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根除 滚瓜烂熟 攻城掠地 百废具兴 B:构陷 轻歌曼舞 莫衷一是 弥天大谎 C:规矩 花团紧簇 磬竹难书 洗耳恭听 D:澹泊 一塌糊涂 曲指可数 循私舞弊

请以“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参照高考作文标准

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4分)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恬静。

答:

参考答案:白居易说:生活是“待到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

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把下面的散句变成整句,不能改变原意。(4分)

吴昌硕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既接受传统、又熔铸百家,是一个善于变法,风格

独特的艺术大师。

答:

答案:吴昌硕是一个艺术大师(1分),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1分),他接受传统,熔铸百家(1分),他善于变法,风格独特(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上帝的花园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洒大方。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到舞台上走一圈,会发觉自己竟然不会走路!就算那些整天呆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就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敝开,只要能接收到阳光,并没有特别忌讳。有多少人能怜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美。

现在,我看着自己停在键盘上的两只手,可以自如地伸展、弯曲、合扰,十个指头都能灵活地打击键盘。最大的奇迹是,手能从地上拣起一根针,能挤牛奶,能写字画画,能举杯、握剑、摘花,能接住一个远远扔来的球;它还能表达意见和感情:同意或拒绝,依依不舍,无限温柔地抱起一个婴儿,拭去对方的眼泪……有一次,看到小孩在搭积木,我对朋友说:“不要把这双手看成只有几年的历史,它是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人类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远不止是火、铁器、文字和婚姻制度。孩子没有创造自己的手,他只是在复习,发现一双现成的手的各种意义。”

古人每恨海棠无香,鲫鱼多骨,觉得天地间有许多憾事。我的儿子也说:“鱼为什么长这么多刺!兔子为什么有皮,我不爱吃!”我瞪着眼说:“它们不是生来给你吃的!”万物有它们自己生存的理由。鱼的生理结构对鱼来说是合适的,它的生活目的不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我们觉得世界有缺陷,是因为它不尽如人意。上帝的目的和人类的目的原本不同,所以你看到园丁修剪树枝,遗传学家随心所欲地篡改生物基因。上帝的花园对人来说既然有缺陷,那么人类自己去创造一个自己的花园好了。于是某国就有科学团体建立人工生物圈。尽管里头借用了不少旧世界的材料,试验者们还是呆了两年就赶紧逃了出来。

有时,我们能从没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从前我常去野外,只是胡乱走走。见到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池心一平如镜,手痒痒的,就捡块石子打“水漂”,石子仿佛蜻蜓点水,在水面上激起一串涟漪。树林子空荡荡的,没有野生动物,地上铺满了厚厚的松针和腐叶,踩在脚下,充满弹性。偶尔能见到一两朵明艳的小花,像幽静的美人,自开自落。透过浓荫的一缕阳光打在一丛什么蕨类植物上,逆光看去,叶绿得透明,仿佛可见叶脉中的汁脉中的汁液在流动。我就在林子里逗留几小时,把攥紧的骨骼和灵魂摊开,介绍信一朵花、一棵草,被宏伟的自然环绕并轻勇地托起,矫健、灵敏而单纯,除了上帝的花园,我们在哪里还可以这么自由地徘徊,充满惊喜和依赖?在哪里还能如此深切地体会生命中的美感,像宇宙一样深沉?

(选自《散文天地》,有改动)

18.第1段中作者说“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请说出作者“非常迷恋”的原因。(4分)

答:

19.请分别解释划线语句在文中的意思。(6分)

(1)“我们觉得世界有缺陷,是因为它不尽如人意”一句中“它不尽如人意”说的是什么意思?(2分)

答:

(2)从文中看“有时,我们能从没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一句中“获得巨大的满足”具体指的内容是什么?(4分)

答:

20.(1)这篇散文中的“上帝的花园”指什么?(2)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4分)

答:

