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3分)
(1)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2)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3)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4)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5)苍松翠柏环抱着它,(6)霞光丽日辉映着它,(7)青山绿水依傍着它。(8)去年,连战先生也曾来这里拜谒,(9)表达了他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10)今天,我们共同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11)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陵寝,(12)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1)改为“朋友们”或“同学们”;(7)处与(6)处对调,或(6)处与(5)处对调;(10)删去“故地重游”,或将其改换为合适的词语。
(修改原则:语言传播要注意接受对象的身份;介绍事物时要条理清楚,符合逻辑;介绍的内容不能与现实矛盾。每改对一处得2分,全对得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也没有,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有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窘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驴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啼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在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那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出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接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你还看到什么了?”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睢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哪里! ”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了啊!”
“是的,是在作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青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19. 根据上下文,在划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2分)
“哪里! 。”
20. 文章的题目为“冬景”,那么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3分)
21. “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奶奶,电线肿了。”试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22. 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9. 象征着年轻的生命(1分)和生命的追求(1分)。用来区别乡村里司空见惯的风景(1分)和屋檐下老旧沧桑的人生(1分)。〔也可答成“与前文中描述的单调的风景(1分)和缺乏生机的生活(1分)形成对比〕
20. 答:指离家奋斗太久,自家的屋檐已淡忘(1分),古老的生活已改变(1分)。步入中年的“你”还是年轻(1分)(或答成生命还可以拓宽);懂得生命的你奋斗远没有结束(1分)(也可答成人生的历程还需要向前奋进)。
21. 第一种境界,童真的岁月,继续着祖辈的贫乏单调与自足(2分);第二种境界,青年的人生,从不安分到勇敢追求,有过彷徨但仍然坚定(2分);第三种境界,老年的光景,奋斗之后事业有成的自豪与充实(2分)。
22. BD(B项作者并没有看轻第一种境界,童年经历篇幅较短,是行文的需要;D项这里的“沧桑”应包括人生经历的全部,不仅仅指挫折,也涵盖成功)
12. D(甘:以……为甘甜。意动用法。要结合语境来解释)
13. C(抓住“举措”进行辨析)
14. A(汤为民求雨的行为只说明他为了得到民心)
15.(1)失去民众的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3分,大意对1分,“民心”1分,“未之曾有也”1分。)
(2)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它来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定是想要换取民心。(3分,大意对1分,“恶”“以”“请”“必”各0.5分)
(3)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同吴国决一死战。(3分,大意对1分。“苦”“死”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形,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9.《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 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 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 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10. 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A. 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B. 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D. 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1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 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 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
D. 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韵律的需要。
9. D(非概念的内涵)
10. C(因果颠倒,因为梁祝传说具有多种艺术形式,才使梁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11. D(A《十道四蕃志》是“第一次”记载,“完整”记载故事全貌的是《宣室志》,“死后化蝶”的情节到明代才出现。B“梁山伯原为浙江省宁波鄞县县令,因辛劳过度而病死”属于“专家考证”的内容;“终年21岁,尚未婚配”的内容,文中只说在《义忠王庙记》中有明确记载,不等于“专家考证”。 C 文中并无作者的明确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健忘――记忆随时光流失而忘却――也有其正面的效果。想不起事情会令人沮丧,但忘掉一些不再需要的信息记忆,比如旧的电话号码或昨天我们将车停在哪儿了之类,通常对人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和伊丽莎白・比约克所指出的,不重要的或不再需要的事情,可能会不被想起或不被复述,因此它们就失去了对事后回忆的强化性影响,经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将之慢慢忘掉了。
约翰・安德逊和他的同伴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他们认为经过一段时间而忘记一些事情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安德逊实验了各种情况,包括回忆往事以及怎样利用过去的一些特殊印象来预测它现在的作用。他观察到与人类健忘情形相似的规律性,即一条使用过的独特信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例如,安德逊的研究小组注意到,在图书管理中,近来或过去经常被整理的图书,要比那些最近较少整理的或过去不经常整理的图书,更容易催还。安德逊和他的同伴们检查了《纽约时报》1986至1987年这两年730天的大字标题,他们记录下一个特殊的词语在每一份报纸出现的次数,于是,他们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即一个特殊的词语在上一份报纸上出现过之后,它在下一份报纸上出现的机率就会降低。安德逊的研究小组在别的情况下也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包括与孩子谈话时使用的词语,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之后再次收到电子邮件的可能性这样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后,记忆系统放弃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因而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因为信息在大脑中闲置的时间越长,那么将来使用它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总的看来,记忆系统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安德逊说遗忘的一般形式已经被大量的实验所证实――遗忘的速度经过一段时间会减慢――这反映了人们叙述过去的和现在的信息的相似性。依安德逊所言,我们记忆中的东西按照这种规律被选择,并在实质上下了一个赌注,即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可能不需要它。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但是,我们对损失――遗忘所造成的挫折比较敏感,因此永远也无法体会到我们赢得了什么。
