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对“水立方”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6分)
膜结构建筑师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至今已成为大跨度空间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集及建筑学、结构力学、精细化工、材料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等为一体,建造出具有标志性的空间结构形式,它不仅体现出结构的力量美,还充分表现出建筑师的设想,享受大自然浪漫空间。在2008年奥运会建筑设计上,膜结构应用就得到完美的体现。“水立方”是世界上最大的面膜结构工程,除了地面之外,外表都采用了膜结构―ETFE材料,蓝色的表面出乎意料的柔软但又很充实。国家体育馆工程承包总经理谭晓春透露,这种材料的寿命为20多年,但实际会比这个长,人可以踩在上面行走感觉特别棒。目前世界上只有三家企业能够完成这个膜结构。“考虑到场馆的节能标准,膜结构具有较强的隔热功能;另外,修补这种结构非常方便,比如,射枪或者是尖锐的东西戳进去后,监控的电脑自动显示出来。如果破了一个洞,只需用不敢交一贴就行了;膜结构还非常轻巧,并且有良好的自洁性,尘土不容易粘在上面,尘土也能随着雨水被排出。”谭晓春说,膜结构自身就具有排水和排污的功能以及去湿和防雾功能,尤其是防结露功能,对游泳运动尤其重要。
作为一个摹写水的建筑,水立方纷繁自由的结构形式,源自对规划体系巧妙而简单的变异,简洁纯净的体形谦虚地与宏伟的主场对话,不同气质的对比使各自的灵性得到趣味盎然的共生。椰树、沙滩、人造海浪……。将奥林匹克的竞技场升华为世人心目中永远的水上乐园。
答:
(1)“水立方”是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工程。
(2)它采用了21世纪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兼有各种优异功能。
(3)它是一座形式活泼而富有灵性的水上乐园。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走进云梦草原
王守振
我一直以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广袤寥廓只是塞外风光的专利,也一直以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苍凉只是西域风情的绝唱。然而,在云梦山巅,当这些意象中流传千古的诗页与画卷穿越时空的阻隔,与眼前的一切交汇时,我却不禁惊诧与迷茫了,不是由于她的大气与非凡,而是为了她的似曾相识却又蕴涵着的独特和新奇。
这里是鹤壁淇县云梦山东侧海拔500多米的一个山势平缓的山顶。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数千万年的风化雨浸、枯老荣生,使得漫山齐腰的黄稗草,在大自然的呵护与磨练下浸染绵延成覆盖方圆28平方公里、独秀神州的“空中草原”。放眼远眺,秋风劲舞,草浪翻涌;远山绰约,云雾迷蒙;蒙古包白影点点,散落成趣;近看芳草萋萋,山花烂漫,群鸟翻飞;侧耳倾听,山风阵阵,秋虫和鸣。草丛中偶有几片嶙峋怪石,突兀伫立,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给这静谧而又辽阔的草原平添了几分野趣,更显得恬淡、宁静和安详。
蓦然,阵阵马蹄声从背后生出,由远及近,沓沓作响。回首看去,一群青春男女跨骏马飞奔而来,打一个潇洒的手势,又携咯咯笑声插身而过。飒爽英姿,骏马秋风,给苍茫的秋阳大漠风光图画注入了鲜活之气、青春之美。
沿有着“桃园”诗意名字的草坡前行,两旁以《鬼谷子》十四篇命名的十四坐草亭,古朴雅致;太阳洞西侧,一堵大型汉白玉摩崖石刻巍然矗立,《鬼谷子》兵书全文跃然石上;“孙庞对弈”大型雕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广袤无垠的山顶草原和着秋草的气息、泥土的馥郁,自然中泛起幽幽的历史沉香。导游小张诉斯我们,相传,这里增曾是纵横家鼻祖、智圣鬼谷子演兵布阵、习练兵法的地方。当年鬼谷先生斩草为马、撒豆为军、点石成兵揣摩出了诸如八卦阵、握奇阵、蟠龙阵、颠倒八门阵等以个个阵法,神出鬼没,奥妙无穷。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旷世奇才,都在这里师从鬼谷先生,学有所成后,走出云梦,或将千军万马,或运筹帷幄之中,在动荡而辉煌的年代斗智斗勇,和纵连横,叱诧风云,共同演绎出“鬼谷三卷隐匡天下,兵家七国才出一门”的历史奇闻。
眺望莽莽原野,细听草木萧萧。端坐反应轩、流连揣摩亭、小憩抵戏斋,抚摸鬼谷子兵书中的捭阖术、反应术、内楗术以及揣篇、摩篇、权篇的亭内雕刻,感受计计相套,环环相扣的兵法奥妙,领略这些智谋在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的应用技巧,特别是对现今人们的为人处世、智谋经商、顶尖创业的启迪,使厚重的兵学文化当今纷繁的生活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昭示良多。
夕阳西下,漫天云锦。站在草原东侧的巨石之上,俯视脚下,悬崖陡峭;凭栏远眺,沃野千里。感触天地之造化,令人陶醉在边塞风光独有的中原文化里,沉淀在浩瀚悠远的历史积淀中。也仿佛使人置身于旌旗猎猎的演练场,看到了足智多谋气宇轩昂的鬼谷王禅,看到了孙膑庞涓斗智斗勇、苏秦张义合纵连横、也看到了在国家危亡时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自荐”说敌的毛遂,还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义士荆轲。他们或深谋远略决胜千里,或唇枪舌剑慷慨陈词,或阴险狡诈鼠肚鸡肠。夕人已作古,浩气长留存。妒贤嫉能、奸虚伪的人中将在人们的不不齿中被风吹雨打去,而忠诚睿智、宽宏大量的志士,却受到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推崇膜拜,不断在天地间升华,在历史中永恒。
14.第一段加点词语“交汇”该如何理解?第五段的“昭示良多”指的是什么?(4分)
15.文中从哪几方面说明了云梦山的独特和新奇?(6分)
16.文中第四、六段,两次写到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作者写这些有何用意?(6分)
17.文题为“走近云梦山草原”,而从文中可知,作者是身在其中的。“走近”一词是否、应改为“走进”?为什么?(6分)
14、“交汇”指的是云梦山融合了塞外的广辽阔和西域的壮美苍凉,同时又有自身所有的独特和新奇;“昭示良多”指的是面对当今纷繁的生活,应多学习借鉴兵法文化中的谋略及运用技巧,去为人处世,谋智经商、顶尖创业。
15、(1)这里有“空中草原”,充满野趣,恬淡、宁静而安详。(2)这里充满现代气息,有着鲜活之美、青春之美。(3)这里充满文化气息,有着幽幽的历史沉香。
16、第四段写这些,是作者面对眼前所见历史遗迹而自然发生的联想,是客观性的陈述,而第六段则是围绕着写历史任务阐发议论,是借历史文化来探究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深化题旨。
17、不能。“走进”强调“进入”,“走近”强调“靠近”。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并非只身在其中欣赏云梦草原的自然风光,更主要的是领略这里的历史文化,而历史是无法再亲身感受的,这种文化也只是面对遗迹去思考、去想象,所以不能用“走进”。
