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仰望天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17.(4分)(1)通“骚”,扰乱(2)心胸狭窄(3)巡视(4)守信用

18.(2分 )D(A项应是“边县”,B项应是梁亭人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的事,C项应是“瓜”)

19. (2分B D(A项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因为;C项连词,用在状语后;B D也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

20.(6分(1)楚国乡人感到奇怪就观察(这种情况),原来是梁国乡人做的。(3分)(“怪”、“则”各1分,判断句1分)

(2)《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3分)(倒装句式1分,“此之谓”2分)

21.(2分)大度宽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4.杜甫,字 。(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16.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请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4分)

14.(1分)子美

15.(3分)A(诗人不想回去)

16.(4分)改后更切合诗人的心境,情景相谐。(2分)原句显得过于恬适,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2分)

(1)廊腰缦回, ,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2)嘈嘈切切错杂弹, 。(白居易《琵琶行》)

(3)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4)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5)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6) ,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7)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1)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2)大珠小珠落玉盘。(3)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映阶碧草自春色(5)人比黄花瘦(6)君子和而不同(7)蜡炬成灰泪始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3分)

失语的石头 舒婷

①鼓浪屿最负盛名的是各种风格的建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未免有些自夸,至少十几国领事馆,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②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涌进鼓浪屿,除了领事馆,还有商行、公馆、别墅、教堂和学校,甚至有一个小小足球场。洋人记载:岛民穿人字拖鞋踢球,往往拖鞋先破门,球却飞了。因此得出中国足球不可惧的结论。姑且不论中国人是不是踢足球的料,起码这里的足球意识开发得比较早。岛上的中学生足球队十分骁勇,转战全省无敌手。现在的足球场,大铁门日夜紧锁,不准孩子们入内奔跑和操练。透过铁栅,可以看到茵茵绿地,像橱窗里摆设的绣花缎面,被自动洒水机精心熨烫着。据说正规的球场本来需要如此保养着。

③福建沿海历史上,多有漂洋过海谋生求发展的传统。出于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二三十年代,不少华侨回鼓浪屿投资兴业,筑巢而居。他们既想保留闽南古风,又吸纳侨居国的建筑风采和技术。直接从国外自带设计图纸,进口高级建筑材料和家具,经中国__先生的严格测试,因地制宜,依山望海,竟建成了一千多栋私人楼房。

④有纯欧陆式别墅。牵藤攀藓的廊柱和拱门,虽斑驳残缺,犹见考究的百合浮雕和古希腊宏伟气势。风轻摇松动的百叶窗,似乎可以窥见当年的壁炉、枝形烛光、细瓷银刀叉,以及踮在留声机上如痴如醉的白缎舞鞋。

⑤有庭院深深的大夫第和四落大厝。铜门环凹凸剥蚀,击一声绵长再击一声悠远,声声清亮如磬。红砖铺砌的天井里,桂香一树,兰花数盆,月季两三朵。檐前滴水青石,长年累月,几被岁月滴穿。中堂的长轴山水,檀香案上的青瓷描金古瓶,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

⑥更有“穿西装戴斗笠”中西合璧的别墅。建筑主体是西洋式的,有地下隔潮层,卫生设施十分先进完备,但屋顶却是飞檐翘角,门楣装饰挂落、斗拱、垂桂花篮等,花园里既建喷水池,又造假山、八角亭等等。甚至有集清真寺、希腊神庙、罗马教堂和中国古典为一体的建筑,如“八卦楼”,即现在的厦门博物馆。

⑦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别墅的名字:杨家园、番婆楼、春草堂、观海别墅、西欧小筑、亦足山庄等等,听起来已出彩得很。名如其楼呀!在或富丽奢华或沧桑古朴的外貌下,掩藏着一部部真实的南洋华侨家族史,不知有多少“大宅门”锁锈路埋,讳莫如深,鲜有人知。

⑧它们成为许多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场景。扛摄影机的人进进出出,名演员不戴墨镜随便徒步上街,讨价还价买烤鱼片和桂圆肉,见惯不惊的小店老板一样放血,决不手软。

⑨有一本书我百看不厌,胜过任何畅销小说,它是《鼓浪屿建筑丛谈》,作者是龚洁。我曾经很热切地要去认本家,因为在厦门,只要姓龚,大致都会有些瓜葛。不料龚洁虽在厦门工作多年,却是江西移民,连闽南话也不会的。显然我是高攀不上了。

