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前6题任选5题,⑦⑧必作)(7分)
①《将进酒》中“ ,但愿长醉不复醒”一句,隐晦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
②《兵车行》真实再现了唐王朝穷兵黩武所造成的民生凋敞的景象:“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
③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飞湍瀑流争喧, ,”极尽夸张之能事,着力描写千山万谷发出的雷鸣般响声,渲染惊险的气氛。
④《李凭箜篌引》借助奇特的想像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如“梦入神山教神妪,” 。 ,露脚飞湿寒兔。
⑤李商隐《锦瑟》的颈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 。”
⑥《旅夜书怀》尾联“ , ,”形象的比喻描写自己的处境,自伤漂泊之意跃然纸上。
⑦《师说》中韩愈提出的择师标准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⑧《阿房宫赋》中写秦人肆意挥霍六国珍器重宝的语句是“鼎铛玉石, ,
。”
①钟鼓馔玉不足贵
②千村万落生荆杞
③崖转石万壑雷
④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⑤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⑧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③题。(10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玉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睿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①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和《石头城》,就体裁而言,前者是 ,后者是 。
②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下”字渲染了西晋水军浩大威猛的声势,“收”字凸现了东吴一败涂地的景象。
B.颔联选取铁索沉江、降幡出城两个细节,形象而凝炼地再现了西晋灭吴的历史。
C.颈联中依旧的山形、寒冷的江水等景物,引发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无限感慨。
D.尾联写天下一统大势中的故垒芦荻、萧瑟秋风,隐含了诗人对唐朝国运衰微的忧虑。
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和“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都是怀古诗中的名句,其感情及表现手法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5分)
①《西塞山怀古》七言律诗,《石头城》七言绝句。(2分,答出律诗、绝句即可得分)
②C(对历史更迭、朝代兴替的感伤之情)(3分)
③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如刘诗写山形依旧、寒江流淌,包诗写斜阳列照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如答衬托手法,并加以分析也可)(感情1分,表现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君 子 不 谓 小 善 不 足 为 也 而 舍 之 小 善 积 而为 大 善 不 谓 小 不 善 为 无 伤 也 而 为 之 小 不 善 积 而 为 大 不 善 是 故 积 羽 沉 舟 群 轻 折 轴。故君子禁于微。
《淮南子・缪称训》
君 子 不 谓 小 善 不 足 为 也 而 舍 之/小 善 积 而 为 大 善/不 谓 小 不 善 为 无 伤 也 而 为 之/小 不 善 积 而 为 大 不 善/是 故 积 羽 沉 舟/群 轻 折 轴。(每处1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6.B(“堵”应为“墙,墙壁”)
7.D(代词,这样)
8.A(补充的主语应为“尔”或“汝”)
9.B
10.C
下面四句评论所对应的作家、作品依次是 ①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②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③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④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A:吴敬梓《儒林外史》 孔尚任《桃花扇》 曹雪芹《红楼梦》 蒲松龄《聊斋志异》 B:蒲松龄《聊斋志异》 孔尚任《桃花扇》 曹雪芹《红楼梦》 吴敬梓《儒林外史》 C:蒲松龄《聊斋志异》 曹雪芹《红楼梦》孔尚任《桃花扇》 吴敬梓《儒林外史》 D:吴敬梓《儒林外史》 曹雪芹《红楼梦》孔尚任《桃花扇》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电视剧《闯关东》里让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具有了丰富内涵,这正是《闯关东》之所以深入人心、扣人心弦的原因。 B: 建筑界许多专家认为,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建造了具有开创意义的“鸟巢”是一座历史性的、标志性的独特建筑。 C: 张教授从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基本观点、精神实质等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阐述,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D: 国家将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 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 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 在黄河岸上, 着阳光。这是一个多么平静的原野!
A:摆放 探 躺 沐 B:安放 探 睡 晒 C:安放 拖 躺 沐 D:摆放 拖 睡 晒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长期传承沿袭下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屈原殉道投江时,渔父劝他苟且偷生,随波逐流――这是世俗;后代因此衍生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这是民俗;借过端午节、纪念屈原等名目,送贵重礼物、用公款吃喝旅游――这是庸俗……
请以“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思考。除诗歌外,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①――②题。(5分)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①此实验的目的是(不超过20字)(2分)
②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超过20字)(3分)
①研究反馈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或“研究反馈方式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2分)
②及时反馈学习结果,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共18分)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①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②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③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④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⑤所以每当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 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⑥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⑦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山顶很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绿很柔和。我久久地注视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异样。雪山和草原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的心境。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我知道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这是―种对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觉亲切。
⑧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⑨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有一片能与你心灵相通的天空。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对话。
⑩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⑪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
⑫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⑬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使我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搁下它。
⑭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1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对西藏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B.“最美的风景”,既指这里的人们是土地上风景的组成部分,也赞美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C.文中“神秘”“神性”“喇嘛寺庙”“经幡”等词语,都暗示了zōng jiāo 对作者灵魂的净化作用。
D.作者引用黑塞的话,强调心灵的故乡隐藏在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它使人们感到惊奇而幸福。
E.“都市对我的中伤”,指纷纷攘攘的都市生活会让人产生许多欲望和怨艾,污染人的心灵。
18.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4分)
答:
19.第⑥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0.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把西藏比作“灵魂的故乡”。(6分)
答:
17.(4分)C D
18.①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②他们有坚定的信仰③他们有执著的追求④他们没有俗利和杂念
(4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照抄原句,分数减半。)
19.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表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4分,每点1分)
20.西藏是一个能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地方;
西藏让人淡漠生存以外的欲望,使人的心灵变得单纯宁静;
西藏成为人抵御城市中伤的精神力量。(6分,每点2分)