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A/胜:胜任。
9.C/A①代词,放在名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所从”可译为“跟从谁”。②“为……所……”表被动。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C①②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从”。D①用在时间词后,协调音节,不译。②代词,指天下。
10.D/ 第②句是说杨原听从了任峻的计谋,对象应为杨原,不符合题干要求。第④句是说太祖曹操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任峻,主语应是曹操,也不符合题干。在这两句里,任峻都是受动者,如若分不清主次,只觉得两件事都和任峻有关,就做出选择,就会出现错选。①③两句侧重于表现任峻都认清形势,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符合“识时务”一条。⑤⑥两句侧重于表现任峻的才干,符合“有才干”一条。
11.B/“在许下用屯田制来筹集军粮”不是任峻的“建议”。
12.(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
(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作妻子)。
(3)救济(他们的)急事(危急),接续(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民歌到底是什么?区分民歌与非民歌是否有一个固定和科学的标准?以前我们分析《诗经》中的作品,往往把“反映贵族生活”的诗算做一类,而把“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诗划分为另一类,以为后者才是民间歌谣。现在看来,这样理解民间歌谣,颇有值得商榷之处。民歌是一种体裁,它的特点在于民间的集体创作,而并不在乎它的内容如何。民歌与文人的诗歌创作相对而言,只要不是文人有意创作的诗歌,无论它所写的是什么题材,无论它是爻辞、祭乐、徒诗,还是谣曲,我们都应该认为它是民间创作,并把它称作民歌。
《诗经》中保留的民歌,其产生的年代,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前期武王至周孝王时。因为是各地的土风,所以《诗经》中民歌的产地包括了很广的地区。在这种情况和条件下,如果不是有人有意识地把它们集中在一起,那么,《诗经》的形成,便是无法想象的事。大约与《诗经》成书的时间相同,在江汉流域的楚国,也开始了《越人歌》式的地方民歌。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与民休息,历六十年,使中国增加了许多人口,也积累了不少财富。于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便据此开始对开拓疆土,伸展势力;对内采用儒术,建立各种制度,以巩固他的统治。他的这些举动,为偏远地区民乐的传入与交流提供了可能,引起皇室和贵人们对“新声”的更大兴趣。这样,在汉武的朝中产生了一个以“采诗”为主要任务,旨在借此兴“乐教”、“观风俗、知薄厚”的专门的音乐机构。
汉武帝刘彻的采诗成法,虽然在一百多年以后,受过他自己后嗣哀帝刘欣的洗劫冲击,西汉乐府采集的各地民歌虽然在当时并不多(据《汉书・艺文志》录,共138篇),而后来得以存目的则更少(约40首),但这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民歌曾经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的主体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保护和提倡,相当地繁荣过。也正是这种有意无意的提倡与这种提倡所造成的社会风气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使自东汉、魏、晋,直至南北朝时期的朝野,在一定程度上把传习民歌俗曲当成了爱好,形成了习惯,使民歌得以在这将近六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但发展了自己,而且也明显地、强有力地浇灌了文人诗歌阳作。于是唐代这个诗歌历史的巅峰时期到来了!
唐代是诗歌的盛期,但唐代文学实际上标志着诗坛主体的逆转。由民歌所哺育的文人诗歌创作,最终却掠取了民歌的美,代替了民歌在诗歌领域内的崇高的主体地位,这是诗歌发展所必将导致的结果,正说明了诗歌自身发展的日新月异。
5.下列关于“民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写的是什么题材,凡是爻辞、祭乐、徒经、谣曲都应属于民歌。
B.民歌只是下层劳动人民用来反映民间生活的诗歌。
C.诗歌只要不是文人有意创作的,无论什么题材,无论为何而用,都应称作民歌。
D.无论其内容和体裁如何,只要属于民间集体创作的,都应将其视为民歌。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武帝时,朝中“采诗”既是为了兴教化,也是为了了解民众的生活,检查政治的得失。
B.汉朝音乐机构是采集汉朝新辟偏远地区的民乐的专门机构。
C.汉代统治者对民歌创作和收集的重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诗坛主体的逆转”是指 由民歌所哺育的文人诗歌创作,代替了民歌在诗歌领域中的崇高的主体地位。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和与之同时成书的《越人歌》式的地方民歌,直接浇灌出我国诗歌史上的又一朵奇葩――楚辞。
B.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积累了不少财富,从根本上决定了民歌快速、长足的发展,并且明显地、强有力地浇灌了文人诗歌创作。
C.从《诗经》到汉乐府到今天,民歌一代一代的传承全靠民间的自然的流传。
D.如果没有乐府民歌的几百年的繁荣,就可能没有唐代这个诗歌历史的巅峰时期的到来。
