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意思,可以形象表达,也可以抽象表达,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效果。请仿照示例,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内容。(4分)
[示例] 形象表达:快刀斩乱麻 抽象表达:做事果断
①形象表达: 抽象表达:大度宽容
②形象表达:眉毛胡子一把抓 抽象表达:
③形象表达: 抽象表达:事物彼此不相干
④形象表达:众人拾柴火焰高 抽象表达:
①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头上能跑马 大人不记小人过)
②主次不分
③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 驴唇不对马嘴)
④团结就是力量(写对一处给1分)
鹰之恋
鹰的翅膀在记忆里抖动着。
已经是秋天了。太阳白炽的光芒已不再那么赤烈地燃烧了,天空很恬静,没有一朵云或一只鸟飘过,使人觉得头顶之上那湛蓝的天空如同没有拍到任何景物的底片,使我们烦躁的心得到暂时的安慰。
那么我们渴望什么呢?呆板的天空已多年不见充满阳刚之气的鸟类飞过,基本上被燕雀等温柔的鸟儿占据着,偶而划一两道生存和爱情的弧线。仰望天空丝毫没有令人荡气回肠的感觉,倒是有无数扯不断的离愁思绪牵系着你。老鹰捉小鸡,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童话,白菜一样腐烂了,我们仍固执地千百次向天空翘首凝望,寻找记忆里那只黑颜色的风筝。其实生存鹰的天空,远比鹰的翅膀凋零得早。
我至今仍很难忘却最初见到鹰时那种令人精神振奋的感觉。那是在青藏高原上的军营里,我们几个好友牧马归来,斜卧在草坡上神聊,不知是谁忽然说:“看,那只鹰!”于是我们的视线全被那天空中悬浮的飞行物高高钓起,并且牢牢地粘住了。我看见一只铁青色的大鸟在天空写意,漫不经心地滑翔着,翅膀切割气流“嚯嚯”有声,连雪峰上滑下的一朵云儿都像是它利爪下的一团猎物。也许是把我们几个也当成攻击的目标了吧,它傲气地在我们头顶超低空盘旋起来,一圈、两圈,忽然就一动不动地停在空中。骨质的弯嘴,犀利的双眸,粗糙的羽毛,尖利的鹰爪,看上去是那样清晰,简直让人触目惊心。多么难耐的对峙,仅仅半分钟,它又开始向前飞行了。至今,我仍弄不清楚,它何以竟飞得那么平稳、轻松。在停止不动的那一刹那,没有人想到那是在空中,倒是像平贴在白纸上的剪纸。那傲视一切,大大咧咧的神态太叫人折服了。望着它远去凝成的一枚小黑点,我也仿佛生出双翼,融入苍茫云天里。鹰留给我的最初印象竟是这般美妙。
第二次见到鹰是在偏远的阿克塞草原上。那天施工初歇,我信步闲游,被一条景色秀丽、危峡陡壁的山谷迷住了,寻幽探胜的好奇心使我误入歧途。在一处崖壁相挤、枯藤相结的幽谷里,我发现了一只鹰,它死在我脚下两米远的岩石旁。我生平还是第一次在这么近的地方观察一只鹰,尽管它已死去多时,再也没有锋芒毕露、不可一世的精气神,但我还是为它平目的气质所威慑,不敢轻易接近它。半晌才试探着向它靠拢。它周身褐色的羽毛粗糙而零乱,犀利的眸子紧紧闭着,双翅耷拉,烂掉的皮肉处脱落一堆粗硬的毛管。怎么也难让人相信,这就是天空中“展翅三千里,扶摇上九霄”的勇者?是什么力量摧毁了它?是饮弹,是中矢,还是老死谷底?这时我猛然想起一位诗人写鹰的诗:
衰老的鹰决不会死于窠穴/雄禽的尸体,也不作鼠辈的食物/鹰之将死,它会跃向深渊,滑翔着寻找向上的劲风/把翎毛和血肉撕成碎片/把自己葬在浩瀚的天空……
哦,这就是鹰的性格、鹰的终结。它竟是这么倔强,这般壮美。我的血一点点地热起来了,不能不对这草原的精灵、高原的猛禽肃然起敬。而眼前我则对这只突然遭逢厄运的大鸟产生莫名的同情和叹息,它一定是猝不及防,无可奈何地落到了这般田地。我不禁为它默默祈祷,在心里默诵着墓志铭。
自此,鹰就这样闯入我心灵的天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锲入我血脉之中,它的色泽、它的亮翅、它的律动、它的思想都构成了我诗意中的佳句,以至于一切鸟雀在我眼里都黯然失色。可眼下我们已多年没有见到鹰那矫健的身姿了。生存鹰的天空远比老奶奶的童话腐烂得早。我们曾无数次友好地寻找它,呼唤它,可失神的天空一次次呈现在眼前的是失望的谜底。我常常从幻想中逃出来,我感到压抑,有些承受不了天空的宁静、空旷和寂寞。鹰呵,我们还能听到辽远的空中传来的啸叫声么?那的确离我们太遥远了,遥远得只能从记忆中寻找。可对我来说,鹰永远是童心上的一支最锐利的响箭,射向苍穹,射向邃远。
(选自2006年第4期《散文选刊》)
18.鹰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文中的鹰有什么特点?(2 分)
答:
19.请解说“其实生存鹰的天空,远比鹰的翅膀凋零得早”和“生存鹰的天空远比老奶奶的童话腐烂得早”这两句话在文中有哪些含义。(6分)
答:
20.作者写天空的“宁静、空旷和寂寞”,又引用“一位诗人写鹰的诗”,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答:
21.题目“鹰之恋”是什么意思?作者通过“鹰之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答:
18.倔强、壮美、傲视一切、充满阳刚之气。(2分,答两点给1分,答三点即给2分)
19.生存鹰的“天空”已经不复存在(2分),
作者呼唤和谐的、有利于鹰生存发展的空间再现(2分),
呼唤那种令人精神振奋的充满阳刚之气的“精神力量”的回归(2分)。
20.衬托鹰的勇者风范(2分)。表达对“‘展翅三千里,扶摇上九霄’的勇者”的敬意和赞颂、同情和惋惜。(2分,两种感情各1分)
21.“鹰之恋”是作者对这草原精灵、高原猛禽的“恋”(2分)
以及对适合鹰生存的那令人荡气回肠的天空的“恋”(2分),
表达了作者对鹰的生存环境的追寻以及对鹰的精神(或坚毅勇敢不屈的精神)的呼唤。(2分,写出 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①―②问题。(6分)
蝶恋花・暮春
苏 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①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2分)
答:
②本词是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答:
①“点”或“破”(1分),突出了青山的高峻(1分,言之成理即可)
②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用典(化用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11.A (可:大约)
12.A.( A.穷山:古意(文中)是两个词,穷,穷尽(走到尽头),山,山峰;今意形容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的地方。 B.留连:舍不得离开。 C.相继:一个接一个。D.流离:流落。)
