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白露横江, 。 ,凌万顷之茫然。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2)思厥先祖父, ,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 ,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
(1)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2)暴霜露;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然后得一夕安寝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德佑元年起兵勤王以前,作者过着一种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闲居生活,此诗写于此时。
(1)颔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赏析。
(2)颈联、尾联各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1)颔联写景由远及近、由静及动:半江秋水,宿雁成群,是远景描画,也是静景勾勒;秋气清寒,蛩声四壁,是近景描绘,也是动景勾勒,这样一远一近,相互映衬;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为颈联和尾联张本铺垫。(先点明特点2分,再阐释作用2分)
(2)颈联紧承颔联抒发诗人被迫罢官整治朝纲(吾道)遥遥无期(逶迤)的慨叹,(2分)尾联诗情陡然振起,烟雨寒江非但没有销蚀他报效国家的决心,反而神往匡扶大业,更加坚定了他力挽狂澜建立不朽功勋的抱负。(2分)

8.B(B中的“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为“原有的(错误)”“过去的(错误)”,其他各项均符合文中语意)
9.C(A中的两个“以”,前为连词,相当于“而”;后为介词,用。B中的两个“之”,前为助词,的;后为代词,它。C项的两个“于”均为介词,对。D项中的两个“为”,前为动词,做,干;后为动词,成为,形成)
10.C(C中“从古之君子待己责己探源”错,依据文章,应为“从今之君子待己责己探源”)
11.(1)不若是/ 强者必说于言/ 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 德高而毁来/ 呜呼/ 士之处此世/ 而望名誉之光/ 道德之行/ 难已!
(2)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莫斯科谢切诺夫医学研究院近日研究二氧化碳如何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取得突破。该医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二氧化碳与动物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即它能抑制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形成。这是迄今为止二氧化碳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
活性氧不同于普通氧,它一般以氧自由基形式存在,自身带有一个不成对电子,具有强氧化能力和极高的化学活性。通常,这种氧能在所有细胞中形成,约占进入细胞氧气量的5%。活性氧在机体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增强免疫,消灭细菌,杀死恶性细胞;另一方面,如在细胞中含量过多,反而会伤害正常细胞,加重病情发展,医学上早已发现,大剂量的活性氧能杀死细胞并导致动物死亡,二氧化碳的作用就是抑制人或动物内活性氧的过量形成。
医学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这一功能的发现,对研究人及动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可以对地球生命起源等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发现者之一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亚力山大・柯甘说,在地球大气中氧气出现之前,生命物质依赖厌氧呼吸的办法获取能量,这个过程伴有二氧化碳的生成。当大气中出现氧气后,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形成的活性氧已不能对生命构成危害,这就是二氧化碳在生命中的一种新功能。
柯甘认为,在人类胎儿形成中,几乎所有器官所需要的血都是供给含有二氧化碳相对较高的动静脉混合血,这是为了阻止在胎儿细胞中高活性氧过多,使胎儿能够正常发育。
这一新发现对分析研究全球生态问题也有一定意义。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正在以每年0.3%的速度增长,这将使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减少,导致肌体免疫力下降。专家认为,一些传染病爆发和流行可能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有关。
5.文中“研究二氧化碳如何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取得突破”的“突破”具体是指
A.发现了二氧化碳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
B.发现了二氧化碳在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的关系。
C.揭示出二氧化碳在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鲜为人知的作用。
D.揭示出二氧化碳抑制动物(包括人)细胞中活性氧形成的功能。
6.对科学家们发现的二氧化碳“至今鲜为人知的作用”,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与动物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B.二氧化碳能抑制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形成。
