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D  9.A  10.B

11.(1)我在(君主、君王)主人活着的时候没有抵御灾难的功劳,主要死亡时没有以死守节的功效(行为),从(在)义理上讲应该被罢黜,从(在)法律上讲应该被杀死。(“死节”、“于”被动句各1分,句意2分)

   (2)尧提倡(崇尚)住茅草棚,而天下各个方国的百姓都能安居。禹把宫殿房屋修得低小(鄙视宫殿),而天下百姓都能快乐地从事他们的生计(工作)。(“尚”,“卑”“安其居”“乐其业”各1分,句意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一种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广东人的怀旧情绪相对来说比较弱。怀旧,是一种固守。怀旧需要某种经历和情感上的认同,所以,怀旧色彩越浓,越容易陷入自己的窠臼;怀旧色彩淡一些,向前看得多一些,则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

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广义的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只是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们的岭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据珠江流域。所以,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上较容易达到融洽,形成同构。因而,我们关于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审视离不开对香港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香港获得了大量投资,在香港找到了走向世界的码头,而且在从香港学得管理模式的同时,也搬来了香港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经济的特点、注重享受的特点等也深深影响着广东。实际上,香港是中西文化之间的过渡。岭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对政治及文化的相对冷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偏差、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小富即安的自得等等,大多找得到香港影响的痕迹。

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留和发挥。同时,由于澳门长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16世纪中叶以后的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是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澳门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问题是16世纪以来中西交通、人类文明进程的个案研究典型,值得学术界重视。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最突出地体现在文化纽带上。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对于华侨来说,“落地生根”不等于文化同化。事实上,他们的文化仍然保持着民族性,中华文化仍然是华侨的母体文化,是华侨的根。另一方面,华侨留居海外之后,与当地文化“通婚”,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岭南文化经常处于动态之中。有人说,广东人会生孩子,却不会取名字。而广东人对于这样的冠名倒不很在意。理论总结是升华,但是换一种角度看,它也是束缚。岭南文化乐于为历史写第一稿,而不在乎定稿本上的名字排列,不在于创新是否上纲上线。这种品质,为它与不同文化范式的相处相融作了准备,也为它接受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作了准备。

5.下列对“岭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岭南文化是以广东为特定区域的、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它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

B.岭南文化深受港澳文化和华侨文化的影响,融合了港澳文化和华侨文化的特点,表现出一定的消极倾向。

C.岭南文化长期受西方文化影响,“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文化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D.岭南文化经常处于动态之中,长于创新,但缺乏理论总结,这种品质有利也有弊。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怀旧色彩散淡,从文化角度上看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可能正是因为向前看的多一些,反而不容易落入窠臼,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

B.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个典型的研究个案,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和窗口,后者是前者的主体与桥梁,二者是相互促进,双向到动的。

C.华侨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文化既保持着民族性,又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了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D.不用烦琐的理论总结束缚自己,这使得岭南文化与不同文化范式的相处相融、接触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做好了准备,更利于丰富和发展岭南文化。

7.根据原文的住处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审视离不开对香港的认识的原因,在于香港文化品格中突出经济、注重享受的特点深深影响着广东。

B.广东人对政治及文化相对冷淡,比较重视文化的实用性,不喜欢“上纲上线”;做事讲实效,不喜欢理论,这都是受香港影响的结果。

C.华侨文化具有兼容中西文化的性质,但仍然是以中华文化为母体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D.作为岭南文化的推动者,广东人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是岭南文化经常处于动态之中的先决条件。

5.B  6.B  7.D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我的眼神尽是千姿百态,袅娜起舞的纳西象形文字, 想象自己若生在纳西家族,挥写着另一种与工整汉字完全不同的文字,或许,也便会对生命,有另一种理解。①扯一片绿叶就可以表达爱情;剪一缕清风就可以风花雪月;掬一捧溪水就可以洗荡灵魂……②无不将大自然的草木花石,高山湖泊,日月星辰,浮云流水融入纳西的东巴文化中。③它们或倚或靠,或独自成体。④纳西文字的每一个字,都可以随想象派生出许多更形象的“生态”。

A:①④③② B:③②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姓氏文化节期间,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的古城淮阳的很多人文景观――弦歌台、画卦台、包公祠、夸太昊陵等无不以丰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B: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文化运营磁浮列车示范线运行成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磁浮列车系统技术的国家。 C: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人道德层在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侧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D: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科学家最近参照“火星快车”探测器发回的高清晰度照片,绘制完成火星三维地图。在这幅地图中,火星上峡谷和丘陵地带以三维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喝采 披沙拣金 自诩 不容置喙 B:必竟 关怀备至 销赃 以逸代劳 C:蟑连 绵里藏针 循私 臭名昭著 D:荣膺 积毁销骨 慈祥 生杀与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狐狸欣赏着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当午餐呢!”整个上午,它奔波着,寻找骆驼。但是,当正午的太阳照在它头顶时,它再次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于是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寓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漫步在凋零的树林

