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听流水人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1)本诗有两个写景的句子,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诗中“断弦”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分析。(4分)
(1)“孤舟微月对枫林”的作用。通过写“孤舟”“微月”“枫林”,交代了听筝的环境;(1分)为全诗定下清冷凄凉的基调,烘托了气氛;(1分)借此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2分)
“岭色千重万重雨”的作用。此句既可理解为在写实景,也可理解为通感手法的运用,以视觉写听觉,展现了“鸣筝”的艺术效果。(2分)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或流人和作者)的孤寂悲愤或复杂的思想情感都起到陪衬烘托的作用。(2分)
(2)①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表现了弹琴人的激愤情感。③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按点给分,一点一分,答全得满分。)

9. 答案:B
解析:B项,北:打败仗。
10. 答案:A
解析:A项,介词,根据、按照;B项,动词,做/介词,被;C项,副词,于是、就/副词,才;D项,暗中/如果没有。
11. 答案:C
解析:C项,①表明李牧的权限,③是赵王所为。
12. 答案:D
解析:D项,撤职在先,抗令在后。
13.①项王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注意“目”、“叱”、“辟易”和整句的翻译。)
②希望您借给我奇兵三万人,从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要跟他们交战。(注意“假”、“间道”、“深”、“高”和整句的翻译。)
③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打击其要害和虚弱之处),争斗者因形势限制(阻断形势发展),就不得不自行解开。(注意整句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文字之美
中国的文字可以说是一种奇异的文化存在,这在西人译中诗一事上可见端倪。近见一汉学家译杜甫的名句“月涌大江流”为:The moon leaps in the great Rivers flow,意思就成了“月亮在大江流动中跳跃”,这是怎样的不堪!于中国文字缺乏微妙的感受,即使字意表面相应,结果也不外平淡无奇,甚至笑话百出。
中国文字的串联、组合、拼接有无穷的妙处,已然可成为一种独在的言语,只看运用者的心境和手段如何了。“言语”组成篇章,而文学的美感亦必由这种言语而来。像“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若译成白话,意思也是明白的,但从文字言语而来的心境、幽思、美感却起码失落了一半。古典文学诸种体裁中的这种“言语”,其千锤百炼而获得的美感效果,犹如奶酪,味道实在深郁。它的层面底下蕴涵的深广的情绪概念,缭绕着声情和观念的美,委实为中国文字语言所特有。
写文章,“辞达而已矣”;但作为艺术的文学来要求,则其文字言语不是单纯地传达人心基本意义,文字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目的和审美对象。有人以为中国优秀的文言文学是一种“雅化”了的文字言语,很有道理。这种言语用量极少而容量奇大,词汇的本身就能引起许多生动的观念,有时甚至比描写叙述的事象本身引起的还多。一个熟识文言的人,他在面对现实或非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有这种言语观念跳荡出来,像遗珠般在黯淡的心空熠熠闪烁,身心立即要起莫大的快意。这正是汉字意化的优越性,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相当强烈。汉字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可傲岸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我前面以奶酪喻之,大略包含其人文性特征在内。文言言语这种特性在古典文学中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英文中“古典的”和“第一流的”是同一个词,但英美学生的惧怕莎士比亚,中国学生的反感古文,已是教育界不争的事实。虽然说时代的洪流冲走了古典的醇酒气息,文字深厚的人文性却给我们以精神安慰。众多的成语、联绵词、诗词名句、典故、寓言,仍然激活着丰富着当今的白话文学。失却了这种文字精神的借鉴的文学作品,只仿佛瞽者说媒,说者无心,听者无趣。一个文字粗鄙的作家,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裁缝那样,不能赢得我们的信任。
(取材于伍立杨《汉字的美与爱》)
6.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仅译出诗歌表面的字意,很难表现原诗的神韵。
B.中国文字之美体现在文言中,白话中没有这种美感。
C.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情达意,而在于审美。
D.中国的文言文学优美典雅,是“雅化”了的文字言语。
7.根据文意,下列对“汉字意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极少的字能表达极多含义。 B.能引起人身心莫大的快意。
C.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强烈。 D.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
8.下列说法,与文章最后一段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修辞立其诚。 B.辞达而已矣。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D.文章,经国之大业也。
6. 答案:A
解析:B项,“白话中没有这种美感”有误,从原文“众多的成语……仍然激活着丰富着当今的白话文学”可知;C项,“不在于传情达意,而在于审美”与原文“不是单纯地传达人心基本意义……同时也是一种目的和审美对象”意思不符;D项,“中国文言文学”对象错,应为“中国优秀的文言文学”。
7. 答案:D
解析:A、B、C三项是对“汉字意化的优越性”的理解。
8.C
现实生活中,乘坐公交车已是人们最平常、最便捷的一种交通方式了。但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不良现象,诸如乘客不肯为老弱病残孕等人让座,看到小偷正在偷他人的钱物却冷眼旁观,为一点点小事而说粗话、难听话等等,请你从提倡友爱、文明,营造温馨的乘车环境的角度出发,拟两条宣传语。要求简洁生动、语言得体。(4分)
答:
示例:(1)让文明和爱心传递每一站。
(2)同坐一辆车,共献一片情。
(3)车厢虽小能容爱心无数,旅途虽短更显情谊深远。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0分)
(1)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金风玉露一相逢,___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1)则必有我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政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便胜却人间无数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1)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9.D(A闲:同“娴”,熟练、熟悉;B狱:案件;C恒:经常。)
10.B(①而:连词,表转折;②而:连词,表递进。)
11.D(匿名信为柳庆所写,“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也与原文不符。)
12.(10分)
(1)如果给我带上镣铐,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
(2)柳庆认为盗贼是乌合之众,可以通过诱骗来捕捉他们。
(3)现在想要自首伏罪,又怕难免一死。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就愿意来告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弦乐器的出现。最早的弦乐器,出土于曾侯乙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
6.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人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7.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
B.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
C.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
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有了新的依据。
B.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前列。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
D.对古中国和巴比伦音律成就的比较,说明其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
6. D 7. C 8.
依此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虽然这次事件对公司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终于使公司 了难关。②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 国内市场和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③无论是根据GDP的增长速度 根据贸易份额的提高能力来衡量,中国 世界上最显眼、最具活力的。1978-2005年期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
A:度过 开拓 或是/也是 B:渡过 开辟 或是/也是 C:渡过 开拓 还是/都是 D:度过 开辟 还是/都是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手是什么?
有人说,对手是要战胜的对象,要想尽办法击垮它;有人说,对手是竞争的伙伴,要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有人说,对手是要攀登的高山,山越高,征服它就越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有人说,对手是论坛上的辩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会失去意义……
读这段文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据你的联想或感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