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身为院士的老校友谆谆教导我们要学好数学,他说如果不学好数学,学习自然科学就不可能有条有理,严密的思维能力。 B:为了避免学生不再发生集体性地到网吧打游戏的现象,学校一方面加强了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C: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是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直接驱动力。 D:前天我去更俗剧院观看浙江越剧团的演出,坐在第一排,演员的表演、唱词、道白都听得一清二楚,确实是美好的艺术享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最重要的是“以苦为乐”
――李连杰访谈
江月
李连杰的办公室里充满着“壹基金”的笑脸,他的T.恤上有,房间里的海报上有,各种文件资料上有,张张笑脸让来访者感觉很亲切。李连杰说这个LOGO是女儿从几百张设计图中选中的。
问:你一直在推广你的“壹基金”,即使是在推广自己的电影时,也不忘宣传“壹基金”。
答:我一直把自己的四十岁作为一个分界线,四十岁之前我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要得到、要证明,证明自己能成为武术冠军,证明自己的电影与众不同,和对中国的文化、中国电影的推广。那时候做每件事情都是以“我”为出发点,现在反过来了。因为社会的现状让我有必要站出来做慈善,我不奢望得到任何回报。我一直说做慈善这件事需要勇气和坚持,因为既没有物质的回报,还要投入金钱和时间,还要受到别人的质疑。
问:你有接受别人质疑的心理准备吗?
答:既然是刚刚起步,当然会面临一些质疑。“壹基金”是我帮中国红十字会来筹集的,不是我李连杰个人的基金。我现在是在搭建一个平台,用最简单的办法让人们知道只要每个月拿出一块钱,就可以通过红十字会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而且我们关注的主题是心灵层面,这本身就有互动性。
问:但是,你的明星效应也使“壹基金”得到了广泛关注。
答:我希望“壹基金”是从中国做起,从中国娱乐界做起,将来变成全球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责任。加“李连杰”三个字覆盖面和影响面相对会大一些,这样也可以跨越各国红十字会之间的界限,让更多的人参与“壹基金”。
我希望能建立这样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平台,而且是从民间发起的,能够让大家感受到一种公民的责任感,做善事本来就是一种心理的互动。
问:也就是说慈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也有心理和精神上的扶持,后者传达的是一种信念。
答:我们国内还没有一个针对是心理疾病和灾后心理调整方面的基金会,所以我们的“壹基金”就着重放在心理层面的援助。谁来关注这些受灾人群的恐惧心理,谁来帮他们疏导悲痛的情绪,这是很重要的。
我也经常举一个例子,人都是由两个层面主导的,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精神。人们现在很注重美容、瘦身、保养、时尚等外在的东西,但是如果遇到挫折,情绪上有了问题,这些外在的东西也没有用。所以物质和精神要平衡,这一点人们关注还不够。全球每年得忧郁病和自杀的比率都在激增,这就像一个无形的杀手。尤其在中国,心理医生的数量非常小,我们的文化也没有把心理当作一种疾病来看待。即使有了心理病也不承认或者不敢说出来,所以,这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值得反思和探讨。其实,名人照样面对生活压力,我身边好多演艺界的朋友都有自闭症,我自己都有些自闭,会恐惧、恐慌。如果我们的“软件”不够,未来年轻一代就会出现问题。
问:这方面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吗?比如美国目前有这方面的基金吗?
