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①―②问题。(6分)

蝶恋花・暮春

苏 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①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2分)

答:

②本词是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答:

“点”或“破”(1分),突出了青山的高峻(1分,言之成理即可)

②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用典(化用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11.A (可:大约)

12.A.( A.穷山:古意(文中)是两个词,穷,穷尽(走到尽头),山,山峰;今意形容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的地方。  B.留连:舍不得离开。  C.相继:一个接一个。D.流离:流落。)

13.A(①②而:表修饰,地。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身份。C.①动词,凭借;②动词,趁着。D.①连词,那么;②副词,原来是。)

14.B(次写地势,续写外貌。)

15.(8分)(1)(3分)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2)(2分)(我们)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3)(3分)(我)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精神总是要依附形体的,谈国学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生命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把国学落实到一个形体上面,《四库全书》就是个代表。所谓四库,就是经、史、子、集,也称四部。它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籍、最重要的知识和学术。

中国传统的知识为什么是四部,而不是三或者五?这本身就有特别的意义。数字“四”其实就是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代表着方正和秩序。世界是方正的,国家是方正的。国学的“国”字,外形上就是方方正正的。

仅仅有方正还不够。古代的中国人都知道圆比方高。圆这个东西很微妙,搞不好就落到了圆滑,就成了方正的反面。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还拿“国”字来说,方正里面有个玉字,这块玉就是生命,就是心。有心在“四”里面,或者说当心把“四”融化之后,方就成了圆。生命可以把方正融化。我们要用心将“经”“史”“子”“集”四部融化

经典是什么?就是生命的常态。经就是常,“常”就是日用伦常,就是生活中不断实践,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它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经典是生命的常态,而历史则是生命的经验。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史书去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历史是拓展生命经验的东西。从史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意识的发达。子部意味着什么?子部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生命样式的多元化,是生命多元的展现。经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诸子却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读儒学能使我们了解做人的伟大和快乐,读《中庸》,读《荀子》,都能使我们有一种人与天地相参的感觉。而道家让你产生另一种感觉。人是什么?人在天地面前一无所有,太渺小了。不要说和天地相参了,人能够和天沾边就不错了。在儒家那里找到的是自豪感,是生命的健全,是伟大的感觉。在道家那里找到的则是生命的残缺,让你觉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伟大。墨家、fó jiāo 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样式。集部的诗赋是什么?是生命的内涵。生命不仅仅有道德、有理性,还有情感。我们需要宣泄自己,需要这样的知识。我们不仅生活在白天,也要生活在夜晚,我们需要哭泣,这是情的发泄。生命不仅是道貌岸然,也有脆弱,也有喜怒哀乐需要调整和均衡。

我还想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来谈一下国学的精神或者特点。从经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看到圣人意识的发达和zōng jiāo 意识的淡薄。中国人的经典是世俗化的经典,是来自于人的经验,而不是像《shèng jīng 》一样的神的启示。古代中国人不信上帝,信圣人。可以和经典划等号的是圣人,经典是圣人造就的。这是其一。其二,中国人即使信,也是兼收并蓄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相信三教,一个寺庙譬如安徽亳州的道德中宫,既有guān shì yīn pú sà ,也有太上老君,这也是zōng jiāo 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

总之,在国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的形象。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当四部的知识在你的心里融化时,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也就出现了。

(选自王博《中国式生命》,有改动)

7.对第二段中“特别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圆比方高,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

B.当心把“四”融化之后,方就成了圆。

C.代表着方正和秩序,是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世界是方正的,国家是方正的。

D.指的是《四库全书》中涵盖中国古代最重要书籍、最重要知识和学术的经、史、子、集“四部”。

8.根据有关信息,下列对第三段画线句子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经”是生命的常态,因而那些生活中永远不忘的东西,就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

B.“史”是拓展生命经历的东西,让人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

C.“子”可以让人充分领略多元化的生命样式,也就是生命的伟大和渺小,健全和残缺。

D.“集”体现着生命的内涵,是生命的情感宣泄,是生命喜怒哀乐的均衡调整。

9.从原文倒数第二段的内容来看,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比较”的一项是

A.国学和西学 B.人的经验和神的启示

C.信上帝和信圣人 D.guān yīn pú sà 和太上老君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所谓“中国式生命”,或者说“中国人的形象”,应该是具备了发达的圣人意识、发达的中国历史意识和均衡生命的人。

