核之间同性相斥的阻力。

B.怎样的高温下约束成为等离子体的核聚变燃料的运行。

C.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存在的散热和耗电巨大的问题。

D.怎样让核聚变像核裂变一样在室温下就可以发生。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基是

A.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欧、日、中对核聚变的研究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

B.魏茨泽克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是研制“人造太阳”最初的理论基础。

C.“人造太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研制成功,可为人类带来巨大的能量和持续的温暖。

D.从1912年起,各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核聚变,并设法研制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

6、【解析】D(由“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可知,不需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

7、【解析】B(“两个氢同位素的聚变大约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8、【解析】D(“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核聚变不可能在室温下发生。)

9、【解析】D(“1938年,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核聚变的研究只能在有这一最初的理论基础后开始进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做得好不如说得好,会说的往往比会做的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实惠。对此,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提示:(1)要重视“说”,会做还得会说,要学会宣传自己;

   (2)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只看他说得怎样,而应该看他做得怎样,要让那些踏踏实实干实事的人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实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