13.A(①②而:表修饰,地。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身份。C.①动词,凭借;②动词,趁着。D.①连词,那么;②副词,原来是。)
14.B(次写地势,续写外貌。)
15.(8分)(1)(3分)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2)(2分)(我们)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3)(3分)(我)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
精神总是要依附形体的,谈国学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生命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把国学落实到一个形体上面,《四库全书》就是个代表。所谓四库,就是经、史、子、集,也称四部。它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籍、最重要的知识和学术。
中国传统的知识为什么是四部,而不是三或者五?这本身就有特别的意义。数字“四”其实就是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代表着方正和秩序。世界是方正的,国家是方正的。国学的“国”字,外形上就是方方正正的。
仅仅有方正还不够。古代的中国人都知道圆比方高。圆这个东西很微妙,搞不好就落到了圆滑,就成了方正的反面。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还拿“国”字来说,方正里面有个玉字,这块玉就是生命,就是心。有心在“四”里面,或者说当心把“四”融化之后,方就成了圆。生命可以把方正融化。我们要用心将“经”“史”“子”“集”四部融化。
经典是什么?就是生命的常态。经就是常,“常”就是日用伦常,就是生活中不断实践,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它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经典是生命的常态,而历史则是生命的经验。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史书去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历史是拓展生命经验的东西。从史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意识的发达。子部意味着什么?子部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生命样式的多元化,是生命多元的展现。经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诸子却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读儒学能使我们了解做人的伟大和快乐,读《中庸》,读《荀子》,都能使我们有一种人与天地相参的感觉。而道家让你产生另一种感觉。人是什么?人在天地面前一无所有,太渺小了。不要说和天地相参了,人能够和天沾边就不错了。在儒家那里找到的是自豪感,是生命的健全,是伟大的感觉。在道家那里找到的则是生命的残缺,让你觉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伟大。墨家、fó jiāo 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样式。集部的诗赋是什么?是生命的内涵。生命不仅仅有道德、有理性,还有情感。我们需要宣泄自己,需要这样的知识。我们不仅生活在白天,也要生活在夜晚,我们需要哭泣,这是情的发泄。生命不仅是道貌岸然,也有脆弱,也有喜怒哀乐需要调整和均衡。
我还想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来谈一下国学的精神或者特点。从经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看到圣人意识的发达和zōng jiāo 意识的淡薄。中国人的经典是世俗化的经典,是来自于人的经验,而不是像《shèng jīng 》一样的神的启示。古代中国人不信上帝,信圣人。可以和经典划等号的是圣人,经典是圣人造就的。这是其一。其二,中国人即使信,也是兼收并蓄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相信三教,一个寺庙譬如安徽亳州的道德中宫,既有guān shì yīn pú sà ,也有太上老君,这也是zōng jiāo 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
总之,在国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的形象。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当四部的知识在你的心里融化时,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也就出现了。
(选自王博《中国式生命》,有改动)
7.对第二段中“特别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圆比方高,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
B.当心把“四”融化之后,方就成了圆。
C.代表着方正和秩序,是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世界是方正的,国家是方正的。
D.指的是《四库全书》中涵盖中国古代最重要书籍、最重要知识和学术的经、史、子、集“四部”。
8.根据有关信息,下列对第三段画线句子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经”是生命的常态,因而那些生活中永远不忘的东西,就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
B.“史”是拓展生命经历的东西,让人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
C.“子”可以让人充分领略多元化的生命样式,也就是生命的伟大和渺小,健全和残缺。
D.“集”体现着生命的内涵,是生命的情感宣泄,是生命喜怒哀乐的均衡调整。
9.从原文倒数第二段的内容来看,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比较”的一项是
A.国学和西学 B.人的经验和神的启示
