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有关我国轿车供求状况的资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年份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轿车需求量(万) | 105 | 138 | 266 | 346 | 398 |
轿车产量(万) | 106 | 192 | 349 | 471 | 546 |
根据资料反映的情况,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 ;
(2) 。
(1)轿车需求量和产量都在不断上升。
(2)目前已供过于求,预计未来的一年内这种状况将更加突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人畜共居的村庄
刘亮程
有时想想,在黄沙梁做一头驴,也是不错的。只要不年纪轻轻就被人宰掉,拉拉车,吃吃草,亢奋时叫两声,平常的时候就沉默,心怀驴胎,想想眼前嘴前的事儿。只要不懒,一辈子也挨不了几鞭。况且现在机器多了,驴活得比人悠闲,整日在村里村外溜达,调情撒欢。不过,闲得没事对一头驴来说是最最危险的事。好在做了驴就不想这些了,活一日乐一日,这句人话,用在驴身上才再合适不过。
做一条小虫呢,在黄沙梁的春花秋草间,无忧无虑把自己短暂快乐的一生挥霍完。虽然只看见漫长岁月悠悠人世间某一年的光景,却也无憾。许多年头都是一样的,麦子青了黄,黄了青,变化的仅仅是人的心境。
做一条狗呢?
或者做一棵树,长在村前村后都没关系,只要不开花,不是长得很直,便不会挨斧头。一年一年地活着。叶落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自己一生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
如此看来,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每个牲口也一样,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村庄,谁还能不认识谁呢。谁和谁多少不发生点关系,人也罢牲口也罢。
你敢说张三家的狗不认识你李四。它只叫不上你的名字--它的叫声中有一句可能就是叫你的,只是你听不懂。也从不想去弄懂一头驴子,见面更懒得抬头打招呼,可那驴却一直惦记着你,那年它在你家地头吃草,挨过你一锨。好狠毒的一锨,你硬是让这头爱面子的驴死后不能留一张完整的好皮。这么多年它一直在瞅机会给你一蹄子呢。还有路边泥塘中的那两头猪,一上午哼哼叽叽,你敢保证它们不是在议论你们家的事。猪夜夜卧在窗根,你家啥事它不清楚。
对于黄沙梁,其实你不比一只盘旋其上的鹰看得全面,也不会比一匹老马更熟悉它的路。人和牲畜相处几千年,竟没找到一种共同语言,有朝一日坐下来好好谈谈。想必牲口肯定有许多话要对人说,尤其人之间的是是非非,牲口肯定比人看得清楚。而人,除了要告诉牲口“你必须顺从”外,肯定再不愿与牲口多说半句。
人畜共居在一个小村庄里,人出生时牲口也出世,傍晚人回家牲口也归圈。弯曲的黄土路上,不是人跟着牲口走便是牲口跟着人走。
人踩起的尘土落在牲口身上。
牲口踩起的尘土落在人身上。
家和牲口棚是一样的土房,墙连墙窗挨窗。人忙急了会不小心钻进牲口棚,牲口也会偶尔装糊涂走进人的居室。看上去你们似亲戚如邻居,却又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日子久了难免把你们认成一种动物。
比如你的腰上总有股用不完的牛劲;你走路的架势像头公牛,腿叉得很开,走路一摇三摆;你的嗓音中常出现狗叫鸡鸣;别人叫你“瘦狗”是因为你确实不像瘦马瘦骡子;多少年来你用半匹马的力气和女人生活和爱情。你的女人,是只老鸟了还那样依人。
数年前的一个冬天,你觉得一匹马在某个__角落盯你。你有点怕,它做了一辈子牲口,是不是后悔了,开始揣摸人。那时你的孤独和无助确实被一匹马看见了。周围的人,却总以为你是快乐的,像一只无忧无虑的夏虫,一头乐不知死的驴子、猪……
其实这些活物,都是从人的灵魂里跑出来的。上帝没让它们走远,永远和人呆在一起,让人从这些动物身上看清自己。
而人的灵魂中,其实还有一大群惊世的巨兽被禁锢着,如藏龙如伏虎。它们从未像狗一样咬脱锁链,跑出人的心宅肺院。偶尔跑出来,也会被人当疯狗打了,消灭了。
在人心中活着的,必是些巨蟒大禽。
在人身边活下来的,却只有这群温顺之物了。
人把它们叫牲口,不知道它们把人叫啥。
14.文章开头写的驴、小虫和树有什么共同点?写这些有何作用?(6分)
15.为什么说“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4分)
16.文章最后说:“人把它们叫牲口,不知道它们把人叫啥。”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6分)