C.二氧化碳的作用就是抑制人或动物体内活性氧的过量形成。
D.二氧化碳能伴随生命物质获取能量。
7.二氧化碳新功能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不属于这一意义的一项是
A.对地球生命起源问题可以作出新的解答。
B.对胎儿形成中器官只供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的动静脉混合血现象的解释,有了理论根据。
C.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生成过程和增加的原因,可以提出新的说法。
D.对分析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活性氧的含量减少,免疫力下降,传染病爆发和流行有一定的价值。
5.D(A、B、C都不是“突破”的具体内容。)
6.B(A未说明作用,只触及范围,C这是早已发现的,D文中无此意。)
7.C(这是外加的意思)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18岁的王林是应届中学生中我省层层选拔出的惟一入选的国家集训队的选手。 B:据了解,这种碳酸饮料是专门为年轻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彩绘来表达。 C:吴颂今先生表示,他将充分听取广大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对《娘,大哥他回来了》进一步加工润色,力争推出一首能真正抒发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统一的好歌。 D:四月二十一日,五十七名在日华人学者、艺术家、华文媒体负责人联合发表倡议书,呼吁在日华侨华人与日本人民一起携手欢迎北京奥运圣火。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狂风 着沙尘,漫天而来――这是2008年3月以来本地的第2次沙尘暴天气。⑵市环保局张局长在4月的调度会上指出,目前有不少工厂 生产繁忙而忽视环境治理,这种做法是极不负责任的。⑶风吹动柔长的枝条,似乎千万只纤手伸来挽留他,他被这故乡柳树的 之情所感动,放慢了离乡的脚步。
A:裹胁 借口 拳拳 B:裹挟 借故 拳拳 C:裹胁 借故 眷眷 D:裹挟 借口 眷眷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出售,结果无人问津,而隔壁的木炭却很快卖光。开始他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后来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出售,很快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请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定。
略

分析:细看这道试题,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句式上看,划线的诗句与考生写出的句子应该构成一组匀整的排比句,每个句子都是一个“介宾短语”+“动宾短语”的形式,并且音节和谐,节奏明快,诗意浓郁。二是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水平。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所给的诗句语言高度精练。“诗题”是“寻找诗歌”,下面的两句诗就是告诉考生要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寻找到浓浓的诗意;从细微的事物里找到诗歌的意境。“细雨”、“微风”、“落花”、“流水”,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而产生了一个柔和宁静的意境。因此,要仿写好诗句,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是很难做到的。三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例句中,两个动词“点”和“飘”使用得既生动又形象,落花之声本来就轻而又轻,流水之音原来也是飘渺若无,一个“点”字,一个“飘”字,给原本就朦胧飘渺的景物恰如其分地增加了更为些许灵动和生机,妙不可言。因此,在仿写句子时,必须要注意到动词使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示例:
(1)在湖水中,倒影群山画!在斜阳下,惹得晚霞笑!
(2)在余晖里,唤来雁归声!在幽山中,啼出归鸟鸣!
(3)在蓝天里,扬起雄鹰翼!在碧海上,激起千层浪!
(4)在长亭旁,洒下离人泪!在折柳处,涌起故园情!
(5)在丛林里,传来清猿啼!在草原上,遥闻斑马鸣!
(6)在暮霭中,沉淀夕阳色!在流云里,带去岁月痕!
(7)在晨雾里,散出野菊香!在暮雪中,斗出腊梅艳!
(8)在长亭外,响起马啼声!在灞桥头,落下相思泪!
(9)在秋雾中,送来丹桂香!在冬雪下,映染腊梅红!
阅读下面三则谈生命的材料,按要求回答。(7分)
(1)马鑫良说:“我们的生命如同一张储存货币的卡一样,只有人们不断地往里面存,适当地往外取,才能保证这张卡的价值。当我们无限制地透支时,这张卡不但没有了价值,反而成了负担。”
(2)尼克拉・奥斯特洛夫基曾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3)张闻天说过:“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1)三者的共同点是(1分)
(2)马鑫良侧重的是(2分)
(3)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侧重的是(2分)
(4)张闻天侧重的是(2分)
三者的共同点是:都强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马鑫良强调提高生命价值,不断充实更新;
尼克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强调如何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
张闻天则认为生命永不能停止,必须投身于火热的事业才有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目。(22分)
