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金庸的权力观
金庸曾在《三十三剑客图》中说过,“研究中国历史上这些大人物的心理和个性,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千百年来物质生活虽然改变极大,但人的心理、对权力之争夺和保持的种种方法,还是极少有什么改变。”
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对权力进行了无情的否定。书中写到,正是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乾隆背叛了六和塔上的盟约,践踏了海宁潮前兄弟击掌、互不伤害的誓言。美丽的香香公主最后留下血写的遗言“不要相信皇帝”,撕破了乾隆道貌岸然的面具,用鲜血刻画出了他的阴险、毒辣和狡诈。《碧血剑》对李自成杀进北京以后迅速腐化、堕落的描述,也见证了“权力趋向腐败,绝对的权力趋向绝对腐败”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不具备做“政治领袖”的条件,却是个可以信赖的人,他有许多美好的品质。在人性的尺度之下,小说中的朱元璋和张无忌相比却显得暗淡无光,美丽的周芷若也一点都不可爱。就是从《天龙八部》到《笑傲江湖》,金庸小说中常常出现“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口号,不过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另一种说法而已。从宫廷到江湖,都是如此。东方不败因掌握大权而腐化,任我行也免不了同样的结局,那是人性中的普遍现象。岳不群、左冷禅掌了权也一样如此,他们都野心勃勃,将无限的权力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这是中国社会被数千年__政治所毒化而出现的畸形现象。与写作武侠小说几乎同步,自1959年创立《明报》以来,金庸执笔写社评,特别是他的早期社评也贯穿着自己对权力的批判、否定。他在《笑傲江湖》后记中得出了“政治上大多数时候是坏人当权”的结论。
如果不是《鹿鼎记》的出现,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世界对权力的否定几乎达到了现代认识水平,不幸的是,他还是以最后的《鹿鼎记》完成了对权力的肯定。《鹿鼎记》的真正主角不是韦小宝,而是康熙这个雄才伟略的英明君主,其主旨是,什么样的英雄豪杰、“侠之大者”都比不上一个开明的当权者,世间的一切最终靠康熙这样的英明君主。
既然“侠以武犯禁”,与依靠好皇上实现一切人生社会理想的白日梦不和谐,那么,到这一步,金庸的武侠小说确实写不下去了。在这一意义上,二月河大肆吹捧康熙、雍正、乾隆之类创造“盛世”的好皇上不过是延续了金庸的这一思路罢了。
l994年,金庸访问台湾时亲口说:“在中国皇帝中,我对康熙的评价很高,他不但思想开明,而且很好学,还去学了外国的学问。”从否定权力到回归权力,金庸的权力观的演变表明他最终未能走出传统士大夫式的观念。也就是说,对皇权的依附和对好皇帝的期盼曾是中国读书人几千年的梦。
5.对“金庸的权力观”的认知过程最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金庸通过武侠小说对权力进行了无情的否定。
B.权力趋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C.权力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D.从对权力的否定回归到了对权力的肯定。
6.下面有关《鹿鼎记》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庸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对权力的认识是有差别的。
B.《鹿鼎记》的出现体现了金庸对权力的终极否定,这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不下去的内在原因。
C.出于对“思想开明”、“很好学”的康熙的景仰,金庸在《鹿鼎记》中着重刻画了康熙这个雄才伟略的英明君主。
D.如韦小宝般的“侠之大者”终究比不上一个英明君主,因此他们只能是《鹿鼎记》中的配角。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口号体现了大人物称霸天下的野心,对权力的追逐以及对美好人性的摒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语与这句口号是相通的。
B.“政治上大多数时候是坏人当权”的结论不仅对岳不群、左冷禅等人物作出了评价,而且还表明了金庸对权力的批判和否定。
C.与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同的是,二月河回避了“以武犯禁”的侠气而着力于吹捧康熙、雍正和乾隆等创造“盛世”的好皇上。
D.对皇权的依附和对好皇帝的期盼一直深藏在中国传统士大夫们的观念中。
5. D 6. B 7.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为主。 B:国外有种说法:“人的一生中有两件事逃不过去,即纳税和死亡。”可见纳税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C: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后,人们又开始重视被禁锢的古典文化,并成为人文主义者的武器,用来反对神权。 D:此事一再警示我们,依法治国,切实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办事的根本。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家公司 世界同类行业之首,是因为连续有三项产品获得国际金奖。 ②他实在 不住心头的怒火,劈胸给了那家伙一拳。 ③夜深看电视时,电视机的音量尽量小点,以免 别人休息。
A:跃居 遏制 妨碍 B:跻身 遏止 妨碍 C:跃居 遏止 妨害 D:跻身 遏制 妨害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缘由 妥贴 山青水秀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B:贸易 拙劣 浮想联翩 不敢越雷池一步 C:圆满 辩论 流芳百世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 D:提纲 抱歉 黄梁美梦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略
仿照下列句子,另选两个学科名作为开头,再写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4分)
示例:语文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图画,你尽可以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
数学是一座扑朔迷离的迷宫,你尽可以化繁为简,感受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历史是一所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你尽可以闲庭信步,放眼沧海桑田、风云雷电。
(每句3分,内容体现学科特点得1分,比喻手法贴切得1分,结构大致相同得1 )。
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3分)