答:没有,我们是开创性的。我一直在讲,从人的本性来看,人都是追求幸福、快乐的。传统的观念认为,人要有好的教育,好的学识、将来有好的工作,这都是以物质作为衡量标准的。但物质永远是相对的,不是永久的。就像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多,这是欲望带动的快乐。只有物质在支撑,人们都在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一旦物质与精神不平衡就会产生嫉妒、郁闷,我的理念就是人们满足了温饱之后能帮助别人,能够互相着想,社会才能和谐。
15.下列对李连杰“壹基金”的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投身办法十分简单,人们只要每月拿出一块钱,就可以通过红十字实施帮助。
B.设立的主题很独特,它关注的是人们的心灵,而且有施助和受助上的互动性。
C.平台适合中国国情,它从民间发起,能让每个施助者感到一种公民的责任感。
D.基金来源非常广泛,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每人拿出一块钱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16.下列对李连杰国际化视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电影事业上,他努力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向世界推广中国电影、中国文化。
B.在慈善事业上,他希望把“壹基金”变成全球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责任。
C.在个人发展上,他认为从职业向事业转轨是每个国际影星成长的必由之路。
D.在人类问题上,他关注的是中国乃至全球日趋严重的物质和精神失衡形势。
17.李连杰在四十岁前后的人生定位有何不同?(6分)
答:
18.你认为李连杰的“壹基金”发展前景如何?并请探究其原因。(6分)
答:
15.D(“壹基金”的基金来源并不局限于中国,它的覆盖面和影响面可以跨越各国红十字会之间的界限)
16.C(以偏概全,有的国际影星在个人发展上走上了“从职业〈电影〉向事业〈慈善〉转轨”的道路,但这条路并非“每个国际影星成长的必由之路”)
17.李连杰在四十岁前,是以自己为中心,以“我”为出发点的,他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四十岁后,是以他人为中心,以“他人”为出发点的,他要做慈善,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6分)
18.李连杰的“壹基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原因有三:⑴它有必要性(利人)。全球尤其是中国,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而国内还没有心理层面的基金会,“壹基金”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⑵它有可能性(利己)。“壹基金”具有心灵的互动性,人们在通过“壹基金”抚慰被帮助者的同时,也在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从而使人们精神和物质的追求同步提升,避免失衡。⑶它有操作性(易行)。简单的方法、微小的金额,降低了“壹基金”的门槛,使它能够有极广的参与面;而“李连杰”的明星效应,又扩大了它的参与面。(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动漫也需“中国特色”
苗苗
在《国际漫画杂志》主编约翰・兰特看来,上世纪中期拍摄的《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等动画片,至今仍然能让人们看到中国动漫惊人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中国元素”依然是中国动漫发展的法宝。
当然,“中国元素”不应简单等同于固守传统,“中国元素”并不意味着一味从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题材。约翰・兰特认为,“生活本身永远是创作的沃土。中国的社会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中国现代社会图景的展现,让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发展中的中国,展现平常人的生活,这应该是中国元素极为重要的一种表达内容。”
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也是影响中国动漫发展的重要原因。“漫画动画衍生产品消费者”是现在动漫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产业链层次分明且关联性强。但在国内,漫画通过“漫画读者”盈利,动画片通过“动画企业投资”生存,衍生产品制造商通过“厂商购买少数动漫形象消费者”赚钱。动漫产业被分成若干块,企业各行其是,谁也做不大,谁也做不好。
专家认为,要打造动漫产业链,首先要实现“从重成品到重创意”的转变。对于动漫这样的“内容产业”,创意永远是第一位的。国家动漫产业部际专家联席会议成员傅铁铮介绍说,在国外,常常是先出漫画书看市场反应,市场反应好的再拍动画片,有些厂商甚至只是简单地买创意。而“中国动漫现在还是被当作产品,而非商品在生产。‘以产定销’的模式使得很多动画片缺乏市场,影响了动漫企业的收益和进一步发展。”
打造产业链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通和开拓上下游产业,形成“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的营销行为。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军介绍说,在《淘气鬼马小跳》的制作和发行中,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开拓上下游产业的尝试。首先,在动画片投拍前,中影动画在儿童刊物上连载《马小跳》多格漫画。这一方面是为动画片造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应,对动漫形象进行改造,以保证最后设计出来的形象是接受度最高的。在影片制作的同时,文具、玩具等各种衍生品也在同步设计、制作、出售。“我们有信心,要让马小跳存在于中国的大街小巷,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和动画产品。”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有删节)
11.下列对制约中国动漫发展的瓶颈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品元素来看,还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B.从产业链条来看,各自为阵的企业行为破坏了产业的完整性。
C.从经营理念来看,动漫现在还被当作产品,而非商品在生产。
D.从运作方式来看,以产定销的模式使得很多动画片缺乏市场。
12.下列不属于中外专家为中国动漫提出的出路的一项是
A.中国动漫应更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
B.中国动漫产业应该将发展的重心定位在创意上。
C.中国动漫应打破产业壁垒,形成通畅的产业链。
D.中国动漫在投拍前应先在儿童刊物上连载漫画。
13.在约翰・兰特看来,中国动漫要准确把握“中国元素”这一发展法宝的重要内涵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答:
14.动画片《淘气鬼马小跳》在制作和发行上的成功经验是什么?请分条说明。
答:
