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0分)
(1)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金风玉露一相逢,___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1)则必有我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政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便胜却人间无数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1)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9.D(A闲:同“娴”,熟练、熟悉;B狱:案件;C恒:经常。)
10.B(①而:连词,表转折;②而:连词,表递进。)
11.D(匿名信为柳庆所写,“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也与原文不符。)
12.(10分)
(1)如果给我带上镣铐,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
(2)柳庆认为盗贼是乌合之众,可以通过诱骗来捕捉他们。
(3)现在想要自首伏罪,又怕难免一死。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就愿意来告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弦乐器的出现。最早的弦乐器,出土于曾侯乙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
6.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人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7.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
B.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
C.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
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有了新的依据。
B.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前列。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
D.对古中国和巴比伦音律成就的比较,说明其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
6. D 7. C 8.
依此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虽然这次事件对公司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终于使公司 了难关。②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 国内市场和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③无论是根据GDP的增长速度 根据贸易份额的提高能力来衡量,中国 世界上最显眼、最具活力的。1978-2005年期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
A:度过 开拓 或是/也是 B:渡过 开辟 或是/也是 C:渡过 开拓 还是/都是 D:度过 开辟 还是/都是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手是什么?
有人说,对手是要战胜的对象,要想尽办法击垮它;有人说,对手是竞争的伙伴,要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有人说,对手是要攀登的高山,山越高,征服它就越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有人说,对手是论坛上的辩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会失去意义……
读这段文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据你的联想或感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老 家
孙 犁
⑴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⑵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⑶其实,“__”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⑷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⑸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⑹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⑺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⑻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⑼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⑽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⑾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⑿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⒀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⒁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9.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作者在第三段中说老家“也不想再回去了”,第五段中却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这是否矛盾?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1.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22.文章结尾所说“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消失”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19.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想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20.并不矛盾。说“不想再回去了”,是因为老家已没有亲人,极少熟人;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是因为无论有无亲人熟人,人对故乡的感情也难以割断,且越到晚年越强烈。
21.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22.含意是:故乡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作者的老屋终将消失。作用是: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消失虽伤感而又理解的矛盾复杂心理。
根据下面题目的要求,拟写出一条简明得体的标语。(4分)
校园内有一方清水塘,常见各种漂浮物。为保持塘水清净,学校准备制作一块告示牌,请你代写一句容易使人接受的话。(不能用“禁止”一类的生硬词语,不超过20字)
(1)我和你一样需要需要洁净的面庞!
(2)你追求绚丽多彩,我追求清澈见底。
(3)让我们共同为鱼儿创设一个洁净的空间。
根据下列句子的格式、修辞和境界,在空格处仿写恰当的句子(4分)
我不是挺立高山的巨松,也不是屈身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山河添上一笔绿色。 。
我不是汹涌奔流的大河,也不是止步不前的浅潭,而是幽幽山涧的一条小溪――为美丽的春天奏响一串音符。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空缺的部分(任选3题)(6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劝学》)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师说》)
③哀吾生之须臾, 。(《赤壁赋》)
, ,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六国论》)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羡长江之无穷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