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B(属:连着,接着)
10.D(A表转折的连词/表承接的连词;B代词,“他”/助词;C介词,“凭借……身份”/介词,“用”;D是副词,“于是”)
11.B(①体现张禹的清廉;⑥说明张禹深受皇上恩宠)
12.B(A把田地房屋都给了他的伯父,不是为了节约,而是体现他的忠厚;C江陵和园庙不在一个地方,张禹对皇上南巡祭祀园庙并不反对,只是反对皇上到江陵去;D“定策”,是尊立天子并把它记入史册的意思。“阴阳不和”是说君臣不和,并不是身体不适)
13.(1)伍子胥如果在天有灵,知道我立志要审理冤案错案,难道会危害我吗?
(2)张禹走遍所属的郡县,一些偏僻的地方也都全部去过。亲自核查记录囚犯的罪状案卷,多数察其情,明其冤。
(3)每次朝见,太后特别赞赏张禹,不与三公同席(独坐一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人远祖更可能在中国
广西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对柳江人洞的堆积物进行详细研究,采用铀系测年法,首次对柳江人头骨化石的出土地点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年代测定,结果表明,柳江人可能生活在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或更早,而不是原先所认识的不超过3万年。
这意味着,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比人类学家原先所认识的要更早生活在华南地区。这一结果使东亚人“非洲起源”学说受到挑战。
此次采用的测年方法,突破了以前碳14测定法最多只能测到3万多年的局限,而把可检测的最远时间延长到数十万年,这种方法目前在第四纪研究中,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可靠的方法。
去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他们于3.5万年至8.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采用的测年方法,突破了以前碳14测定法最多只能测到3万多年的局限,而把可检测的最远时间延长到数十万年,这种方法目前在第四纪研究中,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可靠的新方法。”
“用基因研究的结果推测人类进化过程,无论如何是间接的。柳江人化石年代的测定,直接证明了在7万年至13万年前或更早,柳江人就已经在华南地区生活了,因而不可能是在这之后才从非洲迁移而来。”黄慰文补充说。
王危说:“在不久的将来,包括年代学在内的对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有望揭示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模式。”
6.有关对东亚人的祖先的研究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危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很有可能就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B.美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而是非 洲人。
C.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那些研究者推测得出的,尚缺乏科学依据。
D.由于受到交通等各种条件的限制,3.5万年至8.9万年前的非洲人根本不可能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
7.有关古人类出现年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铀系测年法测试分析发现,柳江人的头骨化石所在地层的年代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甚至更早。
B.王危的研究成果仍然不能完全推翻“非洲起源”学说,还有待于包括年代学在内的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来证实。
C.柳江人可能7万年至13万年前或更早就已经在华南地区生活了,因而不可能是在3.5万年前至8.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而来。
D.中国的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就在中国的直接证据,据此揭开了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之谜将为期不远。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先认为柳江人生活的时代距今不超过3万年,是因为碳14测定法的局限所致。
B.在王危的研究成果公布之前,较流行的观点是现代东亚人起源于迁移而来的非洲人。
C.即便东亚人的祖先是在3.5万年前至8.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的,但非洲人在基因上同东亚人也不可能有太多一致的地方。
D.基因研究者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北京人”,说明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和现代人之间在研究资源方面尚存在了缺环。
6.A(B是中外的科学家而不只是“美国的科学家”;C“尚缺乏科学依据。”错误,基因研究也是科学方法之一,只是角度不同而已;D“由于受到交通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原文没有提及)
7.D (还应借助于“包括年代学在内的对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不能只根据铀系测年法)
8.C(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个基因研究的成果说明非洲人在基因上同东亚人很接近)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他希望各方本着相互尊重、互不敌视、平等协商,努力寻找符合各方利益并为各方接受的解决方案。 C:随着流动人才的增加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日趋多样化,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开始主动与各地人才市场联系,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挑选更符合要求的优秀人才。 D: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__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马迪不行,赖特・菲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精粹 羁绊 老俩口 门廷若市 B:融资 惊蛰 舶来品 披沙捡金 C:发轫 蝉联 志愿者 含辛茹苦 D:木纳 绵薄 主弦律 相形见绌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跻身 侪辈 剂量 济济一堂 光风霁月 B:入殓 眼睑 验证 横征暴敛 勤俭节约 C:禅让 阐释 忌惮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 D:悲怆 寒伧 创伤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美国的比尔•戴维斯是世界一流的保险推销大师。他的退休庆典,吸引了全世界保险界的各路精英。庆典上,人们问他推销的秘诀是什么,如何才能像他一样成功。戴维斯一言不发,只是让四个侍从抬出一座大铁马,铁马下垂着一个大铁球。人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戴维斯用小铁锤每隔5秒敲一下大铁球,10分钟过去了,大铁球纹丝不动;20分钟过去了,大铁球纹丝不动,有的人不耐烦地起座离去;30分钟过去了,大铁锤还是纹丝不动,更多的人起座离去,可是戴维斯依然故我,继续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敲击铁球,慢慢地,吊着的大铁球在大师的小铁锤的击打下,摆动幅度越来越大,铁球摆动的威力让在场的人们受到心灵的震撼。这时,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推销大师收起小铁锤,脸不变色心不跳,转过身来,声音宏亮地说:“我的告别演讲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读了这段文字,你一定有很多启发,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能抄袭。
略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4分)
联合国安理会10月14日下午一致通过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的第1718号决议。
(1)联合国安理会10月14日下午一致通过第1718号决议。
(2)该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3)该决议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4)该决议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的。(每条1分,语言不通顺、有错别字酌情扣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8分)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__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倘佯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7.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3分)
18.仔细阅读第2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5分)
19.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4分)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20.有条理地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的崇高意义。(6分)
(1)屈原择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择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择死与择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分)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答案应涉及中国人崇高的生死观念,意思对即可。)
18.(5分)本题难度较大,答案表述不求一律。下面是对三句话的内容与句间关系的解说,供教师阅卷参考――
第一句,作者以揣度的口吻提出对“偏差”的思考。读者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倾向,即“偏差”是”‘故意所致”。第二句,作者仍以揣度的口吻表述,实际上,揭示了前一句所谓“故意”的原因。这两个“疑问句”,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解疑。第三句,作者明确提出自己对“政治”的见解,表达不赞同世人“故意”制造的“偏差”,即忽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终结了前两句所谓的“疑问”。(解说每句话的内容,3分;能指出语句的表达特点和句间联系,2分,意思对即可。)
19.(4分)
(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2分。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整理,意思对即可。)
(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2分。“与君臣伦理观念决裂”,不可少。)
20.(6分)
(1)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以死明志。(2分)
(2)司马迁择生,体现了伟大的叛逆精神,受刑忍辱,以死践志(2分)
(3)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分)
补全名句的上句或下句(4分)
(1)桃李不言, 。《史记・李将军列传》
(2)风萧萧兮易水寒, !《史记・荆轲》
(3)千呼万唤始出来, 。《琵琶行》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1)下自成蹊(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犹抱琵琶半遮面(4)通古今之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答两个阶段也可)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