B.“经、史、子、集”这四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书籍或者知识,更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理解。

C.佛家体现着一种生命的超越,让你觉得自己就是众生,众生就是自己,从而心生一份宽容和仁慈。

D.古代中国人从来不是只尊崇一个经典而摈弃其他,“经”“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精神。

7.D(属于“四”的数字意义,即“四种”类别,而非特别意义――国人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8.D(A.强加因果。B.前半句“经历”一词应改为“经验”,两词的内涵不一样。后半句“让人经历”的意思也与原文不完全一致。C.“也就是”三字,解说太狭隘,生命样式的多元化远不止“伟大和渺小”“健全和残缺”。

9.D (倒数第二段,作者在阐述“国学”对“经”的态度时,也阐述了“西学”对“经”的态度,A、B、C三项都属于两者的“比较”;而D 项的原文是“既有guān shì yīn pú sà ,也有太上老君”,都是“国学”的特点,不属于“比较”。)

10.A(要点不全,少了“经史子集”中“子”所体现的“中国式的宽容精神”。)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清代诗人袁枚来岳麓山游赏,据唐人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将“爱枫亭”之名改成了“爱晚亭”。 B: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对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 C:今年9月10日起,又一批方便民众、还政于民特色的行政法规开始实施,得到了众多媒体的一致好评。 D:开篇就写忧国忧民者,敢称自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下笔爱写个现代诗的,则欣然以“东方泰戈尔”自居: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作者可真是大言不惭啊!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 的脚步。②庄子和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 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③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 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④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 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 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A:放达 互动 吞噬 但/才 B:旷达 互动 吞噬 也/就 C:旷达 互补 吞蚀 但/才 D:放达 互补 吞蚀 也/就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遥望远处,古道尽头,一个身影在踽踽(yǔ yǔ)独行,蹒跚(pán shān)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 B:满洲人早在窥伺(cì)了,明统治者却是草菅(jiān)民命,杀戳清流,干着“安内而不必攘外”的勾当。 C: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qú)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密林深处,正好应了一句箴(zhēn)言:神飞荒野,乐在自由。 D:曼妙的纹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gǔ)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疹,颓(tuí)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根。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林清玄在《如果麦子没有考验》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农夫向上帝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企盼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上帝实现了他的愿望。第二年,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欢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但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农夫找到了上帝,问道:“仁慈的上帝,这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搞错了?”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需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以“考验与收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童话寓言等。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题目自拟。 (5)不少于800字。 (6)不得抄袭。

如果不用任何修辞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这句名言的意思可以怎样表达?(限20字内)(4分)

教师体罚、轻视的学生中有未来的人才。     (学生可能会有另一方面的错误理解:“教鞭”下,“冷眼”中会出人才。此处应注意让学生体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附带的限定意义)

请按照下面句子的思路,另外选择特定事物,仿写两句话。 (4分)

竹子,每攀登一步,都作一次小结。

(1)

(2)

浪花,每奔腾一次,都换一个舞姿。     向日葵,每结一次果实,都绽放一次笑。     鹅卵石,每滚动一次,都做一次休整。      月亮,每圆一次,都留一份思念。花朵,每绽放一次,都留一个春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走失在纳西文字中

富 遐

  ①与丽江古城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古城,古老的城墙深沉低语,仿佛处处藏着精灵,轻轻触碰,便会有故事抖落。

  ②老街顺地形而建,斑驳且略有些倾斜,小桥下流水依依,轻吟浅唱。与这宁静截然不同的是那些沿街的小商品铺子,堆满了各种纳西风情,那些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的纳西头巾,驼铃木刻和叮当作响的银饰,最得游客们的喜爱。

