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四句评论所对应的作家、作品依次是 ①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②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③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④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A:吴敬梓《儒林外史》 孔尚任《桃花扇》 曹雪芹《红楼梦》 蒲松龄《聊斋志异》 B:蒲松龄《聊斋志异》 孔尚任《桃花扇》 曹雪芹《红楼梦》 吴敬梓《儒林外史》 C:蒲松龄《聊斋志异》 曹雪芹《红楼梦》孔尚任《桃花扇》 吴敬梓《儒林外史》 D:吴敬梓《儒林外史》 曹雪芹《红楼梦》孔尚任《桃花扇》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电视剧《闯关东》里让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具有了丰富内涵,这正是《闯关东》之所以深入人心、扣人心弦的原因。 B: 建筑界许多专家认为,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建造了具有开创意义的“鸟巢”是一座历史性的、标志性的独特建筑。 C: 张教授从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基本观点、精神实质等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阐述,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D: 国家将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 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 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 在黄河岸上, 着阳光。这是一个多么平静的原野!
A:摆放 探 躺 沐 B:安放 探 睡 晒 C:安放 拖 躺 沐 D:摆放 拖 睡 晒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长期传承沿袭下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屈原殉道投江时,渔父劝他苟且偷生,随波逐流――这是世俗;后代因此衍生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这是民俗;借过端午节、纪念屈原等名目,送贵重礼物、用公款吃喝旅游――这是庸俗……
请以“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思考。除诗歌外,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①――②题。(5分)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①此实验的目的是(不超过20字)(2分)
|
|
|
|
|
|
|
|
|
|
|
|
|
|
|
|
|
|
|
|
②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超过20字)(3分)
|
|
|
|
|
|
|
|
|
|
|
|
|
|
|
|
|
|
|
|
①研究反馈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或“研究反馈方式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2分)
②及时反馈学习结果,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3分)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①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②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③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④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⑤所以每当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 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⑥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⑦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山顶很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绿很柔和。我久久地注视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异样。雪山和草原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的心境。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我知道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这是―种对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觉亲切。
⑧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⑨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有一片能与你心灵相通的天空。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对话。
⑩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⑪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
⑫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⑬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使我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搁下它。
⑭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1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对西藏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B.“最美的风景”,既指这里的人们是土地上风景的组成部分,也赞美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C.文中“神秘”“神性”“喇嘛寺庙”“经幡”等词语,都暗示了zōng jiāo 对作者灵魂的净化作用。
D.作者引用黑塞的话,强调心灵的故乡隐藏在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它使人们感到惊奇而幸福。
E.“都市对我的中伤”,指纷纷攘攘的都市生活会让人产生许多欲望和怨艾,污染人的心灵。
18.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4分)
答:
19.第⑥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0.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把西藏比作“灵魂的故乡”。(6分)
答:
17.(4分)C D
18.①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②他们有坚定的信仰③他们有执著的追求④他们没有俗利和杂念
(4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照抄原句,分数减半。)
19.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表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4分,每点1分)
20.西藏是一个能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地方;
西藏让人淡漠生存以外的欲望,使人的心灵变得单纯宁静;
西藏成为人抵御城市中伤的精神力量。(6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共10分)
孟子也许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地阐述战争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并把战争明确置于道德前提之上的古代思想家。和孔子一样,儒家最高的伦理原则“仁”是孟子战争观的源头,但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他将“仁”落实在“仁政”上,不同于孔子落实在“礼制”上。这样,首先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两者的战争观开始分道扬镳。孟子所描绘的“仁政”蓝图对于理解其战争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梁惠王上》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内容便是“仁政”伊始,“王道”畅行的情景。孟子已将儒家道德原则的“仁”与现实主张“民本”一并融合于这张蓝图。其意义在于“民本”意识在伦理道德领域找到其依据,反过来,“仁”这一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亦在现实政治领域找到自己的归宿。二者在“仁政”的政治层面得到统一。这和孔子将“仁”与“礼”统一在“礼制”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样,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和工具就必然在孟子那里成为行“仁政”的手段。孟子反对以纯粹功利为目标的战争,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深恶痛绝,愤愤然而道:“善战者服上刑”。但他绝不是一个“非战主义者”和“非暴力主义者”,孟子竭力主张战争应成为行“仁政”手段,即为实现上述这幅蓝图之有力工具。基于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儒家战争观的重要概念和命题,例如:“王师”、“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天吏”、“以至仁伐至不仁”,“诛一夫”等。
虽然,“仁政”已将“仁”与“民本”合二为一,然而其中仍然包含着两种价值尺度:一为道德、一为现实政治。“仁者无敌”立足于道德,“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则立足于现实政治层面,由于儒家的最终归属在道德领域,“王师”、“仁者无敌”、“以至仁伐至不仁”、“天吏”等又都属战争的道德命题,这就意味着“民本”意识已成为沟通战争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媒介或中间环节。战争超越了功利层次上升至道德层次,并且在儒家的道德范围中获得道义的合理性以及最后的归宿。儒家道德原则取代了自然状态的功利原则,成为战争的前提。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仁”经由“民本”这一环节继续延伸至战争领域,借助战争这一极端暴力形式使自身得到最有力、最彻底的现实的外在显现。战争即为“仁”这一道德观念在现实中最有力之代言人。因此,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战争观,是东方文明史上独特的战争观。
14.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并未阐明战争与道德的关系,但支持为维护“礼制”发动战争。
B.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仁政”思想与“民本”思想的融合。
C.孟子关于“仁”的认识,沟通了抽象的道德彼岸和现实的此岸世界。
D.孟子反对以纯功利为目标的战争,但支持为行“仁政”发动的战争。
15.填空(3分)
(1)根据文意,孟子与孔子相比,其战争观的相同点是(不超过12字)
(2)不同点是:
①
②
16.作者为什么说“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战争观”?请分条简要陈述。(4分)
答:
14.(3分)B(体现的是“仁”与“民本”思想的融合,二者在“仁政”的政治层面得到统一。)
15.(3分)(1)相同点:最高伦理(道德)原则是“仁”。
(2)不同点:①(在社会政治层面上,)将“仁”落实在“仁政”。
②(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将“仁”与“民本”相统一。
16.①“民本”意识沟通战争与道德,②战争上升至道德层次,③儒家道德原则成为战争前提,
④“仁”的道德观通过战争来表现。(4分)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7分)
①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② 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
③ 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④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
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
⑥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 , 。
⑦ 塞上长城空自许, 。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①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② 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迷津
③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 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
⑤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⑥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⑦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①――②题。(10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① “千里片时间”一句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4分)
答:
②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情景分写。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请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6分)
答:
(1)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或: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形成对比)。(4分,手法2分,作用2分)
(2)改动后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是抒情诗的通常写法,但诗情的表现略显平淡,没有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 原诗采取情景分写的写法,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分为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时伤逝的迟暮之惊。上下联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景与情十分交融,全诗浑然一体。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是岁之春/ 雨麦于岐山之阳/ 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 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 乙卯乃雨/甲子又雨/ 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 三日乃止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