刘湛秋

(1)一个阳光如水的深秋,我在林中漫步。

(2)我为那疏朗和高远而迷惑了。盛夏所给人的那种局促感和拥挤感顿时消散,目光犹如自由飞翔的小鸟,几乎碰不到多少屏障。

(3)身边的树或曲或直伸向天空。由于抖落了许多叶子,枝儿显得更清晰了,在湖水般天空的反射下,勾勒出遒劲的线条。从这些线条织出的网纹中看过去,大自然更富有奇幻而不可捉摸的风韵。

(4)我踏着沙沙响的落叶,偶尔伸出手去接一片在微风中旋转的枯黄的或暗红的落叶,体验着身心的轻快。我仔细地辨别落叶上绻曲的脉络,闻着那干涩的气味;而且,随着脚步的移动,谛听着落叶发出的声音。

(5)我望着树,树也望着我。我们没有语言的交流。也许,在这孤独和静谧中,我们之间存在着宇宙神秘的信息。

(6)那么,失去春日那么多光彩灿烂、鲜艳妩媚的绿叶,他会惆怅或悲哀吗?在飒飒的秋风中,它是否在沉湎于对往昔的回忆?

(7)我踏着沙沙响的落叶,心中犹如飘着森林上空没有被遮蔽的云,一会儿是晴朗的白云,轻快自如,一会儿又是阴沉的乌云,秤砣般压迫。

(8)突然,我感到从沙沙响的落叶里,从裸露的枝干上,发出那有如竖琴的柔音:

――可爱的人,你们真奇怪,干嘛为我们落叶而苦恼?

――抱歉,打扰了你、我秋天的兴致。其实我也只是一闪念。

――不,你不是为我们树而苦恼,是苦恼你自己,苦恼你们,苦恼你们的民族。

(9)我像有隐私被揭穿那样,那声音继而像单簧管:

――你们人的生性就是害怕失去,而我们从不惧怕失去!

――有死有生才是大自然!只有凋零才有新的!害怕抖落枯叶就不会滋生新芽!

(10)那声音突然消失,像音乐戛然而止。我的思维也突然中断,它需要短暂的休息。

(11)当我又漫步前行,似乎身上也凋零了许多枯叶。

(12)其实,人也是自然,怎么留恋身上的枯叶也无济无事,最后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亡。而一个民族或历史,如果过多地偏爱那一度辉煌的绿叶,枯萎了仍旧一年年地去背负。……

(13)落叶如潮,秋风如梦。此刻,我的心完全恬静了。我感到我和树的信息已完全相通。至少,我可以如此处置自己,因失去而快乐,因凋零而发出魅力。四季就是辩证法,而承认却又痛苦。

(14)我把我心中波涌出的诗句,写在一片凋零的黄叶上。

选自刘湛秋《忧郁的微笑》

16.阅读文章前五段,概括作者深秋林中漫步时周围环境的特点。(4分)(不超过10个字)

17.第7段“心中”“一会是晴朗的白云,轻快自如,一会儿又是阴沉的乌云,秤砣般压迫”,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5分)

18.请分别说明下面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我像有隐私被揭穿那样。

(2)似乎身上也凋落了许多枯叶。

(3)我可以如此处置自己。

19.请说出本文的行文思路及特点,并结合文章的构思特点概括这篇散文的主旨。(6分)

16.疏朗、高远、奇幻、静谧。(3分)

17.作者一方面为深秋凋零的树林那特有的景致感到轻快自如,同时又为落叶飘零,韶华落尽,春光已逝感到无限的惆怅和悲哀。并由此联想到个人、大众乃至民族的类似遭际,不无感慨。(6分)

18.(1)我不是为树苦恼,而是为自己,为我们,为我们的民族苦恼。这一点被树看穿。(2分)

   (2)摈弃了以前的片面认识,对自然、人生、和民族有了更新的认识。(2分) 

   (3)我可以辩证地认识失去与拥有,凋零与再生的关系,达观地对待生命中的失去与凋零。(2分)

19.①文章脉络清晰,行动上由漫步林中到踯躅凝思再到漫步前行,情绪上由轻快自如到惆怅苦恼再到恬静释然,彼此照应,自然推进,不留斧痕。(3分)②本文化大为小,小中见大,通过对树林的凋零与再生,四季的轮回与更替等现象的观察与感悟,揭示了自然的生死代谢乃至历史民族盛衰沿革的客观规律,构思巧妙,启人心智。(3分)(以上16―19四题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梅花落

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花无霜质!”

