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用计算机模拟逃生
俗话说,人的行为是最无法预料的。如今这一说法受到了模拟群体恐慌的计算机模型的挑战。群体恐慌现象导致无数人在火灾或人群拥挤中丧生。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家认为,人群在紧急情况下的运动可以用方程式表达。这一计算机模型可以估计出从建筑物里疏散人群要用多长时间,以及有多少人可能被困或丧生在建筑物内。这一复杂数学模型中的各项因子取自工程手册、有关人群灾难的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
与正常情况相比,处于恐慌中的人群移动起来要快得多。开始人群挤成一堆,互相推搡,导致出口堵塞。接着,跌倒或受伤的人阻碍了人群的移动,使得人群更为恐慌。在这个时候,人群变得和兽群一样,大家为了求生向前冲,却忽视了其他的出口,因此常常带来悲惨的结果。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大学和厄特沃什大学以及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运行了一个模拟足球场观众席上逃亡人群的程序。这个包括200人的人群试图通过一个1米宽的出口逃生。他们发现,不安的人群在出口周围挤成了弧形。当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增大时,弧形会逐渐压紧,导致那些被挤入出口的人纷纷倒地,从而进一步阻碍人群的疏散。这些研究者把这种情况称为“欲速则不达效应”。他们说:“在发生火灾时这种情况尤其让人觉得可悲,人们慌乱逃生反而会减少自己的生存机会。”他们建议说,除了确保建筑物有足够多宽敞的出口以便快速成疏散人员之外,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还应该在出口之前设置不对称的圆柱,来防止人群形成危险的弧形。建筑设计建筑师应该保证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这样的开阔处会使人流速度降低大约1/5,因为人们到达开阔地带时总会设法挤到他人的前面去,而当走廊重新变窄时,就会导致危险的拥挤。对于处在恐慌人群中的人员,研究人员建议说,把个人主义和群体本能结合起来是逃生的最佳方法――一方面留心最近的出口,同时注意观察其他人是否也找到了出口。
7.对“计算机模拟逃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计算机技术直接帮助人们从灾难中逃生。
B.用模拟灾难发生时的情景训练人们逃生的本领。
C.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人群逃亡时的状况作数学上的测量。
D.动用数学手段帮助足球场上遇到灾难的人们脱离现场。
8.下列理解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文中的“计算机模型”和“数学模型”含义相同,均指计算机模拟逃生的程序。
B.计算机可以通过模拟群体恐慌估算出人群疏散的时间。
C.恐慌程度很高的逃生者,在随人群向前冲的时候,通常连其他出口也注意不到。
D.“欲速则不达效应”指的是逃生时人群的疏散速度越慢,拥挤程度就越高。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灾难发生场地的出口处,及时将压紧的弧形疏松开,能避免许多逃生者被挤压致死或被踩死。
B.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与人群的拥挤程度成正比,与人群的疏散速度成反比。
C.解决群体恐慌现象的措施之一是保证建筑物的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
D.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家认为,用计算机模拟逃生可以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
7.C(A“直接帮助”有误;B“训练……本领”有误。D“帮助足球场上遇到灾难的人们脱离现场”有误)
8.D(因果倒置,应为“逃生时人群的拥挤程度越高,疏散速度就越慢”)
9.D(“可以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推断错误)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忧郁,是俄罗斯文学与艺术的特质,也是俄罗斯性格的一个特质。 。 。 。 。 。这种忧郁,使得俄罗斯的诗人和作家创作出数不清的艺术珍品,感动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①俄罗斯第一代诗人茹科夫斯基就是一个忧郁型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夜》是一首弃满伤感的诗。②通观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擘的作品,其中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无不带着这种令人无法排遣的忧郁。③这一点,从俄罗斯文学的开创者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④他的学生普希金,继承了他的这一忧郁的诗质,将这深沉的忧郁和淡淡的哀愁弥散在其几乎全部的诗作之中⑤我这样说,不是说别的民族别的文学就不具备忧郁的特点,但无论如何也没有俄罗斯那和鲜明和突出
