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错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学生迷恋网络,商家欺骗消费者,是一种“错位”;子女当一天家长,让闯红灯的人当一回交警,也是一种“错位”。
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和见闻吗?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呢?请以“错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圆”可以想像成很多东西。请仿照下面的例子,先想像出一个具体物件,然后写出一段不少于40字的话。要求:想像合理,有一定文采。(5分)
例子:
井口:圆圆的这口老井,没有任何特别的装饰,古朴而自然,镶嵌在地里,宛如一面魔镜,似有深邃的思想,用淙淙的水声,述说着一部完整的历史。
参考示例:
草帽:我的视野里出现了一个圆,在绿色的齐膝深的秧苗里,那个泛着微黄的圆是那么引人注目。就是它,为父亲遮住了风风雨雨,挡住了炎炎烈日,让父亲收获着一个又一个希望。
请把下面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① 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
② 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
③ 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阴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 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则是绿草如茵。
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一如内地。
⑤ ③ ② ④ ①
请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6分)
有关医学专家鉴于目前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比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调查得出的30%高出20%―50%这一现象,忠告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勿滥用抗生素。
目前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高达50%―80%,而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调查得出抗生素使用率仅为30%,因此有关医学专家忠告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勿滥用抗生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木石是非(节选)
余秋雨
在欧洲的城镇间旅行,看得最多的是建筑。时间一长,难免与中国的建筑对比起来。最强烈的对比是年代。从雅典和罗马开始,欧洲保留了大量的古典建筑,一查年代令人咋舌。例如,巴特家神殿至今还被看作古典建筑结构的至高典范,但它已经建成了两千四百多年,相当于中国孔子的年岁,竟然还这么虎虎有生气地站立山巅。
罗马的万神殿也许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至少两千年了吧,整个穹顶还如此精美坚固,几乎所有的参观者都会判定它是自己平生见过的最杰出的建筑之一。但若以年代比照,我们中国游客都会心中一沉,无法想像一个汉代的地面建筑能如此完好地保存到今天。
至于像佛罗伦萨、巴黎那些构成都市规模的古典建筑群,也有六七百年历史了,我们中国当然也保存了一些明代建筑,却不可能像这些欧洲建筑那样构成今天都市的主干性景观,而且还付诸实用,每天任拥挤的人流大进大出。
这个景象使很多初来乍到的中国旅行者很受震动。原本总以为我们拥有历史,人家拥有现代,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仅仅因历史过于厚重而失落了现代,这倒是一个不难让人理解的理由,但厚重的历史保存在哪里呢?走到欧洲街头上东张西望、暗暗比较,方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头失落。
有人说,中国保存不了很多古典建筑,是因为太多改朝换代,太多兵荒马乱。然而,只要查查欧洲历史就可明白,他们改朝换代的频繁程度,兵荒马乱的酷烈程度,都超过中国。
其间有一个区别是,中国自古以来习惯于把攻击对象整个儿毁坏,非烧即拆,斩草除根,不让它阴魂盘绕,死灰复燃;欧洲则不然,更在乎所有权的转移,即更在乎占有和抢掠。
这是有原因的。欧洲文化本身有一种超越政局更迭的稳定性,zōng jiāo 的力量、贵族的存在又使无数精美教堂、典雅宅邸成为民众心目中不可搬移的审美图像和生态图像;而中国较为像样的生态,总量被看成是权力结构的直接延伸,因此每每与权力结构共存亡。
顺着这条思路,当代中国文化人便会产生很多感慨、写出大量文章。但是,随着年岁增长我已发现这种思路的片面性。
现在我愿意以更平实的态度来对待这样的问题。因为除了社会政治走向可以评定优劣外,各个自成系统的生态文明也都有形成的充分理由,应当以多元心态一视同仁。
如果以平实的态度来解释中国古典建筑为什么比欧洲保留得少,至少不应该无视以下这两个因素:
一、中国的建筑,主要以木材为构架;欧洲的建筑,则以石材为上选。两种主干性材料的不同,决定了延续时间的长短;
二、不同的材料选择,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观念。欧洲追求zōng jiāo 意义上的永恒,而中国则追求生生不息、代代更新。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并不看重凝固的永恒。树木的生命过程与人的生命过程密切呼应,人世间二十年为一代,木构架的房屋也需要二十年大修一次。中国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服从和孝顺远远超过欧洲,但他们最大的孝顺是重振家业、推陈出新,因此拆老宅、建新屋的梦想几乎成了一种掌控九州的行为理论。
这种对比很有趣味,因此走在欧洲,我并不对中国古人的选择深感羞愧,或义愤填膺。
14.你如何理解作者在看到欧洲建筑以后的“两头失落”?(4分)
答:
15.欧洲古建筑相对于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又是如何形成的?(6分)
答:
16.为什么作者“并不对中国古人的选择深感羞愧,或者义愤填膺”?(6分)
答:
17.你认为应如何看待中西建筑的不同特点?(6分)
答:
14.我们在现代文明上落后于西方,失落了现代;但通过观察西方建筑,发现我们在历史的保存方面也落后了,所以说两头失落。(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经历年代久远,却依旧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并且有些规模还很大,能构成今天都市的主干性景观,并付诸实用。(3分)形成原因:欧洲的改朝换代更在乎所有权的转移,即更在乎占有和抢掠,而不像中国自古以来习惯于把攻击对象整个儿毁坏。(3分)(共6分)
16.中国建筑难以长久保存是有客观原因的,和欧洲相比,中国建筑是以木材为构架的;(2分)中国文化传统中,并不看重凝固的永恒,讲究的是生生不息和代代更新,有我们几乎掌控九洲州行为理论。(4分)(共6分)
17.我们应以更平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建筑的不同,应以多元心态一视同仁。(1分)不能因西方建筑保存的完整性而否定中国的建筑。(2分)社会走向也许可以评定优劣,但各自成体系的生态文明都有它存在的道理。而反映生态文明的建筑也有着在它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意义。(2分)(共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离骚》中,表明屈原坚定志向的名句是: , 。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2)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 ”,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 ”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琵琶行》中的一句“ ,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老骥伏枥
(2)秋水共长天一色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台 城 鹿 柴