这种基本观点与那些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们所说的“平衡”相类似。例如,在一群野餐者附近,一只松鼠勇敢地抓起一点面包碎片,然后跑到附近的树下吃它。这样反复几次,每一次只抓起一点碎面包,把它带到树下后才狼吞虎咽地吃。尽管这不是吃饱肚子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这确保了松鼠较少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松鼠在拿碎面包片时――更可能拿的不是大片的而是小片的面包――吃大片面包片的时间比吃小片面包片的时间长,因此会使松鼠面临更多的危险。在吃到更多食物和减少遇到敌人的风险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松鼠的行为表明它在平衡二者的关系。同样,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
6. 对第三段划线句“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记忆系统放弃的信息未必是将来不需要的,这种记忆的选择就像下赌注。
B. “赢多”意味着记忆系统放弃了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就能提高它的工作效率。
C. 肯定赢多输少的结果表明,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不会再需要它。
D. 记忆选择的结果告诉我们,记忆系统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
7. 文章最后说:“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这种“平衡”是
A. 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B. 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记住更多的信息之间的平衡。
C. 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D. 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之间的平衡。
8.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常整理图书有助于及时催还图书,这告诉我们,对那些有用的信息,要经常复习,强化记忆。
B. 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事终将被遗忘,并且,容易忘事的人往往是工作效率更高的人。
C. 不要为想不起一些事情而沮丧万分,事实上,遗忘使我们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
D. 为了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人类与别的动物都在不断调整,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达到平衡。
6.(“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可能不需要它”,而不是“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不会再需要它”。)
7. C(遗忘的应是“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A项、B项表述不准确;D项把与之达成平衡的说成是“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错误。)
8. B(从原文“记忆系统放弃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因而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推断出“容易忘事的人往往是工作效率更高的人”,错误。)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 人们意识到,用一种发展模式、一种政治主张来 多彩世界的做法是行不通的。②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为我国经济的繁荣 出更加美好的发展远景。③ 人,可以抛舍许多,却绝不可抛舍养育自己的土地。失却了对它的 ,便也失却了良知。④ 打着民主旗号搞“__”的分裂活动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 是对台海地区 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的巨大威胁。
A: 制约 勾画 眷念 更/和 B: 制约 勾勒 眷恋 更/乃至 C: 规范 勾勒 眷恋 也/乃至 D: 规范 勾画 眷念也/和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和蔼 抱歉 励精图治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B: 喝彩 简练 阴谋鬼计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C: 荟萃 飘渺 惹是生非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D: 宣泄 脉博 宁缺毋滥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教授在实验室为即将毕业离开他的学生演示了水的三种状态:冰、液态和水蒸气。然后对学生说:“水有三种状态,人生也有三种状态,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生的状态也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度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 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 100度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为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他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
同学们哗哗地鼓掌起来。他们记住了这最后的一堂实验课,他们知道了心灵的温度将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和一生。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心灵的温度与人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根据下面一则报道,请给“文化休克”下定义,不超过35个字。(4分)
本报讯:昨日,一名频繁跳槽,出现紧张、焦虑状态的男青年,被心理医生诊断为“文化休克”。
去年7月,王某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因与同事关系处理不好,辞去工作。在随后不到一年时间里,他接连换了两个工作单位,都没有呆多久。今年过完春节,他又应聘到一家新单位,上了一星期的班,觉得单位领导不欣赏他,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不融洽,只要上班就紧张、焦虑,终日闷闷不乐。
昨日,自己也觉得不正常的王某来到中南医院心理科,向心理学专家黄怀钧教授倾诉心中苦闷。
黄教授开导他说,来到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若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能及时调整过来,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和适应不良,出现抑郁、紧张、焦虑等心理异常。心理学上将这种不良综合症称为“文化休克”。
答:文化休克是
一种因对新的文化环境不能适应而出现紧张、焦虑等症状的不良心理综合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 23题。(17分)
泊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溪船最大的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联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__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的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塞山前。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__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己,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20.作者为什么“喜欢泊的境界”?(3分)
21.本文引用、化用了许多前人的诗文,如“独钓寒江雪”“乘月听哀,露馥芳荪”“人如天地一沙鸥”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22.综观全文,作者从多个层面对“泊”进行了感悟与透析,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请分条列举出作者的这些感悟。(6分)
23.请选出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文中的“泊”不仅是指停泊的一种客观状态,更是暗示了一种人生境界。
B.作者从“泊”中感悟到了人生张弛、进退的哲理,给予读者以人生启迪。
C.文中所选取的诗文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作者,但却在文中暗示出了作者是谁。
D.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骈散互用,长句与短句结合,将文章写得明艳动人。
E.文中的“泊”被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人有置身其中之感。
20.因为“泊”有一种非常“凄幽而灵动的韵致”,“犹如一粒凄美的种子”,落在作者心上,让作者“恍惚迷离,浮想联翩”。
21.(1)使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诗情画意。
(2)让读者产生古今相通的感觉,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3)扩大了“泊”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2.(1)“泊”是一种自然状态,它是运动后复归的宁静,是劳累后放松的歇息。
(2)“泊”是一种心境,置身其间,既可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3)“泊”是一种文化,江南的许多河流湖泊往往作为背景被写进文学作品中,使它平添了一分文化气韵。
(4)“泊”更是一种精神,它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是一种寥廓的胸臆。
23.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