补写出下列各名句篇中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尝而望矣,___________ _。
君当作磐石,______ 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疏浊淖污泥之中,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白爵 然泥而不滓者也。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妾当作莆苇。莆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蝉蜕于浊秽,以浮尘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发生了继先秦之后的第二次社会变异。东汉以来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工商奴隶变而为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站在了舞台的中心,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崩溃,烦琐、迂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终于垮台。东汉末年,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论衡》被重新重视,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看重探究。在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其核心便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正是有对外在权威(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繁琐经术)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的人格和觉醒和追求。再加上时代的原因,黄巾起义前后始,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籍,连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既然如此,既定的传统、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出出来了。《古诗十九首》在表面看来颓废、悲观、消极地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就是那些公开宣传“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何不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儒家教义显然不相容,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的破坏中取得的,而其它流传下来的优秀诗作,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交融在一起的。“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陈旧的礼法挡不住新颖的思想。才性胜过节操,薄葬取代厚葬,王弼超越汉儒,“竹林七贤”成了六朝的理想人物。诗人和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学问、节操、功业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当然这里的“人”,是门阀士族。字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正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谈论的中心。本来,有自给自足不必求人的庄园经济,有世代沿袭不会变更的社会地位,门阀士族们的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有经学转向艺术,也并不奇怪。在哲学领域,不是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内在的虚无本体,成了哲学的首要课题。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穷尽的,只有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有了后者才可能有前者。所以,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的精神、格调、风貌,成了这一时期哲学中的无的主题和艺术中的美的典范。两汉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动的行为)让位于魏晋的五彩缤纷的人格(静的玄想),抒情诗、人物画这时开始成熟。而“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提出,是毫不偶然的了。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5.根据文意,下列对“魏晋风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风度”是一种美学思想,一种艺术原则,也是一种时代精神。
B.同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外在学问、节操、功业相比,“魏晋风度”更重视人的内在精神,人的存在和人格本身的价值。
C.同两汉文化“动的行为”相比“魏晋风度”从“五彩缤纷的世界”,转向“五彩缤纷的人格”,更注重“静的玄想”审美追求从务实转向务虚。
D.“魏晋风度”也有人生哀伤,但哀伤的是如何建功立业,没有颓废悲观,仍然充满慷慨之气,因此而同样具有美学深度。
6.下列对“人的觉醒”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体现了对旧传统旧信仰的__,是一种区别于屈服外在权威的内在的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B.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人的觉醒”的典型音调。
C.黄巾起义前后,战祸不以,疾疫流行,使人对传统、功业、学问、信仰产生怀疑,也是促使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重要原因之一。
D.有了“人的觉醒”,社会意识形态便由经学转向艺术,由外在的学问、功业转向潜在的精神、格调,因此有了抒情诗、人物画,有了哲学。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汉以来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工商奴隶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阻碍了“人的觉醒”的进程。
B.随着经济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发展变迁,烦琐、迂腐、荒唐的两汉经学的崩溃,是 历史的必然。在自由议论争辩相当盛行的社会风气中,一种真正思辩的、理性的“纯”哲学,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也就应运而生了。