11.A(原文说“‘中国元素’并不意味着一味从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题材”,它的意思是不能把取材范围仅仅局限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但它并不排斥“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
12.D(以偏概全,这只是动画片《淘气鬼马小跳》所采取的举措,而非整个中国动漫都要采取的举措)
13.创作原则上要立足生活,创作内容上要展现中国现代社会图景,创作重点上要关注平常人的生活。(6分)
14.成功经验是开拓上下游产业:⑴在上游――投拍前,通过出版物连载漫画,为动画片造势,并根据读者反应,改造形象,提升形象的接受度。⑵在下游――同步设计、制作、出售文具、玩具等各种衍生品。(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⑵斯是陋室, 。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⑶连峰去天不盈尺, 。 ,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⑷ ,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⑴鹏之徙于南冥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⑵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⑶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 ⑷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8分,每空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汉末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归附曹操,操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②铜雀:铜雀台,在邺都,曹操所建。
⑴“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诗人用“应”和“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⑵请对“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作简要赏析。(4分)
答:
⑴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1分),和异代才人(陈琳)的惺惺相惜(1分),也包含怀才不遇的自伤和愤懑(2分)。
⑵这两句诗景中含情(1分),寄托了作者对曹操、陈琳那样一个重视人才的时代的追想(1分),也寄寓了作者对自己所处的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分)。
5.B(“拒”应为“抵御”)
6.C(例句“以”为“用来”,A项,凭借,因为;B项,把;C项,用来;D项,拿)
7.C(“被封大将军”不合原文)
8.⑴他们从国内来,尽调许、洛兵大举而来,一定有所计划,怎么可能空手而归?(得分点:“悉”、“成规”、反问句式)
⑵现在我们各军行动迟缓,如果让敌人占据有利地形,就很难和他们对抗了。(得分点:“行迟”、“据便地”、“争锋”)
⑶丁奉虽不熟知文法,但是谋略超过常人,能决断大事。(得分点:“吏书”、“过人”、“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冯至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1.“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2.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5分)
答:
3.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如何理解?(5分)
答:
4.从下列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就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6分)
⑴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⑵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答:
1.山路的尽头曾经有过人类生活的村庄,有过房屋,有过田园。(4分)
2.⑴养育过山村人的泉水(或溪水);⑵围绕过村庄的鼠曲草;⑶滋养过山村人的彩菌。(5分)
3.⑴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⑵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⑶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5分)
4.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 ⑵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含义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调出色彩、调出健康、调出好心情、调出自我的认识。“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有对生命的个性化感悟。
色彩的象征含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也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生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的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
这里供我们审题立意的角度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色彩,他(她)为其奋斗思想、历程、结局等;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等;可以写正面积极的方面,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素材,屈原为生命涂抹上汨罗江一般的颜色,司马迁为生命涂抹上黄土地一般的颜色,陶渊明为生命涂抹上秋菊一般的颜色等。
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都可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一l6题。
文人的“面子”与文化的“底子”
王呈伟
(1)这个时代的一些文化名人很讲究面子。尤其凭借着电视传媒载体提供的便利,更加耐不住寂寞,踢开冷板凳,直走到荧屏前弄景,还不无感慨地说:这比先哲孔子坐牛车奔波于各国的讲学可进步多了。其实那种凡事紧张的功利心态,不知道距离孔子的从容淡定要有多远。
(2)近日看了几次电视访谈节目,节目主持人解释体育比赛说,运动员在比赛中所以有战胜美国队的强烈欲望,就是因为他们平时面对浑身优越感的美国人丢失了面子,硬要在赛场上找回来!原本属于体育范畴的竞技精神,竟被曲解成政治的附庸和民族的快意恩仇!对于这样明显的谬误,作为节目嘉宾的一位当今快成了电视明星的文化名人,不仅赞同并且以文化的名义给以附会阐释。这对于一个以传播文化为己任的文化人,面对自己不甚精通的文化领域随意进行比附是很失体面的。现在的一些文化名人啊,只要在某一领域有了知名度,人们就期待着他能诠释世间万象,而文化名人为了面子也就毫不犹豫地强撑着,这真是一个“粉丝”崇拜明星的时代!
