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从“民族英雄”一夜之间沦为“科学骗子”,这种大起大落,不仅韩国克隆专家黄禹锡本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让整个韩国科学界为之蒙羞,更让人类的克隆科学研究遭受了重创。 B:考试时要求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对“我晕”“我倒”“帅呆了”等新词酷语能否在考场作文中使用,会不会影响得分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C:随着副食品的极大丰富和人们餐饮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患者日渐增多,并开始向中青年伸出魔爪。 D: 刚刚去世的著名科学家王选,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的进程,使得汉字编排技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进了“光与电”的时代,因此被人们称为“当代毕”。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 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②预算即使制定得 ,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 的假酒案。

A: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这一带山清水秀,没有任何污染,是人们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 B:音乐界、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大声急呼:让好儿歌尽快走向我们的少年儿童。 C:如果那里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引进几个人才也是杯水车薪,无计于事。 D:三天的时间里,把栏目标志,片头改过来又改回去,这在央视的历史上是决无仅有的。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发现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空气是免费,阳光是免费的,雨露是免费的,春风是免费的,亲情是免费的,友情是免费的。还有意志,还有信念,还有希望,还有梦想……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风物都是免费的啊!

以上文字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德国心理学家埃宾豪斯研究遗忘规律得出的数据表,回答后面的两个问题。(4分)

时间(天数)

即时

一天后

两天后

……

31天后

保持(百分比%)

100%

40%

30%

……

20%

(1)这个数据表说明了什么规律?

答:

(2)这个规律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1)规律:凡是刚刚获得的新知识,在2天之内便会迅速遗忘至30%左右,一个月之后,却还能保持20%左右。

(2)启示:新获得的知识,一定要在两天之内得以复习巩固,否则,就会很快遗忘。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学到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在汩罗江边

林非

多少年前背诵屈原的辞赋时,我是淌着眼泪哀悼他满怀__之痛的焦灼与哀伤,似乎听到了他纵身跳向汩罗江的一声巨响,稚弱的心灵中涌出无穷的凄楚和悲怆,暗暗猜测着这江水是如何的宽阔无际,汹涌奔腾的滚滚波涛是如何在永恒的呜咽。汩罗江真像是一个神秘而又庞大的谜语,始终在脑海里喧嚣。我渴望去那里凭吊埋葬着屈源的滔滔洪水。

当我终于站在狭窄的汩罗江边,异常惊讶地瞧见了这浑浊的河道时,真疑惑这如此惊心动魄和壮怀激烈的死亡,为什么要发生在这样平淡得近乎粗糙的场合,懊丧地感到自己猜测了半天的谜语,竟只获得令人失望的诠释。(1)我从脚边的青草丛中,拾起一块细小的碎石,使劲地往对岸掷去,它悄悄掉在河滩上的那一棵老榆树底下,幽暗的河水依旧默默地流淌,映照着从一团团云雾中间挣扎出来的阳光,淡淡地反射出丝丝缕缕的波纹。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有着洁癖的天才诗人屈原为什么要选择这混浊的河流,当做自己葬身的坟墓?

昨天我乘坐一艘气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接连到天际里去的阵阵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不禁想起至今还升华着整个民族崇高节操的屈原来。他在《哀郢》里曾叙述自己“上洞庭而下江”的游历,那时候的白云与碧水,跟我在两千多年之后看到这壮丽风光,也许不会有什么迥然的差异。像我这样平庸地打发着日子的人,心里都激荡起飞溅的浪花,想在这波涛中泅泳,想在这天空里翱翔,那么这位在早年因被放逐而撰写《离骚》时就萌生了赴水自沉此种悲剧情怀的天才诗人,为何不纵身跳向这浩瀚的水波?