(1)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2)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3)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4)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5)苍松翠柏环抱着它,(6)霞光丽日辉映着它,(7)青山绿水依傍着它。(8)去年,连战先生也曾来这里拜谒,(9)表达了他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10)今天,我们共同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11)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陵寝,(12)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1)改为“朋友们”或“同学们”;(7)处与(6)处对调,或(6)处与(5)处对调;(10)删去“故地重游”,或将其改换为合适的词语。
(修改原则:语言传播要注意接受对象的身份;介绍事物时要条理清楚,符合逻辑;介绍的内容不能与现实矛盾。每改对一处得2分,全对得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也没有,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有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窘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驴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啼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在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那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出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接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你还看到什么了?”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睢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哪里! ”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了啊!”
“是的,是在作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青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19. 根据上下文,在划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2分)
“哪里! 。”
20. 文章的题目为“冬景”,那么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3分)
21. “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奶奶,电线肿了。”试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22. 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9. 象征着年轻的生命(1分)和生命的追求(1分)。用来区别乡村里司空见惯的风景(1分)和屋檐下老旧沧桑的人生(1分)。〔也可答成“与前文中描述的单调的风景(1分)和缺乏生机的生活(1分)形成对比〕
20. 答:指离家奋斗太久,自家的屋檐已淡忘(1分),古老的生活已改变(1分)。步入中年的“你”还是年轻(1分)(或答成生命还可以拓宽);懂得生命的你奋斗远没有结束(1分)(也可答成人生的历程还需要向前奋进)。
21. 第一种境界,童真的岁月,继续着祖辈的贫乏单调与自足(2分);第二种境界,青年的人生,从不安分到勇敢追求,有过彷徨但仍然坚定(2分);第三种境界,老年的光景,奋斗之后事业有成的自豪与充实(2分)。
22. BD(B项作者并没有看轻第一种境界,童年经历篇幅较短,是行文的需要;D项这里的“沧桑”应包括人生经历的全部,不仅仅指挫折,也涵盖成功)

12. D(甘:以……为甘甜。意动用法。要结合语境来解释)
13. C(抓住“举措”进行辨析)
14. A(汤为民求雨的行为只说明他为了得到民心)
15.(1)失去民众的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3分,大意对1分,“民心”1分,“未之曾有也”1分。)
(2)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它来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定是想要换取民心。(3分,大意对1分,“恶”“以”“请”“必”各0.5分)
(3)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同吴国决一死战。(3分,大意对1分。“苦”“死”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形,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9.《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 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 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 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10. 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A. 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B. 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D. 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1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 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 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
D. 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韵律的需要。
9. D(非概念的内涵)
10. C(因果颠倒,因为梁祝传说具有多种艺术形式,才使梁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11. D(A《十道四蕃志》是“第一次”记载,“完整”记载故事全貌的是《宣室志》,“死后化蝶”的情节到明代才出现。B“梁山伯原为浙江省宁波鄞县县令,因辛劳过度而病死”属于“专家考证”的内容;“终年21岁,尚未婚配”的内容,文中只说在《义忠王庙记》中有明确记载,不等于“专家考证”。 C 文中并无作者的明确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