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刘翔强就强在栏间技术和后半程冲刺上,去年破世界纪录、夺年终总决赛冠军,他就是靠这个最厉害之极的杀手锏上演了逆转好戏。 B:与使用小汽车相比,使用公共汽车在占用城市道路空间上可以减少5倍,在城市环境污染方面可以降低20倍。 C:一个人能够对另一个开玩笑,是在对人家的性格气质有所了解后的一种善意的调侃,也是对两人间友谊认可的表现。 D:自从在市场后面的一间不足七八平方米的小屋内安下了自己的家,不知不觉中他在北京已待了三年。
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作秀 乌烟瘴气 倒记时 义愤填赝 B:期货 天荒地老 负作用 强弩之末 C:峰会 玩事不恭 暴发力 销声匿迹 D:竟聘 披沙捡金 集大成 悬梁刺股
在我们的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东西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不经意的感动,这“感动”源于亲人、源于朋友、源于老师、源于同学、源于陌生人……
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注意文体。
请对下面一幅漫画作简要点评。(5分)

示例。这幅漫画“收费指南”厚厚一本,“服务指南”只有可怜的一页,形象地勾画出了我们某些职能部门“服务就是收费”的嘴脸。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职能部门不是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而是想方设法提高部门“效益”,挖空心思寻找收费的理由。这种作风必须得到彻底纠正。(必须结合现实,主要结合一些部门只收费、不服务或者服务就是收费的现象发表议论。)
小故事中往往包含着大智慧。看了下面的小故事,你会有什么感想?仿照所给事例,写出自己的感想。(3分)
故事1 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而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感想:我们是否狭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故事2 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感想: 。
感想:有人只知道在人生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在下面这段话中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语意连贯,句式整齐。(4分)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梅兰竹菊,谓之“四君子”:_______________,兰的清幽贞洁象征人的品端气雅,_______________,菊的傲视严霜象征人的不屈不挠。
梅的冰肌玉骨象征人的高尚纯洁 竹的虚心有节象征人的虚怀若谷
(梅、竹的特点与所象征的人的品质应保持一致。所给答案仅为示例,学生对梅、竹的描写与联想可以是多方面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 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月蒙蒙,夜蒙蒙,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撂下来是不是可以撂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告诉秦淮河究竟是融了商女的胭脂红多还是融了商女的相思泪更多?想秦淮河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盏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扇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鳞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舱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有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黏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璞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2006年第9期《散文选刊》)
16. 请概括出作者在不同阶段对秦淮河的不同感受。(4分)
17. 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这有何作用?(4分)
18. 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6分)
(1)第2段中“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请回答。(3分)
(2)文章最后说“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19文章题目为“秦淮河上寻桨声”,从全文来看,“桨声”指代什么?结合全文,你认为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16. 少年时期的秦淮河热闹喧嚣,风流曼妙;读大学时的秦淮河古韵消散,寂静无声;2005年的一天:秦淮河商业味浓郁,艳俗无比。(按点给分,答一点给1分,答全给满分。)
17. 引出文章描写的对象秦淮河;说明秦淮河自古以来就是热闹繁华之所;增添文章诗意。(按点给分,答一点给1分,答全给满分。)
18. (1)自古及今,涉及秦淮河的诗歌很多,人们可以从诗歌中可以了解秦淮河;秦淮河就如同诗歌一样曼妙无比。(按点给分,答一点给1分,答全给满分。)
(2)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1分)静谧的、(1分)自然的。(1分)
19.桨声指代远离奢侈与繁华、远离浮躁与金钱的人生理想,(2分)表达作者对这种人生理想的肯定与追求,对现实生活中浮躁、一味追求金钱的人生态度的否定与抨击。(2分)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6分)
①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 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③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④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辛弃疾《青玉案》)
⑤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⑥ 风萧萧兮易水寒, 。(司马迁《刺客列传》)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一尊还酹江月
④灯火阑珊处
⑤小人长戚戚
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听流水人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1)本诗有两个写景的句子,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诗中“断弦”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分析。(4分)
(1)“孤舟微月对枫林”的作用。通过写“孤舟”“微月”“枫林”,交代了听筝的环境;(1分)为全诗定下清冷凄凉的基调,烘托了气氛;(1分)借此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2分)
“岭色千重万重雨”的作用。此句既可理解为在写实景,也可理解为通感手法的运用,以视觉写听觉,展现了“鸣筝”的艺术效果。(2分)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或流人和作者)的孤寂悲愤或复杂的思想情感都起到陪衬烘托的作用。(2分)
(2)①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表现了弹琴人的激愤情感。③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按点给分,一点一分,答全得满分。)

9. 答案:B
解析:B项,北:打败仗。
10. 答案:A
解析:A项,介词,根据、按照;B项,动词,做/介词,被;C项,副词,于是、就/副词,才;D项,暗中/如果没有。
11. 答案:C
解析:C项,①表明李牧的权限,③是赵王所为。
12. 答案:D
解析:D项,撤职在先,抗令在后。
13.①项王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注意“目”、“叱”、“辟易”和整句的翻译。)
②希望您借给我奇兵三万人,从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要跟他们交战。(注意“假”、“间道”、“深”、“高”和整句的翻译。)
③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打击其要害和虚弱之处),争斗者因形势限制(阻断形势发展),就不得不自行解开。(注意整句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