2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兼具抒__彩和哲理的散文,深刻、抽象和思索与丰富形象的描述巧妙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B.首段运用对比、类比的手法,托物言志,表达了对一些美好品格的热烈赞美,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万物都有自己生存的理由,人类本不应该食用动物,人类应具有一种地球大家庭的心态,尽量保护自然。

D.作者认为自然是上帝创造的,反对人为改变基因,不相信科学家能建造出可以真正满足人类需要的人工生物圈。

E.末段文字情景交融,用丰富的感觉和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种自然、静谧又充满生命动感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18.(4分)因为树的潇洒大方优雅的姿势,/谦虚而有深度的品格,/珍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的胸怀,/简洁、完美的个性。(以斜线为界,每小层意思1分)。

19.(6分)(1)世界上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和理由,不会与人的需要或意愿完全相同(或:生物按自己的需要而生存,不会全都适应人类的需要。)

   (一定要写出后一句分句的意思)

   (2)野外的池塘、树林、小花、阳光这些自然景物(1分)/能让我们攥紧的骨骼和灵魂摊开,(1分)/让我们自由地徘徊,充满惊喜和依赖,(1分)/深切地体会生命中无尽的美感。(1分)(以斜线为界,答对一层意思给1分)

20.(4分)(1)上帝的花园指大自然。(1分)

   (2)自然是美好的,(1分)/人类应充分尊重自然,享受自然,开发(利用)自然,(1分)/不要盲目地去改造自然。(1分)

   (第(2)题以斜线为界,一小层意思1分,综合回答也可以。)

21.A、E(每个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小题。(5分)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历来被称道,好在哪里?(3分)

答: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答案:(1)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是满怀无奈、辛酸与不平之气的无可奈何的苦笑。(3分)

  (2)满腹愁绪,日渐衰老,新的一年又要来到,但诗人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老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让作者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2分)

11.A 速,招致  

12.C(应为戌)

13.D(①为正面例子,②文中只讲奢豪,文中未涉及其败)

14.D(人莫之非,即人莫非之,人们不指责批评他,不等于认为他可以豪侈)

15.①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非”:非议。靡:倒。鲜:少。每点1分)②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谨身:约束自己。远罪:远离犯罪。每点1分)

   ③不只是你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来教诲你的子孙。(徒:只;服行;实行;训:教导,教诲。以上每点各一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据有关地球每日温度变化的调查报告称,满月的月光能使地球的气温发生变化。

据美国亚利桑娜州大学的三位学者共同撰写的报告说,卫星对低层大气温度测量的结果表明,满月时地球两极地区的温度比月缺时要高0.55℃,但对热带地区的温度则影响不大。

气象学家早就试图找出月球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两年前,这几位学者就声称,全球气温出现随月相变化略升高的现象,因为他们发现,满月时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02℃。随后他们又按纬度与卫星测得的数据进行核对,结果发现,满月时地球两极气温升高的幅度是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25倍。但在中纬度地区,情况却截然相反,月缺时气温略高,满月时气温略低。

科学家们认为,月球距热带地区比距地球两极近,因而对热带地区气温的影响应比对两极气温的影响更大些。虽然他们尚不能对月运周期与两极温度变化的原因做出准确的解释,但他们推测,两极空气比其他地方的空气清洁,因而照进的月光更多些;满月时受潮汐力的作用,地球两极的空气比别处的空气受更多的压缩而发热,这可能是其中的原因。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上述观点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证实。

8.根据文意,能对“全球气温随月相变化略升高”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是

A.满月的月光能使地球的气温发生变化。

B.满月时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02℃。

C.满月时的地球两极气温升高的幅度是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25倍。

D.满月时地球两极地区的温度比月缺时要高0.55℃。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两极空气比其他地方的空气清洁,受到更多的压缩而发热,反而比中纬度地区气温升高的幅度更大些。

