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含义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调出色彩、调出健康、调出好心情、调出自我的认识。“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有对生命的个性化感悟。

色彩的象征含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也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生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的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

这里供我们审题立意的角度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色彩,他(她)为其奋斗思想、历程、结局等;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等;可以写正面积极的方面,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素材,屈原为生命涂抹上汨罗江一般的颜色,司马迁为生命涂抹上黄土地一般的颜色,陶渊明为生命涂抹上秋菊一般的颜色等。

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都可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一l6题。

文人的“面子”与文化的“底子”

王呈伟

(1)这个时代的一些文化名人很讲究面子。尤其凭借着电视传媒载体提供的便利,更加耐不住寂寞,踢开冷板凳,直走到荧屏前弄景,还不无感慨地说:这比先哲孔子坐牛车奔波于各国的讲学可进步多了。其实那种凡事紧张的功利心态,不知道距离孔子的从容淡定要有多远。

(2)近日看了几次电视访谈节目,节目主持人解释体育比赛说,运动员在比赛中所以有战胜美国队的强烈欲望,就是因为他们平时面对浑身优越感的美国人丢失了面子,硬要在赛场上找回来!原本属于体育范畴的竞技精神,竟被曲解成政治的附庸和民族的快意恩仇!对于这样明显的谬误,作为节目嘉宾的一位当今快成了电视明星的文化名人,不仅赞同并且以文化的名义给以附会阐释。这对于一个以传播文化为己任的文化人,面对自己不甚精通的文化领域随意进行比附是很失体面的。现在的一些文化名人啊,只要在某一领域有了知名度,人们就期待着他能诠释世间万象,而文化名人为了面子也就毫不犹豫地强撑着,这真是一个“粉丝”崇拜明星的时代!

(3)其实,中国传统的文化名人并不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很注重文化内涵的。尽管过去的纸质媒介无法和现在的信息传播同日而语,但在古人身上透显出极强的自信,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张扬个性,高蹈理想,仰天大笑也能立在天地间,人们倍感清爽。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王勃虽“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然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率性让后人企羡。他们流传千古就是因为有特立独行的人格,有着极深厚的文化底子,哪里需要外在面子上的装点。现代文人与其在面子上强撑,不如好好修修自家功课。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人物都秉承了这个基本素质,摒弃了面子上的炫耀,注重个人的内在文化修行,把学识深厚且不拘礼法当成一种文化性格写进典籍中世代传承。

(4)因此,看道家学派的人跑到深山密林去归隐,做闲云野鹤一样的文人,倒也洒脱。寂寞了找几个朋友聚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虽说也有些作秀的嫌疑,但毕竟是给野外的山水注入了书卷气,身子是清洁的,表情是闲适的。即使少了些人前露脸的机会,但他们那极有韵味的琅琅书声也能跋山涉水地来到世人面前,有的竞穿越千古,流传至今。你看庄子走在山阴道上的神态,那种优游和气度不仅倾倒了奉命恭请他做官的楚国使臣,更让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仰望。虽槁项黄馘,却口吐莲花,心游万仞;即使取类设喻,也能落崖惊风,幻化万方,那真是站在文化长河上游的一道绝佳风景,他太真实了,直把面子承载的沉重负担尽甩脑后,而守住的是自由的高贵,人性的尊严。

(5)其实,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顾及脸面,这是常理,只是有些人能清醒地认识到生命之中有比面子更重要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舍一时之面子,而成就千古之大业。例如唐太宗对待魏征,……。

(6)注重面子,关键是要在足够的文化底子之上来整容,这样言谈举止中才能流露出人们期待的惊喜。尽管不同文化都在宣扬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这种价值的体现都是讲究文化内涵的。文化人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受世人的尊重,作为一种文化的路标立在那里,就必须要注重自己的文化底子。

(摘自《人民日报》,2007-01-11)

13.下列对古代人不讲究“面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坐牛车奔波于各国讲学,虽然使用的工具落后,但他却能从容淡定。

B.李白、王勃摒弃面子上的炫耀,注重个人的内在文化修行,以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极深厚的文化底子透显出极强的自信。

C.庄子深山密林归隐,宁愿少些人前露脸的机会,也要守住自由的高贵和人性的尊严。

D.唐太宗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宁愿舍一时之面子,而谋求成就千古之大业。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现代文化人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世人的尊重,不能只求脸面,必须要注重自己的文化底子。

B.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例证法。全文把今人和古人对比,正反结合,并多处选取典型事例,事实胜于雄辩,给人以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C.第二段作者想要论述的观点是体育就应该是体育,它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没有理由把很政治的东西强加到体育的层面来解读输赢。

D.论述类文章,有时因表述事例的需要,允许有适量的描写篇幅,文章第四段中对庄子的描写即是如此。

15.下面一段论述文字是原文中的一个独立段落,如果还原到原文中,应该放在何处?为什么?(6分)

中国现代文人特爱面子确实丢了一些本该继承的传统。眼睛太关注一些面子上的东西,胸襟就变狭窄了,做事也少了章法。碍于情面,现代人的例子不好举,姑且以一个古人的例子给大家会意:据《世说新语・容止》载,三国时曹操接见匈奴使臣,“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接待完毕,曹操派人问使臣对魏王的印象如何,使臣回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若早知别人有如此的慧眼,何苦要制造些假象装门面?且不管这个故事真实与否,但是给那些太爱面子的人上了一课:能否“雄远国”,面子真没太大作用,相反,过于注重面子上的掩饰往往成为点缀史实的笑话。不知今人能否从上面的例子中悟出些道理。

16.文章第五段举了唐太宗和魏征这一论据,但没有展开,请你简述事例,并作简要论证。(6分)

13.A  14.C

15.应放在第五和第六段之间。(2分)理由:论述的逻辑结构和谐。此段和第五段形成一正一反对比论证:前一段是说人固然要顾及脸面,但有比面子更重要的事情,宁舍弃面子,结果成就了大业;此段是说有人太关注一些面子上的东西,结果往往成为点缀史实的笑话。(4分)

16.事例简述:唐太宗曾几次下决心杀掉屡犯皇威、常让他丢面子的魏征,可每次冷静下来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后,都能明白魏征批评他的深刻用意!