注:“问君何独然?”当为杂树所问。

明代钟惺说这首诗“似稚似老,妙当选”(《古诗归》)。所谓“稚”即稚拙,“老”即老练。请你结合这首诗的主旨及表现手法谈谈你对这句评语的理解。

答:

这首诗言语爽直自然,对梅花的描写也不事雕琢渲染,更无溢美之辞。通篇以单纯朴拙,随意自然的形式,说着并不新鲜的事,确有几分“稚”趣。但另一方面,作者以杂树衬梅花,又用一问一答的拟人手法,突显了梅花傲霜独放、冰清玉洁的高洁形象。表面咏梅,实写梅之精神,梅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写照,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绝好体现,与那些类似杂树的与时俯仰,没有节操的龌龊小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样说来,称其“老练”,实不为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给海鲜“施肥”

“给我半船铁,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在1991年提出的这句名言如今听来依然如雷贯耳。当时,约翰・马丁刚刚揭开了高营养盐低叶绿素海域(HNLC)的秘密。这种缺乏浮游生物的“不毛之海”约占全球海域面积的20%,主要分布于南半球的海洋。

约翰・马丁认为,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限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不用费太多脑筋就能想到,只需在海水中加入这种元素――在轮船的尾流中倒入成千上万吨的硫酸铁化合物,就能促进浮游藻类的大规模生长,然后籍此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这就好比是利用常见而价廉硫酸铁“肥料”让整个南大洋一夜成“林”。这也是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维克多・斯莫塔希克所竭力推崇的对抗全球气候变暖战略。

维克多・斯莫塔希克于2004年在南非沿岸领导了欧洲最为重要的“增肥”实验――欧洲铁增肥实验(Eifex)。他指出:“能够不采取这样的措施当然最好,但是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根据我的计算,从现在起,依靠铁增肥技术每年可以从大气中消除10亿吨二氧化碳,大约相当于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而且,给海洋增肥非但不会引发生态危机,反而会提高海洋的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当然,对于铁增肥计划仍然存在不同意见。“关键问题不在于浮游生物的增加数量,而在于浮游生物沉入海底的数量。”同样曾多次组织增肥行动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科学家肯・布斯勒表示,“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就好比是我们花园里的青草,春季生长时会储存二氧化碳,到了秋季枯萎时,则会重新释放二氧化碳。而那些死亡后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就像红杉那样,能够把二氧化碳储存上好几个世纪!然而,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少则1% ,多则50%,变化极大。”而且,也有科学家指出,通过数周时间的增肥行动而获得的数据对于长期的大范围增肥计划没有什么在考价值。

另外,由于水生生物会在各海域间循环流动,南大洋物产能力的提高最终是不是可能导致热带海洋物产能力的下降,这一点尚不得而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浮游生物总量最终并不会增加。最后,大部分研究人员对斯莫塔希克的看法并不认同,认为生态系统因浮游生物数量增加而发生不可预测的大规模紊乱,换来的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成果。

(选自《科学生活》2007年第10期)

7.“给我半船铁,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对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营养盐低叶绿素海域(HNLC)秘密的揭开,为“给海洋‘施肥’”计划的提出提供了科学依据。

B.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导致了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缺乏。

C.在海水中人为加入铁元素,能促进浮游藻类的大规模生长。

D.大规模生长的浮游藻类会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进而降低大气温度,延缓全球变暖。

8.下列各项不能成为“维克多・斯莫塔希克所竭力推崇的对抗全球气候变暖战略”理由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

B.给海产增肥的成本很低

C.给海洋增肥不会引发生态危机

D.给海洋增肥会提高海洋的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尽理对铁增肥计划目前仍有不同意见,但通过世界各地多次组织培肥行动的科学家一致认识指导下的一致努力,有望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B.通过铁增肥计划的实施,人们更期望看到的是像红杉木一样的浮游生物大量出现,因为它们最多能有50%可以长时间储存的二氧化碳。

C.由于水生生物会在各海域间循环流动,南半球海洋的物产能力的提高最终也许有可能导致热带海洋物产能力的下降。

D.铁增肥计划势必将导致生态系统因浮游生物数量增中而发生不可预测的大规模紊乱,这将使铁增肥计划一无所获。

7.B    8.A    9.C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抗日战歌》《保卫黄河》……曾激励过无数中华儿女的老歌,如今听起来,依然是那么激动人心。 B:萨科齐此次访华的首要目标就是与中国签订一系列的贸易合同,价值预计达到100亿欧元。(约合1000亿元人民币) C:“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可能遇到三方面的风险:一是可靠性问题,航天任务和系统十分复杂,存在不可知因素;二是一些无法预知的空间环境因素也可能构成威胁;三是我国第一次发射月球卫星,技术上可能还存在认识不到的问题,这些风险都需要有关专家提前预测,防患于未然。 D:西南联大,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