(3)其实,中国传统的文化名人并不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很注重文化内涵的。尽管过去的纸质媒介无法和现在的信息传播同日而语,但在古人身上透显出极强的自信,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张扬个性,高蹈理想,仰天大笑也能立在天地间,人们倍感清爽。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王勃虽“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然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率性让后人企羡。他们流传千古就是因为有特立独行的人格,有着极深厚的文化底子,哪里需要外在面子上的装点。现代文人与其在面子上强撑,不如好好修修自家功课。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人物都秉承了这个基本素质,摒弃了面子上的炫耀,注重个人的内在文化修行,把学识深厚且不拘礼法当成一种文化性格写进典籍中世代传承。
(4)因此,看道家学派的人跑到深山密林去归隐,做闲云野鹤一样的文人,倒也洒脱。寂寞了找几个朋友聚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虽说也有些作秀的嫌疑,但毕竟是给野外的山水注入了书卷气,身子是清洁的,表情是闲适的。即使少了些人前露脸的机会,但他们那极有韵味的琅琅书声也能跋山涉水地来到世人面前,有的竞穿越千古,流传至今。你看庄子走在山阴道上的神态,那种优游和气度不仅倾倒了奉命恭请他做官的楚国使臣,更让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仰望。虽槁项黄馘,却口吐莲花,心游万仞;即使取类设喻,也能落崖惊风,幻化万方,那真是站在文化长河上游的一道绝佳风景,他太真实了,直把面子承载的沉重负担尽甩脑后,而守住的是自由的高贵,人性的尊严。
(5)其实,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顾及脸面,这是常理,只是有些人能清醒地认识到生命之中有比面子更重要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舍一时之面子,而成就千古之大业。例如唐太宗对待魏征,……。
(6)注重面子,关键是要在足够的文化底子之上来整容,这样言谈举止中才能流露出人们期待的惊喜。尽管不同文化都在宣扬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这种价值的体现都是讲究文化内涵的。文化人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受世人的尊重,作为一种文化的路标立在那里,就必须要注重自己的文化底子。
(摘自《人民日报》,2007-01-11)
13.下列对古代人不讲究“面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坐牛车奔波于各国讲学,虽然使用的工具落后,但他却能从容淡定。
B.李白、王勃摒弃面子上的炫耀,注重个人的内在文化修行,以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极深厚的文化底子透显出极强的自信。
C.庄子深山密林归隐,宁愿少些人前露脸的机会,也要守住自由的高贵和人性的尊严。
D.唐太宗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宁愿舍一时之面子,而谋求成就千古之大业。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现代文化人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世人的尊重,不能只求脸面,必须要注重自己的文化底子。
B.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例证法。全文把今人和古人对比,正反结合,并多处选取典型事例,事实胜于雄辩,给人以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C.第二段作者想要论述的观点是体育就应该是体育,它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没有理由把很政治的东西强加到体育的层面来解读输赢。
D.论述类文章,有时因表述事例的需要,允许有适量的描写篇幅,文章第四段中对庄子的描写即是如此。
15.下面一段论述文字是原文中的一个独立段落,如果还原到原文中,应该放在何处?为什么?(6分)
中国现代文人特爱面子确实丢了一些本该继承的传统。眼睛太关注一些面子上的东西,胸襟就变狭窄了,做事也少了章法。碍于情面,现代人的例子不好举,姑且以一个古人的例子给大家会意:据《世说新语・容止》载,三国时曹操接见匈奴使臣,“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接待完毕,曹操派人问使臣对魏王的印象如何,使臣回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若早知别人有如此的慧眼,何苦要制造些假象装门面?且不管这个故事真实与否,但是给那些太爱面子的人上了一课:能否“雄远国”,面子真没太大作用,相反,过于注重面子上的掩饰往往成为点缀史实的笑话。不知今人能否从上面的例子中悟出些道理。
16.文章第五段举了唐太宗和魏征这一论据,但没有展开,请你简述事例,并作简要论证。(6分)
13.A 14.C
15.应放在第五和第六段之间。(2分)理由:论述的逻辑结构和谐。此段和第五段形成一正一反对比论证:前一段是说人固然要顾及脸面,但有比面子更重要的事情,宁舍弃面子,结果成就了大业;此段是说有人太关注一些面子上的东西,结果往往成为点缀史实的笑话。(4分)
16.事例简述:唐太宗曾几次下决心杀掉屡犯皇威、常让他丢面子的魏征,可每次冷静下来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后,都能明白魏征批评他的深刻用意!
论证:(参考示例)(正面论证)不杀魏征,皇帝一次次失掉的是一时的面子,但是他却得到了一面反观自己得失的明镜,一面烛照历史的明镜;唐太宗舍弃了些许面子,却坐拥了历史上的大唐盛世,这是一种宽容,这更是一种治国的大智慧。
下面是一段采访,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该如何回答?不超过50个字。(5分)
11月26日,嫦娥一号发回首张月面图像,标志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发布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采访一位科学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不仅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更与你们的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中国探月工程圆满成功,请问,您有怎样的感想?”
参考示例:中国的月文化源远流长,嫦娥奔月、万户飞天是中国人执着的梦想。今天,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把千年梦想变为了现实。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