论证:(参考示例)(正面论证)不杀魏征,皇帝一次次失掉的是一时的面子,但是他却得到了一面反观自己得失的明镜,一面烛照历史的明镜;唐太宗舍弃了些许面子,却坐拥了历史上的大唐盛世,这是一种宽容,这更是一种治国的大智慧。

下面是一段采访,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该如何回答?不超过50个字。(5分)

11月26日,嫦娥一号发回首张月面图像,标志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发布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采访一位科学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不仅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更与你们的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中国探月工程圆满成功,请问,您有怎样的感想?”

参考示例:中国的月文化源远流长,嫦娥奔月、万户飞天是中国人执着的梦想。今天,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把千年梦想变为了现实。

将下面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转轴拨弦三两声, 。(自居易《琵琶行》)

(2)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纱》)

(3) ,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

(4) ,靡有朝矣。(《诗经*氓》)

(5)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6) ,白露为霜。(《诗经》)

(7)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夫君予之行, ,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⑴未成曲调先有情  ⑵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⑶小知不及大知⑷夙兴夜寐  ⑸野芳发而幽香⑹蒹葭苍苍  ⑺入则无法家拂士  ⑻静以修身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古离别

刘长卿 韦庄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①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8、恰当巧妙的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字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刘诗中“更”字缀在“远”前,着重写对方的不幸甚于自己,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韦诗中“更”与前文“不那”构成了层进的关系,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一个“更”字加重了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

9.相同点:都运用了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不同点:刘诗用“猿哀啼”“暮色江头”“孤舟”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凄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乐景写哀情。

4.B   5.A  6.B 

 7.(1)朱博伪称是医生进了监狱,得以见到陈咸,完全知道了他所犯的罪。

(2)按照先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

(3)所到之处总是像这样来显出变幻莫测,以明确地告诉下属长官自己是不可以欺瞒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

――克雷尔特

意大利著名的雕刻家兼画家米开朗琪罗曾完成了一件旷世杰作“大卫像”。但是据说雕刻大卫像所用的这块大理石,曾被多位雕刻家批评得一无是处,有些人认为这块大理石采凿得不好,有些人嫌它的纹路不够美,用它绝对雕不出好的艺术品,总之它被批评为一块不受人赏识的普通石头。

但是,当米开朗琪罗以独特的眼光,和这块人人都认为无用的大理石相遇后,它就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卫像”了。

周围一些不起眼的人、事、物,或许都隐藏着不同凡响的智慧。让我们成为别人的米开朗其罗,使一些平凡的事物,因我而截然不同。

要求以“学会赏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一名购物员到商场去买《开心词典》,下面是他和售货员的对话:

购物员:请问有没有《开心词典》?

售货员:卖完了。(1)

购物员:本城哪家商场可能有?

售货员:不知道。(2)

购物员:贵处什么时候能到货?

售货员:不知道。(3)

售货员的三次回答虽然符合实际,但让购物员感到扫兴,心中真不是滋味。请你为售货员的回答换一种说法,使购物员有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但不能改变原意。(6分)

(1)改为:

(2)改为:

(3)改为:

答案:(1)改为:你早一点来就好了。

(2)改为:对不起,这我可说不准。(或我帮你联系一下吧。)

(3)改为:眼前还没有消息,货一到我就通知你,好吗?

依据下面一段话,仿造句子。(5分)

蜜蜂和蝴蝶虽然都在花间飞舞,但一个在创造,一个却在虚度。创造者奉献给生活的是甜美,虚度者留给生活的是垃圾。

要求:句子结构与上文相似,内容有一定的哲理性。

答:

解析:首先要选准两个有关的人或物,由此联想开去。两句话不同,第一句话侧重于由事物引入升发点,第二句由升发点升发出去。要注意内容上的紧密相连,同时要求其合理性。不能只注重形式。

答案:(示例1)愚公与智叟虽然都面山而居,但一个长于实干,一个却长于空谈。实干者留给后人的是可贵的精神,空谈者留给后人的是可叹的笑柄。

(示例2)黄鹂和知了虽然都在树上鸣叫,但一个在奉献音乐,一个却在制造噪音。奉献音乐的得到的是人们喜爱和赞美,制造噪声的得到的是人们的嘲笑和厌恶。

将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加词语),做到保留全部信息。(4分)
(1)中央电视台将于2007年9月26日和27日播出一个专题片。
(2)播出的频道和时间是:第五套节目23点;2套节目18点。
(3)该专题片为《雅典奥运会――金牌背后的故事》
答:

答案:中央电视台将于2007年9月26日和27日在第五套节目23点和第2套节目18点播出专题片《雅典奥运会――金牌背后的故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