③而我则是在一幅幅纳西手艺人的字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时空概念的。浏览小街图文并茂的纳西版画、烫画、木刻画的同时,我被一家名叫“纳艺人”的刻印店所吸引。这个略显拥挤的店铺里,摆满了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应游人所需把名字或经典妙词,感悟小语刻在石头上,随你到天涯海角。我把自己的名字写给了纳西艺人,并让他写出纳西文字后予以图解。他写的“富”字是一口精致的小锅,锅内有米粒,还冒着热气,意寓不愁吃喝,表示富裕;而“遐”字则是一个意象的脑袋在思考,青烟缭绕,表示思索后而又浮想联翩。而后,我又让艺人刻下了另一方“珍爱一生”的石印,“爱”字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牵着手,中间是一颗针,表示读音,这是我见到过的最美的象形文字。

④望着如此丰富而生动的纳西文字,品味着素朴的东巴文化,我陷入了沉思,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就暂且把自己弄丢一回吧,一个人在陌生的古城中走失了也不必在意,太阳升起的时候,自然知道自己来自何方。我的眼神中尽是千姿百态,袅娜起舞的纳西象形文字,它们或倚或靠,或独自成体,无不将大自然的草木花石,高山湖泊,日月星辰,浮云流水融入纳西的东巴文化中。想象自己若生在纳西家族,挥写着另一种与工整汉字完全不同的文字,或许,也便会对生命,有另一种理解。纳西文字的每一个字,都可以随想像派生出许多更形象的“字态”,甚至扯一片绿叶就可以表达爱情;剪一缕清风就可以风花雪月;掬一捧溪水就可以洗荡灵魂……哦,丢失其实是沉醉的代名词。

  ⑤在与纳西文字的贪婪对眸中,我似乎幻化为带翅羽的文字,穿越时空,飞到想像中的远古,然后,又重新从那苍茫的古代飞回,一点点找寻历史的痕迹。在这样的飞翔里,那原本看不懂的纳西文字,仿佛也有了别样的内涵――那粗犷的笔画,像是纳西人豪放的性格;那柔美的文字形态,像是纳西人丰满而细腻的情感;那字里行间中满溢的飞翔意象,像是纳西人的热情好客,无论你行走到哪条街,哪个店铺,迎面而来的,都是淳朴的笑脸。

  ⑥我的思绪收敛了翅膀,停落在眼前的这条处处弥散着淡淡温馨的气息的街上,在这里信步,恍若又回到了在都市喧嚣中一度已经疏远了的、恬静的心灵家园。曾经有哲人说:“人这一生,便是不停地出走,却又不停地渴望回归,渴望回到最初那安宁的心灵的家。”

  ⑦于是,便有无数人在纳西失落。他们从各种地方来,带着各不相同的尘土,却在这里的石板窄巷中,落下回归的泪。而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

⑧走出古街时,许多店铺已放下了木板门,一轮朗月在头顶照着,两三点河灯在水面上浮着,只听得见石板路两旁潺潺溪水的声响;我们终将是过客,我们带走了对丽江和纳西文字的一夜深情,但我们也懂得了珍惜,无论行至何处,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唱吟过往。

(2007年第三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作品,有删改)

18、从全文看,作者眼中的“纳西文字”有哪些特点?(4分)

19、第⑥自然段中,作者引用“哲人”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是如何逐渐“走失在纳西文字中”的?(5分)

21、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8、是一种优美的象形文字;丰富而生动(千姿百态,袅娜起舞);将大自然融入其中;引发人对生命的另一种理解;能使人想象出许多更生动的“字态”;有着别样的内涵。(要求答出其中4点)(4分)

19、承上启下,既明确了自己“走失”在纳西文字中的深刻原因,又为下文表现感悟作了必要的铺垫;用“不断出走”和“不断渴望回归”对比,照应了题目;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分)

20、作者(在丽江古城)感受到了纳西风情,后被独特的纳西文字所吸引,由此陷入对(承载东巴文化的)纳西文字的沉思,最后,作者感到自己似乎幻化为纳西文字,充分感受到了纳西人的豪放、细腻、热情和淳朴。(注意对②到⑤段内容的概括。)(5分)

21、主要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纳西人的文字、文化和生活的热爱,对恬静、安宁心灵家园的渴望和珍惜。(5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