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芒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杯构,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本文选自《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 通史,鲁迅誉其为“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其怒: (2)相四十里:

(3)我至军中: (4)沛公不杯杓:

3.下列与“间至军中”的“间”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欲关中B.素留侯张良

C.项伯杀人,臣之D.吾得事之

4.下列句子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持自璧一双,欲献项王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沛公安在D.吾属今为之虏矣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划线句子。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纪传体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1)恰逢、正逢:(2)距离:(3)估计、揣测;(4)经得位、承受。

3.D

4.C

5.(1)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砧扳,我们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2)小子不值得和(他)商讨大事,夺取项于天下的人一定沛公,我们将要被他俘虏了!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您要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 B: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于是就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 C:良乃入,具告沛公。(张良竟然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了刘邦。)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2.下列句子中的虚词“乃”的意义和用法与“良乃入,具告沛公”中相同的一项是( )

A: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舍:

⑵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

⑶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乃:

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

⑴舍:放弃;⑵顾:不过,只是;⑶乃:才;⑷谢:道歉。(错一处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如舍:shè。①<名>客舍;旅馆。《<指南录>后序》:“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②<名>房舍;住房。《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又】<名使动>使……住宿;安排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③<动>住宿;居住。《游褒禅山记》:“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④<名>谦称自己的属,用在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前。如“舍亲”、“舍弟”等。⑤<量>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成语有“退避三舍”。Shě。①<动>舍弃;放弃。《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动>放开;释放。《齐桓晋文之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③<动>施舍;布施。《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将近一半家私舍入尼姑庵中。”【舍人】官名,秦汉以来到明代宫中都设舍人,职权大小不一。门客。宋元以来俗称显贵人家子弟,同“公子”、“少爷”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比以前同类题难度要大,一般都是选择题型,而本题要求直接写出意义。学生没有可以参考的词语的意义了。但是本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常见文言实词。复习策略是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B: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致谢) C: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D:君安于项伯有故(故:老交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以小舟涉鲸波出 B:以老于户牖之下 不能容于远近 C:客何为者 君为我呼入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选出划线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

A:阿母媒人 B:乃令张良留 C: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选自《鸿门宴》)

10.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让:谦让。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C.大王来何 操:拿,携带。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11.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

B.公为我献//愿项伯具言臣不敢背德也

C.不如善遇之//击沛公于坐,杀之

D.谁大王为此计者//何辞

12.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为之奈何

D.吾谁与归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10.D

11.C

12.C

13.①现在我们出来了,可还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译出“今者”、“辞”、“奈何”各1分,句意1分)

②我们这些人马上就要被他俘虏了!(译出“吾属”和“今”各1分,“为之虏”被动句1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D项“再拜”为“拜两次”之意,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11.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察文言虚词。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项,两个“因”均为副词,趁机。A项,①句中的“乃”为副词,于是,就;②句中的“乃”为副词,才。B项,①句中的“之”为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②句中的“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D项,①句中的“为”是介词,替;②句中的“为”是句末语气词,呢。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每一种句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例句是定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13.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重点字词有:(1)“今者”:现在;“辞”:告辞;“奈何”怎么办。(2)“吾属”:我们;“今”:马上;“为之虏”被动句,被他俘虏。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下列对省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献(之于)大王足下 B:竖子不足与(之)谋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谢) D:沛公安在(军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节选自《鸿门宴》)

1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 会其怒,不敢献 会:

②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置:

③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间:

④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乃:

14.翻译文段中加线的句子。(2分)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文:

13.

① 会:恰逢,刚好             ② 置:放弃,丢弃

③ 间:从小路                 ④ 乃:才

14.做大事不必顾及(顾虑)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讲究)小的谦让。(“顾”“辞”各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