A:③②①④⑤ B:⑤③①④② C:⑤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在今后10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分进行了整顿。 D:一个名牌产品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我不敢妄下断言说:“知名度也是生产力”,但一个城市的“亮点”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却是有目共睹的。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伊犁苹果啊、库尔勒香梨啊等等,走到哪儿都能闻得见诱人的香味。 B: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把科技领域的人才喻为三类:指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捡兔子的人,他自认为是第二种人。 C:金,原指一切金属,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现在专指黄金。 D:高考是人生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你是懦弱地等待和逃避呢?还是勇敢了迎接和应对呢?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功亏一篑 名门旺族 寥若晨星 真知灼见 B:绿草如荫 山清水秀 计日程功 面黄肌瘦 C:火中取栗 金碧辉煌 殚精竭虑 明火执杖 D:食不果腹 和盘托出 黄粱美梦 再接再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所谓《资治通鉴》也。(《资治通鉴》的解释)
思考使人伟大。(帕斯卡)
人生和人类发展中有许多关于反思的故事,你有类似的经历及相关的感触吗?请以“反思与前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
略
阅读下面有关我国轿车供求状况的资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年份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轿车需求量(万) | 105 | 138 | 266 | 346 | 398 |
轿车产量(万) | 106 | 192 | 349 | 471 | 546 |
根据资料反映的情况,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 ;
(2) 。
(1)轿车需求量和产量都在不断上升。
(2)目前已供过于求,预计未来的一年内这种状况将更加突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人畜共居的村庄
刘亮程
有时想想,在黄沙梁做一头驴,也是不错的。只要不年纪轻轻就被人宰掉,拉拉车,吃吃草,亢奋时叫两声,平常的时候就沉默,心怀驴胎,想想眼前嘴前的事儿。只要不懒,一辈子也挨不了几鞭。况且现在机器多了,驴活得比人悠闲,整日在村里村外溜达,调情撒欢。不过,闲得没事对一头驴来说是最最危险的事。好在做了驴就不想这些了,活一日乐一日,这句人话,用在驴身上才再合适不过。
做一条小虫呢,在黄沙梁的春花秋草间,无忧无虑把自己短暂快乐的一生挥霍完。虽然只看见漫长岁月悠悠人世间某一年的光景,却也无憾。许多年头都是一样的,麦子青了黄,黄了青,变化的仅仅是人的心境。
做一条狗呢?
或者做一棵树,长在村前村后都没关系,只要不开花,不是长得很直,便不会挨斧头。一年一年地活着。叶落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自己一生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
如此看来,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每个牲口也一样,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村庄,谁还能不认识谁呢。谁和谁多少不发生点关系,人也罢牲口也罢。
你敢说张三家的狗不认识你李四。它只叫不上你的名字--它的叫声中有一句可能就是叫你的,只是你听不懂。也从不想去弄懂一头驴子,见面更懒得抬头打招呼,可那驴却一直惦记着你,那年它在你家地头吃草,挨过你一锨。好狠毒的一锨,你硬是让这头爱面子的驴死后不能留一张完整的好皮。这么多年它一直在瞅机会给你一蹄子呢。还有路边泥塘中的那两头猪,一上午哼哼叽叽,你敢保证它们不是在议论你们家的事。猪夜夜卧在窗根,你家啥事它不清楚。
对于黄沙梁,其实你不比一只盘旋其上的鹰看得全面,也不会比一匹老马更熟悉它的路。人和牲畜相处几千年,竟没找到一种共同语言,有朝一日坐下来好好谈谈。想必牲口肯定有许多话要对人说,尤其人之间的是是非非,牲口肯定比人看得清楚。而人,除了要告诉牲口“你必须顺从”外,肯定再不愿与牲口多说半句。
人畜共居在一个小村庄里,人出生时牲口也出世,傍晚人回家牲口也归圈。弯曲的黄土路上,不是人跟着牲口走便是牲口跟着人走。
人踩起的尘土落在牲口身上。
牲口踩起的尘土落在人身上。
家和牲口棚是一样的土房,墙连墙窗挨窗。人忙急了会不小心钻进牲口棚,牲口也会偶尔装糊涂走进人的居室。看上去你们似亲戚如邻居,却又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日子久了难免把你们认成一种动物。