B.地球两极照进的月光更多,满月时受潮汐力的作用更大,这可能是热带地区比两极距月球近却受满月的影响小的原因。

C.月球距热带地区比距地球两极近,因而对热带地区气温的影响本应比对两极更大些,但测量的结果却不是这样。

D.满月时地球两极地区的温度比月缺时平均高出0.55℃,但对低纬度地区的温度则影响不大。

10.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学者首先提出满月会影响地球气温的变化的说法,两年后他们撰写报告对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阐释,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这个观点还需要完善和证实。

B.气象学家早就试图找出月球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三位学者研究出满月会影响地球气温的变化,但这个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证实。

C.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三位学者提出满月会影响地球气温的变化的说法,科学家们不能对月运周期与两极温度变化的原因做出解释,因而这个观点还需要完善和证实。

D.气象学家和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三位学者早就试图找出月球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满月会影响地球气温的变化的观点提出后,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还需要完善和证实。

8.B(注意照应题干“全球”。)

9.A(不存在因果关系,可以和其他选项进行比较。)

10.C(不是因为不能作出解释而需要证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据有关地球每日温度变化的调查报告称,满月的月光能使地球的气温发生变化。

据美国亚利桑娜州大学的三位学者共同撰写的报告说,卫星对低层大气温度测量的结果表明,满月时地球两极地区的温度比月缺时要高0.55℃,但对热带地区的温度则影响不大。

气象学家早就试图找出月球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两年前,这几位学者就声称,全球气温出现随月相变化略升高的现象,因为他们发现,满月时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02℃。随后他们又按纬度与卫星测得的数据进行核对,结果发现,满月时地球两极气温升高的幅度是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25倍。但在中纬度地区,情况却截然相反,月缺时气温略高,满月时气温略低。

科学家们认为,月球距热带地区比距地球两极近,因而对热带地区气温的影响应比对两极气温的影响更大些。虽然他们尚不能对月运周期与两极温度变化的原因做出准确的解释,但他们推测,两极空气比其他地方的空气清洁,因而照进的月光更多些;满月时受潮汐力的作用,地球两极的空气比别处的空气受更多的压缩而发热,这可能是其中的原因。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上述观点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证实。

8.根据文意,能对“全球气温随月相变化略升高”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是

A.满月的月光能使地球的气温发生变化。

B.满月时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02℃。

C.满月时的地球两极气温升高的幅度是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25倍。

D.满月时地球两极地区的温度比月缺时要高0.55℃。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两极空气比其他地方的空气清洁,受到更多的压缩而发热,反而比中纬度地区气温升高的幅度更大些。

B.地球两极照进的月光更多,满月时受潮汐力的作用更大,这可能是热带地区比两极距月球近却受满月的影响小的原因。

C.月球距热带地区比距地球两极近,因而对热带地区气温的影响本应比对两极更大些,但测量的结果却不是这样。

D.满月时地球两极地区的温度比月缺时平均高出0.55℃,但对低纬度地区的温度则影响不大。

10.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学者首先提出满月会影响地球气温的变化的说法,两年后他们撰写报告对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阐释,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这个观点还需要完善和证实。

B.气象学家早就试图找出月球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三位学者研究出满月会影响地球气温的变化,但这个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证实。

C.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三位学者提出满月会影响地球气温的变化的说法,科学家们不能对月运周期与两极温度变化的原因做出解释,因而这个观点还需要完善和证实。

D.气象学家和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三位学者早就试图找出月球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满月会影响地球气温的变化的观点提出后,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还需要完善和证实。

8.B(注意照应题干“全球”。)

9.A(不存在因果关系,可以和其他选项进行比较。)

10.C(不是因为不能作出解释而需要证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

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__”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5.对“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还存在的具体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人存在与否 B.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存在与否

C.基本价值取向发挥作用与否 D.独特语言存在与否

6.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__”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5.D(应该是“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或艺术形式之中)

6.D(A“现在已经没有了”片面;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偷换概念;C“在人生中选择”以偏概全)

7 .C(世界文化多元化一体化,所以东西文化之间应该有沟通交流互补,而不是“保护……不受影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