5.C/A“凡是爻辞、祭乐、徒诗、谣曲都应属于民歌”与文意不符,因为其前提是“只要不是文人有意创作的诗歌”。B按作者观点,只要是“民间的集体创作”,“反映贵族生活”的诗也是民歌。D“体裁”有诗歌,也有小说、绘画、雕刻等,“只要属于民间集体创作的”也包括绘画、雕刻等。
6.B/汉朝专门的音乐机构是“以‘采诗’为主要任务”,而“采诗”的范围就是全国。
7.D/ A“《越人歌》式的地方民歌”没有“成书”,只是出现的时间“大约与《诗经》成书的时间相同”;也不是它直接浇灌出楚辞,可以这样说:《越人歌》式的地方民歌,与其他条件一起,在二百年后,孕育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又通过屈原,浇灌出我国诗歌史上的又一朵奇葩――楚辞。B“快速、长足的发展”未涉及。C“全靠”不对。第二段说:“如果不是有人有意识地把它们集中在一起,那么,《诗经》的形成,便是无法想象的事。”第四段说:“也正是这种有意无意的提倡与这种提倡所造成的社会风气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使自东汉、魏、晋,直至南北朝时期的朝野,在一定程度上把传习民歌俗当成了爱好,形成了习惯,使民歌得以在这将近六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但发展了自己,而且也明显地、强有力地浇灌了文人诗歌创作。”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禁锢 涸泽而渔 琢磨 捉摸不定 B:撤退 南辕北辙 选集 资料选辑 C:杂糅 矫揉造作 竣工 怙恶不俊 D:荫凉 封妻荫子 寂寥 心急火燎
以“?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
观察下面这则漫画,描述其内容,并写出漫画的寓意。(5分)
(1)内容:(30字以内)(2分)
(2)寓意:(15字以内)(3分)
内容:中国老师和外国老师讲授的是同样的内容,但求学者明显偏向于外国的老师。
寓意:讽刺那些人崇洋媚外的心理
请用一句话概述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18字以内,含18字)。(4分)
中新网12月20日电 中国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针对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建立医德档案,并进行年度考评,以促进医德医风的改善。
据中央电视台消息,《指导意见》规定,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师、护士及其他卫生专业人员都将参加考评。考评分为自我评价、科室评价、单位评价等三个步骤,每年进行一次。
考评结果要进行公示,并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
医德考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考评的主要内容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患者的权利,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对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贫富都平等对待,不得歧视;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遵纪守法,廉洁行医;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中国将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
在汉语中有一类以物喻人的词语,它们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请从“牛马”“笑面虎”“纸老虎”“领头雁”四个词语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不要求字数相同),写出其内涵。(6分)
求例:
变色龙:因其皮肤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用它来比喻那些见风使舵、善于变化的人。
(1)
(2)
牛马:因其供人驱使,从事艰辛劳动,所以用它来比喻那些为生活所迫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
笑面虎:因其具有老虎的凶恶,然而表面上又是非常和善,所以用它来比喻那些外貌装得善良而内心凶恶的人。
纸老虎:因其是老虎,所以看起来凶恶,但是纸的,不堪一击,所以用它来比喻那些外表强大凶悍而实质虚弱无力的人。
领头雁:因其在雁行中起着领头的作用,所以用它来比喻那些能起很好带头作用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在绘画语言中,底色是一幅画的精神,是画的基调,光影、线条是色相。底色自始至终影响着画者的情绪,色与相或许是主题,或许是点缀,它总是写在底色上的叙述。
看画如此,看人亦然。有些人骨子里自卑,有些人天生的自恋,有些人敏感,有些人宽厚,这些潜意识多是童年的延伸,是性格的底色。
许多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总是在你不谙世事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打好了。
伊莎朵拉・邓肯说,贫困使她的母亲无法为孩子们请仆人或家庭教师,而恰恰是这种自由放任的童年赋予了她“一种自然发展的生命”,成就了伊莎贝拉・邓肯无拘无束的舞蹈风格,她的舞姿自由飘逸,浪漫不羁,一反传统芭蕾的种种规范与教条,不羁的舞姿来自不羁的爱,不羁的生命意识,以及不羁的自由性格……而这所有的“不羁”来自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