C.信上帝和信圣人 D.guān yīn pú sà 和太上老君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所谓“中国式生命”,或者说“中国人的形象”,应该是具备了发达的圣人意识、发达的中国历史意识和均衡生命的人。
B.“经、史、子、集”这四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书籍或者知识,更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理解。
C.佛家体现着一种生命的超越,让你觉得自己就是众生,众生就是自己,从而心生一份宽容和仁慈。
D.古代中国人从来不是只尊崇一个经典而摈弃其他,“经”“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精神。
7.D(属于“四”的数字意义,即“四种”类别,而非特别意义――国人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8.D(A.强加因果。B.前半句“经历”一词应改为“经验”,两词的内涵不一样。后半句“让人经历”的意思也与原文不完全一致。C.“也就是”三字,解说太狭隘,生命样式的多元化远不止“伟大和渺小”“健全和残缺”。
9.D (倒数第二段,作者在阐述“国学”对“经”的态度时,也阐述了“西学”对“经”的态度,A、B、C三项都属于两者的“比较”;而D 项的原文是“既有guān shì yīn pú sà ,也有太上老君”,都是“国学”的特点,不属于“比较”。)
10.A(要点不全,少了“经史子集”中“子”所体现的“中国式的宽容精神”。)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清代诗人袁枚来岳麓山游赏,据唐人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将“爱枫亭”之名改成了“爱晚亭”。 B: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对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 C:今年9月10日起,又一批方便民众、还政于民特色的行政法规开始实施,得到了众多媒体的一致好评。 D:开篇就写忧国忧民者,敢称自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下笔爱写个现代诗的,则欣然以“东方泰戈尔”自居: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作者可真是大言不惭啊!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 的脚步。②庄子和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 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③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 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④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 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 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A:放达 互动 吞噬 但/才 B:旷达 互动 吞噬 也/就 C:旷达 互补 吞蚀 但/才 D:放达 互补 吞蚀 也/就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遥望远处,古道尽头,一个身影在踽踽(yǔ yǔ)独行,蹒跚(pán shān)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 B:满洲人早在窥伺(cì)了,明统治者却是草菅(jiān)民命,杀戳清流,干着“安内而不必攘外”的勾当。 C: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qú)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密林深处,正好应了一句箴(zhēn)言:神飞荒野,乐在自由。 D:曼妙的纹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gǔ)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疹,颓(tuí)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根。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林清玄在《如果麦子没有考验》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农夫向上帝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企盼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上帝实现了他的愿望。第二年,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欢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但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农夫找到了上帝,问道:“仁慈的上帝,这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搞错了?”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需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以“考验与收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童话寓言等。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题目自拟。 (5)不少于800字。 (6)不得抄袭。
如果不用任何修辞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这句名言的意思可以怎样表达?(限20字内)(4分)
教师体罚、轻视的学生中有未来的人才。 (学生可能会有另一方面的错误理解:“教鞭”下,“冷眼”中会出人才。此处应注意让学生体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附带的限定意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