韦庄 王维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台城》一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答:
(2)《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6分)
答:
(1)“侧面烘托”或“写景抒情”或“乐景哀情”(2分)
(2)“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2分)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入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景色依旧,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2分)《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两者意境不相同。(2分)(共6分,表述通顺,符合大意即可)

8.C 9.D 10.C
11.(1)汉武帝赞赏他的义行(或“合理的做法”),于是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护送那些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大意1分,“嘉”、后置定语各1分,共3 分)
(2)到了匈奴以后,备办礼物赠送给单于。(大意1分,“币”、“遗”各1分,共3分)
(3)反叛君主,背弃亲友,在蛮夷做投降的俘虏,我怎么会见你?(或“要见你干什么?”“凭什么要见你?”)(大意1分,“畔”、宾语前置、固定短语“何以……为”各1分,共4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
“异化”一词,在开始时是作为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的一个万用代名词而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所以,我们必须为它的社会学涵义下一个严密的定义。异化实质上指的是:人们在自己无力支配并认为是压抑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面前所体验的一种束手无策、孤独和毫无意义的感觉。
卡尔・马克思把异化的概念引进了现代社会学。按照他的观点,异化是在人们忘记了社会和社会制度是人为创建的,因而能被人改变这一事实时产生的。由此,社会就成为一种不可支配的敌对力量出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环境产生一种“异化”感。马克思在论及诸如法律、政府、zōng jiāo 及经济等许多社会制度中运用了这一观点。以zōng jiāo 为例,人们创造了zōng jiāo ,却忘记了原本是社会的创造,而束手无策地让自己建立的制度来支配自己的生命。经济秩序也是如此。人们建立起经济制度,可是当他们受到这些制度压迫时,却感到无力改变这些制度,这样一来,人就成了自己所建立的制度的受害者。
马克思相信,具有劳动能力是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认为,所有其他的物种,都不过是世界的对象而已,只有人类才是世界的主人,因为他们自觉地作用于世界并创造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个性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人和劳动相互异化了,并因此导致了人同自然、同其他人、甚至同自己之间的对立。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工是产生异化的一个重要根源。每个工人的工作都经过了一种特殊的、严格的和有限的分工,这就限制了人的手、脑以及工作热情的全部发挥。工人们所负的责任很小,他们一无工具,二不拥有最终的产品,三不能参加决策,正因为这样,他们就成了整个劳动过程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一架机器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齿轮。劳动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劳动,而不是一种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劳动。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尤为严重。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工人们劳动生产出的利润都落入他人的腰包。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曾对劳动异化的本质作过一番总结。这一总结如今看来仍和当时一样适用。
那么,劳动的异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劳动,而是被迫强制劳动。因而,他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和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质是: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5.以下对“异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学的“异化”概念是属于在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研究范畴内的人们的心理现象。
B.产生“异化”的根本点是人们在不自觉中创建了与自己对立的势力却误以为无法改变的心理。
C. 人与其他一切包括与自我产生对立是人与劳动的异化派生的结果,而且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特征之一。
D.“劳动异化”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还不能认识到这样的道理:劳动创造了人,从本质上讲,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我需要。
6.以下不属于产生“劳动异化”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A.大工业生产中严格分工严重影响了工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
B.工人们既不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又不能参加民主管理。
C.劳动应是人的自觉行为,充满了创造、满足和发展的乐趣。
D.资本家占有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剩余价值。
7.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创造的zōng jiāo 却在支配人的生命,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敌对力量。
B.“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尤为严重”中“这种状况”是指工人的手、脑以及工作热情的不能全部发挥。
C.在劳动异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个性特征。
D.工人不能满足劳动需要的原因是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5.C 6.C 7.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和维护两岸同胞福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 B:在抗击世界艾滋病会议的正式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C:台湾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总会迅速组成了几支赴台医疗队,准备携带先进的医疗器材、药品和大陆人民的热情奔赴台湾灾区。 D:由于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比较劳动力的价格,我们为了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争夺较为有限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不得不做出些压低本国劳动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