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①――②题。(10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① “千里片时间”一句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4分)

答:

②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情景分写。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请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6分)

答:

(1)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或: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形成对比)。(4分,手法2分,作用2分)

(2)改动后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是抒情诗的通常写法,但诗情的表现略显平淡,没有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 原诗采取情景分写的写法,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分为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时伤逝的迟暮之惊。上下联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景与情十分交融,全诗浑然一体。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是岁之春/ 雨麦于岐山之阳/ 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 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 乙卯乃雨/甲子又雨/ 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 三日乃止

6.D   7.D     8.B    9.D     10.D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医疗费用支出将迅猛增加,医疗保险金将大量减少,医疗保险的压力越来越大。 B: 据报道,北京将投资167亿元扩建首都机场,备受关注的首都机场新航站区建筑方案中标方案为具备世界一流机场的建筑功能和特色的B.方案。 C: “旦”的名目很繁多:正旦、花旦、老旦、外旦、贴旦……其中正旦为女主角。 D: 不只是公安机关要廉洁自律,任何公共权力部门也不应该接受具有利害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任何形式的捐助和馈赠。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1)记者在北京博士后研究人员______会上看到,卫生、交通等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很迫切。(2)如果__冥顽不化,一意孤行,制造“__”____,必将给台湾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3)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 ,但仍属于虚构的现象。

A:引见 事端 原型 B:引见 事变 原形 C:引荐 事变 原型 D:引荐 事端 原形

下面各组词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匡正 摩天大楼 察言观色 饥肠辘辘 B:告磬 泽被天下 模棱两可 臭名昭著 C:热忱 置地有声 感恩带德 转瞬即逝 D:杜撰 美轮美奂 老骥伏枥 千篇一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雪窦禅师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可怜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桩境里寻。

有人从诗中看出了高度,有了高度才能一扑必杀;有人看出了视野,视野开阔才能一览无余;有人看出了灵性,有了灵性才能举重若轻;也有人看出了执着,寻寻觅觅未必不是一种境界……

你从诗歌中看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将你的感悟写成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观察下面漫画,完成①②两题。(画面上的文字分别是“警钟”和“报喜”)

①请向没有见过这幅漫画的人介绍这幅漫画,不超过140字。(4分)

②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2分)

①漫画的右侧是一个正在吹响的喇叭,喇叭上的花束上写着“报喜”两字。左侧是正在鸣响的钟,钟身上写着“警钟”两字。漫画中央是一个头戴小帽身着中山装的男子。男子的两只耳朵都长在靠近喇叭的一面。靠近喇叭的眼睛圆睁,靠近大钟的眼睛紧闭。脸上一幅得意洋洋的神情。

(必须介绍的内容:喇叭、“报喜”、大钟、“警钟”、耳朵、眼睛。要求方位清楚正确顺序合理。)

②(2分)漫画讽刺了那些只听喜讯不听警告的自欺欺人的人。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 ,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 ,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①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

②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

③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

④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争先恐后

于坚

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⑵ “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 “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 “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⑶“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⑷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九十五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惟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⑹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⑺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⑻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⑼一天等于二十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功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⑽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日本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⑾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

⑿“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⒀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⒁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⒂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并未对“争先恐后”做全面的否定,只是强调要分时间、分场合、分内容对待。

B.文章批评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的社会状态。

C.文中举眼科医生和种白菜姑娘的事例,意在说明人人都去追求生命中的更高价值。

D.把落后作用于“中国时间”和“汉语”,源于一种以“快速”和“武器先进”为“先”的价值观,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E.文章借提出“大地是否成为‘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质疑一种“争先恐后”的观念,这是运用了反证法,意在指出这种说法的荒谬。

18.通读全文,概括出人们普遍愿意“争先恐后”的原因。(3分)

19.根据上下文意,解释下列两句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

②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工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

20.文章在结尾部分写了长江泛滥的事例,请你分析这么写的作用?(5分)

17.(4分)选AD  B文章批评的是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C两个事例意在说明,人们追求能够立即兑现的价值,而不是“更高”价值。E使用的是“归谬法”而非“反证法”

18.(3分)答:(1)“先”与“后”曾是一种价值判断,精神上的“争先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历史原因)

   (2)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内在原因)

   (3)“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外部原因)答对一点得1分

19.(6分)①答:(1)否定争先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普遍认知,指出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关注生活常态和基础。(从表面含义解释句子,说清“先进部分”与“普遍状况”,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话实际上是批判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的社会认知。(从深刻意义解释句子,意思对即可。)(共3分,解释清楚2分,点出深层意义1分)

    ②答:(1)功夫指花费的时间,工夫指具有的本事或取得的效果。本句意在说明,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花费应有的时间,一味求快是行不通的。(2)深刻道理即是:慢并不意味着落后,快也不代表着价值上的优越。(共3分,解释清楚2分,点出深层意义1分)

20.(5分)答:作用:①从意思上讲:这句话意思在说明,由于人类过于“争先”,违背了自然规律,因而也必然受到了自然的惩罚。(此点2分,写出“争先”与“受惩罚”的意思各一分。)

    ②此句处于文章结尾位置,起到了深化主题、升华中心的作用。(1分)借此事例,进一步地表明作者对“争先恐后”的看法;不能忽视把“争先”作为衡量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要重视基础。(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