⑩我的朋友,博物馆馆长何丙仲送我两本精美画册:《鼓浪屿建筑概览》和《鼓浪屿建筑艺术》。何先生出身名门,热衷本地风俗人情,遂时常出入深宅大院,收集大量资料。他告诉我,春雨潇潇的一个黄昏里,他应约拜访巨富黄奕柱的女儿黄萱。八十九岁的黄老太太正襟危坐于幽暗大客厅,奋指叩击一架德国老钢琴。琴声劲激越,倾吐满腹沧海桑田,庭前茶树愈加落寞,竟泣红一地。

(11)每座幽深阴凉的老房子,既可以是一个家族盘根错节的宏大叙事,也可以缩写为攀缘在雕花窗台上,那几茎破碎的缠枝蔷薇。

(12)这个画面扯动了拴在家乡老藤上我的这颗跃跃欲试的蠢瓜,同时又惊退了笔力贫弱的我。虽然有几家出版社约我写老房子旧别墅的书,几本杂志约我同题专栏,但我不敢答应。我想我还没有准备好。即使通过家族渊源去恳求,去友情出演,去纠缠磨蹭,也许老人们愿意接纳我引领我?但是深入一座巨宅的内部,就像翻搅一个人的五脏六腑,那种伤筋动骨的痛,他们何以承受?想到我若是投身进去,必将日日煎熬其中,感同身受不能自拔,就不寒而栗。

(13)遂悲伤失语。

(选自《人民文学》2006年第二期《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6.写出高中课本中舒婷作品的一个篇名 。(1分)

7.鼓浪屿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是因为(2分)

(1)

(2)

8.鼓浪屿的建筑从风格上来看,主要有 三种。(3分)

9.第⑤段中“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这句话好在哪里?(3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作者写鼓浪屿的小小足球场是为了说明“这里的足球意识开发得比较早”。

B.当年的鼓浪屿不仅有欧陆式的建筑,还有欧陆贵族式的生活场景和社交。

C.《鼓浪屿建筑概览》和《鼓浪屿建筑艺术》的画面让作者感到自己笔力贫弱。

D.鼓浪屿上的老房子,牵扯着近代以来一段段灿烂、辛酸、坚忍和苍茫的往事。

E.文章以说明为主,语言准确、平易,概览了鼓浪屿老房子的建筑样式及其艺术。

11.第⑩段中“庭前茶树愈加落寞,竟泣红一地”一句的意思是

。(3分)

12.综观全文,概述“石头”为什么会“失语”。(5分)

(1)

(2)

(3)

6.(1分)《双桅船》(《这也是一切》、《致橡树》等)

7.(2分)(1)有至少十几国领事馆,还有商行、公馆、别墅、教堂和学校。(1分)(2)有数量众多、充分吸纳侨居国建筑风采和技术的华侨私人楼房。(1分)

8.(3分)欧陆式 中国传统风格中西合璧式

9.(3分)作者使用(错觉等)诗化语言(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鼓浪屿建筑风格古典,(1分)且穿越了百年的历史。(1分)

10.(6分)B(3分)D(3分)

11.(3分)以树拟人,(1分)实指黄老太太等老人一生落寞、辛酸。(2分)

12.(5分)(1)时世沧桑,许多“大宅门”锁锈路埋,讳莫如深,鲜有人知。(2)健在的老人们一生坎坷,作者不愿勾起他们伤痛。(3)若是投身进去,必将日日煎熬其中,感同身受不能自拔。(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如同流水,也是高往低流,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外来语”更多是“先进”“中心”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

语言的“势利”还表现在一国之内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当年的“外省青年”到巴黎奋斗,首先即要努力去掉“外省”口音。而今日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也。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埋单”“搞定”“生猛”“炒鱿鱼”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一批东北小品演员愣使“忽悠”等原本有些戏谑色彩的东北土话在嬉笑声中渐渐“普通”起来,这固然是“明星效应”,然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中央电视台”才有此能力使经济、文化尚居“边缘”的“东北方言”跻身“主流”――只有经过“中心”的认可,“边陲”才能取得一定的“话语权”。