比如你的腰上总有股用不完的牛劲;你走路的架势像头公牛,腿叉得很开,走路一摇三摆;你的嗓音中常出现狗叫鸡鸣;别人叫你“瘦狗”是因为你确实不像瘦马瘦骡子;多少年来你用半匹马的力气和女人生活和爱情。你的女人,是只老鸟了还那样依人。
数年前的一个冬天,你觉得一匹马在某个__角落盯你。你有点怕,它做了一辈子牲口,是不是后悔了,开始揣摸人。那时你的孤独和无助确实被一匹马看见了。周围的人,却总以为你是快乐的,像一只无忧无虑的夏虫,一头乐不知死的驴子、猪……
其实这些活物,都是从人的灵魂里跑出来的。上帝没让它们走远,永远和人呆在一起,让人从这些动物身上看清自己。
而人的灵魂中,其实还有一大群惊世的巨兽被禁锢着,如藏龙如伏虎。它们从未像狗一样咬脱锁链,跑出人的心宅肺院。偶尔跑出来,也会被人当疯狗打了,消灭了。
在人心中活着的,必是些巨蟒大禽。
在人身边活下来的,却只有这群温顺之物了。
人把它们叫牲口,不知道它们把人叫啥。
14.文章开头写的驴、小虫和树有什么共同点?写这些有何作用?(6分)
15.为什么说“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4分)
16.文章最后说:“人把它们叫牲口,不知道它们把人叫啥。”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6分)
17.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展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并对其作了肯定;也有人认为,以敏锐而毒辣的眼光,重新审视和委婉否定了文中所展示的一种生命状态,认真思考了人活着应有的方式。那么你的看法呢?(6分)
14.(1)无忧无虑,轻松自在,得过且过,乐天知命,亲近自然。(结合前四段作答。答对一点给一分,共三分)(2)引出下文,(1分)为说明后文的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作了铺垫。(铺垫1分,内容1分)
15.黄沙梁地方极小;(1分)人畜共居,人没有自己的思想(默默无闻);(2分)和动物一样活着,每个人都得过且过。(1分)
16.人的灵魂中,本来是应该有激情有雄心的,(2分)但是由于传统和习俗的束缚,不知道__,无忧无虑,得过且过,(2分)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2分)
17.这是一道探究题,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都是可以的。
可以同意前者。作者以动物来与人观照,写出了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动物一样活着,每个人都得过且过。村庄的一切似乎都是固定的,人活着不曾有什么变化。人们更多的是无法承受变迁,只能把生命呆板地荒废掉。作者对这样的生命方式和生命状态是持否定的。
可以同意后者。作者描绘出一个人与自然万物各适其所的和谐相依的“动物乐园”,在这里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不可剥夺的合理性,都有一部纷繁且无法穷究的心灵史,都保持着卓然独立的个性,因而也不能为外部世界的他者轻易改变。
也可以作另外的思考与探究。从作者轻松活泼的文字中,我们既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又让人在无奈中体味到动物的无奈,看到了人的痛苦与麻木。作者认真思考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状态,让人遐想,启人深思。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白露横江, 。 ,凌万顷之茫然。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2)思厥先祖父, ,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 ,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
(1)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2)暴霜露;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然后得一夕安寝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德佑元年起兵勤王以前,作者过着一种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闲居生活,此诗写于此时。
(1)颔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赏析。
(2)颈联、尾联各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1)颔联写景由远及近、由静及动:半江秋水,宿雁成群,是远景描画,也是静景勾勒;秋气清寒,蛩声四壁,是近景描绘,也是动景勾勒,这样一远一近,相互映衬;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为颈联和尾联张本铺垫。(先点明特点2分,再阐释作用2分)
(2)颈联紧承颔联抒发诗人被迫罢官整治朝纲(吾道)遥遥无期(逶迤)的慨叹,(2分)尾联诗情陡然振起,烟雨寒江非但没有销蚀他报效国家的决心,反而神往匡扶大业,更加坚定了他力挽狂澜建立不朽功勋的抱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