伊莎贝拉・邓肯出生在海边,成长在海边,冰心也是在海边长大的,她笔下的海是温柔的、秀美的;有少女的圣洁和母性的祥和,它不象邓肯的海,充满了生命的神秘和野性;也不象海明威的海,粗犷而惊险,激荡着人与自然搏斗的气魄。冰心的海,是天使的梦境。因为她的母亲,温柔如静美的月亮:“我半夜醒来,开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的在她的爱光中睡去”。也因为她的父亲,庄严若清晨雍容灿烂的太阳,他们共同给了她温暖幸福的童年。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的一生都装在一个由亲人的温情和优裕的物质生活构成的“玉壶”里,不经风雨、不历尘埃,一辈子都是一个“女孩”,咏颂着甜美的诗句,做着依稀的梦。活到八十岁,依然童真,依然单纯,这是她的美丽,也是她的局限。
为文如此,为人也一样。
我读胡兰成写的《民国女子》,印象最深的张爱玲写给胡的绝交信:“我已经是不喜欢你了,当然你是早就不喜欢我了,因小劫故,一直未……你不必再写信来,即便是写,我也是不看的。”随信附上一笔不菲的稿酬,算是她对他最后的资助。
男欢女爱到了缘分终了,放手是正着,但走得如此风度并不多见。“如果你爱他,那么成全他,如果已经不爱,那么成全自己。”张爱玲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她的童年却是阴郁的,像旧上海的阁子楼,偶尔有阳光射进来,也被灰尘遮挡得细碎而且灰暗。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去了法国,父亲是个沾染了一身恶习的没落少爷,后母也和张爱玲水火不容。缺少爱、缺少温暖的童年使得张爱玲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她极端自恋。因此,分手时做到如此大气,成全的当然是她自己。张在情感上的孤独缘于她内心的自恋和自傲。
性格决定命运,而童年的际遇决定了性格。
胡兰成说“人是要自己亦是美人,在陌上拾得旧花钿,才能知昨天有美人在此经过的。”文明是祖先遗在时光阡陌上的“花钿”,有人看到的是绿锈斑驳的金属,另外一些人却可以在上头瞥见逝去美人的款款风姿。骨子里的底蕴不一样,解读万物的眼光当然不一样。
“诗词歌赋,穷而后工”,没有艰难困苦,看不透人生的深度,从这点看,冰心写来写去都是童话,都是梦境,张爱玲一枝纤笔,穿透人世。
还是那句话,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
(节选自《书摘》2007.12,有删改)
15.文中第二段写到了“看画如此,看人亦然”,请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6分)
(1)如此:
(2)亦然:
16.文中写到“这是她的美丽,也是她的局限”,请联系文章内容,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她的局限”?(4分)
17.作者在文中引用了胡兰成的话“人是要自己亦是美人,在陌上拾得旧花钿,才能知昨天有美人在此经过的”,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18.作者认为“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请分别联系伊莎贝拉・邓肯、冰心和张爱玲的事例,阐释这句话的内涵。(6分)
(1)伊莎贝拉・邓肯:
(2)冰心:
(3)张爱玲:
15.如此:要注重画的底色,而不是只看它的色与相。
亦然:要注重人在童年时形成的潜意识,而不是只看表面的性格。
16.因为她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看不透人生的深度。所以写的都是童话和梦境,而不能穿透人世。
17.(1)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赏鉴需要自己有相应的底蕴。
(2)引出下文的观点,骨子里的底蕴不一样,解读万物的眼光就不一样,从而进一步说明了童年的际遇对于人的一生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18.(1)邓肯正是因为拥有一个自由放任的童年,才成就了她无拘无束的舞蹈风格,不羁的爱,不羁的生命意识,以及不羁的自由性格。
(2)冰心正是因为她温柔的母亲和庄严的父亲给了她温暖幸福的童年,才让她一辈子都保持童真和单纯。
(3)张爱玲的自恋和自傲也来源于她的阴郁的,缺少爱和温暖的童年。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3)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忽魂悸以魄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死水》的作者闻一多属于主张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 诗派。
(6)《草叶集》的作者是美国伟大诗人 。
(1)响穷彭蠡之滨 (2)序八州而朝同列 (3)登东皋以舒啸 (4)恍惊起而长嗟
(5)新月 (6)惠特曼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 规
余 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庆历三年,范仲淹因力主兴修水利遭到守旧派的反对,于是被贬。诗人作为范仲淹的朋友,曾就此事慷慨陈词,也因此被贬。本诗是对此有感而作。
(1)诗的首句“一叫一春残”中第一个“一”字的含义是一声,第二个“一”字的含义是 ,两相对照,暗示出了全诗的核心――“ ”(从原诗中选一个字)。(2分)
(2)本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不呆滞,多变化。请结合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析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相互交替的特点。(4分)
(1)全或所有或整个 冤。
(2)①诗的颔联写景,用春残之景(或简单的翻译这一联),写出作者此刻的感伤,是寓情于景。②诗的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悲伤欲绝,表现了对范仲淹被贬的无比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