17.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展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并对其作了肯定;也有人认为,以敏锐而毒辣的眼光,重新审视和委婉否定了文中所展示的一种生命状态,认真思考了人活着应有的方式。那么你的看法呢?(6分)
14.(1)无忧无虑,轻松自在,得过且过,乐天知命,亲近自然。(结合前四段作答。答对一点给一分,共三分)(2)引出下文,(1分)为说明后文的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作了铺垫。(铺垫1分,内容1分)
15.黄沙梁地方极小;(1分)人畜共居,人没有自己的思想(默默无闻);(2分)和动物一样活着,每个人都得过且过。(1分)
16.人的灵魂中,本来是应该有激情有雄心的,(2分)但是由于传统和习俗的束缚,不知道__,无忧无虑,得过且过,(2分)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2分)
17.这是一道探究题,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都是可以的。
可以同意前者。作者以动物来与人观照,写出了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动物一样活着,每个人都得过且过。村庄的一切似乎都是固定的,人活着不曾有什么变化。人们更多的是无法承受变迁,只能把生命呆板地荒废掉。作者对这样的生命方式和生命状态是持否定的。
可以同意后者。作者描绘出一个人与自然万物各适其所的和谐相依的“动物乐园”,在这里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不可剥夺的合理性,都有一部纷繁且无法穷究的心灵史,都保持着卓然独立的个性,因而也不能为外部世界的他者轻易改变。
也可以作另外的思考与探究。从作者轻松活泼的文字中,我们既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又让人在无奈中体味到动物的无奈,看到了人的痛苦与麻木。作者认真思考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状态,让人遐想,启人深思。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白露横江, 。 ,凌万顷之茫然。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2)思厥先祖父, ,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 ,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
(1)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2)暴霜露;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然后得一夕安寝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德佑元年起兵勤王以前,作者过着一种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闲居生活,此诗写于此时。
(1)颔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赏析。
(2)颈联、尾联各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1)颔联写景由远及近、由静及动:半江秋水,宿雁成群,是远景描画,也是静景勾勒;秋气清寒,蛩声四壁,是近景描绘,也是动景勾勒,这样一远一近,相互映衬;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为颈联和尾联张本铺垫。(先点明特点2分,再阐释作用2分)
(2)颈联紧承颔联抒发诗人被迫罢官整治朝纲(吾道)遥遥无期(逶迤)的慨叹,(2分)尾联诗情陡然振起,烟雨寒江非但没有销蚀他报效国家的决心,反而神往匡扶大业,更加坚定了他力挽狂澜建立不朽功勋的抱负。(2分)

8.B(B中的“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为“原有的(错误)”“过去的(错误)”,其他各项均符合文中语意)
9.C(A中的两个“以”,前为连词,相当于“而”;后为介词,用。B中的两个“之”,前为助词,的;后为代词,它。C项的两个“于”均为介词,对。D项中的两个“为”,前为动词,做,干;后为动词,成为,形成)
10.C(C中“从古之君子待己责己探源”错,依据文章,应为“从今之君子待己责己探源”)
11.(1)不若是/ 强者必说于言/ 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 德高而毁来/ 呜呼/ 士之处此世/ 而望名誉之光/ 道德之行/ 难已!