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祖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两岸隔绝几十年后,原本同根的语言已发生一些地域性差别,增加了彼此理解的困难。所幸两岸交往渠道重开近20年,语言终于互相影响,扭转了越来越“隔”的趋势。资讯、数位、考量、提升、作秀、量贩、认同、体认、愿景等一批来自台湾的词汇济济而入。举世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__与连__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层并不排拒来自台湾的词汇。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若追根溯源,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那就只能不是“噫吁嘻!”就是“乌呼哀哉!”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同样,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虽有种种混乱,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普通话”之所以“普通”,就在于它能广纳“方言”,博采“外语”。格外值得深思的是,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从“新词”的“输入国”一跃而为“输出国”的重要原因,是“新学”在日本遇到的阻力比中国小得多。这种“师生易位”的历史说明,若想以保守封闭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用心可谓良苦,但结果不仅无裨于事反而更加被动,“弘扬民族文化”云云则更无从谈起;相反,只有开放的文化才能赢得主动,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弘扬。

(《南方周末》2005.12.22D27)

⒈作者认为对时下夹杂在标准汉语中的“方言”应该持 的态度。(2分)

⒉请根据语境,解释“体认”和“愿景”的词义。(2分)

体认:

愿景:

⒊为了说明语言的“势利”,作者列举了大量典型事例。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填空。(4分)

方言

北方方言或流行语

沪语

港台腔

流行原因

政治、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广东得风气之先

经过“中心”的认可

⒋请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2分)

⒌随着“E.时代”“长大成人”渐成社会中间,什么东东、斑竹、偶、大虾、菜鸟、青蛙、恐龙、CU、MM、GG、BF、GF、LG、BT、886、7456、9494……这类“网语”已经并将更迅速地进入“标准汉语”。是耶?非耶?如果就此召开一个座谈会,你将参加。请先准备一份发言提纲,不超过100字。(5分)

⒈(1分)“放任”(开放)

⒉(2分)体认:体会认识(动词、名词);共识(名词)。愿景:对未来的愿望;发展前景;希望、愿意看到的景象,与“愿望”是近义词。(据《现代汉语词典》)(大意相同即可)      

⒊(4分)

 

 

 

粤语

东北土话

 

 

 

商埠首开之地或经济中心

 

 

两岸交流渠道重开

⒋(2分)新词与方言:“哇”声一片又何妨?(大意相同即可)

⒌(5分)观点鲜明(2分),分析有条理(2分),语言通顺(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错 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应是本首诗引发的。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和所用辞格,分别以“快乐”和“悲伤”开头,写两组句式相同的句子。(4分)

例句: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红玫瑰。

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丛丛荆棘。

快乐是你求之不得的那株千年灵芝,悲伤便是那遍及周围的冰雪。

快乐是你梦寐以求的那块蓝宝石,悲伤正是那遍及周围的矿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共21分

语文天生浪漫(节选)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16.文章开头列举了《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通观全文,“语文”与“浪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简要加以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通读上文,你最欣赏的一点是什么?请围绕你最欣赏的一点简要加以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陶潜、孟郊、王昌龄、李白等,是为了阐释语文来自于浪漫、悠闲、宁静的心境。

B.作者写盘古、女娲、精卫、夸父等,是为了描绘出祖先大胆的想象和对自由与光明的追求。

C.作者写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写雪莱、但丁等,生动地阐释了从浪漫心灵出发的语文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D.全文围绕“语文天生浪漫”这一话题,信手拈来,既有诗句和神话传说,又有文学长廊中的历史人物,材料丰富、很有感染力。

E.本文饱含激情,语言流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层层展开,阅读本文,给人在浪漫的语文世界徐徐穿行之感。

16.(6分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古人的浪漫情怀;并为“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作铺垫,同时,与上文的“遥远”和标题中的“天生”一词相照应。

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其作用,回答出一个角度且言之成理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6分 ) ①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3分 )

②浪漫的语文呼唤着浪漫的情怀,唯有具备一些浪漫的情怀,才可能真正地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3分 )

只要围绕上述两个要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若与参考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5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观点集中合理,分析有理有据,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给满分。

19.(4分 )C D(A王昌龄因浪漫引发了豪壮的情怀;B是为了阐释“语文从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这一观点;E未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

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填空。(第1题必做,2-5任选三题) (8分)

(1)《等待戈多》的作者 是荒诞派的代表作家,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是

(2)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 。”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

(5)山不厌高,_______ _____;周公吐哺,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1)贝克特  《三国演义》        (2)此时无声胜有声,余音袅袅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海不厌深,天下归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