屈原心里确实也奔涌着浩瀚的痛楚,他本来是完全可以替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国建立功勋的,却受尽臣和群小的嫉妒,诬陷他诋毁君王的庸碌无以有,谄媚地挑拨楚王原先对他的信任。这些嫉妒者恶毒的诡计,也燃起了深藏在楚怀王心间的嫉妒之火。他原来就隐隐地忧虑着屈原杰作的才华,会不会威胁自己装抢出来的尊严,因此被狡黠地提醒和告诫之后,嫉妒心好像火山似的爆发出来,立即排斥和疏远了屈原。无权无势者的嫉妒心,对别人的杀伤力肯定会小一点儿,而掌握了生杀予夺绝对权力的君王,一旦萌生出嫉妒心来,就可能将所有人都置于死地。屈原的被贬抑和被放逐,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继位的顷襄王同样不辨忠奸,听不得丝毫逆耳之言,屈原竟又被放逐了。汩罗江边留下他摇摇晃晃的身影,露出了多么消瘦和枯槁的面庞,多么憔悴和伤心的神色。当我在这儿踯躅时,在朦胧的幻想中跟他邂逅,影影绰绰地瞅见他,正于狂风的呼啸声里愤懑地悲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在那种滥施权力的君王统治时代,一心一意忠于自己主上的屈原,只能于都城失陷的绝望中哀怨地自尽。

(2)我心情沉重地望着对岸碧绿的稻田,径直地往远方绵延开去。在许久的寂静中,突然有只水鸟掠过树梢,像箭簇似地射向湿漉漉的河边,饮了口水,又啁啾着飞走了。我神往地盯住它扬起的翅膀,执拗地思忖着:如果屈原依旧在这块深受蹂躏的土地上疾行,掩涕叹息着国破家亡和流离颠沛的民众,跟他们一起去面对灾难,不再选择自沉水底的夙愿,那肯定会留下更多深沉、厚重和感情激的诗篇。为什么不在苦难中生存和吟咏下去呢?我满腔悲愤地仰望着蔚蓝的天空,真想迈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向屈原提出这千钧般压在心头的询问。

18.为什么作者开篇写自己深入实地考察之前,先写自己的背育屈源的辞赋和“猜测”汩罗江情形?(2分)

答:

19.作者问道:“似乎有着洁癖的天才诗人屈原为什么要选择这混浊的河流,当做自己葬身的坟墓?”整合文中信息,分条作答。(4分)

答:

20.文中划线处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1.请你就本文的立意、选材、构思技巧等方面的特点,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超过200字的赏析短文。(8分)

答:

18.渲染作者对屈原的感情,凸现想象中与现实中汩罗江不同特点,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19.(1)具有悲剧情怀的天才诗人在早年因被放逐而撰写《离骚》时就萌发了赴水自沉的夙愿。

   (2)遭受诬陷、嫉妒放逐之后,只能于都城失陷的绝望中哀怨地自尽。

20.(1)烘托现场气氛,表现作者疑惑不懈的心理,引发后面的疑问和思考。

   (2)打断作者的思考,由前面的沉思民状态转入眼前的现实,引出作者自己的愿望,使文脉进一步发展。

21.(略)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己。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

【注】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②夷:通“怡”,喜悦。③胶胶:鸡叫声。

④瘳(chōu):病愈。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答:

(2)诗人在三章中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

答:

(1)主要运用赋、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相思、惆怅之情。

(2)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示思妇一霎那间感情的变化。

11.D(是:正确)

12.A(以:因为B其:①如果 ②难道 C而:①表并列 ②表修饰 D乃:①却②竟然)

13.A(自我衡量如果世上没有孔子,就不应当处在学生的行列之中。)

14.D(锐气豪情仍不减当初)

15.(1)①信陵君是战国时期的贵族公子,他不过想用获得贤士造成声势来使天下人倾倒他才这样做的啊。

②不是说当今官僚阶层之中没有像您这样文章、学问、知识和见解的人啊。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人类为何为恐惧

站在10米高的跳台上,走在漆黑的胡同里,人们可能会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后背直冒冷汗。这些恐惧反应是如何产生的?瑞士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人脑对恐惧作出反应的分子学机。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治治疗恐惧症等焦虑型疾病的新药。

恐惧反应是由位于人脑深部、呈杏仁形的脑扁桃体控制的。脑扁桃体能够收集从人脑各个区域传来的恐惧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当这些信息的恐惧级别达至一定程度,脑扁桃体内一处名为“中心脑扁桃体”中的神经元就会将恐惧信号发送到全身各处,人就会出现心跳加速、冷汗直冒等恐惧反应。