大河遗梦
李存荷
豪雨倾泼过的盛夏,我故地重游,为的是重温大河的神秘。但大河的“河府”里仍空空如也,一览无余。神秘与威严同在,神秘与大美共存。神秘是诱发人类不断追求的因子,大自然的神秘与壮美,也是我们这些困在水泥方块中的现代人那浮躁灵魂能得以小憩的最后一隅。黄河,断流的黄河,你失却了神秘便失去了威严,失去了大美,从而也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
黄河,面对断流的你,我深信,在你干涸的河床下面,仍有我们民族不竭的心泉。你那滞重的赭黄色的波涛,曾拉弯了多少纤夫的背,曾洗白了多少舵工的须发,曾嘶哑了多少舟子的喉头……黄河,你分娩一切又湮没一切,你哺育一切又撕碎一切,你包容一切又排斥一切。因为你的存在,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潜流与你不息的波涛一起翻卷,流过商周秦汉,流过唐宋明清,直灌注入今人的心田。你使垂思,你使圣者彻悟。
黄河,老子从你怀抱里走出,这位睿智无比的老翁,仅用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便诠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出了多少“道法自然”的真谛……黄河,庄子从你臂弯里脱出,这位枕石梦自然蝶的先哲,用外星人一样的耳朵,去闻听我们这颗星球上的天籁地音,用心灵去感悟神秘的自然,那灿若云锦了辞章,那__恣四的著述,令今人读来扑朔迷离……黄河,孔子从你的波涛中荡来,这位生前四处碰壁的老头儿,当今已被世界推为十大哲人为首,一部《论语》,曾被多少代统治者奉为“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圭臬……黄河,孟子从你黄土地上站起,这位首先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大儒,把儒家学说推上极致,使孔孟之道,历两千年誉毁而不衰……黄河,我知道,只有你那气贯长虹的肺活量,才能让李白吟出那飞霆走雷的诗句,才能让冼星海谱出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滂然沛然的乐章……
黄河,当今我们这个民族正处在历史大转型的紧要关口,我们需要黄河大米,需要黄河毛,需要黄河绒螯蟹,需要你三角洲上那素衣缟服的天鹅……但我们更需要思想,需要智慧,需要精神王国的两大骄子――哲学与诗。黄河,当我们的物质大厦遍地耸立时,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巍峨齐高。黄河,当我们的物质大厦遍地耸立时,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巍峨齐高。黄河,面对这个七色迷目。五声乱耳、连空气中也瓢散着物化的浮器之气的世界,我不希望因了你的断流,而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消弥,让哲人停止思索;也不希望因为你的干涸而使诗人关闭了那催人奋袂而起的闸门……
黄河,我还知道是你的黄涛黄浪黄泥黄土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你横向流淌北方的大野,你纵向雕刻了中国的性格。那带剑的燕客,那抱琵琶的汉姬,是你真正的儿女。你既能使“挑灯看剑”的赳赳武夫,高歌“梦回吹角连营”;也能使低呤“绿肥红瘦”的纤纤弱女,赋一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唱……黄河,你用黄水养育出青海高原那会唱花儿的娇娃,你用黄风抽打出内蒙草原那剽悍的骑手,你用黄流冲刷出陕北那满脸都有是鱼纹皱的坚韧农夫,你用惊涛铸成山__汉那青铜色的胸膛,你狮子般的气概,赋予军营士兵那钢铁般的神经;你一泻千里的奔放,注入我们油田铁人那地火般喷突的豪情……
哦,黄河,我历史的河,我文化的河,我心灵的河!当我们这个黄皮肤的民族正把握命运的缰绳,紧攥时代的流速,去际会新世纪的大波时,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
14.作者为什么说黄河断流“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4分)
15.概括文章共写了大河的哪几个方面,每一方面各自的内涵是什么?(9分)
16.结尾处“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一句中,“断流”的含义是什么?(4分)
17.本文情感激越,又有历史的深沉感,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本文的写作手法。(5分)
14.因为黄河断流失去了神秘,没有神秘,也就失去了现代人浮躁灵魂能得以小憩的最后一隅。
15.历史的河:黄河分娩、哺育、包容一切,激发了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各种丰富的感情,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文化的河:黄河造就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圣者贤人,促生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磅礴的诗与乐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
心灵的河:黄河是现代人心灵的栖息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不竭心泉,能激发忧患意识,促人思考,催人奋起。
16.最后一段的“断流”一语双关,既指黄河本身的干涸、断流,也暗喻处于历史大转型时期的中华民族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开放搞活的同时,民族精神的失落。
17.本文运用第二人称“你”,反复呼告、感叹;运用排比手法,直抒胸臆,情感激越;行文中引经据典,议论与描写有机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对比,再现了黄河哺育下,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的超拔卓越风姿和新世纪中对新黄河精神期盼;文字华美,情辞并茂,感人深切(至少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