C.《古诗十九首》“何不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等诗句公开宣扬“人生行乐”,与儒家教义显然不相容,但其它流传下来的优秀诗作,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则体现”人的觉醒”。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底下是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价值。
5、C 6、D 7、B
依次填在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的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 ,每片叶子都毫不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 ,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 。 于是有人给紫荆树取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 ①简直就是羊蹄 ②仿佛羊蹄一般 ③凹进去的是末端 ④末端凹了进去⑤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⑥又像两个好朋友形影不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夜的都市丛林里,潜伏着充满兽性欲望的人们,人们互相纠缠、狩猎、厮杀,就像天方夜谭中的宫女所讲述的故事。 B: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面临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 C:布仕9月7日表示,朝鲜如果能够履行弃核承诺,美国愿意考虑与朝鲜正式缔结和平协议。 D:正如美国电影《蜘蛛侠》里的经典台词“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这些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历史的跨国公司的一些行为,也引起了很多公众的不满。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含养 窜改 常年累月 集思广议 B:糟蹋 简炼 风尘扑扑 按迹寻踪 C:服贴 蔓延 宽宏大量 哀声叹气 D:蜇伏 坐阵 别出新裁 穿流不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巴金先生生前曾在在致冰心先生的信中写道:‘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__中,我们放心了。”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在巴金先生九八华诞庆贺会上引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巴金的爱戴、景仰之情。
这句话含义深刻,读了之后,会给你带来什么思考呢?会让你产生哪些联想?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这样一盏“灯”?
请以“有你在,灯亮着”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自定立意。3.自选文体。4.自拟题目。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略
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4分)
明年起,江苏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少年儿童、残疾人、低保户、无退休金和无收入老年人等,将统一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现在的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一样实现刷卡看病。记者昨天从省和市劳动保障部门获悉,明年13个市将全面推广苏州、泰州等五个试点城市的做法,通过政府出大头、个人摊小头的费用分担方式,建立“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测算,江苏明年会有1000多万居民从中受益,将城镇全民医保又推进了一大步。
答:
|
|
|
|
|
|
|
|
|
|
江苏逐步实现全民医保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8分)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是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衷。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风咏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__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她总是清醒地坚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诗人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中蕴涵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节选自《十月》2003年第三期)
16.文章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时空的孤独,她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什么呢?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7.文章四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18.作者为什么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试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9.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试根据文意回答。(6分)
16、李清照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
17、第一次是为了揭示李清照超时空孤独的缘起。第二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的才华不被当时任何人理解。第三次是以李清照所处时代女性的普遍可悲状况反衬李清照的超尘拔俗。
18、李清照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19、因为李清照身处乱世之中,不愿与世沉沦,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