(2)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莫斯科谢切诺夫医学研究院近日研究二氧化碳如何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取得突破。该医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二氧化碳与动物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即它能抑制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形成。这是迄今为止二氧化碳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
活性氧不同于普通氧,它一般以氧自由基形式存在,自身带有一个不成对电子,具有强氧化能力和极高的化学活性。通常,这种氧能在所有细胞中形成,约占进入细胞氧气量的5%。活性氧在机体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增强免疫,消灭细菌,杀死恶性细胞;另一方面,如在细胞中含量过多,反而会伤害正常细胞,加重病情发展,医学上早已发现,大剂量的活性氧能杀死细胞并导致动物死亡,二氧化碳的作用就是抑制人或动物内活性氧的过量形成。
医学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这一功能的发现,对研究人及动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可以对地球生命起源等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发现者之一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亚力山大・柯甘说,在地球大气中氧气出现之前,生命物质依赖厌氧呼吸的办法获取能量,这个过程伴有二氧化碳的生成。当大气中出现氧气后,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形成的活性氧已不能对生命构成危害,这就是二氧化碳在生命中的一种新功能。
柯甘认为,在人类胎儿形成中,几乎所有器官所需要的血都是供给含有二氧化碳相对较高的动静脉混合血,这是为了阻止在胎儿细胞中高活性氧过多,使胎儿能够正常发育。
这一新发现对分析研究全球生态问题也有一定意义。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正在以每年0.3%的速度增长,这将使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减少,导致肌体免疫力下降。专家认为,一些传染病爆发和流行可能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有关。
5.文中“研究二氧化碳如何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取得突破”的“突破”具体是指
A.发现了二氧化碳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
B.发现了二氧化碳在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的关系。
C.揭示出二氧化碳在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鲜为人知的作用。
D.揭示出二氧化碳抑制动物(包括人)细胞中活性氧形成的功能。
6.对科学家们发现的二氧化碳“至今鲜为人知的作用”,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与动物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B.二氧化碳能抑制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形成。
C.二氧化碳的作用就是抑制人或动物体内活性氧的过量形成。
D.二氧化碳能伴随生命物质获取能量。
7.二氧化碳新功能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不属于这一意义的一项是
A.对地球生命起源问题可以作出新的解答。
B.对胎儿形成中器官只供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的动静脉混合血现象的解释,有了理论根据。
C.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生成过程和增加的原因,可以提出新的说法。
D.对分析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活性氧的含量减少,免疫力下降,传染病爆发和流行有一定的价值。
5.D(A、B、C都不是“突破”的具体内容。)
6.B(A未说明作用,只触及范围,C这是早已发现的,D文中无此意。)
7.C(这是外加的意思)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18岁的王林是应届中学生中我省层层选拔出的惟一入选的国家集训队的选手。 B:据了解,这种碳酸饮料是专门为年轻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彩绘来表达。 C:吴颂今先生表示,他将充分听取广大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对《娘,大哥他回来了》进一步加工润色,力争推出一首能真正抒发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统一的好歌。 D:四月二十一日,五十七名在日华人学者、艺术家、华文媒体负责人联合发表倡议书,呼吁在日华侨华人与日本人民一起携手欢迎北京奥运圣火。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狂风 着沙尘,漫天而来――这是2008年3月以来本地的第2次沙尘暴天气。⑵市环保局张局长在4月的调度会上指出,目前有不少工厂 生产繁忙而忽视环境治理,这种做法是极不负责任的。⑶风吹动柔长的枝条,似乎千万只纤手伸来挽留他,他被这故乡柳树的 之情所感动,放慢了离乡的脚步。
A:裹胁 借口 拳拳 B:裹挟 借故 拳拳 C:裹胁 借故 眷眷 D:裹挟 借口 眷眷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出售,结果无人问津,而隔壁的木炭却很快卖光。开始他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后来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出售,很快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请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定。
略

分析:细看这道试题,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句式上看,划线的诗句与考生写出的句子应该构成一组匀整的排比句,每个句子都是一个“介宾短语”+“动宾短语”的形式,并且音节和谐,节奏明快,诗意浓郁。二是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水平。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所给的诗句语言高度精练。“诗题”是“寻找诗歌”,下面的两句诗就是告诉考生要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寻找到浓浓的诗意;从细微的事物里找到诗歌的意境。“细雨”、“微风”、“落花”、“流水”,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而产生了一个柔和宁静的意境。因此,要仿写好诗句,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是很难做到的。三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例句中,两个动词“点”和“飘”使用得既生动又形象,落花之声本来就轻而又轻,流水之音原来也是飘渺若无,一个“点”字,一个“飘”字,给原本就朦胧飘渺的景物恰如其分地增加了更为些许灵动和生机,妙不可言。因此,在仿写句子时,必须要注意到动词使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示例:
(1)在湖水中,倒影群山画!在斜阳下,惹得晚霞笑!
(2)在余晖里,唤来雁归声!在幽山中,啼出归鸟鸣!
(3)在蓝天里,扬起雄鹰翼!在碧海上,激起千层浪!
(4)在长亭旁,洒下离人泪!在折柳处,涌起故园情!
(5)在丛林里,传来清猿啼!在草原上,遥闻斑马鸣!
(6)在暮霭中,沉淀夕阳色!在流云里,带去岁月痕!
(7)在晨雾里,散出野菊香!在暮雪中,斗出腊梅艳!
(8)在长亭外,响起马啼声!在灞桥头,落下相思泪!
(9)在秋雾中,送来丹桂香!在冬雪下,映染腊梅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