恐惧的产生是一种完全无意识的状态,恐惧反应有两条传递的路径:低路径和高路径。低路径传递信息迅速而杂乱,高路径传递信息的时间稍长,但传送的信息更多、更准确。

瑞士洛桑大学神经学家丹尼尔•胡贝尔及其同事对鼠脑切片进行了研究,试图发现中心脑扁桃体神经元所发出化学信号的工作机制。他们发现,能增加焦虑感和压力感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增加部分中心脑扁桃体中神经元的神经电活动。而能够减轻焦虑及压力的催产素则刺激了中心脑扁桃体另一区域的神经元活动。此外,受催产素刺激的中心脑扁桃体神经元还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这种物质能够抑制对抗利尿激素敏感的神经元的活动。

研究人员认为,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对中心脑扁桃体的 神经元有着截然相反的效果。这两种物质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相反的影响。就个人而言,每个人中心脑扁桃体中针对这两种物质的受体数量和比例有所不同。因此,有的人胆子特别小,有的人却对恐惧和焦虑有种天生的“免疫力”。

研究人员表示,催产素起作用的中心脑扁桃体区域好比人对待恐惧事物的一个“情感开关”。针对这一区域作用的药物可能能够缓解一些焦虑型疾病的症状。催产素可能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7.以下对“恐惧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惧反应是由位于人脑深部、呈杏仁形的脑扁桃体控制的。

B.站在10米高的跳台上,走在漆黑的胡同里,是产生恐惧反应的充分条件。

C.恐惧反应是瑞士科学家近日发现的,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治疗恐惧症的新药。

D.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后背直冒冷汗等恐惧的产生是一种完全无意识的状态。

8. 以下对画线句“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对中心脑扁桃体的神经元有着截然相反的效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抗利民尿激素能增中部分中心脑扁桃体中神经元的神经电活动,增加焦虑感和压力感。

B. 催产素刺激中心脑扁桃体另一区域的神经元活动,能够减轻焦虑或及压力感。

C. 每个人中心脑扁桃体中针对这两种物质的受体数量和比例有所不同,所以有的人胆子特别大,有的人胆子特别小。

D. 受催产素刺激的中心脑扁桃体神经元还能释放一种抑制抗利尿激素的神经递质,使人胆子越来越小。

9.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信息的恐惧级别达到一定程度时,脑扁桃体和中心脑扁桃体中的神经元会将恐惧信号发送到全身各处。

B. 恐惧反应的低路径传递的信息迅速而杂乱,高路径传递信息的时间稍长,但传送的信息更多、更准确。

C. 瑞士洛桑大学神经学家对鼠脑切片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中心脑扁桃体神经元所发出化学信号的工作机制。

D. 外界的刺激同时沿两条路径传递,高路径比低路径花费的时间更长,因此人们总是首先产生恐惧,然后才可能平静下来。

10.根据文章的意思,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心脑扁桃体区域好人对待恐惧事物的一个“情感开关”,针对这一区域作用的药物可能能够缓解一些焦虑型疾病的症状。

B. 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对人的行为能产生相反影响,要缓解一些焦虑型疾病的症状,催产素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C. 恐惧使人血压上升,心跳加速,冷汗直冒,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你作出迎战或是逃跑的决定,从而摆脱危险。

D. 呈杏仁形成的脑扁桃体能够收集从人脑各个区域传来的恐惧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储存在中心脑扁桃体的神经元中。

7.C(瑞士科学家发现的是人脑对恐惧作出反应的分子学机制)

8.D(不是“抑制抗利尿激素”,而是“抑制对抗利尿激素敏感的神经元的活动”)

9.A(“中心脑扁桃体”属于“脑扁桃体”,二者不能并列)

10.C(A项应该是“催产素起作用的中心脑扁桃体区域好比人对待恐惧事物一个‘情感开关’”。B项应该改为“催产素可能是一种很好的选择。D项“然后储存在中心脑扁桃体的神经元中”错,原文无据)

下面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因为,即使没有智慧的帮助,公正也是赢得相当多人的信任②就拿一个人来说,如果他没有正直诚实的声誉,那么他越是聪明机灵,就越是可恶和不可信③公正若无智慧,仍能大有作为,而智慧若无公正,则完全无用④在两种品种,公正更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⑤而智慧若无公正,就根本不可能赢得人们的信任⑥因此,公正加上实用的智慧就能赢得一切我们所能企求的信任

A:④①⑤②⑥③ B:①④⑤⑥②③ C:⑥⑤②④③① D:④②③⑥⑤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